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叔闯日本之二:侘寂京都

方三毛

<h3>  3月21日,按照预定行程,我们要乘坐新干线前往京都。下午从田园町地铁站出发,到上野地铁站换乘JR山手线到东京火车站;然后搭乘JR新干线赶往京都。这次继续使用手中的JRpass7日通票,不需另外购买车票。除了&quot;希望号&quot;和&quot;瑞穗号&quot;不可以使用JRpass卡以外,其他新干线列车都可以乘坐,这些列车1-3或者1-5车厢设为自由席,先到先有座位,不需要另外付钱购买座签。其它车厢为指定席,要有座位就得另外掏钱买。</h3> <h3>  日本的新干线列车就相当于中国的高铁,速度稍比国内高铁快,国内也是因为温州动车事故后降了速度,不然和新干线的体验是一样的。</h3> <h3>车厢很宽很干净,人不多。</h3> <h3>  我们住的酒店离车站仅200米(这是预先订购酒店时考虑好了的,尽量预订靠近车站的酒店,省去寻找酒店的功夫,这在夜间尤其重要;否则就只能靠的士了。在日本打的士比较昂贵,东京普通的士约470日元(人民币约28元)起价;在京都则是610-680日元(人民币约40元上下)起价;老爷车和普通车的起价是不同的。的士司机平均年龄也在50-60岁以上,此乃日本一景,暂且按下不表。)</h3><h3> 在酒店办理入住手续,简单的沟通并无问题,倘若牵涉到房客没到需要办理换房和过房给他人就需要翻译帮忙了。我们住的这家酒店没有中国店员,前台小姐用lpad约来了网络翻译,沟通一样顺畅。</h3> <h3>酒店门童不是童,而是年近五旬的中老年人。呵呵!</h3> <h3>  从东京到京都乘坐新干线也就2小时30分钟,我们到达京都时已是下午4点左右,这早不早晚不晚的时间适合去"扫街",为赶日落前的一点阳光,我们叫了一个的士,走了19分钟赶到了衹园,这是一条充满浓郁日式风情的古街,禅味十足的日式旅馆和民居,身着和服满街逛的男人和女人,入夜居酒屋幽暗的灯光和酒旗,木屐踩在青石板路上发出的哒哒声,曲径通幽的茶室传来艺伎三味弦和尺八的乐曲声,夹杂着浑厚的吟唱……我和胡大叔走在人迹罕见的古街中,一路拍下所见所感,丝毫没有恐惧感,夜间8点多,忽觉腹中响如鼓,便钻进街边一间居酒屋,要了两壶温热清酒,几杯下肚,渐渐身上有了暖意……</h3> <h3>  衹园周边的小巷中里,落日余晖打在低矮密布的电线上,在古巷中投下错落有致的线条,古巷中过不了大货车,偶尔有送货的微型车和接送客人的古董的士车停靠,很有年代感。</h3> <h3>  祇园的一处茶肆,别致的路灯和幽暗的民居相映成韵。</h3> <h3>  在衹园穿和服满大街走的女子,十有八九是中国和韩国游客,京都衹园有一个旅游项目叫和服体验,700人民币一个人穿一天,光做头发就得花一个小时,另外穿和服也得一个多小时,的确是难得的体验。但走在大街上就连我这个中国人一眼也能认出来谁是日本人谁不是日本人。和服是一种文化符号,服装可以穿出来,气质却穿不出来。</h3> <h3>  判断穿和服的女子是游客还是居民,还有一个标志是看她手里是否带有一条围巾,如果有围巾,那便是游客确定无疑了。因为我见到很多着和服的姑娘都围了款式一摸一样的围巾。呵呵😄<br /></h3> <h3>和服体验中。</h3><h3><br /></h3> <h3>我喜欢小巷子里电线交错的样子。</h3> <h3>还有幽暗街道上的红灯笼。</h3> <h3>  低矮的日本木质民居既是传统特色建筑的一种保留,还有一个普遍的功能,那就是抗震。日本是个多地震的国家,抗震的教育和防范措施落实到了一户一人。低矮的木质建筑采用框架式结构,基本没有砖石,即使在地震中垮塌也不会造成过于严重的伤亡,而且房屋造价低廉,灾后重建成本低也恢复快!走进民居,家家户户都贴有抗震指南和逃生路线图,并辟有小小的逃生室和救生空间。房屋发生垮塌后,可以利用逃生室和救生空间的水源和食物静待救援或开展自救。</h3> <h3>匆匆走过镜头的女子</h3> <h3>街角等待过马路的夫妇</h3> <h3>竞选广告,原来日本也有民进党,不止台湾有,也不知道到底是谁抄谁的。