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名塔之广胜寺飞虹塔

慢跑珠(Gigi)

<h3>这次陪老父亲回老家探亲,自己事前就有在周边游走的想法,一是为了好不容易“争取”到的假期,二来也想弥补一下作为山西后人欠缺的“晋之情结”。所以,当永和的亲人询问我想去哪里玩耍时,我便毫不犹豫说“大槐树”。第二天,大哥大嫂,玲姐和建平姐夫四人专程开车陪我去洪洞县。大槐树(另文叙述)景区出来后,他们又带我去了广胜寺。</h3> <h3>我以为要去的广胜寺就是一座普通寺庙而已,没有太上心,想着随便走走就是啦。汽车🚙沿山路转了几个大弯之后,停在空地上。山顶是一块平地,红色的围墙显然围不住那泛着金光的漂亮佛塔。远远看着塔,似乎自己已经被这彩色的精灵撩拨得不能自已啦。等我看到寺院门口墙上钉的那块非常不和谐的牌子,上面简介说它是座“育王塔院”时,我才恍然大悟,意识到遇到好“宝贝”啦😊<br></h3> <h3>广胜寺位于山西洪洞县霍泉之滨,“广胜”就是“广大于天,名胜于世”之意。广胜寺分上下寺和水神庙3处,上寺在霍山之巅,下寺在霍山之麓,水神庙位于下寺西侧,和下寺仅一墙之隔。广胜寺始建于东汉桓帝建和元年(147年),原名俱庐舍寺,亦称育王塔院,唐代改称广胜寺。我们如今看到的广胜寺,除了上寺飞虹塔及大雄宝殿是明代重建外,其余均为元代建筑!</h3> <h3>山门中央高悬的"广胜禅院"木匾,是民初赵城县绅士张瑞玑所题。山门左右两边的哼哈二将,据说是元代泥塑遗物,您看他们呲牙咧嘴、青筋裸露,凶恶的表情让人不寒而栗,可再看头戴的花冠,憨憨的姿态又叫人忍俊不禁。也许这就是佛教让恶人胆寒让善者心安的生动写照吧。</h3> <h3>上寺的飞虹塔始建于汉代,僧侣在此建造了供奉佛祖真身舍利的阿育王塔,该塔是当时中国境内的十九座佛舍利塔之一,也是目前国内最大最完整的一座琉璃塔。塔全身由土色琉璃装饰,每逢红日高照,塔身金碧辉煌、熠熠闪光,远眺仿佛是一条美丽的彩虹,故此得名“飞虹塔”。查阅资料后才知道,广胜寺的飞虹塔除了用来保存舍利供信徒膜拜外,还有点缀风景平衡地运的作用。</h3> <h3>琉璃塔高47.31米,塔身青砖砌成,平角八角型13层,各层皆有出檐。</h3> <h3>神龛、斗拱、角柱、盘龙、人物、鸟兽、佛像等构建,图案各异,捏制精巧,彩绘鲜丽,至今色泽如新。</h3> <h3>历尽历史的沧桑,饱尝黄土地的风霜,还在现代社会的酸雨☔️侵蚀中,仍能有着如此光彩夺目,真的是非常让人叹服。</h3> <h3>塔身外的每一尊佛像都栩栩如生,要知道此塔已经存在几百年时间啦😊!!</h3> <h3>不知道为啥,我们进去时里面几乎看不见其它的游人和香客,只有接待处的三四个年轻导游,懒懒散散在晒太阳,这与别的寺院里的烟火缭绕,人声鼎沸形成了鲜明对比。在这里,既没有“僧人”向你兜售物品,也没有所谓的“师傅”来为你开解,整个寺院营造出一种非常安静舒服的氛围。这又让我想起几年前,在肇庆工作期间,抽空去参观端州梅庵时的感觉。</h3> <h3>飞虹塔内是五米多高的释迦摩尼佛铜像,其顶部那个琉璃藻井,是飞虹塔构件中最为复杂的部分,细腻的构图和图上生动形象的人物情节实为广胜寺琉璃制品的精华。当我静静地站在大殿中央,抬头仰望,越过佛祖慈善目光,后面那一圈圈往内延伸的佛像,就如宇宙中云洞一样,好像是要引领人们去感受某种神秘的东西,满目绚丽而低调的蓝色,一个个神态生动的雕像,含蓄又张扬的向人们展示它的无穷力量…………</h3> <h3>铜像两旁排满了年代久远的藏经柜,佛教经典史上闻名中外的七千卷罕世孤本金版藏经(俗称赵城金藏)就曾存放在这些木柜中。战火纷飞年代,为保护好这些珍贵的佛教经书,还曾发生过很多感人的故事。目前这批国家一级文物收藏于北京的国家图书馆。(《赵城金藏》《永乐大典》、《敦煌遗书》、《四库全书》并称为国图四大镇馆之宝)。