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一个不完美的小结。</h3> <h3> 意思!意思!意思!</h3><div> 意思是什么?!它是个只可被意会,不可来言传的东西。之所以说它是加拿大面孔,因指文章中为叙述观点的照片均取自去年加拿大自驾行所得,相为依存的观点也从所摄照片中提炼而成。</div><div> 讲摄影,须知其特有的视觉语言,如同舞蹈用的肢体语言,诗歌突出情感语言。而摄影,则通过色彩、光线和纹理等特有的图片,来表达某种难以言传的感觉背后的产物。</div><div> 如同所有艺术形式的背后必定有一个主人声音一样,一张好的图片背后必定是你想告诉别人的“意思”(我不想用思想两字,思想这词对我而言,过于伟大且崇高),余下便是摄者如何调动所有的技术手段(光线、线条、色彩、角度、光圈、快门等视觉语言),将取景框内各要素进行组合、弃舍、强弱、明暗、疏密等方式的处理,以便观者直接了当地明白你那个“意思”。</div> <h3> 所谓那个“意思”,用专业的语言说,便是视角。视角,这是摄者用一生时间所追求经典型化处理后的艺术化图片。像雄鹰追遂天空,故乡总在远方。这里,“典型”和“艺术化”,这五个字,便是一张好图片所应包涵的全部内容。</h3><div> 要说清那个“意思”,用文字语言述说还算容易,比如,我想表现班夫弓湖亱晚的静谧或者留恋的情感,可以用许多词语来描述,但你如果用图片来表达这种意愿却是件很困难的事。尤其类似像我这样只在外出旅游才带相机的,又貌似很努力的懒鬼,往往因偶出国被异国风情蒙住双眼,而去大拍到此一游相片,或因在原生活地呆久了,因熟悉而缺乏重新发现价值的能力,故常处在想表达那个“意思”,却又无法准确去表现那个“意思”,于是,在想与做之间游荡。有时,在偶然,误打误撞,似乎成就了几份“意思”,而这“意思”却并非在很明确的想法指导下去做成的,那只是在似是似非的,半醒半梦中的所得,如我数年前所写的那首(主人)诗中所处那种状态所发生的:</div><div>主人</div><div>我有两个主人</div><div>白天,A主人用理智的命令</div><div>指挥我彬彬有礼地行事</div><div>晚上,B主人用诡谲的画面</div><div>提示我天马行空地幻作</div><div>两个主人性格不一</div><div>白天,他倔强专注</div><div>晚上,他软弱多疑</div><div>我是个忠实的奴仆</div><div>在两个主人中转换角色</div><div>只是有时我不知该服从那个命令</div><div>那是在梦醒时分</div><div>两个主人时时争斗时刻</div><div> 但不管怎么说,现在我自己是在多少有意识地,主动去表达这个“意思”,这至少是一种进步。所以,自己应十分清楚的知道,一旦所想表达的“意思”明了后,再忽视技术的精准,那么,再好的视角也会因为缺乏有效的表达手段而夭折。</div><h3><br></h3> <h3> 技术和设备对于表示一个好主题是非常重要的。我拍摄只是这几年前的事,至今还缺乏系统性训练,也不太讲究器材。相机买个佳能5D3,算可以,有个70-200的长焦镜,是佳能F4镜头,也算可以。但广角与标镜均为副厂品牌,但我觉得也可以,因为我认为它们已能达到我想要表现“意思”的画面。我历来认为技术与设备都是为意思(观点)服务的,也一再认为摄影作品首先是主题先行下的产物,先要有想法,再努力去表现。当然,我不反对从环境感悟中去发现和提炼主题,从而进一步提升和完善所想表达的视角。</h3><div> 让我庆幸的是:我认为自已之前的管理经历对摄技的校正有帮助的,并非以前是抽象逻辑思维,而影响现在形象思维的张扬。管理是讲究目标的确立,以及目标与手段及阶段达成的过程控制,当然,还有目标的最终评估。摄影同是个目标管理的过程:你想表现什么(确立目标);用什么视角(明确目标与达成间的距离);构图(协调取景框内各个因素)(达成目标所需必须条件和充分条件之间的平衡与协调);模式、光圈、快门等各参数的设置(达成目标的各项保证措施确定);合成并检查画面(执行并检查目标达成程度);调整或结束(对目标达成结果的修正或宣布项目结束)。上述摄像过程控制与目标管理的原理与方法基本相同,只是管理的因素要繁复的多,但也不可忽视摄技有其自身的艺术知识和手段需掌握。</div> <h1> 讲清意思的必须条件:</h1><div><br></div><div> 在要讲清意思的过程中,你必须很清楚地知道:你想达成的目标“意思,或称为视角所表现的画面”是什么?所必须具备的条件是什么?以及如何最大程度地去掌握与运用它(必须条件不必列出过多,只需按缺少不可成行便成,如一辆四轮卡车缺一个轮子便无法开动)?而我以为在摄影方面,这必须条件便是构图、曝光、用光及镜头选择这四项。</div><div> 构图便是提炼视角,去伪存真,去芜存菁,整理取景框内各元素间的关系(用主次、强弱、虚实、前后、多少、明暗等视觉手段),使其有序并突出地起到表现视角效果的过程。例将被摄主体座后前留有可延伸的视觉感。又如可将关键元素放于图中间,让其有对称感。再如将主题细节符号充斥画面,让其有紧张感,增其感染力等。</div><div> 曝光便是控制进光量。通俗地说,控制进光量像在打开扇窗户,窗大进光便多,窗开久光也多,但窗内物体受光感是不一样的,调节感光度高低,实际反映在被摄体的光量也便不同量了。理解这点不难,但你要知道这控制进光量与你所需表达的“意思”有什么关系,而进光量的大小和快慢又会对画面产生些其他什么影响,会不会影响你“意思”的正确表达,这便需要你进一步去掌握。</div><div> 光是摄影的生命。用光的前提要熟悉光的量和质这两方面,并将质放在首位。要注意不同的光质会给受摄体带来所不同的效果,并顾及光线不同方向下是否与你视角所需表达意愿的合拍与矛盾下的如何合理处理。</div><div> 要谈镜头那有太多话题,不同的视角表现需用具有不同特征的镜头。长焦镜可压缩画面,将远处事物拉近,也可让细节突出(借用一句管理的话:细节决定成败),增加画面成功率。而广角镜则可在有限的画面中容纳尽可能多的元素,并有拉伸景物,夸大特征,使你想表达主体更有感染力的作用。