<h3>对了解藏文化的人来说,德格无疑是一个如雷贯耳的名字。在历史上,德格土司号称“天德格,地德格”,其显赫的声威和天地一般无边无际的权势,更使整个西藏地区的其他土司相形见绌。</h3><h3>也不知从何时起,德格这个名字深入骨髓。为了圆一个德格梦,而又不重复之前的进藏之路,我选择了“唐蕃古道”。西宁、玛多、玉树、石渠、德格、丁青、巴青、那曲、拉萨。可最终却因路况原因无法走丁青一段,只能经昌都、林芝进藏。也算是此行的小遗憾吧,比如骷髅墙又成了我多年以后心心念念的地方。</h3><div>那是怎么样的一次旅行体验呢?我想用“沉甸甸”来形容。不是心情,而是收获。玛多、玉树、石渠、德格……新寨玛尼堆、勒巴沟、文成公主庙、藏娘佛塔、巴格玛尼墙、色须寺、松格玛尼城、玛尼干戈、新路海、雀儿山、更庆寺、德格印经院、强巴林寺、南迦巴瓦……这一路走来,几乎是摸着玛尼石走到了拉萨。格萨尔王、宗喀巴大师、《甘珠尔》、阿尼、益西洛仁堪布、帕尼……收获满满。</div><div>当然还少不了那段小插曲——自己臆想出来的拦路打劫,至今想起来仍捧腹。</div><div>走吧,让我们沿唐蕃古道走进德格吧^O^</div> <h3>玛多,藏语意为“黄河源头”,位于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西北部,平均海拔在4200米以上。</h3><div>扎陵湖与鄂陵湖位于黄河源区的青海省玛多县境,高原淡水湖泊,素有“黄河源头姊妹湖”之称。</div> <h3>出门在外,我是宁可辛苦些或是多花些银子也不会搭顺风车的。不可能不劳而获,更不可能有免费餐。哈,可那次的旅行,在游客罕至的玛多,根本找不到去玉树的车。逼不得已之下,只能硬着头皮拦顺风车……结果幸运地拦下三辆京牌车,一群可爱的年轻人。</h3><div><br></div><div>巴颜喀拉山脉藏语名为勒那冬日,是青海省境内长江与黄河的分水岭,海拔5266米。山势和缓,山前遍布大小沼泽和湖泊,其中著名者为星宿海、扎陵湖和鄂陵湖。北麓的约古宗列渠是黄河源头所在,南麓是长江北源所在。</div> <h3>玉树的新寨玛尼石堆是由藏传佛教高僧第一世嘉那活佛多德松却帕旺在300多年前创建。东西长300米,南北宽80米,高4米多,占地面积比一个足球场还大,有约25亿块玛尼石。玛尼石上除了雕刻佛教经文外,还刻有律法、历算、艺术等内容,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玛尼石堆。</h3><h3>2010年玉树大地震令新寨玛尼堆损毁严重,如今不知变成怎样了~</h3> <h3>出结古镇,溯通天河支流巴塘河行驶20多公里后拐进一山谷,便是勒巴沟。勒巴沟在藏语中意为“美丽的沟”,进入沟内没走多远就能看到文成公主庙。1300年前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先后进藏,途经勒巴沟,藏族人民为纪念两位公主,开始在沟里堆放玛尼石,并在悬崖上刻岩画,至今沟内还有大量自唐代起遗留下来的玛尼石和十几处石刻。石刻上的佛像从造型到服式均是唐朝风格。</h3> <h3>藏娘佛塔又名“佐娘佛塔”,藏语全称为“藏娘切旦巴吉伦波”,其意为“藏娘佛塔旺伟自成”,位于通天河南岸藏娘村。佛塔由印度著名学者弥底于公元1030年到玉树地区在通天河流域弘扬佛法时所建,距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被后世藏传佛教各派著名法王、大师共认为是藏传佛教佛塔之精华,与尼泊尔的巴耶塔、西藏的白居塔共称著名三座藏传佛塔。</h3> <h3>去藏娘佛塔的路较周折,汽车不能直达,只能借助当地村民的摩托车又或是步行。沿通天河约三十分钟的车程,上是悬崖,下是滔滔江水,全程泥沙路。藏族小伙儿边开车边告诉我,前几日村里的一名教师开车不小心掉下江去了,望着汹涌的江水我没敢多问。回程没走出多远摩托车链子断了,只能徒步四十多分钟出去。然后在入口处苦等同伴近两个钟,终于在天黑雾起时平安归来。</h3> <h3>与桑周寺喇嘛</h3> <h3>巴格玛尼墙距石渠县城50余公里,墙体厚2-3米最高处约3米,全长1.6公里,是目前藏区最长的玛尼墙。