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七天五晚旅游~第四天下午夏宫、喀山大教堂(2017-2-26)

百年皖酒

<h3>  如果说冬宮相当于我们的故宫,夏宫就相当于我们的承德避暑山庄。它是1704年彼得大帝以巴黎凡尔赛宫为蓝本下令建造的,以彰显俄罗斯的大国地位,经20年建设于1723年落成,二年后彼得大帝去世。后经几代沙皇完善。</h3><h3>建造这座宫殿,集中了当时法国、意大利为代表的欧洲优秀建筑师、工匠。彼得大帝也亲自积极地参加到工程筹划之中,并做了一些指示。今天保留下来的由他亲自设计的规划图纸等达十几幅之多。</h3><h3>夏宫距离圣彼得堡30公里,座落在芬兰湾南岸,由法式的上花园,拥有无数瀑布与喷泉的下花园以及连接之间的大宫殿三部分组成。建筑豪华壮丽,公园布局规整,有法式遗风,被誉为"俄罗斯的凡尔赛宫",又名为‘‘彼得宫’’。</h3><h3><br /></h3><h3><br /></h3> <h3>夏宫入口处就是漂亮的圣保罗信使教堂,现教堂楼改成了宫殿博物馆,专门用于展览夏宫的历史与宫殿设计资料。教堂楼是个精致的五顶小教堂,八棱形洋葱头金顶,灰色铁皮顶,黄色墙体,白色的窗套和墙线与大宫殿的设计风格同出一辙。大宫殿是典型的巴洛克建筑,黄白相间,灰色铁皮顶。规模虽然不如冬宫,但作为一个度假的行宫来说,规模也是十分的惊人了。</h3><h3><br /></h3> <h3>圣保罗信使教堂是东正教教堂,教堂几乎总是东西向的,建筑的主要入口在西端。这象征着礼拜者从罪恶的黑暗中(西边)进入到真理的光亮中(东边)。<br></h3> <h3>圣保罗教堂的洋葱头金光闪闪,虽比我们在莫斯科谢尔盖小镇看到的‘’圣三一教堂‘’金色洋葱头要小的多了,却体现出夏宫教堂的灵巧精致不失华丽,与夏宫大宫殿完美精巧结合在一起,洋葱头数量均出自圣经故事,3头、5头、13头,各有其说法和依据,俄罗斯大教堂葱头最多的达到33个,象征耶稣在人间生活的33年,这里5头是说耶稣和四福音。</h3> <h3>夏宫大门。大门尺度适宜,造型简洁大方。走进大门,上公园很是开阔,布局规整对称,公园与远处的建筑形成了惊人的协调。</h3> <h3>圣保罗教堂朝向上花园一面。</h3> <h3>夏宫宫殿。</h3> <h3>宫殿中部面对上花园一面。</h3> <h3>顶徽楼又称徽章楼,它与教堂楼同时修建,与大宫殿一样,同属于拉斯特雷利的作品。建筑名称的由来是因为屋顶的双头鹰风向标徽章。它由拉斯特雷利设计,日剌勒顿制作,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楼顶的双头鹰是俄罗斯的国徽标志,它能像风向标一样自由转动。这个鹰有互成一定角度的三个鹰头组成,这样可以保证,无论它怎样转动,也无论你站在花园的哪个位置,你永远会看到的都是"双头鹰",一个细节,足以看出这件豪华艺术品的精雕细琢与独具匠心。建筑以皇冠和徽章作为设计的元素,整体造型优雅大方。顶徽楼专门陈列夏宫的特殊藏品,在这个建筑里据说展览了历代沙皇的服饰,皇冠,珠宝首饰,藏品虽然不多,但却胜在精美。</h3> <h3>夏宫大宫殿横亘在上、下花园之间,进宫殿要自费400元人民币,我们没进去,因为冬宫、叶宫已游览过,无非是金碧辉煌的宫殿装饰加上奇珍异宝和奢侈品,而夏宫花园的巴黎‘’凡尔赛风格‘’强烈诱惑我们去一睹为快,所以我们仅外观夏宮大宫殿,将时间放在游览花园上。</h3><h3><br></h3> <h3>夏宫花园分上、下两个花园。彼得大帝时,上花园主要是蔬菜和水果种植的地方,而后在安娜.伊奥诺芙娜女皇和伊丽莎白.彼得罗夫娜女皇时期扩建为公园。