</div> <h3> 上述构图、曝光、用光及镜头如何进行操作,在众多的摄影教材中都讲到,但如何从艺术化角度去增加画面感染力,让主题意思得以强化,似乎不多,本人便以本次自驾行摄影中拙作为引子,作下尝试小结:</h3><div><br></div><h3>1 <b>休整为更好的远航----象征的意义</b></h3><div><br></div><div> 象征作为一种表现手法,指用具体的事物或形象来间接表达抽象的观念。这里应注意具</div><div>像和抽象这两者间的区别。</div><div> 在下图(早上摄于翡翠湖边),一对翻扣在湖边的船占快三分之一画面,远景的山脉被拉近,压缩了原本宽阔的湖面,而让本己成为主体的窄小的游船更为突出。如画的湖光山色只是有机地陪衬着存在,而倒扣在湖边的船体便是我想表达的主体物:一种象征的意义,暗示着已退休闲散的我,内心却渴望再有一次远航,即便此次远航仅是意识层面上的(如我在游程中反思人类与荒野的关系),也是值得的(关于我和船,我构思过好几种要拍的画面,如泛舟、被缆绳系的独木舟等)。</div><div><br></div> <h3> 再下图(摄于布查特公园内)的象征意义则直接多。加拿大较注重自身多民族的文化历史,在许多公园中矗立着代表原住民在生命起源与文化传统的图腾柱。那天,在布查特公园的这样图腾柱上方,我正巧看到一架喷气飞机尾气痕迹在延伸。我觉得这意味着原住民文化的延伸和加强,有较强的象征意义,因为其画面很简单,树前突出的图腾柱和蓝天上的一缕白带(且空中白带产生原因大众很明白),很简洁。</h3><div><br></div> <h3><b>2 行囊,不仅只留在记忆中----隐喻的意义</b></h3><div><br></div><div> 用隐喻技巧来说明如何进行画面的表意,这还需费些口舌。下面用张照片来讲下“隐喻”这貌似复杂的术语。画面是众人熟悉的弓湖边景色(拍于下午),主体也简单:湖面风光和一付行囊。两者好象并沒有什么内在关系,但便是这两件貌似无关的东西,像两个陌生人各举起一只手,托起一只球,球上写着醒目的两个大字“留恋”。用两个物体制造出一种间接的表达意思,这便是隐喻的含义。用文学述说的语言:便是制造一种转义,指明事物间那种以前尚未被人领会的关系。在上述画面中,作为旅行者,他的相机(记录器材)、手机(与外界联系工具)、老花眼镜(个性人物特征)、水(生存所必须物)所组成的行囊,如同他的生命般重要,而这些物件遗留在湖边,便暗喻旅行者将等同于生命的一部分己与这湖光山色融合成一体。留恋于这弓湖的湖光山色,又不得不离开跨入下个征程,这种留恋的心情便用这种画面形式来表达了(恋人间离别常赠心爱之物作念,也是这意,但此为私密。而照片属公开的视觉语言,故需件公众更易理解的大众物品来表述),这样,也完成了摄者与弓湖间情感的视觉语言的塑造任务。</div> <h3> 而下面两幅照片似乎更能简单地说明隐喻运用的作用和意义。这照片是基洛纳市欧垦娜根湖畔的夜景(拍摄于晚的基洛纳),是湖边游艇的图像。这两张照片的主体都一样,是停泊在码头的船体,只是后一张有了岸上以铁链组成栏杆作前景。从构图空间形成分折,前景位于主体与拍摄者之间景物,与主体形成对比,可以建立三维的画面空间感,让画面更充实。从这两张画面分折,后张因有前景,明显比前张有纵深感。</h3><div><br></div> <h3> 前景对主体一般是从属关系,起烘托作用,但在我那后张照片的“铁链”这个前景便不一样,它与船体可以看成一种相互依存的因果关系。在这里,铁链非但代表与水面隔离(岸)的标志物,更直接的喻义是一种囚禁(镣铐的意义),将貌似高贵(游艇在国人心目中的地位)和自由(船可在广阔湖面上航行)的东西,圈禁在一个被指定的狭窄空间内。这样理解,这个“铁链”的前景,对船被囚禁的意象而言,是一个被指喻的独立物。而如果你用几棵树,一辆车等岸上物来做前景,成区分水面和陆地的界线,那怎么会比“铁链”更易联想到人类在向往自由和幸福的同时,却又被物欲的铁链所困的悖论?!所以,对摄者而言,在被摄主体前,找一个看似无关,但可让人去领悟与被摄主体物有含义关系的前景,对提升画面意思的内涵,是很重要的事。</h3><div><br></div> <h3> 而本段的最后张图片(摄于威士拿白兰地瀑布),则是关于“诗和远方”的故事,长长的铁轨上,有两个人在走向远方,其隐喻的意思己很明确了,也不再累述了。</h3> <h3><b>3 作秀----婚礼照所引起的悖论</b></h3><div><br></div><div> 温哥华的伊丽莎白公园是最佳的婚礼照户外拍摄场地之一,我们去的那日恰是周未,满园是穿着各式结婚礼服的新娘新郎。但据我看来,与其说是婚礼的拍摄地,还不如说是个年轻人做秀的场所,在我的相机里,留着许多衣着时尚的年青男女,摆着完全不同于婚礼照那种庄重、甜蜜、亲热的姿态,而是那种戏剧化的夸张和戏谑姿态,甚至几男一女或同男同女地海报宣传画式的合影。这种与传统婚礼照相矛盾的作秀方式,为何在作为最佳婚礼户外拍摄地的伊丽莎白公园如此流行?我沒作更深探讨,或许,这便是后现代社会高度娱乐化的具体体现之一,即便被视为人生最为值得记念的婚礼环节,也出现了充分娱乐婚礼的潮流。</div><div><br></div><div> 但不管什么说,作秀----婚礼照所引起的悖论,却不能掩藏青春身影下的趣味。婚礼照是幸福的,作秀同样是快乐的,看似对立、分裂的两者,却在伊丽莎白如荼如火的花朵下得以统一。悖论的婚礼照之所以坦诚地存在,因为这个社会本身便属自相矛盾的。</div><div> 下面几张照片(摄于伊丽莎白王后公园)则是所谓的作秀照:</div><div> 我选了四张伊丽莎白王后公园的作秀照:</div><div> 第一张照片的三个女孩形象与动作十分有趣:左侧那女孩身材饱满圆润,表情也正宗,可视为传统婚礼样式;而右侧女孩则脸形妖娆,双所合掌作揖动作戏谑,这与那胖女孩在体形与表情这两方面的形式和内容上产生了明显的冲突。而中间那娇小女孩还在梳妆,似乎并不在被摄状态中,与另两位的正经产生第三种的对立。于是,这张悖论画面成了在正经与玩弄之间又被有点相互诋毁的游戏。</div> <h3> 第二张照片则是一群女孩们集体翘起一只脚的戏作,但似乎不是所有女孩都扬起同样方向的美脚,于是,高低本身便错落有致的美女们与脚高脚低的姿态,构成意想不到的悖谬,而美女们的笑容却是灿烂的,相信她们此时的心情一致的快乐。