呵呵😄</h3> <h3>民宿</h3> <h3>来日本旅游,选择民宿居住性价比高。</h3> <h3>越黑暗,越明亮。</h3> <h3>远远的街灯明了……</h3> <h3>幽暗中透着宁静</h3> <h3>令人安宁的静谧</h3> <h3>居酒屋幽暗的光影</h3> <h3>  居酒屋忙碌的情景,眼前摆的是红烧鲷鱼头,与清酒搭配,微醺……</h3> <h3>  出得居酒屋来,又在街口瞎逛了一阵,拍拍京都的夜色吧!</h3> <h3>现代与传统交错,很有时空感。</h3> <h3>夜色辣么美!</h3> <h3>商铺的雕塑,既是招牌 也是艺术。</h3> <h3>呵呵!</h3> <h3>  回到酒店、不想开灯,就在这静谧中,筹划明天的行程。</h3> <h3>  在京都也只有两天的行程,所以决定从京都南山往北玩,不走回头路,于是从京都站坐有轨电车到稻荷,去看看京都最著名的神社—伏见稻荷大社。凡在日本见到这个红色的门楣(又叫鸟居牌坊)的,就是日本神道教的神社,大大小小都是,红色的。类似于我国以前随处可见的土地庙。呵呵!</h3> <h3>鸟居牌山门</h3> <h3>狐狸是神的使者,由它来传递神的消息。</h3> <h3>神社大殿</h3> <h3>&quot;红门神&quot;、呵呵😄!反正是神社的守护神。</h3> <h3>&quot;黑门神&quot;、呵呵!</h3> <h3>  伏见稻荷大社最出名的景点就是这上千座红色门楣组成的通道,这叫千鸟居!这红色门楣式建筑就叫鸟居,听说是建给鸟栖息居住的。具体我也没去考证。这稻荷大社的千鸟居立满了稻荷山,要全部走一遍,恐怕得要大半天。</h3> <h3>转角遇到米女摆pose</h3> <h3>  几次碰到她自拍,见面微笑搭个讪,一开口竟说出"好大的太阳!"姑娘笑而不语。旁边的胡大叔连搭讪都不会,一个劲地点头哈腰,满脸堆笑,呵呵个不停!😄(嘻嘻😁,黑他一把没商量)</h3> <h3>出了神社周围转转,又被灿若群星的街灯吸引住了,逛一逛,拍两张。</h3> <h3>路边买果子(是一种点心而不是水果)的家庭。</h3> <h3>稻荷是一个令我印象深刻的车站。</h3> <h3>  到了稻荷站,我们下一个目标是要到龙安寺,记得老婆的闺蜜托我去到寺里找一个老婆婆给她买点紫苏茶。(后来事实证明我这人有点不靠谱!应了"猪乸也上树"这句话)</h3><h3> 从稻荷没有直达龙安寺的有轨电车,还得回到京都转车,于是又拿出谷歌地图来找路线,不巧稻荷站的车站服务台有中国雇员,这个中国小伙子热情地告诉我们要首先坐电车到円町站,再换乘去金阁寺的公交车,龙安寺就在金阁寺隔壁。本想跟小伙子多聊聊国内的事,没想到小伙子沉默且淡然,我倒显得自讨没趣了!代沟啊!伤不起。这些天似乎有一种感觉,好多漂在日本的年轻华人对隔海相望的祖国反映好像比较淡然,虽然见了面格外亲切贴心,但似乎都觉得祖国有些隔得远了。再后来回到东京居住的酒店时,酒店员工说一口流利的汉语,惊喜地问是不是中国人,对方淡淡地回了一句:"我是台湾人!"</h3><h3> </h3> <h3>很久没有见过这样的车站站台了,它让我想起少年外出求学时经常乘坐的,老家的四等火车小站站台。</h3> <h3>公交车不能直接到金阁寺,得下车走一段路</h3> <h3>金阁寺是足利义满的妻子为他修建的,貌似有一段"爱情"故事。</h3> <h3>光影娑婆</h3> <h3>侘寂庭院</h3> <h3>庭院的每一棵树、每一块石头、每一处水面……都是有意无意布局,移步换形,一步一景。</h3> <h3>蓝天、绿树、金阁……色彩搭配恰到好处。</h3> <h3>西方人到此一游的招牌姿势。这身和服配一张欧罗巴脸真是太有喜感了!呵呵😄我猛一看,还以为这货被人盗了钱财,在此摆摊求助咧!这样子在国内的街边我经常见到,这货就差在地上用白粉笔写一大片字。呵呵!(其实这货手里拿的是金阁寺的毛笔手写门票,是可以拿回来当书签作纪念用的。唉!可惜我的那张被胡大叔一揉一折,往我兜里一塞,瞬间灭了我做书签的念头?)