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子来时春社,梨花落后清明

松雪文房

<h3> 清明节也叫“寒食节”,全国各地都有清明插青柳、放风筝等风俗。</h3><h3> 远在春秋时期,晋献公的儿子重耳被骊姬(li ji)陷害,长期逃亡在外。以后回国当上国君,为晋文公。晋文公继位后,马上对随同他一起逃亡的大臣按功行赏,却忘记了一个大臣介之推。介之推跟随晋文公在外19年,一贯忠诚。有一次晋文公被困在魏国吃不上饭,他偷偷地从自己腿上割下一块肉来给晋文公吃。介之推是个很倔强的人,既然大封功臣把他忘了,他也不争功,就背起老母,到了现在山西介休县东南的绵山上去了。晋文公想起了介之推,马上派人去绵山找,没找到。晋文公知道介之推很孝顺,心想放火把绵山一烧,他就会背着母亲跑出来的。绵山的大火烧了三天三夜,把整座山全烧光了。介之推母子抱着一棵枯柳,被活活烧死了。焚烧绵山的那天,正是清明。人们因为怀念介之推母子,在每年的农历清明这一天,门旁插柳,不忍举火,多吃冷饭,所以又叫“寒食节”。</h3><h3> 清明节这一天,古代就有祭扫先人坟墓的风俗。直到现在,我们还有给烈士扫墓的习惯。这都是表示不忘亡人的意思。这一天,全国最流行的一个风俗,就是郊游,叫做“踏青”。更多的是在清明节前后放风筝。早期的风筝叫做纸鸢,相传为汉初韩信所发明。据记载:梁武帝时,侯景围台城,梁简文帝曾经作纸鸢,使其飞入空中,向外告急,搬取了救兵。到了五代时,李邺(ye)加以改进,在纸鸢头上,安上竹笛,风吹入竹,发出筝鸣之声,所以叫风筝。风筝又称鹞(yao)子,纸鹞,因为多扎成鹞子式样的缘故。后来渐浙发展为一种很高的艺术品。</h3> <h1>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