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

田田

<h3>  这是一部充满血泪的小说。作者余华通过一位中国农民福贵的苦难生活,讲述了人如何去承受巨大的苦难。</h3><h3><br /></h3><h3> 看着福贵一次次安葬自已至亲的人,隔着书本都能体会到他的绝望。当这部沉重的小说结束时,活着的意志,是福贵身上唯一不能被剥夺走的东西。</h3> <h3>  这是一次残忍的阅读,虽然作者余华没有刻意的去煽情,但故事中每一个沉重的悲剧都让人扼腕泪流。</h3> <h3>  《活着》这部作品具有一定的历史性,文中对解放战争,大跃进,人民公社,文革等时期进行了温和的转变,乱世年代,世事无常。个人生存的苦难,在经过精简的历史背景里,体现出了小小人物的悲欢离合与无助感。</h3> <h3>  永远不要低估人对苦难的承受力。社会的不公平,就在于,人越是穷苦,抵御风险能力越差,苦难越容易降临在他身上。</h3><h3> 福贵一家像潮水中的浮萍,只能飘摇不能靠岸。他们没有死于自然饥荒,却在命运的一个个恶作剧中丧生:有庆为校长献血,抽血抽到停止了心跳;凤霞生孩子时大出血,天黑前就断了气;家珍在儿女尽失的悲痛中,再也无力存活;二喜在工地上被水泥板夹死,除了脑袋和脚,其它都被砸成了糨糊;就连那个小小的可人的苦根,居然被半锅豆子撑死了。</h3><h3> 福贵经历了太多,眼泪已经流干,却依然活到了最后。他买了一头老牛,两个福贵从此孤单相伴,一起走在黄昏的村庄里,一片安详和宁静。<br></h3><h3> 福贵的晚年,经历那么多的苦难,却从不控诉和怨怼。永远,不要低估,人对苦难的承受力。</h3><h3><br></h3> <h3>  然而,更进一步的思考活着的意义到底是什么?作者究竟想告诉我们什么?</h3><h3> <font color="#ed2308">活着,生命就是一个活着,不谈幸福或苦难,生命只是一个活着的过程。活着每一个生命都如此卑微却又都是有尊严的,活着的过程就是时光对生命的记录。从整篇小说里,余华也告诉我们,活着吧,活着生命,仅此而已。毕竟生命还要继续,所以坦然面对死亡,活的更精彩。在书中,生命的坚强得到了充分的体现。</font></h3><h3> 余华是这样解释活着的:“<font color="#ed2308">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呐喊,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font>”</h3><h3> 《活着》像一支古老的歌谣,在向我们讲述着一个生命中脆弱与顽强,欢喜与悲伤的真相,让我们懂得卑微,生命中蕴藏着卑微的却如金子般闪亮的光芒,让我们懂得<font color="#ed2308">人性的温情,能够一步步把无边的苦难变成继续前进的力量。</font></h3> <h3>电影版的《活着》</h3><h3><br></h3><h3> 电影《活着》由张艺谋导演,巩俐和牛犇主演。相对于小说,电影拍的趋向于现实,没有小说中那么极端的悲剧,在最后让观众看到了这个家的希望。重复性的场面调度的使用,让观众感觉到福贵在一次次备受打击中变得更加顽强。</h3><h3> 在电影中,福贵经常说的一句话是:活着,就要好好活。<font color="#b04fbb">面对不断袭来的悲剧命运,虽痛感无可奈何,但只能淡然地承受,最终也不能放弃生命,而是要顽强地活下去。</font>在这一点上,电影和小说要传达给我们的含义,是一致的。</h3> <h3>你我都是"福贵"</h3><h3> 福贵终其一生的努力和挣扎,只是想让全家人吃饱,让孩子可以上学,让闺女能够出嫁。在自然因素、社会变革和运气的交织缠绕中,人的力量显得十分微弱,大部分的人都只能在现实中苟且,而心中遥望着远方。</h3><h3> 平凡人的一生,都是很相似的,不过是为了穿衣吃饭和房子,为抚养小孩赡养老人而披荆斩棘。尽管时代不一样,但一代人和一代人的使命却十分雷同。</h3><h3> 当你仰首问苍天:生活为什么就这么难?想做点事情为什么就这么难?你就会发现,在时代的弄潮中,自己也不过就是浮萍一枚。</h3><h3> 每个时代都有它特有的无奈,福贵没有钱送有庆去城里读书,很多人也没有钱给孩子买学期房。甚至无数人在北上广深打拼多年,也买不起一个独居室。一个个加班夜归的路上,有时候也会扪心自问,这么辛苦的活着究竟是为了什么?</h3><h3><br></h3><h3> 余华曾经说过:在中国,对于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来说,生活和生存就是一枚分币的两面,它们之间轻微的分界在于方向的不同。对《活着》而言,生活是一个人对自己经历的感受,而幸存往往是旁观者对别人经历的看法。 </h3> <h3>写作背景</h3><h3> 长期以来,余华的作品都是源于和现实的那一层紧张关系。他沉湎于想像之中,又被现实紧紧控制,明确感受着自我的分裂。他很痛苦,一直以敌对的态度看待现实,丑恶的事物总是在身边,而美好的事物却在海角。 随着时间的推移,余华才慢慢意识到,一位真正的作家所寻找的是真理,是一种排斥道德判断的真理。</h3><h3> 作家的使命不是发泄,不是控诉或者揭露,他应该向人们展示高尚。这种高尚,不是那种单纯的美好,而是对一切事物理解之后的超然,对善和恶的一视同仁,用同情的眼光看待世界。</h3><h3> 触动余华写《活着》的导火索,是一首美国民歌,《老黑奴》。这首歌是福斯特1860年离开家乡彼得斯伯格去纽约之前写的最后一首歌。</h3><h3> 写这首歌的时候,福特斯一生热爱着的家乡和亲人,几乎都一去不复返了。可敬的父亲这时已经去世了,两个姐妹也已出嫁,远离了家乡,两个兄弟也相继故去,剩下的另一个兄弟也结婚搬离。 事实上,除了妻儿,只有他一个人孤独地留在家乡彼得斯堡。此后,福特斯又遭遇家庭婚变的悲剧,被迫孤身流落到纽约,穷困潦倒,仅仅四年后就孤寂地离开了人世。</h3><h3> 曲名中的"老黑奴",确有其人,正是1860年,福特斯的妻子琼家的一个老黑奴去世了。福特斯与这个老黑奴有着多年的交情,对于老黑奴的去世深感悲痛,于是写下了这首旋律优美、亲切而又哀婉动人的歌曲。歌曲中,老黑奴经历了一生的苦难,家人都离他而去,而他依然友好地对待这个世界,没有一句抱怨的话。福特斯写作本首歌的时候,除了寄托对老黑奴的哀思,也将自己的境遇和哀叹全部融入在歌曲中。</h3><h3> 正是这首歌深深的打动了余华,他决定写下《活着》,写人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对世界乐观的态度。在写作《活着》的过程中,余华自身对于活着的探索也趋于明朗,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并不是为了活着以外的任何事物所活。</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