</h3><div><br></div> <h3> 第三张照片却是一个女孩与四个男孩的故事,我只能图解出红花与绿叶的关系,尽管那个女孩被挤到最右边,且只有半个身子的侧影,但她却成主角,或因她的美貌和笑意?或因她所靠的那男孩偏着头引导人们视觉转向她?其实,都不是,就因为她是个女孩,仅有个女孩,且极力想往中间靠的女孩,她似乎从镜头外想挤进这群男孩的举动,让所有看者的视觉不由自主地关注起她,那个要挤进来的女孩是谁?又是为什么呢!于是,看似以矛盾为命题的悖论,又产生相互依存的统一。</h3><div><br></div> <h3> 第四张照片我不再作解读,这张如此浓郁的广告宣传片以六个衣着楚楚的男性来反衬中间那女子的柔弱,数量上的极对劣势,并不意味着女性的消失,这便又是个悖论。</h3><div><br></div> <h3> 而作为补充,那张中国大学生的合影照(摄于维多利亚市政厅广场),则用眼神来表达那种反传统拍摄的悖论理念。那天,这群来自我国南方各大学的学生让我替他们拍几張照,我按传统方法拍了几组后,让他们各种做互不相干的表情,也不必一定朝我的镜头看,于是便有了这张在同一画面上,表情有关联又有独立,为摄像留念而作又似乎与拍摄者行如陌人等差异和矛盾的分裂体。</h3> <h3><b>4 意境 --- 一次又一次刻骨铭心追求却未必能达到的目标</b></h3><div><br></div><div> 对摄像者而言,一张意境深邃的画面是可遇不可求的,其固然因于这种中国传统观念中“天人合一”的物境未必有缘相遇,即便遇上,也需会来用心体验那种情境,但如何将这种稍纵即逝的神秘之感用视觉手段留下来,让人感受到这意境,这也非易事。</div><div> 所谓意境,指意和境浑然所形成的艺术境界,是人和自然和谐融成结果。这里的“意”不是思想的某种意义表达,而是一种不能认识,只能感受、品味的直觉和顿悟。</div><div> 下面以我在弓湖、翡翠湖和金字塔湖边上所拍的照片作解。这七张照片除最后翡翠湖边以晨雾为喧哗生生息息为意境外,其余六张均以表现“静谧”为意境的画面。静谧是自然环境未受人类干扰的最直接的体现,那隔世隔代保持着野性美的荒野,让人感受到一种灵动下的寂静,简朴下的崇高,感悟到这点,心情会由此而释然,会洞穿世上所纷争的一切,会坦然去应付道路之坎坷……</div> <h3> 要追求这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境,须先看下可以让意象所能寄存的物境(环境)。作为“静谧”意境的物象,其所构成的景物所具备那些特征呢?!</h3><div><br></div> <h3> 从物理形体构成分析:山体都是舒缓的,并非陡峭今人胆寒;画面最后是山体,前面是低矮的森林,再前有宽敞的湖面,有的湖边还有些碎石作前景,这样由低到高的顺序排列,引入你视觉进入很自然的状态。且大面积的平静湖面,再让人有了种祥和宁静的宽容感。另外,画面的景物基本由静物构成(有张画面,那个穿黄衣服的摄者虽占画面比例极少,但因为有了较强的反差,让画面有动感),这也构成静谧意境的重要因素。</h3> <h3> 再从摄像的色彩来分析:冷色调会给画面带来宁静的效果(冷色调由蓝、青、黑、绿色等偏冷的色彩构成),这六张照片都是清晨、傍晚甚至亱里所拍,所以画面的基本色由青蓝、靛青、暗绿、中灰、墨黑等色素构成。且因为画面均以偏冷为主色调,并尽可能用同一色素的近似色来搭配,以保持整个色系的和谐。</h3><div><br></div><div><br></div> <h3> 再补充说下:取景的广阔也有利于突出画面的宁静,这六幅作品都采用尽可能的大面积取景物方法。在摄像方法上尽可能表现弱光的氛围,不要曝光过度。</h3><div><br></div> <h3> 综合上述:要表达好意境,一定要还原好在这特定环境下所构成这个意象的所特有的特征(可以与其他物境的区别物),从而让人看了,有这个独物个性化下的直觉和顿悟的感受。</h3><div><br></div> <h3> 而第七张翡翠湖晨雾那画面,虽说也用冷色调处理,但由于雾气弥散和湖面景物反差带来生生息息的活跃,让这张画面并没有静谧的感觉,反觉的生气勃勃</h3> <h3> 第八和第九张照片是我在基洛纳城边湖面(基洛纳晚)所拍,前张拍的是正面那栈桥在城边全景,而后张便是以突击宁静为目的,取栈桥局部为近景,以长曝手段让水面恬静,从而很简洁地突出了主题。选这两张画面其目的是讲,与其泛泛之拍,还不如有意识地去寻找主题。</h3><div><br></div> <h3> 第九张拍的是枯枝之美(拍于基洛纳去翡翠湖路边),想说的是一个事物并不在于其本身如何,丑的东西同样可以拍得很美,正如很美的罂粟花竟是毒物,发现好的意境在于眼光。</h3><div><br></div> <h3> 第十张拍的是气质之美(拍于弓湖的尼姆蒂佳旅馆),那种沉浸在愉悦阅读的画面令人联想到英国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笔下简·爱这个人物。</h3><div><br></div> <h3><b>5 平衡利弊后的决策---- 曝光的选择</b></h3><div><br></div><div> 我不是摄影老手,不常用M档作首选,通常用光圈优先或速度优先这两种较简便程序化的曝光模式,并以加减曝光档次来调节进光量。在构成曝光的感光度、光圈和快门这三要素中,先定光圈,再确保安全快门,然后用感光度来调节,并用直方图来校正,尽可能让文件拥有最大程度的细节数据。</div><div> 例如大家都知道大光圈会虚化背景,景深较浅,且需加快曝光速度,以免过曝。故在你需要中远景来表述你意思时,选用大光圈显然不合适了。又如为便于后期处理,应选用RAW格式,在观察直方图形时,需根据高光选择曝光的守则,尽可能让主体数据靠右的曝光。</div><div> 下二张图(摄于威士拿白兰地瀑布)为表现涧水的深幽,感光量有所区别,景深的远近对意境的塑造很有影响的。</div> <h3> 快门速度对画面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下面两张(分别摄于去贾世伯路上和在威士拿白兰地瀑布),前幅是快门优先,用了1/4000秒,目的是凝固水流的动作,所以,摄这类作品最好选择有高低落差,且有断有连的状态。而后张F20光圈,1/10秒曝光(手持的,没带三脚架。