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云龙中国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作品赏析

月落不离天(蒋云龙)

<h3><b>第六届中国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作品</b></h3> <h3>飞舞的红蜻蜓</h3> <h3><b>作品说明</b></h3> <h3> 高楼林立,光怪陆离的墙面玻璃,映衬的是还是林立的高楼;那远处高楼上零星的红色,在倒映的玻璃里,不断跳跃变幻,仿佛飞舞的红蜻蜓。</h3><div>岩彩薄染法,写实与超现实相结合。</div> <h3><b>《飞舞的红蜻蜓》创作思路</b></h3> <h3><br></h3><div>&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div><div>&nbsp;&nbsp;&nbsp; 我一直致力于花鸟、山水创作,类似以城市建筑为题材的作品还是第一次尝试。 2013年夏天,在北京,一次偶然的机会,我见到一幢高楼的玻璃墙体上,映照着对面各种建筑,它们清晰、扭曲。具象的建筑被玻璃概括成了半抽象的线条、块面和和谐的色彩,一种想画的念头在心里萌发。为了完善构思,我研究了很多同行的类似城市建筑的作品,从作品主题到创作风格反复推敲,在脑子里放了一年,到2014年夏天才开始着手绘制。创作中力求使作品在精神内涵和语言形式上都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既有现代性又有传统性,给人一种新的艺术面貌。</div><div>&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城市的生态意识</div><div>&nbsp;&nbsp;&nbsp; 《飞舞的红蜻蜓》以城市的生态意识为主题,反映着大都市的田园情结。随着国内的城市化推进,城市规模迅速膨胀,摩天大楼丛起,但在繁荣的背后也出现了城市人居环境的日趋恶化。杰出的科学家钱学森首先提出了“山水城市”、“城市山水(画)”的理念,他认为,城市虽然作为自然的对立物而存在,但宜居的城市必须依托自然,实现人类和自然的和谐共生,为生活其中的人提供可以安放身心的家园。在本作品的构思中,我把玻璃中建筑的红色屋顶和红色广告牌,看成是红色的蜻蜓,实际上随着人的走动,红色在玻璃中是不断跳动的,这个恰是红蜻蜓在飞舞。为了在作品中真正感受到红蜻蜓的飞舞,我在下面特意画上一组红蜻蜓,暗示着人们的愿望。都市里的田园情结,正是天人合一哲学观念在当下的一种美学反思,</div><div>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建立现代的生态家园是人类带着深厚记忆的美好梦想。</div><div>&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传统与现代的融合</div><div>&nbsp;&nbsp;&nbsp; 《飞舞的红蜻蜓》运用矿物质材料,以其独特的画风和意境赋予作品典雅的气质,将传统与现代融合到作品的生态主题中,显现着充满人文气质的艺术风格。</div><div>在构图上,为表现都市的高大恢弘,我采用了仰视式,用直线框架撑起画面,让直线与影子的扭曲线条形成一种对比关系。作品采用写实的手段来挖掘画面的张力,尤其是对玻璃中高楼影子的描绘,对屋顶上红色的节奏性处理,揭示我对高层建筑那种梦幻般的审美追求。而下面一组跳跃的自然形态的红蜻蜓则用象征意味的表达方式,力图在画面构图上把屋顶的红色和红蜻蜓,这两个不同的非自然与自然的形态,打破时空概念寓于理性、次序复杂而和谐的变奏组织在一个画面,并试图让上下虚实两组红色在变幻中形成一种新的视觉体验。</div><div>在画面的表现上,我希望表达出一种既有传统内涵、又有当代性的语言特质。为了与古代界画拉开距离,整个画面我没有用墨来勾线,直接用铅笔起稿,大框架线条直而粗,小结构线条随意,形成一张一驰的对比效果。为了还原玻璃墙体的质感和建筑物影子的特殊效果,运用矿物质材料一层层薄染,体现着传统技法厚重而润的效果。红蜻蜓是画面中引入主题的关键,创作意图是想让画面产生动静结合的效果,充满生命气息和田园风情。所以,在对红蜻蜓的描绘上用了更写实的手法,力求用微小细腻的勾线染色来同建筑的机械块面形成互补和对比,突出画面的张力。下面树木的表现,用了岩灰一次性点染而成,用重色压住画面,并形成自身的节奏关系。</div><div>&nbsp;&nbsp; 《飞舞的红蜻蜓》采用传统的中国画造型语言,把现代构成意识和材料的运用,糅合到现代都市建筑题材的表现里。用传统的人文化气质,和现代的材质表现手法,结合当今的都市题材,去体现体现中国人的生态意识和精神家园,正是中国梦在艺术创作上的一种很好诠释。</div><div>&nbsp; 蒋云龙于2015年7月</div><div>&nbsp;</div><div><br></div> <h3><b>第七届中国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作品</b></h3> <h3><b>《天羽》</b></h3> <h3><b>作品说明</b></h3> <h3> 东、西方文明是在各自地理和人文环境里发展起来的,而丝绸之路自古是联系、融合这两种文明的纽带。&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h3><div>作品用装在两个不同笼子里的山水代表两种不同的文明,笼子代表着两种文明交往的阻隔,锦鸡代表着东、西方文明的使者,是人类彼此探索不断融合的精神象征。从古到今人们用竹子般虚心的态度传播和吸收彼此的文明,共同建设自己的美好家园。</div><div>作品采用超现实的手法,用矿物质材料营造出一种律动的画面效果来揭示人类的一种不畏艰辛勇于探索的丝路精神。</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