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br></h3><h3> 几年前,一个暮色即将四合的黄昏,我走进电影院,看了一部当时刚上映的电影。<br></h3><h3> 电影每一帧的内容已十分模糊,依稀留在记忆中的只有这样一幕:在破败的铁丝网和弥漫的炮火烟尘中,一个穿着军装的少年,紧紧锢着一匹浑身脏污和血迹的马的颈子,没有对白,但给人的震撼已超过生或死。</h3><h3><br></h3><h3> 粗心的我,将这部电影的名字遗忘了很多年;直至一周前,我拿到一本书,读完整篇故事,才醍醐灌顶:原来,它就是《战马》。</h3><h3> 于是来自那个遥远黄昏的动人心魄与读完原著姗姗来迟的悲欣交集重合,对于这本书的情感,在心底如暗潮般涌动,竟久久散不去。</h3><h3> 此前我是很乐于去了解战争史的,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样,认为战争是推动人类历史进程和科技革新必不可少的一环。可我们鲜少思考的是真实的战争给当时亲历过战争的人甚至动物带来的是什么。《战马》里没有任何关于宏观战争的描写和阐述,只是以小马乔伊的视线,讲述它眼中的悲欢离合,甚至生死别离,我想这种特殊的灵魂震颤是读任何人物传记所无法带来的。</h3><h3><br></h3><h3> 动物的直白,单纯与真挚,恰如人类的孩童;所以我们总是发现孩子和动物最容易相处。我想这并非一种巧合。好的动物小说最能打动孩子,也是因为他们最能理解这种原始不加修饰雕琢的情感,而这正是我们人性中的本能。而战争,是摧毁一切美好事物的无情利器,正如《战马》中的托普桑——这匹血统高贵的战马,主角乔伊的“挚友”死去后,一个德国兵悲凉地质问:“为什么这战争要毁掉一切漂亮美好的东西?”是的,战争,多么邪恶的机器,但战争的本源还是人。少部分人的邪恶剥夺了大部分人的权利,多少像乔伊,艾伯特,沃伦,艾米丽一样的生命何其无辜,他们本该拥有美好平和的生活,却饱尝痛楚,分别,孤独与恐惧,让生存近乎成为奢望。</h3><h3><br></h3><h3> 但幸好——《战马》并不是一本一定要我们哭到最后的书。不要忘记任何事物都有两面,在死亡里开出的花朵,也有新生的美丽;经历离别后的眼泪,也能孕育出坚强的微笑。</h3><h3> 乔伊最终勇敢地活了下去,和它的小主人艾伯特一起,像他们从未分开过一般。战争的残酷对于活下来的人来说,是一种淬炼;它给人深刻的苦痛,但这苦痛亦诞出希望。<br></h3><h3><br></h3><h3> 所以,我希望乔伊活下去,更用力地活下去,和托普桑,艾米丽,尼克尔斯上尉以及无数曾爱过它的生命一起,跨过血迹斑斑的铁丝网,穿越布满亡灵的无人区,最终来到初春的阳光下,喝几捧清凉的溪水,吃几口鲜美的青草,再和艾伯特一起回到农庄里铺满舒适干草的家做个好梦。人性的伟大总是闪耀于苦难之中,而动物亦是如此。</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