手持采用反光镜预升、二秒自拍以减少抖动,并用虚实景来检验有否有叠影的抖动。实际效果尚好),得到丝绸般的美丽水流。</h3><div><br></div> <h3> 再下图(摄于维多利亚市政厅),因我对墙外透过彩色玻璃印在地上的色调很感兴趣,但正常曝光太亮,便用了F4光圈,减曝-1.3,方将光线压下来。</h3><div><br></div> <h3><b>6 看光吃饭 ---- 摄者的好习惯</b></h3><div><br></div><div> 应很明白光的区别只在于你如何去表达自己的视角(意思),其本身并没好坏之分。但从技术手段上讲,明了光的语言,对面画质量的提升有时起决定作用的。</div><div> 下面有五张不同光线下的画面(分别摄于基洛纳、温哥华奥特莱斯、去班芙路上及维多利亚民居),第一张:过马路时的自拍照。在基洛纳城郊过马路,刚从地平线升起的太阳将我身影拉长数倍,路边恰巧有个行人慎行标记,于是来张自拍。这里讲的是顺光造成的长长影子是很有意思的题材。</div> <h3> 第二张:是虚实结合的光影图,路人行走实影及墙上所印的虚影(画面上并没出现灯柱实体),画面十分繁复。</h3> <h3> 第三张:在行车路上透过车玻璃所拍,快傍晚的光线加强了明暗的对比,让大山越显沉重。</h3><div><br></div> <h3> 第四张:则在早上用侧逆光偷拍了同行吃泡面的镜头。那泡面升起的袅绕热气被强光打成厚薄不的光影,让人增加了食欲。而人、桌、椅在侧逆光构成的双重轮廓线也增强了画面丰富感。</h3><div><br></div> <h3> 第五张:这张在维多利亚民居院子里早上的随手一拍,虽因画面上下部有大片阴影,但因白椅的抢眼,其椅及椅影反倒与其呼应并有些美感,后又将椅子位置移动数次,所拍效果均不如这张,可见很多事还是第一感觉好。</h3><div><br></div> <h3><b>7 变形---- 享受镜头之美妙</b></h3><div><br></div><div> 我在摄影中用的较多是长焦和广角,其原因很简单:所有这些,用艺术表现的角度来分析,则是借助了镜头,让被摄物实现了变形,从而达到你所想表达的效果,成就变形之美。</div><div> 我下面有三浓张用长焦所拍的照片,来达到经压缩画面所不需景物而达到我想表达的视角。</div><div> 第一张,是我在早上在翡翠湖的木桥边所拍,我见湖对岸阴影下的红伞与桥面被阳光所照的部分有很明显的对比,且木桥的栏面上凝结的晨霜还未溶去。但湖面较宽阔,于是,用长焦镜对焦在第二根木桩前,极大地夸大了第一根木柱与后十几根木柱的距离,却很大程度上压缩了原本宽敞的湖面,把湖对岸原本不显眼的红伞(包括它的倒影和堤岸青灰色的石块),一下子集中在画面中,让观者很清楚地感受到:早晨,结着晨霜的桥面,几步之行,便可到竖着红色遮阳伞的客栈,而此刻,客栈还沒营业,但你可坐下,感受下这晨曦下初阳的味道。这便是我想表达的视角:初阳下桥和有红伞客栈之间的亲密感。</div> <h3> 第二张是在从基洛纳到翡翠湖路上所拍,这段进山风景极佳,雪山一座座迎面扑来,而我们房车在前开,当时我坐中排,便用长焦镜将五分之三为雪山的背景与左半边的车背快重叠在一起,雪山与房车浑然一体,让人有急迫扑进风景之中去的感觉。</h3><div><br></div> <h3> 第三张则是在维多利亚渡船上休息厅里所拍,长焦镜将后排人物拉近,更突现空旷感,从另角度也可告说渡轮人寡之意。</h3><div><br></div> <h3> 而后张广角的镜头则讲述了变形和大小两个因素对比的故事。前者拍于路易斯湖畔的游船租借处,夸大的船头部以及占主体的散扇形游船,让路易斯湖更显活力。</h3><div><br></div> <h3> 另一张则拍于同日看梦莲湖山路上,我故意选了块占超半面画面的巨石作主体,而其他背景的云、雪山、树、乱山等数量虽多,却只作陪衬,尤其加个穿黄衣的旅者,以她之小反衬巨石之大。但又因她身装仅有的黄色,让画面活跃多了。</h3><div><br></div> <h1> 除必须条件外,还需掌握的充分条件</h1><div><br></div><div> 当然,除上述所必须掌握的四项条件外,要成功一个好的作品,还有很多该掌握的原则和技巧。例如:要慬得你所表现的主题应该由那些符号组成(如西方宗教场所通常有圣像、十字架、鸽子这些象征意义的符号);又如:能熟练运用画面讲好故事的方式(全景----只是故事场所;中景----故事人物出场;局部---能部分表现细节;细节----凝固关键瞬间,让你感受到颠峰上一朵浪花的魅力);再如,根据人们的视觉习惯来设置画面(称为寻找摄影眼),引导观者进入你所设计的思路(例如先大后小,先明后亮,先暖后冷,冷暖相间,虚实相益等等);再比如,在画面中设置二组或以上相互有对应或衬托关系的人物与事件关系(也不能过多以免繁杂),让画面有故事感。如此等等,可以让你的“意思”缤纷如大自然中的花圃。但,你也必须很清楚知道:这只是摄影的充分条件之一,充分条件可以无数项,而必须条件仅前述四项,这四项属生存问题,而后些则是怎样活的更有情调些。</div> <h3><b>1 主观感情和自我感受的强化</b></h3><div><br></div><div> 表现主义固然是20世纪初绘画领域的一种艺术潮流,但它强化主观感情和自我感受的艺术表现方法,采用夸张或变形等手段,构成了图画视觉的强烈紧张感,进而产生艺术冲击力。我们所熟悉的蒙克“呐喊”画作中,那个面容消瘦,捂住双耳,近似骷髅,受极大惊吓的人和凡.高以粗大笔触构成,有强烈视觉刺激和感情色彩,构成画面紧张运动感的“向日葵”,便是其代表作。</div> <h3> 作为借鉴,用表现主义的艺术手段来让摄影画面增加其感染力是很有效的。在奥特莱斯购物中心,我有一组拍飞机的照片,起初,只按传统的构图方式,所谓前景(奥特莱斯建筑群)加飞机,即便后来的改善(用特色的圆弧形屋顶、商店路标和灯柱来突出购物中心所代表符号),但充其量仍是叙述一个众人皆知的事实:飞机在奥特莱斯购物中心上空飞过。</h3><div><br></div> <h3> 故我设计了与前所有几十张照片所不同的第三张:我用长焦将厐大的占五分之四的飞机画面主体几乎压着圆弧形屋顶局部掠过,让飞机的机翼、机轮、编号等平时不易见到的构成部件变得清晰可见,尤其是让机翼与屋脊进行重叠,给人有一种快撞击的担忧感,这样,让一种不可能的事件用一种可能发生的画面来展示,将自己的主观感受强加于给观者,画面的视觉感得以提升。