</h3> <h3>  出得金阁寺想再去龙安寺,为我老婆那闺蜜去找一个老婆婆去买紫苏茶,结果胡大叔不愿走了,说要赶下一站—二条城(幕府将军德川家康的宫城),催我赶紧走。没辙!这紫苏茶是没法买了!</h3><h3> 不过姑娘们可得记住了,有时"男人靠得住,猪乸都上树"的原因呢?基本上是因为友谊,是因为男人大局意识强啊!呵呵😄</h3> <h3>  二条城又名二条御所,是幕府将军在京都的行辕。二条城建于公元1603年,是江户幕府的权力象征。建有东西约500米、南北约400米的高大围墙,并挖有壕沟。二条城内名为"鹂鸣地板"的走廊,人行走其上便会发出黄莺鸣叫般的响声,是幕府统治者为保全自身安全而设的报警机关。本丸御殿和二之丸御殿为二条城的主要建筑。"二之丸"的建筑很有特色,殿内墙壁和隔门上画有狩野派画家的名画,精美绝伦。每年梅花和菊花盛开的季节是游览的好时机。二条城是幕府将军德川家康的私人城堡,自城堡开建到完工,其实德川家康没在这住过几次,听说日本明治维新时期,德川幕府在此还政明治天皇,推动了日本明治维新的进程。这个门叫唐门,是二条城的第二道门,进到唐门正面就是"二之丸"御殿了。在进入二条城唐门之前,花500日元(30元)人民币租个中文版的无线讲解器,走到一个地点按下讲解器相应的序号,便能听到讲解器对这一地点的汉语解说词。</h3> <h3>唐门。至于为什么叫唐门,相信中国人都应该知道个中缘由。</h3> <h3>二条城东南角的角楼,早樱河津樱已经开了。</h3> <h3>二之丸御殿门外的操场,游客不多。</h3> <h3>二之丸御殿内狩野派画家画的壁画,题材多为虎、鹿、青松翠柏……画意中透着王者的霸气。</h3> <h3>进入御殿要脱鞋,禁止拍照。对面带有祥云的格子窗是典型江户时代的特色。</h3> <h3>长腿美国女孩对日本幕府时代的建筑兴趣浓厚,不断用相机偷拍建筑内景,她长得有点像电影《杀死比尔》中的女主角扮演者乌玛.瑟曼。《杀死比尔》也是发生在日本的一个复仇故事,很多外景在京都拍摄。</h3> <h3>本丸御殿后院的古树</h3> <h3>本丸御殿</h3> <h3>俯瞰二条城,似乎在哪部动漫剧中见过。想起来啦!是宫奇骏的《千与千寻》。</h3> <h3>来日本多日,很少坐公交车,京都的公交车有点像澳门的公交车,后面上,下车再给钱或刷卡。公交车再挤,优先座始终空出来,留给老人和抱小孩的乘客。</h3> <h3>两位大叔来个自拍。呵呵😄</h3> <h3>从二条城出来,已是黄昏,公交车终点站仍是祇园,于是下来,走进"花见小路",去捕捉傍晚的光影。</h3> <h3>祇园已沦陷在参与和服体验的旅游团手里</h3> <h3>日本阿婆看着这些体验和服的异国女孩子,在想着什么。</h3> <h3>这个街道有点像珠海北山村的小街。</h3> <h3>一家老小都着和服,说着上海话。</h3> <h3>两位台湾的女孩子,请两位大叔帮她们拍下背影。</h3> <h3>此&quot;步兵&quot;不是彼步兵,这是一家茶室的Logo。</h3> <h3>来到日本,最常吃和最爱吃的食物是拉面。这家面馆是四位女人开的,外婆、妈妈和两个女儿。</h3> <h3>侘寂美学无处不在。</h3> <h3>煮面</h3> <h3>3月23日将赴奈良,吃完面就回酒店睡了。在京都的最后一天将赴清水寺,去充分体验一下日本佛寺的侘寂美学理念。</h3> <h3>一大早坐公交来到清水寺,竟迎面见到盛开的樱花,顿时精神为之一振。在日本这几天,平均气温都在5摄氏度到10摄氏度,没有出现我预先估计的暖春天气,故樱花大都没有成片开放、只极为罕见地开了一株两株,也是被称为河津樱的早樱品种,花瓣是红色的,有点像中国的梅花。</h3> <h3>清水寺旁劳动的工人,看见我们举起相机,笑着对我们竖起了大拇指。</h3> <h3>穿着打扮和我们国内的农民工没太大差别,只是随身携带的工具井井有条、分门别类地挂在腰间。</h3> <h3>寺旁一个银行代办所工作的女孩,我示意给她拍个照,她很大方的配合我。