上花园占地15公顷,园内分割为若干几何形景区,疏朗而不空旷,以修建整齐的树木草坪和藤蔓围成的花墙与甬道,以及池塘内外的雕像和喷泉为主景(叶卡捷琳娜宫前面花园也是这样),构成18世纪上半叶欧洲宫廷花园的典型特征。在上花园有五个规则的水池,中间三个,左右各一个,水池里陈列着各种雕塑,最著名的是"海王"喷泉雕塑群。这个雕塑群是彼得夏宫最老的,包括29个雕塑和浮雕的作品。海王头戴王冠,手执鱼叉,阔步前行,四周是一些海怪,鱼人,以及一些骑着海马巡逻的海中骑士簇拥着他。</h3><h3>这是上花园的花廊。</h3> <h3>虽是冬季依然可看出树枝修理的横平竖直。</h3> <h3>冰雪覆盖的草坪和喷泉。</h3> <h3>通往天堂之路。</h3> <h3>画面里看到的矗立在雪地上木箱状物体,那是在冬季被包裹保护的雕塑。</h3> <h3>圣保罗教堂朝向下花园的一面。</h3> <h3>俄罗斯各个景点都有人身着中世纪服装,花一二百卢布就可与她们拍照,这已然成为各景点的另一景。</h3> <h3>置身在安徒生童话故事的场景里。</h3> <h3>旁边地面上这些圆形物都是喷泉。</h3> <h3>俄罗斯导游奥利亚带交钱自费的几名游客去夏宮宫殿了,我们被放飞在这片陌生的"下花园"里,没人解说,面对金灿灿的众多金铜雕像,两眼只有发出刘姥姥进大观园的神光了。</h3> <h3>虽说彼得夏宫被誉为俄罗斯的凡尔赛宫,但夏宫的喷泉艺术超越了凡尔赛宫,这也是彼得大帝在设计夏宫之初的想法。从高处望下去,夏宫的整体设计很有气势,宫殿高高在上,下面的水道似一把剑,笔直插向海边芬兰湾,由此进入波罗的海,水道两边的丛林和草地,是典型的俄罗斯园林风格,能让人深深感受到大自然的气息。应该向彼得大帝致敬,这里说点题外话,正是由于他对欧洲艺术的狂热喜爱,才让圣彼得堡处处充满着欧洲情调,也正是因为他的设计智慧,才让夏宫花园成为皇家园林的典范,花园里雕塑大都是意大利雕塑大师少部分是俄罗斯大师的作品,一部分是他命人从欧州买来的,作品均是根据圣经和神话故事雕塑的。</h3> <h3>夏宫有"喷泉之都"、"喷泉王国"的美称,每个喷泉各有风采,有人物、有动物,有古罗马艺术,个个造型惟妙惟肖,生动可爱,引人遐想。大宫殿前的大瀑布喷泉群,有37座金铜雕像,29座潜浮雕,150个小雕像,2座梯形瀑布,2000多喷柱,从这组数字我们就可想像出喷泉一齐喷水时有何等的壮观!我们2月下旬到夏宫,可惜"没有相约在冬季"看不到这景观。喷泉群的中央,耸立着大力士参孙和狮子相搏的雕像。参孙双手把狮子的上下颚撑开,据说泉水从狮子口中冲天而出,水柱直喷22米之高。这一雕塑象征着俄罗斯战胜瑞典(瑞典国旗是狮子)。在白雪皑皑的大地上,在上下落差18米近百级阶梯上,规律分布的金铜雕像都身披殘雪闪耀着鎏金的光辉和晶莹剔透的雪影,虽没有喷泉水可也足以给人震撼了。</h3><h3><br /></h3><h3><br /></h3> <h3>这些雕塑大都是希腊神话中的人物,栩栩如生的雕像个个金光闪闪,一幅众神狂欢的宏伟场面。更令人惊奇的是,与国内所见的喷泉不同,这里没有修建昂贵的喷泉抽水系统。夏宫喷泉都是从邻近的罗普沙高地修渠引水,利用夏宫前高地造成水的自然压力形成了喷泉,喷放后又流入大海。园内这一套周密的循环系统,保证整个喷泉300年来水流源源不断。可以说,夏宫喷泉无论其艺术观赏性,还是技术工艺的绝妙环保,均堪称典范。</h3> <h3>这就是著名的"萨姆松"喷泉,高3米重5吨,大宫殿前喷泉群它率先喷出22米高的水柱,然后其它喷泉随之而舞,几百年来这场景一直沿续。时间让人感叹啊,想当年脚下这片土地可是北欧强国瑞典疆域,经过二十几年的大北方战争,俄罗斯彼得大帝硬是从瑞典手里抢了来,至此俄罗斯走上帝国路,而瑞典摇身一变从此成为一小国。