同时,画面只有飞机、屋顶、天空这三个元素,弱化了奥特莱斯购物城的特征,让其画面更典型,也更具有了普遍性。</h3><div><br></div> <h3><b>2 相遇,因缘;或相伴,或别离---- 画面关系的安排</b></h3><div> </div><div> 处理好画面中两组或以上看似不相干,但却可以形成一种关系(有意义或无意义的),从而改变了画质,提升了美感。</div><div> 用几个图例来说明:</div><div> 图一及图二 这是我在基洛纳市湖边所拍。一女同事在让大家分享她的佳作,另一女同事也满怀兴趣凑上来,而几步之外的男同事似乎不在意,靠着椅背自顾自翻看自己拍的照片。这一动一静,一个小团体的兴致勃勃和另一个人孤零零并无兴趣,已构成一种不和谐的对立关系,但画面并不因为男同事一个人在右侧而失去平衡,这因为有女同事从中间在走向另一女同事以及男同事背靠延伸到画面外的长椅有关,这二者如法码将偏重的左侧压平了。</div> <h3> 而图二则表现当地一位滑板爱好者与我们三位同行的关系,旅行者与居住者在湖边相遇,这便是缘份。而从构图上讲,背景是游船码头,画面前方留有充分空间让运动者不再压抑,而滑板者、两位女同事的不同表情也让画面由此生动。这种有相连人物关系的,我称为有意义关系。</h3><div><br></div> <h3> 而另种画面人物之间缺乏有机联系,我称为无意义关系,但画面本身仍有些可告诉你的意思。如图三、四 这是我在维多利亚街头和奥特莱斯购物中心所拍,前张是我们女土与两位负重的行者,同是旅游者,也沒内在关系,却两种截然不同的装束,轻松和沉重,时尚与琐碎,前行与侧转等形成很明显的反差,有故事可延续。后张则是在路人经过的购物商量橱窗玻璃中看到满载而归的两位男同事,他俩与窗前走过的路人也没什么关系,但其典型的购物特征(背包、购物袋、厚重衣着、从商家走出),与路人轻松的短打装束也构成一种反差,但无故事可演。</h3><div><br></div> <h3> 上述两种画面中的人物虽有关系,但只是种简单关系,构不成故事,我在维多利亚壁画小镇为另位女同事所拍的那组照片,则可称为有故事的关系。</h3><div> 这四幅照片可视为故事关系由浅至深,由简单到复杂的渐趋过程。</div><div><br></div><div> 图一 这只是一张到此一游的记念照,被摄者与画面并沒内在关系。</div> <h3> 图二 被摄者与画面关系进了一步,因为画面下有辆空的自行车,被摄者坐上自行车似乎进入了画面,但被摄者与画中人物并沒产生互动,故仅可称为并列关系。</h3> <h3> 图三 可谓被摄者主动与画中人物发生关系,看她向画中人频送秋波的举止便得一斑,无奈画中人物另有所爱,两者眼神不对称,故虽说关系大有进展,却有点错位。</h3><div><br></div> <h3> 图四 可以说这幅照片画中人物与被摄者处于一种互动,相互眼神交流的状态。那身着和服的日本女子等待了上百年,想念那日远方的帆船能带来亲人的问候,终于,船进入港口,有只扬起的手臂是那么的亲切,哦,这是百年所期望等待时刻的终于到来。或许历史会有这样一段神奇的穿越故事:两位有缘的同一代人物,在相隔百年后,以不同的装束,在异国他乡,以现实和梦幻这种方式,进行眼神交流。就这么简单:我那女同事在这幅画前一站,一招手,便确立企盼得到回复的互动关系,而如此简洁的画面却表达了人类渴望团聚的共同主题,这不能不说建立好画面人物之间关系,对提高照片艺术感染力是很重要的。</h3><div><br></div> <h3><b>3 疏密相当,忌繁复</b></h3><div> </div><div> 都说摄影是简洁艺术,通常用“言有尽而意无穷”那几个标志性被摄物来表明主题,或通过色彩处理将繁复变单一。疏密相当便是组织画面要素的基本点。</div><div> 下面有二张拍于布查特花园照,此是花丛组成的遮阳棚,很美。前张用仰角拍全景,花团簇错,满天春光,但自觉太满太繁杂些,于是第二张将左前角留出部分空间,底下花丛己作了缩减,感觉如此疏松点反觉得整个画面通透些。</div> <h3><b>4 成功或许仅在于仰视那一秒</b></h3><div> </div><div> 因为习惯于平视,故常忽视拍摄角度这个最基本的要素。在同样的布查特公园中,有座铁框构伐成的井架图案十分醒目,但平视拍出来,井架被后面花丛重叠后失去原有特征,效果不佳。后蹲下身子,让相机仰视,将井架有竖直向上汇集的透视变形,因主体背景朝向天空,井架后纷乱的花园景物因此大为减少,画面变简洁了。</div> <h3> 同样,这后两张(拍于维多利亚民居后的学校校园)则由仰视改为俯视的角度,以突出吊环作为校园运动的主体,加强其视觉效果。</h3><div><br></div> <h3><b>5 稳重,在对称中呈现</b></h3><div> </div><div> 一般对称形的画面结构,会呈现出稳重的感觉,在山水和桥等需让人有厚重感的画面时,采用相对对称的结构,会给人一种安全感。在下面温哥华的狮门大桥和露易斯湖边的两张照片拍摄中,前者考虑有韵味的由低到高,产生重叠线条之美的形状;后者则考虑堆栈成块整齐的厚重感,与灯柱人物等前景大致对应的稳妥感。</div> <h3><b>6 色块---- 缤纷效果下的有意识的选择</b></h3><div> </div><div> 色块的合理运用对引导和丰富观者的视线起到重要的作用。众所周知:红色展现热情;白色构成纯洁;橙色突出活力;黑色烘托低沉;蓝色增加宁静……等等。但我们还需知道色彩与影调这两者间的关系。通常,我们将色彩分为冷色调和暖色调、邻近色和对比色,而影调则指因画面的明暗层次、虚实对比和色彩的色相明暗等因素直接影响画面的效果效果。亮丽的高调画面能表现明快清新的氛围,而深沉的低调则让人沉稳甚至神秘感觉。所以,了解不同色块的性质,并可在缤纷的色调运用库中选择符合你想表达意境的色块与方法。</div><div> 在下面四张照片中,前二张拍于伊丽莎白公园,前张是全景,沒色块好言,后张则有意识选择绿红两色并对焦中间绿枝叶,而将前后大面积色虚化,让平静的画面增加些动感。</div> <h3> 再后两张(分别摄于奥特莱斯购物点和去翡翠湖路上)谈不上色块,只能说用明暗对比的方法来产生一种新的意境。