</h3> <h3>从宝塔出来,就到了大雄宝殿,这里面供奉的是释迦牟尼佛以及两侧的文殊和普贤菩萨,均为明代木雕精品,佛像体态丰满,形象逼真。正中"光辉万古"的牌匾是雍正帝亲笔,据说这是他在未登基前来平阳府时留下的墨宝,由于他在位时间短,所题匾额少,所以这幅匾就显得格外珍贵,这也是广胜寺的镇寺之宝!</h3> <h3>大殿两侧为明代铁铸空心的十八罗汉,形态各异,栩栩如生,将人世间的喜怒哀乐表现得淋漓尽致。</h3> <h3>如果说广胜寺的上寺因塔而闻名的话,那与上寺遥相对望,位于山脚的下寺,则凭其元代典型的木制建筑和雕刻享誉中外。</h3> <h3>步入每间房屋,落入眼内的都是非常古老的木架结构。虽然我不懂建筑,可看到那一根根来自于元代七百多年前的木柱横梁时,心里更多是被对当时工匠们深厚和精湛的技艺而叹服。如果喜欢木建筑或者是从事建筑设计的人,建议他们应该来实地看看,不要错过了这个“宝贝”,非常质朴古朴,比那些为了迎合现代人的需求而新建的佛寺有意思得多!著名古建筑学家梁思成曾感慨地说过:"古人只知广胜寺藏经之可贵,却不知广胜寺建筑之奇特”!</h3> <h3>下寺区内古柏苍翠,旁边又有一潭泉水,给人感觉清澈秀丽。因时间原因,我们仅仅参观了上寺和下寺,没有去水神庙。</h3> <h3>我发现,广胜寺与之前参观过的庙宇,感觉上有点点不太一样。除了文物价值外,最显眼的地方,就是供桌上摆放很简单,除了零星的几束朔料花外,没有其它任何贡品!甚至连香炉,水果食品之类的都没有,更别说信徒们供养的物品啦。另外,每尊佛像或者雕刻上面都布满了厚厚的灰尘,好似几百年沉淀下来的。虽说这边风沙尘土大,但我觉得,以广胜寺的“地位”以及信众们的重视程度,绝对不会是“没人搞卫生”的缘故。</h3> <h3>面对这些饱经沧桑,略显落魄的佛像时,我的脑海中突然冒出“尘埃”的那个故事来。赶快手机上网查,终于找到了这首【菩提揭】</h3><h3><br></h3><h3>菩提偈 (唐 惠能)</h3><div>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div><div>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div><div>心是菩提树,身为明镜台。</div><div>明镜本清净,何处染尘埃!</div><div>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div><div>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div><div>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div><div>听说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div><div><br></div><div>我并非佛教徒,更没有做过这方面研究,慧根尚浅,不能惨悟其中的哲理。自己仅仅是从字面上去理解 : 心本无尘,何惧尘染?!</div> <h3>单就我所看到的,在对寺院内的泥塑、佛像、基础设施等保护方面,广胜寺对比晋祠等其它庙宇来,显得无所作为也无能为力。但千百年来,不管什么朝代什么人物,只要他们踏入广胜寺山门,都会变得那么的虔诚,又是那么的心安。难道这些宫殿所能容纳的,仅仅是我们尘埃一样的身体吗?</h3> <h3>我庆幸自己能与广胜寺的偶遇,让我有机会去接触这座蕴藏着苦难与欢乐的文化古迹。静静的砖墙永远都在沉思中向信众讲述着千百年来所发生的故事。那些指向天空的殿檐,那些柏树,都留有它悲伤和快乐的记忆,都是它辉煌灿烂的遗证。</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