雕塑源于圣经故事,英雄参孙在战争中打败了万兽之王,大力士强有力的双手生生撕开雄狮之腥盆大口!</h3><h3><br /></h3><h3><br /></h3><h3><br /></h3> <h3>这里每个雕像都应该有它的故事,可惜我们没有资料。</h3> <h3>‘’珀耳修斯‘’是宙斯和达娜厄之子,英勇杀死蛇发女怪梅杜莎(她一根头发就是一条蛇)并取下她的头颅。</h3><h3>这是意大利著名艺术家切利尼在1545年创作的著名《珀耳修斯》雕像,现在意大利佛罗伦萨的雕塑广场,这里是仿制品。</h3> <h3>喷泉群出来的水从这渠道流入大海,两边用木箱盖住的都是雕塑喷泉。</h3> <h3>沿渠道两旁就是树林,大多是橡树和一些不知名的树,也有少部分白桦树。</h3> <h3>走出树林就是冰冻的大海,‘‘千里冰封,莽莽一片’’。</h3> <h3>倒伏而卧在冰雪上的树,我们以为它死了,回来看资料才得知天暖时它郁郁葱葱。</h3> <h3>海不扬波,水天一色,这是要去大海釣鱼还是去大海打水啊?</h3> <h3>远处是俄罗斯本地人带着孩子在冰面上嘻戏,可隐约看到树林前的白色灯塔。</h3> <h3>蒙普列吉尔宫,彼得大帝最喜欢的盘桓之所,内藏有170余幅17~18世纪荷兰、佛拉芒和意大利画家的杰作,全是彼得一世从阿姆斯特丹购回的,这些作品组成了俄国史上第一个画廊,进宫参观要购票,我们没走过去。据说彼得大帝起居主要在这里,上面大宫殿用来接见大臣和外国使臣的。<br></h3><h3><br></h3><h3><br></h3><h3><br></h3> <h3>冬天的海,成了凝固的音符,一向是蓝灰色的大海这时给自己披上了一条美丽的纯白披巾成了冰冻的大海,虽然冰冷,但是可亲,大海摒弃了一向的暴虐和捉摸不定,敞开胸怀欢迎每一个人,宁静、安详,如同沉睡了一般,那一层层白色的浪花的痕迹,好像是一夜之间雪神经过,将大海瞬间凝固住的。想起去年乘邮轮到日本和**时,波涛汹涌的大海裹携12级台风,使的我们一整天绻蹜着不敢走动,今天强烈的反差,大海居然给人童话世界的感觉,真是有说不出的陶醉和欣喜。</h3> <h3>秋天和春天的大海雄浑而美丽,但那翻卷的浪花,振耳的涛声,总会让人望而却步,今天它成了冰冻的大海,安静的睡着了,波涛不在,伊人可亲,,我们从容的在它上面漫步驻足,不禁大声纳喊:我站在"波罗的海"上啦!真有一种人性里的‘‘征服感’’和‘‘满足感’’的愉悦。</h3> <h3>快来吧,下海去!</h3> <h3>这里乗船从芬兰湾到涅瓦河直达冬宫码头,现在冬季封航。</h3> <h3>据说通航季节里,有许多游客从这条水路来往冬宫和夏宫,大約花时四五十分钟,比陆路要节省时间,很适合自由行者。</h3> <h3>芬兰湾北面就是波罗的海,波罗的海连着北冰洋。海风也许是从北冰洋刮过来的吧,凛冽锋利如刀,冷得脸颊耳朵都疼痛,泪眼婆娑。我素来热爱海洋,喜欢那气势磅礴的蔚蓝、奔放不羁的浪涛和神秘奥妙的深邃,我欣赏大海潇洒自由的精神,也敬佩它那包罗万象的胸怀。可眼前的海湾却冻住了,波澜不惊,千里冰封,无限寂寥,白茫茫的,平静得像片广阔的雪野。纷纷的白雪落在冰封的海面上,将海洋化为平平坦坦的雪原。阵阵的海风扬起雪花,将落雪堆垒得逶迤起伏,如同浪涛一般,又将雪原变幻为雪海。大自然的千变万化,真让人对俄罗斯北国风光的美丽与神奇感叹、留恋、赞美不已。</h3> <h3>我们在冰封的海面上耗费了大量时间,还有几处喷泉点来不及看,接下来要去涅瓦大街,只能依依不舍与冰冻的大海告别。下图中有一人在冰冻的海面上走的老远老远,海的对岸就是芬兰。