从第一块玛尼石算起已有300多年的历史了。</h3> <h3>在藏族的信仰中,石头是有灵性的。</h3> <h3>石渠是一个神奇厚重又丰富多彩的地方,可却又是被无数游客忽略遗忘的地方。也正因为这样,他才得以保持住他独有的尊严。因为,那是格萨尔王的舞台。</h3> <h3>路遇牧民转场~~</h3> <h3>扎溪卡是比若尔盖更辽阔的草原。</h3> <h3>松格玛尼石城在石渠县境内扎溪卡草原上,有着一千多年历史,始建于格萨尔王时期。整座城堡高约10米,长宽约百米见方,是一座四四方方的石头城。</h3> <h3>置身其中,里面是一层层一圈圈由一块块玛尼石垒起的狭窄通道,迷宫一般。千百年来,这里的玛尼石不断地往上垒,地面不堪重负而下沉,据说它地面部分有多高,陷入地下就有多深。因此,尽管人们仍在不断地往上放石块,可玛尼城并不见明显的增高。最让人觉得不可思议的是,这个没有任何框架支撑,也没用任何粘合剂,完全是人们你一块我一块随意堆砌起来的“城堡”,竟然能够历经千年风雨洗礼依旧岿然不动,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h3> <h3>据传此城起源于格萨尔时期,仍留有许多当年的遗迹。为了替战死疆场的士兵超度灵魂,将士们在此垒了一个玛尼堆。后来老百姓因为缅怀格萨尔王的功绩,纷纷来此朝觐,玛尼堆越来越大,越垒越大,最后形成了玛尼城。直到现在每天仍有不少来朝圣者围着城墙一步一拜地磕着长头,表达着他们对传奇英雄格萨尔王的无限景仰和怀念,也寄托着他们对明天的向往与企盼。</h3> <h3>色须寺是甘孜州最大的寺庙群之一,由100多个寺庙组成。该寺珍藏数以万计,供有藏区第二大铜塑镀金强巴佛(仅此于西藏扎什伦布寺的强巴佛)。色须寺的镇寺之宝,是宗喀巴的牙舍利塔。传说宗喀巴的牙齿现存3颗,色须寺保存的是其中最大的一颗。而远在康藏地区的色须寺之所以有此殊荣,是因为它的第一位法台,是宗喀巴大师的善首大弟子。色须寺还是康巴地区唯一有资格授予“格西”学位(相当于佛学博士)的格鲁派寺庙。</h3> <h3>发生小插曲的地方~~~有惊无险~省略1千字</h3> <h3>过马尼干戈,见到传奇人物帕尼~</h3> <h3>经新路海~翻雀儿山</h3> <h3>让德格成为整个藏民族精神信仰的至高地位的,莫过于德格印经院的建立。</h3> <h3>德格印经院是全人类最珍藏的文化遗产之一,来印经院朝拜一次,必能获得智慧的解脱。德格印经院全名“西藏文化宝藏德格印经院大法库吉祥多门”,又称“德格吉祥聚慧院”,始建于1729年。</h3> <h3>木刻印版是德格印经院文物的主体部分,院藏印版总量已达30多万块,可分为书版和画版两大类,储存了藏族文化中70%的古籍。书版根据传统分类可分为六种,即《甘珠尔》、《丹珠尔》、文集、丛书、综合、大藏经单行本。德格印经院所藏的大量书版中,有许多珍本、孤本和范本。如有印度早已失传的《印度佛教源流》,也有《汉地佛教源流》和早期医学名著《居悉》(即《四部医典》)等稀世珍本,又如最古老的版本《般若波罗密多经八千颂》是目前全藏区仅存的孤本,此经版作为档案文献已经于2002年3月被获准首次登录《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中。德格印经院所收藏的376块旧画版虽然数量不算多,但都很重要,且珍贵。德格在历史上是藏族传统绘画“门”派和“噶玛噶则”派的重要传承地,特别是“噶玛噶则”画派自18世纪以来,已在德格形成了一个中心,并把藏族传统绘画中的“唐卡”艺术融入刻版之中,是德格印经院木制印版的一个重大突破和创新。德格印经院所藏画版大体上可分为唐卡、坛城、风马三类。</h3> <h3>踏进印经院,混合了酥油与墨香的浓郁气息扑面而来。这是德格印经院独有的,一种古老建筑与古旧经卷混合而成的奇特气息。</h3> <h3>德格印经院完整地保存30多万块印版,是绝无仅有的。在整个藏区,只要是德格版的经书,所有人都会闻之生敬,视若珍宝。</h3> <h3>印版:以红叶桦木为材料。每年秋后,差民们上山伐木,选择顺直无结的树干,截成长10*100厘米长,厚4厘米的木块,用微火熏烤后,放进粪池沤制一个冬天。