例前张,主调是明亮的,而前块阴影将亮部衬托得更明亮,同时也让原单一的前部广场空间变得丰富些(用虚拟的建筑影子),特地等待所拍的那个行人也让这个购物城有点生气。再例后张,在车上抓拍的山景,大片绿色受山影的影响使画面呈现出深浅不一的层次感,而由上而下,由线到块状,布满整个画面的纯白积雪,不仅告诉观者被摄地点,还与绿色产生很强烈的对比感,生命的旺盛和纯净般的神圣。</h3><div><br></div> <h3><b>7 少点个性化,或许更典型</b></h3><div> </div><div> 如果要我来说怎样少拍留影照,多点艺术性,那我考虑是减少典型环境中表现个性差异的东西,而尽可能去体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特征。下二图也拍于布查特公园,均为我们同行谢女士拍张留念照,这两张照除取景有竖和横之外,其他区别则前张是女同事侧向我,面部个性特征明确,熟悉的人一眼便可认出。</div> <h3> 而后张她则側背我,且帽檐将大部分面孔遮住,少了辨认女同事的个性特征,且逆光突出黄色树叶,人物在画面所占比例也压缩了,这样,与其是一张留念照,还不如是张在美丽的公园景色感染下,一位女士拿着手机拍下美景的瞬间形象照。所以,有时仅一个简单的动作或步骤,便可将一张普通的留念照上升到有一定意境的艺术照。</h3><div><br></div> <h3><b>8 孩童该是最快乐的</b></h3><div> </div><div> 在被摄主体对象的选择上,须注意与环境景物的协调性,以符合画面意境的最理想状态下的表现。下二图摄于的奥特莱斯购物中心,中心有个点状间歇喷泉引来许多游客观赏并玩耍,孩童自然是这场游戏的主角。我在泉边等待拍摄较长时间,从中选出这二张,从图画主体分析,似乎没大区别,在高速快门(1/4000秒)拍摄下,水珠像根钢鞭,升直后垂下,但水柱后活动的对象不同,一个是奔跑的孩童,另个是两个玩水的女青年。</div> <h3> 从画面人物看,那两个女青年动作很灵巧,相互配合也错落有致,但我总觉得画面沒那女孩的画面生动,思索下来,可能有几个原因:一是孩童活泼的天性较为与喷射的节状水珠(水被高速摄影赋予了同样生命)相符;二是孩童是在水柱间奔跑的(两女青年在原地),动感更强;、三是画面构图前者有留白,后者有点拥挤。但主要的还是女孩童与喷泉两者关系构成更为贴切,所以,被摄体与环境一致性是摄者应注意的。</h3><div><br></div> <h3><b>9 选好合适的标志物</b></h3><div> </div><div> 在外旅游有时拍景点时,须注意点出标志物,让人知道这照片在那儿拍的。下面二图分别拍于路上休息站与轮渡上,由于均拍有迎风招展的枫叶状国旗,让人很明了地知道这拍摄地在加拿大。但问题在于你想怎样表现你心中的加拿大?!在我的印象中,加拿大是个地域广阔,注重传统,积极向上的国度。故在下列的图片中,我尽量去反映伸展的国旗与美丽的河山相呼应的景色,而行进中的渡船上方空间广阔,具有充分的象征意义。</div> <h3><b>10 戏仿--- 让生活更有滋味</b></h3><div> </div><div> 在外游中,常见到些有趣味的镜头,它不属很简单的谐仿,更不是对一些社会现象嘲讽中凸现的荒诞举动,它只是一种表情语言,用很明了、直接的视觉行为来表达一个很简单的词义。而这些有趣的画面,看了会让你会心一笑,哦,生活中有这么多有滋有味的事,珍惜当前,何必为名利去争吵不休,又非要苦思冥想去找远方和诗?!</div><div> 下面二张摄于佛教山酒庄前草坪和维多利亚的大街上。前张是三位女士在模仿塑像的动作。这一组圆环顶上三个休操运行的铜塑,展现人类美的身姿,是件让人祟赏的艺术品。而这三位女士极为仿像塑像造形的身姿(尤其是最后一位尽力向后仰,却与雕像差异最大,也更有趣),一下子拉近旁人与雕塑艺术品的距离,让其因完美肢体语言引人远敬的艺术品,穿上三位可爱异国女土夸张的衣装,装上一个怀有童心的灵魂,顿時具体且形象化起来,由此,模仿与被模仿两者间,构成相映相趣的互为补充关系,让人感到趣味性十足。</div> <h3> 而后一张,是大街上那位牵狗的女士,裸背上长出对眼晴,仿佛在告诉你:小心,别撞着我。平白无故在背上装两个眼睛,并不因为要誓惕另一个所不能被视觉审疑的世界,而是种善意的提醒:我的背,便是我的脸,我会同样笑意相视。这祥理解,岂不有趣?!且那双眼确属善目。</h3><div><br></div> <h3><b>11 生活便在动静之间</b></h3><div> </div><div> 将风景的画面拍出动感,可感受到生活的另种味道。一种很简单的方法,对着所需拍的景物,等移动物体快进入画面,便连续按快门便产生一静一动的感觉。下图便摄于温哥华的史丹利公园,遥远处的房屋和港湾内的游船与平静的水面张显一种宁静,而右下角略带模糊的骑车人又给城市一种活力。</div> <h3><b>12 与心灵作交流 ---- 异国人物肖像画</b></h3><div> </div><div> 在异国行走,拍些人物肖像是很有意思的事。因为这可以去探索那些异国他乡人们的生活情景,并与他们的内心心灵作一次坦诚的交流。但拍人像也有其难,因为你面临的是一个素不相识,有喜恶,有情感的人物,被拍的人完全有权利拒绝你,甚至因为你的鲁莽而付出一定的代价。所以,拍人像一是远距离的抓拍,这可以忽略下事先的沟通与请求。二是与被摄对象在尊重和友善的请求后,经同意后再拍。我通常以前者为主,后者为辅。</div><div> 下面七张人物像(最后一张只能说是风景中的人物像)穿插了整个行程各地,而人物像的主要视角便是要表现出被摄者所独特的情感表现,不管是快乐或悲伤,孤寂还是幸福,那凝聚一切的表情用“眼神”这二个字便可全部包含。尽管我还沒有很好地去表现我想要表现的’’眼神光”。</div><div> 第一张人像拍于史丹利公园长椅上,那男的背靠着我,感觉在对女的说些什么,而那女的依偎着男的宽厚肩膀,转头凝视着远处,嘴角含着丝微笑,似听又像不见听,而表情却都是同意。这种己超越情侣亲切关系的表情,只有这个年龄阶层的男女才具备。</div> <h3> 第二张人像拍于观熊抓鱼的靠岸时,那个导游加驾驶员的表情照。我存有十余张这帅小伙的特写照,他很敬业,也善用手势来弥补因语言沟通的不光,你看,他的眼神(尽管带着墨镜)顺着他的手势在移动(这是他的习惯),想借助于手势让异国游客明白他的意思。