<br></h3> <h3>我们离开夏宫来到喀山大教堂天已傍晚,,喀山教堂位于俄罗斯圣彼得堡的涅瓦大街上。在19世纪初期,沙皇保罗一世为了安置《喀山圣母像》建造了这座教堂。教堂由农奴出身的建筑家沃罗尼欣设计,1801年奠基历经10年于1811年竣宫,1837年安放库图佐夫元帅和巴克莱·德·托利塑像。东正教要求教堂必须面向东方,这样,受地理环境的制约,教堂只能以它的侧面对着主要大街,非常不美观,建筑师建造了由94根古典科林斯柱廊排列的半圆形回廊,把侧面设计得的十分壮观解决了这一问题,因为人们一看气度非凡的柱廊,就忘记了这不是教堂的正面。</h3><h3>在喀山教堂前方,是一个可供人休憩和玩乐的广场。半圆形的回廊两端分别是库图佐夫元帅和巴克莱·德·托利塑像,均出自著名雕塑家阿格诺夫之手。</h3><h3>喀山大教堂是圣彼得堡目前正常运行的宗教场所,现仍进行礼拜祈祷的教堂,是主教教堂,而圣彼得堡著名滴血大教堂和伊萨大教堂现在身份还是博物馆。</h3><h3><br></h3><h3><br></h3> <h3>喀山大教堂是一座规模庞大的东正教教堂,教堂的名字取自喀山圣母,她是俄罗斯东正教教会最崇敬的偶像,画像的复制品在天主教中同样受到尊敬,正因为这幅圣像画,教堂的命名才会变得如此雄浑和充满底蕴。1579年,一个女孩在喀山城的一个废墟中发现了这幅画像。据说这幅画像颇有灵应,曾多次帮助俄罗斯军队击败敌军,第一次显灵于伊凡雷帝时期,在与蒙古战争时期,多次显灵使蒙古大军不战而逃。第二次显灵于俄法战争,元帅库图佐夫在反攻前到喀山教堂喀山圣母前祈祷,圣母托梦给库图佐夫将出现从没有过的寒流,这次寒流使拿破仑·波拿巴军队不战而逃冻死过半,而且全无战斗力,库图佐夫一战成功。第三次显灵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东正教教皇向喀山圣母像祈祷,圣母再次托梦给教皇说寒流将第二次出现,这次寒流使德军冻死过半,坦克无法开动,飞机无法起飞,手无法扣动扳机。因此东正教徒视为"俄罗斯的守护神",在俄罗斯人心目中拥有无可替代的地位。教堂在抗击拿破仑的战争年代中,其宗教意义已退于次要地位,殿内存放过缴获的战旗和一些欧洲城市和城堡的钥匙。1813年,俄军统帅库图佐夫的灵柩被安葬在教堂北侧祭坛。我从来没听说过有教堂安葬军人的,这侧面说明教堂体现出的"战斗民族"精神!</h3><h3>1904年,这幅画突然失窃,从此下落不明,直到上世纪70年代才重新浮出水面,多年后又辗转流入了梵蒂冈。2004年,梵蒂冈枢机主教沃尔特·加斯帕代表教皇约翰·保罗二世将《喀山圣母像》交还给了俄罗斯东正教会总主教阿雷西斯二世。盛大的交还仪式在克里姆林宫举行,梵蒂冈方面希望借此改善天主教会与俄罗斯东正教会之间的关系。但有说这幅画是1730年的复制品,喀山圣母像原古本现存放在距离莫斯科谢尔盖小镇"新圣三一教堂"一百多公里的雅罗斯拉夫尔的Yelokhovo大教堂。</h3><h3>圣彼得堡喀山大教堂是俄罗斯十大教堂之一。</h3><h3><br></h3> <h3>走近教堂,18根科林斯柱式巨大花岗岩石柱三排并列而立,之上是三角浮雕山墙,雕饰金色光芒,古朴典雅、气派非凡。</h3> <h3>壁龛内的雕塑。</h3> <h3>这是科林斯柱体特写。</h3> <h3>壁龛内的雕塑。</h3> <h3>大教堂正面的浮雕、北面柱廊上的雕刻、殿内装饰和油画均出自名家之手。喀山大教堂的内部不大像一般的教堂,而更像一座宫殿。它明亮、轻快,以柱列分隔出来的长形主堂高大宽敞,中央穹顶辉煌华丽,仰视可见一幅圣母图,周边饰以圣经人物雕刻和水彩壁画。里面不允许拍照,很多信男信女,有年老的有年青的,胸前划十字跪地祷祰,排队等主教施礼。