次年,将木块取出,用水煮、烘干,推光、刨平后作胚板。雕刻人员根据技艺精湛的书法家,写在纸模上的文字进行雕刻。通常情况下,技艺娴熟的工匠每天只能完成一块印版的单面刻制工作,而10天左右,才能完成一幅画版的单面文字雕刻。比如,闻名全藏区的《甘珠尔》是由100名书法家花了3年时间,500工匠雕刻了5年才完成全书213部的印版刻制工作。</h3> <h3>制墨:德格印经院的印刷用墨属于烟墨类。</h3><div>造纸:德格造纸原料十分独特,采用一种名叫“阿胶如交”(汉文学名叫“瑞香狼毒”)的草本植物根须。“阿胶如交”的根须分内、中、外三层,可以分别制造三种不同的纸张。用“阿胶如交”作原料造出的德格纸,色呈微黄,质地较粗,也较厚,但是纤维柔性好,不易碎,吸水性强。同时因“阿胶如交”本身是一种藏药材,含轻微毒性,故造出的纸具有虫不蛀、鼠不咬、久藏不坏的特性,是一种印刷保存文献的理想用纸。</div> <h3>德格印经院的印刷工艺大体可分裁纸、颜料加工、印刷、装订四个流程。又可细分裁纸、泡纸、兑墨、研磨、兑制朱砂、取版、印刷、晾晒、洗版、归库、分页、核对、装订、打磨、刷色边、包装等十余道工序。</h3> <h3>更庆寺,四川康区藏传佛教萨迦派主寺。位于德格县更庆镇。原为宁玛派寺院,至第七代德格土司拉青.向巴彭措改宗萨迦派并扩建,命名为伦珠顶寺,俗称更庆寺,意为大寺庙。它是土司家庙,规定土司长子出家主持寺政,次子继任土司,所以该寺至今无活佛。</h3><div>如今更庆寺的主持是益西洛仁堪布,原本与大姐前往他家里拜访的,不巧堪布已外出,只见到他的母亲。可没想到的是,晚饭后益西洛仁堪布竟亲自莅临我们入住的酒店,给我们及酒店上下一干人意外的惊喜。酒店所有藏族人对堪布的尊敬虔诚程度不亚于GJ领导人。嘿嘿,毕竟益西堪布是整个康区最德高望重、最有学问的人。</div> <h3>如果藏地有人不知道格萨尔,其情其景,相当于美国人不知道华盛顿,法国人不知道拿破伦。这不仅是天大的意外,更是叫人愤怒的无知。</h3><div>在青藏高原上传唱千年的《格萨尔王传》被誉为“东方的荷马史诗”。它比《荷马史诗》更伟大,它是公认的人类最长的史诗。它是由藏族民间说唱艺人口耳相传,一代又一代生生不息,以活的姿态在藏区传唱。</div> <h3>德格县是格萨尔王的出生地,同样出生在格萨尔故乡德格的阿尼是目前说唱史诗最优秀的藏族民间艺人。阿尼以前没有上过正规的学校,更不懂古藏文。十三岁时在山上放牛, 有一天突然梦见格萨尔王让他说唱格萨尔故事。从此以后,他就会用古藏文说唱《格萨尔王传》了。这种带有传奇色彩的神秘经历被当地人称为“神授艺人”。</h3> <h3>格萨尔说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07年,阿尼也被文化部评为中国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h3> <h3>阿尼是我见过的传统牧区藏人中衣着最讲究的一位。总是穿得干干净净的,白色的袍子找不到一点的污迹。而且他的夫人看着很年轻(题外话),应该比我还小,这让我想到了安多强巴大师。</h3> <h3>藏族婚礼~先绕着德格印经院转经</h3> <h3>强巴林寺位于昌都镇内的四级台地上。该寺是由黄教创始人宗喀巴的弟子喜绕松布于公元1444年创建的。是昌都地区最大的格鲁派寺院里。</h3> <h3>再一次走318</h3> <h3>没错,我就是坐这辆车子走318顺利地到了拉萨。</h3> <h3>石渠的信徒~磕长头到拉萨</h3> <h3>古来冰川</h3> <h3>再见南迦巴瓦峰</h3> <h3>甘丹寺是黄教六大寺中地位最特殊的一座寺庙,由藏传佛教格鲁派的创始人宗喀巴于1409年亲自筹建,是格鲁教派的祖寺。位于拉萨达孜县境内拉萨河南岸海拔3800米的旺波日山上,傍山而立,群楼重叠,巍峨壮观。寺内珍藏了国家特级文物,纯金汁书写而成的藏文《大藏经》中的整套《甘珠尔》佛经。</h3> <h3>活佛发愿在拉萨药王山修一座雕刻了整部《甘珠尔》的玛尼石塔。接近完工~</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