丰富的手势语言,便是这个导游留给我的最好印象,我的照片也极力想表达好这一点。</h3><div><br></div> <h3> 第三张只能说是张人物的姿态照,那是在维多利亚民居前,是一个加拿大当地中年人摆出李小龙的姿势让我拍的。我与另一同事与这位本地人有场很好的交流,彼此都很快乐。最后他摆出这个中国功夫动作让我拍,并告诉我们:他很高兴地与我们分享了这美好的时光。所以,善意的沟通与交流,实际上是双方都喜欢的。</h3><div><br></div> <h3> 后几张,则是抓拍的照片,抓拍的原因是因为觉得有意思,可让人产生些联想。</h3><div> 下张,是个大家庭人员在自拍的镜头。拍于威士拿小镇,之所以拍这张照片是因为这张照片中的十一个人物的眼神,都看着前面一男孩举着自拍杆的手拍屏幕,表情十分幸福和自然,从老中青少的年龄组合判断,应是个外来旅游的大家庭,而自拍杆在此到运用,起到一个视觉聚焦的作用。这也正是人类所共同幸福情感此刻在这个大家庭的具体显现,是我想看到的。</div> <h3> 而再下张,便有些诡异,这张拍于去维多利亚的渡船上,中间一对男女捧着咖啡杯在相互交谈,左边一位手插裤袋有自已的兴趣关注点,而躲在最右似乎在避风的那位,又好象窥视到什么。这堵白色船墙体这四人的表现,活生生地告诉你:这世上人与人之间是有联系的,又是有隔阂的,即便在同车共济的同一条船上。 </h3><div><br></div> <h3><br></h3><div> 下幅拍于露易斯湖畔,一位当地导游(帽子带有当地传统特色)指着手上照片在介绍这个风景区开拓者(画面上人物与塑像应是加拿大太平洋铁路工程师威尔笙先生, 1882年时,他首次来到露易斯湖,发现此湖长为2.4公里、宽为0.5公里、深达90公尺,他把此湖命名为”翡翠湖”,到了1883年被才改为”露易斯湖”)的事迹。他的神态端庄在严肃,可见他对前辈所开拓的事业十分尊重,这正是我想表现的场景。</div> <h3> 最后这张只能算张风景照,但也讲明在拍风景时,有人物作陪衬也是很重要的,它可认引导观者的视线,同时,在拍类似有人物陪衬的风景照,注意不能突出人物,让人物抢了风景的戏,所以,有时背对或侧对观者也是个很好的选择。</h3><div><br></div> <h3><b>13 港口餐厅前的幻境</b></h3><div> </div><div> 相机的最大优点是能如实细致地反映所见之物,反射映像正是照机发明的原理。但优点的反面便是不足,因为真实,相机是很难表现血肉之躯后深藏的幻象。故如何用视觉语言来表现幻觉,打破理性和现实间的界限,将生与死、过去与未来、现实经验和潜意识中诡异的意象感受等交织并列在一起,构成一个超越现实的画面,这是个难题。而多重曝光、HDR模式等个性化的摄像手段,通常是表现幻象的主要视觉语言。</div><div> 在维多利亚回温哥华的摆渡码头咖啡厅外等待时,我用HDR模式拍了组自认为有点梦幻的镜头。当时,我的穿黄外套的邻座老外(姑且叫他黄先生)起身进咖啡厅买咖啡,而厅内有几位我们同行(称叫那先生)在休息。</div><div> 让我解读下这五张照片含义:</div><div> 第一张:黄先生手叉口袋进咖啡厅。买咖啡人排起队。咖啡:暗喻的一种诱惑源。</div> <h3> 第二张:黄先生排在队尾,重叠的人流从外走入,隐喻人是不可能逃脱世俗的诱惑。</h3> <h3> 第三张: 买咖啡队伍短了些,黄先生身边却涌来无数辆侍摆渡的车,两种时间长短的反差(买咖啡等待时间的短,而慢慢涌来汽车所需时间的长),让人进入种梦境状态,而那先生此时手托下巴瞌睡的镜头出现,似乎正印证了这种意象。</h3><div><br></div> <h3> 第四张:黄先生后面又出现二位排队者,他似乎快买到咖啡(可视为愿望实现),而那先生己俯案进入梦乡,现实与梦境似乎有所冲突。</h3><div><br></div> <h3> 第五张:黄先生己不见了(他的离开意味着梦事件的结束,说明漫长的等待摆渡时间快结束),而那先生醒了,另一同事身影也出现了,梦境与现实的背离,让我们有重踏路途的准备。</h3><div> 在这五张照片中,有两个关键人物,一是造梦者,便是那位黄先生,那所有的故事都围绕他展开:进入、排队、等待、离开,因他的出现而画面产生重叠的人流和车阵,被压缩的桌椅形成压抑的空间,类似梦境中被扼制的呼吸,而透过玻璃的反光出现咖啡厅室内与室外景色的交替,将人带入似是似非的幻觉之中。但在整个画面过程中,黄先生的那件黄衣服始终是主体被摄体,而正因为有这个黄色的很艳的色彩主体,让故事线索得以延续和加强。二是另那先生,则是个醒梦者,他的瞌睡、俯案、醒来,如“盗梦空间”影片中那预示梦醒的陀螺,时刻提醒你在现实中的存在。</div><div> 很难说清楚上面五张图片所表现的一个有什么意思的主题,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快乐时光是短暂的,而等待即便瞬间感觉却那么久远,我那组照片所拍的时间很短,也只五、六分钟,但感觉是那么长,一个梦的轮回也完成了,或许是众人渴望想早点回到温哥华的缘故,所谓醉生梦死便是这个意思。</div><div><br></div><div> 回到文章的主题:用HDR(即连续拍摄3张曝光不同的照片,并可以自动进行错位补正)模式联动拍摄,其曝光可在加减3EV区间调节,并有自然、标准绘画、浓艳绘画、油画、浮雕这五种突出色彩风格的模式可调节。更重要的是你可以追求被摄体的动态错位而引起的重叠、变形等类似多重曝光作用的感觉,以获得更多的幻象效果。在上组照片中,我便在调高EV曝光区间,并故意让相机轻微晃动来获取更异样的重叠效果,同时,通过咖啡厅玻璃的不同角度折光反射效果,让符合自己构思的符号更齐全更清晰,最终产生光华陆离的幻觉效果,但别忘了,千万不要忽视主线,要把故事主角的故事讲完整,别让黄先生等主体的形象在画面中消失。当然,鉴于HDR的效果不可预见的,在实际拍摄中尽可能变着角度和参数多拍几张,以便选择并更完整地诠释清楚你的意图。</div> <h3><b>14 雨的困顿</b></h3><div> </div><div> 与其说是雨的困顿,还不如说刚到温哥华煤气镇,那场暴雨给我的客观感受。