置身在这庄严肃穆宗教风围中,我不自觉的放慢了脚步,找寻着库图佐夫的墓葬。</h3> <h3>喀山教堂的平面图呈十字型,中间上方是一个圆筒型的顶楼,顶楼上是一个端正的圆顶,高达70米直径约20米,是俄罗斯建筑史上第一个使用金属结构的建筑,其鼓面装饰有16根半露壁柱。</h3> <h3>俄军统帅库图佐夫渡过了50余年戎马生涯,军事知识渊博。他虽贪酒,贪食,贪色,加贪睡,往好了讲算懂生活,不误什么大事。他是当时西方最有学问的人之一,精通法、德、英、波兰和土耳其语。库图佐夫把俄国军事学术提到崭新的、更高的发展阶段。为了对付拿破仑总决战的战略,库图佐夫采取了在较长的时间和较广阔的区域内,围绕统一的战略意图进行一系列交战和战役,去夺取胜利。他的战略特点是:行动坚决,力争全歼敌人,作战形式多样,机动广泛大胆,并考虑取胜的实际可能,他是胜利的最伟大的组织者,善于及时准备好消灭敌人所需的一切条件,全力以赴达到主要目的。1812年卫国战争中实施的反攻,是他统帅艺术的卓越范例。库图佐夫是卓越的军事理论家,他的进步观点在命令和教令中都有反映。卫国战争时期苏联设有一级、二级(1942.7.29)和三级(1943.2.8)库图佐夫勋章。约7000人和许多团、旅、师、军事院校获得这一勋章。为纪念俄军战胜拿破仑侵略军,1973年在莫斯科建立了库图佐夫纪念碑。</h3> <h3>俄国陆军元帅、亲王巴克莱·德·托利是苏格兰贵族的后裔,自幼在俄军中服役,当时很多"老外"都想在俄国大发横财,而他却真心实意为俄国奉献一生。1786年参军,他行事严谨,坚毅倔强,极具战略眼光,1788-1789年和土耳其军队、1790年和瑞典军队、1792-1794年和波兰军队的作战中屡立战功,名望飙升,深得沙皇亚历山大一世赏识。1806-1807年在反拿破仑的战争中再立新功,1807年晋升中将。1809年指挥俄军踏冰进攻瑞典,为俄国夺取了芬兰,并任芬兰总督(1809–1810)。一年后,他成为战争大臣,在任俄国陆军大臣时,他主持撰写了《大型作战军队的指挥要点》,这本册子对改进俄军指挥工作起到了巨大的作用。1812年拿破仑入侵俄国后,他兼任西线第一集团军司令,由于法军气势凶猛、尽占优势,所以他采取了避其锋芒的后撤战略,不过此举使拿破仑得以向俄国腹地挺进,由于他的外国人身份,巴克莱遭到俄国军政界的群殴,被指责为"崽卖爷田心不痛"。亚历山大一世也对他大为不满,他被迫辞职,由库图佐夫接任全军指挥。后来事实证明,巴克莱的战略相当正确,使俄军保存了大量有生力量。库图佐夫上台后也执行相同的政策。在博罗季诺战役中,巴克莱指挥俄军右翼和中路,作战得力,表现英勇。1813年库图佐夫去世后,巴克莱出任俄普联军司令,指挥军队进行了吕岑之战、包岑战役、库尔姆战役、莱比锡战役和巴黎附近的交战,连续挫败法军。1814年指挥俄军攻占巴黎,放纵部队大肆抢劫,战后升为元帅。又被封为亲王。1818年在东普鲁士去世。巴克莱和巴格拉季昂、库图佐夫一样,都是俄国历史上的战争英雄和杰出统帅,在俄国很多地方都有他的纪念碑。</h3><h3><br></h3> <h3>在廊柱下卖唱的艺人,音质很有穿透力。国内有太多这类人的&quot;传奇&quot;,天下哪有那么多的坏人呢?语言不通,打了一通手式,琴弦断了给他5卢布,老婆说我小气了。</h3> <h3>涅瓦大街被称为世界最美的街道之一,有人说它世上绝无仅有,说得没错,因为历史的原因,当时它是在沼泽中被开辟出来,1776年以后,它发展成商业大街,建造许多豪华的建筑,然而,这里的建筑不能超过冬宫的高度,这也是涅瓦大街建筑整齐的原因。涅瓦大街是圣彼得堡最古老的道路之一,这条街道最早是造船工业运送材料的必经通道,如今是圣彼得堡市民和国外观光客最喜爱的历史老街。