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寒食节"与《寒食帖》</h3><h3> 文/呼延小舟</h3> <h3> 他忘了寒食节,却写下了《寒食帖》。</h3><h3> 人生如日中天的他却因政见上的固执,受新党排挤,又因一场"乌台诗案"被贬谪到远离东京汴梁的湖北黄州。失意落魄的他寻了一块坡地住下,耕田种菜、自给自足,建屋"东坡雪堂",自号"东坡居士",从此开始了恬淡优雅的平民生活。</h3><h3> 这一年他45岁,来黄州已经三个年头了。迟到的春天竟如深秋一般的连阴雨,气温乍暖还寒,海棠新花残落,惨不忍睹,一派衰败景象。一切似乎影射了诗人此时的心情。该吃饭了,窗外的小雨淅淅沥沥下个没完,湿乎乎的柴火在破旧的灶台里一个劲地熰烟,就是不见火苗,呛得人喘不过气睁不开眼。突然一想,哦,这两天是寒食节,这火注定是生不着了。</h3><h3> 古人的寒食节是三天,从清明节前两天算起,人们三天不生火做饭,只是为了纪念春秋时期一个奇葩忠臣介子推。节日的由来是这样的,话说春秋时期晋文公重耳落难之时,三天未进食,饿得眼冒金星,随行的人正束手无策之时,介子推却煮了一碗热腾腾肉端到主子面前,等吃完了才发现介子推的腿上血肉模糊,原来他割下了自己腿上的肉,给主子献上了一顿丰盛的午餐,这"割股啖君"的忠心空前绝后,铁石心肠的人也会没齿不忘。然而这重耳打回晋国做了国君之后就偏偏忘了这救命的"千古一割"。当年的随从纷纷邀功求赏,介子推想想算了,不和你们争了,于是带着母亲上绵山隐居。</h3><h3> 自古以来,正义与忠诚都不会轻易被湮没,人们纷纷议论,甚至以歌谣的形式在民间传颂介子推的这种惊世之举。突然有一天晋文公不知道是听说了什么还是良心发现,想起了介子推,懊悔不已。立即派人去请介子推,介子推是何等的气节,说什么也不出山。不知道是谁出了个馊主意,放火烧山,看他出不出山?谁知道一把火烧了三天三夜,介子推搂着母亲被烧死在山上。晋文公更加内疚,杀了出主意的人,并且下令以后每年的这三天民间不许生火做饭,只吃冷食,来纪念这位忠心耿耿的介子推,这才有了"寒食节"。</h3> <h3> 苏轼《寒食帖》</h3> <h3> 现在回来看我们的主人公大文豪、大诗人、大书法家苏东坡,显然是忘记了寒食节。火没有生着,这也许是天意,罢了。索性写诗吧,顺手拿来一片一尺见方的纸,写下了两首五言诗,以表达自己此时此刻的心情。原诗如下:</h3><h3>其一:</h3><h3> 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h3><h3> 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h3><h3> 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h3><h3> 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h3><h3> 闇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h3><h3> 何殊病少年,病起头已白。</h3><h3>其二:</h3><h3> 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h3><h3> 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h3><h3> 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h3><h3> 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h3><h3> 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h3><h3> 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h3><h3> 诗读到最后两句"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我流泪了,这不正是诗人对自己命运的绝望吗?我想诗人当时的心情恐怕比我们想象的要伤心得多。也许是书法太过于精美绝伦,而夺了诗名,率真洒脱直抒胸臆,虽是信手拈来却成了千古绝唱,正如他所说:"无意于佳乃佳尔!"诗稿有错,按照书法的规矩诗人做了"文救"。纵观整篇诗稿,东坡先生保持着独有的"石压蛤蟆"的扁阔风格,然而年、中、苇、纸四个长竖笔画巧妙的破了视觉上的拥挤,可谓妙手偶得。书法字里行间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变化,由于情绪的波动,平和的行楷小字一下变得粗大开张,传递给我们的是诗人那郁闷、悲愤又无可奈何的复杂心情。诗写完仿佛发泄了胸中的不快,对世事的无常处之泰然,情绪很快调整到平和,落款一行小字"右黄州寒食二首"与起首一行形成了完美的呼应。作品直追书圣王羲之,与《兰亭序》相媲美。</h3> <h3> 苏轼《枯木怪石图》</h3> <h3> 诗人被贬黄州,政治上遭遇挫折,生活上遭受贫窘,然而在文学、诗词、书法方面却奠定了苏东坡不可撼动的历史地位。其间写下了著名的《赤壁赋》《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名作。虽一生三次遭贬,湖北黄州、广东惠州、海南儋州,一次比一次贬的远,一次比一次贬的惨,但诗人的旷达、乐观以及佛教文化对他的影响,使得他能坦然面对,轻松突围。苏东坡晚年用一首诗风趣地总结了自己的一生:</h3><h3>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h3><h3>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h3><h3> 今天的寒食节,我们除了知道它是为纪念介子推之外,更应通过欣赏和品读《寒食诗帖》来缅怀这位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文学巨匠、书法大师苏轼苏东坡。</h3><h3> </h3><h3><br /></h3><h3> (丁酉寒食节于合阳洽川)</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