</h3> <h3>橱窗玻璃反光,又隔着柜台给她来了一张特写,看到这半张脸,她乐了……呵呵😄</h3> <h3>绚烂樱花下的瓦舍禅房</h3> <h3>迈入寺门的游人</h3> <h3>情侣</h3> <h3>神社的美好祝愿</h3> <h3>  &nbsp; 日式设计总是以其独特的姿态出现在世界面前,我们现在津津乐道的日式、极简风、禅意、无意识,让他们得以将日本文化散播到岛国之外。如果想要探究这些设计藏在深处的内核,那就不得不提侘寂(wabi-sabi)。关于侘寂,连日本人心中都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简单来说,它是一种以接受短暂和不完美为核心的日式美学。侘寂美学对日本文化有多重要?可以类比希腊神话在西方审美中的地位。</h3><h3> 侘寂是现代文学翻译上的一个误解,侘び(WABI)与寂び(SABI)。国人将其整理为侘寂一词。19世纪的日本美学家 冈仓天心 的著书《茶之本 Book of tea》把侘び的翻译成"Imperfect"所指的应是侘び美学中,外表的残缺。但这种翻译显然是被我们再次翻译时误解了,Lost in Translation。 侘び是日本战国时期著名茶人千利休创造了侘び茶,是把精神与茶追求的美融合在了一起,亦是所谓的麁相,日语原文意思是上をそそうに、下を律仪に(外表粗糙,内在完美)。寂び,寂在古语中也可写作锖,意思是"旧化,生锈"。字的原义固然是来自于中文。是俳句诗人松尾芭蕉,能乐推动下,逐渐产生出了一层美感的含义:从老旧的物体(人)的外表下,显露出的一种充满岁月感的美;即使是外表斑驳,或是褪色暗淡,都无法阻挡(甚至会加强)的一种震撼的美。<br /></h3><h3> 侘寂是日本美学意识的一个组成部分,一般指的是朴素又安静的事物。它源自小乘佛法总的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寞),尤其是无常。</h3><h3> 简单地说,侘寂美学,是一种不完美主义的美丽。它明白万物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败,所以它不与时间相争。它不但不争,它还很欣赏,很珍惜。奇怪的就是这样子,它反而赢得了超越时间的美。这种美学,是无印良品的核心,也是日本茶道、花道、武士道的精神所在。</h3><h3> 侘寂(wabi-sabi),在意的不是挽回那些被时间摧毁的外表,相反它欣赏时光留下的痕迹。所以,侘寂的美学,是冻结的时间。制成它们的材料,是会因为天气、使用的状况而留下清晰的耗损纪录。它们以褪色、生锈、失去光泽、沾污、变形、皱缩、干枯和爆裂作为语言,记录了太阳、风、雨水、炎热和寒冷。</h3><h3> 在侘寂的世界里,一朵枯萎的花是美的,一捆未经修饰的草屋是美的,一个颜色混战的茶壶是美的,所有从造价角度来评判的材质价值体系都会抛到一边。与西方那种认为不朽,壮观和耐久才是伟大理念相反,侘寂欣赏的是凋零,离群索居和隐匿。</h3><h3> 日本茶道大师千利休是日本美学的奠基人,据说他打扫满是落叶的庭院时先仔细地讲地面与草地清理干净,然后摇晃一棵树,好让少许叶子落下来,这就是侘寂。</h3> <h3>一僧</h3> <h3>一瓢</h3> <h3>一棵孤独的松树</h3> <h3>一处古旧的寺门</h3> <h3>枯树</h3> <h3>生时绚烂,死时静美,瞬时飘零的樱花</h3> <h3>一处无人看管的瓦舍</h3> <h3>一处与松相伴的宅院</h3> <h3>这些都可以称之为—侘寂。</h3> <h3>甚至脚手架上的工人</h3> <h3>窃窃私语的恋人</h3> <h3>消失在古巷的和服</h3> <h3>无不融铸了这一独特的美学思想和理念。</h3> <h3>离开清水寺,我们来到京都国立美术馆,想从最普通的美术作品中再次领略侘寂的意境</h3> <h3>比如一件漆器</h3> <h3>一幅画和一张椅子</h3> <h3>枯坐的人</h3> <h3>孤独的背影</h3> <h3>空旷的展室</h3> <h3>现代几何空间</h3> <h3>都让我感觉到醍醐灌顶。</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