</h3><h3>涅瓦大街是圣彼得堡最热闹最繁华的街道,聚集了该市最大的书店、食品店、最大的百货商店和最昂贵的购物中心。而且还可以欣赏到各种教堂、名人故居以及历史遗迹。涅瓦大街是一个信仰宽容的地方,在这里东正教的喀山大教堂、新教的圣彼得和保罗教堂、天主教的圣凯瑟琳教堂、荷兰教堂、亚美尼亚教堂等等,共处一地而相安无事,让人不禁为之惊讶不已。</h3><h3>这条街上有列宁格勒前线报纸《在祖国的防线上》的报社所在地,第二次卫国战争期间,每天来自城市最前沿保卫阵地的消息就是从这里发出,鼓舞着被围困的列宁格勒人民。有果戈理、柴可夫斯基的故居,有"沃尔夫与贝兰热甜食店",该店位于涅瓦大街与大马尔斯卡亚街和莫伊卡沿岸街相交的地方。1837年1月27日,普希金正是从这家甜食店喝完最后一杯咖啡,而直接奔赴决斗地点"小黑河"的。不仅如此,莱蒙托夫、陀斯妥耶夫斯基、舍夫琴科等人经常是这里的座上客。今天,文学俱乐部"文学咖啡"即设立于此。</h3> <h3>墨绿色的屋顶上有一个玻璃地球仪,这是圣彼得堡市最大的图书大厦。这座建筑是1904年的新型建筑风格,外部墙壁上装饰着各种雕刻,1-2层是红色花岗岩,2-5层是灰色花岗岩。虽然里面没有中文书,但咱们中国游客在书店里可以买到好多质量上乘的明信片,还有一个进这个书店的理由就是这里的二层有免费的公共厕所。</h3> <h3>涅瓦大街就是一幅活生生的历史画卷,整条大街在厚重的历史人文氛围中处处透出别具一格的闲情逸致和文艺气质,无数俄国的诗人、作家、画家曾对涅瓦大街情有独钟,纷纷在历史的艺术长廊中留下它的印记,普希金、别林斯基、果戈理、屠格涅夫、托尔斯泰、列宾等大师们的作品中无一例外都提到过涅瓦大街。走在大街上,两边的建筑无一不彰显着历史的痕迹,涅瓦大街的观光区部分基本上是东西走向的,门牌号是奇数的一侧大多是阴凉处,因此被人称为背阴侧,而偶数门牌号的一侧就被称为向阳侧。涅瓦大街14号如今还残留着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提示牌,上面写有“大家注意!这侧道路如果发生空袭,就会非常危险”。</h3><h3><br></h3><h3><br></h3> <h3>果戈理的《涅瓦大街》,精准地刻画了19世纪中期圣彼得堡的市井人生。</h3> <h3>华灯初上,流光溢彩</h3> <h3>圣彼得堡市的店招不象我们国内大面积的玻璃橱窗,因为它都是老建筑,而我们则是近现代建筑,我想这正是它的魅力四射光芒所在。</h3> <h3>来到俄罗斯自然要尝尝西方的糕点,我们走进这面包店,也不知应该买什么,看到一俄罗斯老奶奶带小孙子买了种花式面包,跟着小毛点了一种,老婆也点了种糕点,那口感和味道还正是国内吃不到。</h3> <h3>本来到喀山大教堂就是傍晚了,圣彼得堡冬季白天时间又短,我们在涅瓦大街没走出多远,天很快全黑了,这个古典式的,欧式的大街没能细细品味,可浮光掠影走马观花也足以给我留下深刻影响了。</h3> <h3>中国园林讲究移步换景,俄罗斯语言没听说有这词,可圣彼得堡步步是景啊,走到哪,那都是景,整个城市就是一个西洋欧式的展览馆,初来乍到的国人除了震撼没别的词语了。</h3><h3><br></h3> <h3>我们就要告别圣彼得堡告别涅瓦大街了,如果说圣彼得堡是俄罗斯的象征,那么涅瓦大街就是圣彼得堡的象征,它是这个国度的缩写也是这个民族的缩影。</h3> <h3>圣彼得堡三天的游览结束了,最后的晚餐在"中国城",今天晚上我们要乘火车再赴莫斯科。</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