</div><div> 下面一组雨的画面具有戏剧化(拍于煤气镇),它具备雨符号下的纯客观(在雨的场景设置、雨与周边人物环境因素以及雨和周边因素冲突上,我只是在做客观的叙述,并不介入,并不评论)展述。而这种叙述又是通过视觉语言来描述的。</div><div> 第一张:这仍是街头景象。但经摄者变形处理,构成街巷的墙体、雨蓬、标设、灯具、树木、行人等元素均丧失清晰可区辨的细节,抽象成一种空洞、苍白的城市符号,而图片右下角一片大红伞喑示着一场大雨将至。</div> <h3> 第二张:煤气钟----当地标志性物体点出所摄地。画面中弥散的蒸气和占三分之一画面二把伞面给人一种压力感,或许便是暴雨的前兆。</h3><div><br></div> <h3> 第三张:一场大雨如愿而至,阴暗的天空,发亮的地面,展示雨的威胁,而闪烁的车灯,张扬了对雨的一种抵抗力量在迅速增强。</h3><div><br></div> <h3> 第四张:雨刷扫过的画面是清晰的,可见到忙乱的行人,反之右上角情景则是模糊的,清晰和模糊的反差对比,让人感受冲突的存在。</h3><div><br></div> <h3> 第五张:昏暗的人行道,一辆白色汽车的尾部与一个行人的影子重叠着,这个近似夸张的细节更加剧了戏剧化的冲突。</h3> <h3> 第六张:空荡的街椅在雨中衰颓,人己被逐出画面,在这张画面中你只能凝视到雨的霸道和人的无能(只能躲避而不能占领)。</h3><div><br></div> <h3> 第七张:这是个出人意料的结局。躲雨的并不是路上行人,而是橱窗内的模特。那没嘴没鼻等个性化特征的模特,极富有表演性,象征着普遍人类在淫威下的无奈与屈服。</h3><div><br></div> <h3> 第八张:这是雨故事的结局,也正是雨的困顿。雨暂且消退,但沒结束,那片阴影便是。而散落一地的花朵意味着灾害对人类的伤害。大片的绿让希望有所寄托,但此时,一只乌鸦不太时宜地出现,作为普通认为乌鸦是个非吉祥物,它的出现,不无反讽地隐喻人类最终在与自然争斗中的最终不利的命运。</h3><h3> 也许,上述的画面解说过于情绪化,但我只是在图解,只是用一种具有某些特质的东西来解释画面的一种表现方式,这便是戏剧化----不是模仿和借用,而是将画面符号演绎成戏剧因素,并按戏剧化的效果要素来处理。</h3><div> 所谓戏剧化便是由互为竞争者和对手,在有情节构成的冲突中,相互对抗性的关系。戏剧化具有意外性和表演性特点。而戏剧化的冲突场景,在日常生活中很普遍地存在,只是在于你是否意识到?并是否去有意识提炼,上升到用某种艺术形态来表现。</div><h3><br></h3><div><br></div> <h3><b>15 充分做好摄影前准备 </b></h3><div><br></div><div> 做一个拍摄清单,对我下次不可能再去这样的人很重要。拍摄清单(或称准备资料)列出你去地方标志物,别人已拍过的照片(图像印象及拍摄角度分析),你准备如何拍(路书所提供的到达时间及可能的光线方向与取景大小等),技术准备(带什么镜头,用什么参数,有时对不熟悉的拍摄技术还需找些参考资料抱下佛脚等),现场调整(到拍摄现场后根据准备清单作调整)。</div><div> 我把这些资料全部储存在手机内,在要去下个景点前,这些资料是必须预习下,例如露易斯湖城堡酒店的《世界第一窗》景点是世界有名的,它是一间高大宽敞的由扇拱形玻璃窗的酒吧,紧临在路易斯湖畔城堡餐厅的最左侧,并与其他餐厅隔开,独占湖光山色之美,曾有无数国家元首、王公贵族、电影明星等来自世界各地的上流社会人士,坐在这豪华餐厅内透过高大的拱形玻璃窗眺望窗外迷人的露易斯湖,天然挥就的一幅山水美景画卷。而这张被众多游客美誉为《世界第一窗》景色照在我摄像清单中占很重要位置。</div> <h3> 在我同各位同事到了露易斯湖后,先湖从中间(全景),后到左侧(游船那里,用广角侧光拍船与城堡全景等),再到右侧(拍游船在湖中泛舟及游客在湖边欣赏美景背影等),完成这些,我并沒去环湖上山,拍湖全景,因我挂念那张“世界第一窗”的照片,便优先来到城堡酒店,的确,独占湖光山色之美,内部装潢则美轮美奂、金碧辉煌,真引人向往,而最引人注目的“世界第一窗”便在我面前,或许是非用正餐时间,并先付费点餐,常有排队点餐顾客在画面中间而无法按快门。于是,我在餐厅前商店的沙发上等待,其间,遇到多个男女同行,我把“世界第一窗”介绍给他们李经理。最终,我的同行都离开了,“世界第一窗”前人来人往,而餐厅服务员则穿流不息地为顾客(此间设有服务总台,后排靠窗餐桌顾客所需物品也需这里取)服务,前后近一个小时在城堡酒店,我终于拍到张一位服务员托着食盒,走近顾客,而窗外是如此美丽的山水画卷的“世界弟一窗”的照片,我也为我努力而快乐,并让同行分享我的感受而高兴。</h3><div><br></div> <h1> 结束语: 意思之外的话</h1><div> </div><div> 用非专业让不慬摄影人也能明白的语言来说:一张好的照片,最能给人的,便是一种让人震撼或引起共鸣的感觉,这是一种难以用语言描绘的感觉。这种感觉或许是观者梦寐以求的幻像,或是他隐藏在记忆深处远久的那抹回忆,或是与他秋水伊人般所念事物的共鸣……这便是感染力,艺术感染力,一张好照片的终绝评价标准。</div> <h3> 在结束整个文章前还想说几话,多年前,不小心打碎面镜子,原本我这张完整的脸裂成无数张千奇百怪的样子。在去班芙前,班芙给我的印象是块天地合一的圣洁之玉。这一去,千百个样式不一的班芙便留在我的心底,这是谁的缘故,我?它?镜头……</h3><div> </div><div>童话里的镜子。铭刻着纯真。那张脸,恬静的微笑</div><div>那是校园的草坪,夏日的凉风,邻家的女孩</div><div>而镜子跌碎,碎片刺伤我的心,血在流</div><div>我看到,这张真实的脸。幽谧脸上的一丝单一</div><div><br></div><div>……</div><div><br></div><div>也许,是我的错。我一不小心打碎了镜子,撕毁你的脸</div><div>每一块碎片附着一个灵魂,你不可分拆的灵魂又躲藏那里</div><div>我流血的心在拼凑那些镜子碎片,为还一个原来的你</div><div>那仍是我所幻觉的,纯的,真的,可触可摸的,你……</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