魂牵越北那座山(二十三)

作者:一曲歌来一片情

<h3>殷毅著<br></h3><div>第二十三章 喋血昆洛 英魂永恒</div> <h3>  殷涛跳下一个石坎,落在一条溪沟里,溪水齐小腿深,重重的高腰防刺鞋里灌满了水。他发现陈孝清没有跟下来,连喊了几遍没有回答。殷涛十分焦急,为没能照顾好这位入越作战以来,一直朝夕相处的战友弟弟而深深自责。</h3><h3> 借着曳光弹闪烁的光亮,他看到光溜溜的石壁上长满了苔藓,很滑,背着电台再爬上去是不可能了。</h3><h3> 凭着白天观察地形的记忆,他分析这条溪沟应该在龙湾的下面,对面就是那片开阔地,沿着小溪往下走,可以穿过开阔地,直通昆诺村前的山脚。</h3><h3> 此刻,他多么希望战友们也冲到这条溪沟里,可以避开敌人的火力,一起往昆诺方向运动。</h3><h3> 殷涛决定在溪沟里再等一下,希望陈孝清和战友们能冲下山。</h3><div> 不远处有两块大石头形成的缝隙,他便慢慢地移过去,钻进石缝里隐藏起来。</div><h3> 二十多分钟后,山上我方一侧突围的枪声停了,敌人的枪炮声也渐渐稀弱下来。</h3><h3> 这时,山头上突然传出一声高呼:“毛主席万岁!中国万岁!”(据幸存战友回忆的原话)悲壮的声音在夜空里久久回荡……</h3><div> 殷涛知道,又有一位不屈的战士跳崖了!</div><div> 突围再次受挫,没有冲下来的战友们又回到山上隐蔽起来了。</div><h3> 这时,从十几米处传来敌人叽里咕噜的对话声。敌人不敢上山,只在山脚处的树丛中搜索被打散的中国军人,不时用中国话叫喊:“中国兄弟们,我们优待俘虏,出来投降吧!”</h3><div> 殷涛隐蔽在石缝中,从裤兜里掏出手榴弹,拧开保险盖,手指套上拉环,随时准备与敌人同归于尽!</div><div> 一个多小时后,敌人的喊话声渐行渐弱,四周变得死一般的寂静。</div><div> 殷涛又轻声呼唤七号和陈孝清,没有回应。</div><div> 这时,从殷涛的左侧有人轻声回话:“别喊了,他们没有下来。”</div><h3> 殷涛听出是熟悉的山东口音,应该是8连卫生员宋成献,心里不免一阵激动!轻声叫宋成献过来,两个人紧紧地贴在石缝里。</h3><h3> 殷涛想往水壶里加满水,灌满了又流出来 ,一摸,水壶上有两个洞,不知什么时候被子弹打穿了。</h3><div> 宋成献的水壶早丢了,两个人就捧着水喝。</div><h3> 休息了一会儿,殷涛估计不会有战友下来了,天亮后敌人就会发现他们,必须趁夜暗离开这里。</h3><div> 宋成献是卫生员,两个人都没有武器,殷涛有两颗手榴弹,就拿出一颗给宋成献。</div><div> 宋成献说:“我也有两颗。我的胳臂受伤了,你留着吧。”</div><h3> 殷涛这才发现宋成献左胳膊上缠着绷带,就问他:“什么时候受伤的,重不重?”</h3><h3> 宋成献说:“往下冲的时候挨了一枪,我看见丁汝荣也受伤了,现在不知道在哪儿?”</h3><div> 殷涛叮嘱他:“你是卫生员,懂的,伤口别感染了。”</div><div> 两个人就顺着小溪,轻轻抬起腿,又轻轻放下,生怕弄出水声惊动敌人,小心翼翼地朝昆洛方向摸去。</div><h3> 快到天亮时,他们才从小溪沟里悄悄地穿过那块狭长的开阔地。</h3> <h3>[从昆诺村内狭长形开阔地由北向南拍摄。右侧是孤山一角,左侧是几座依山的民房,小道上坡拐弯处是昆诺村文化中心(点击可放大)]</h3> <h3>(位于后山脚下的昆诺村文化中心)</h3> <h3>  3月15日凌晨,山色空蒙,云雾氤氲。起伏延绵的大山峰丛,数亿年的鬼斧神工,造就了这一带奇特的山峦,峰丛谷地与层叠的梯田、山头相连。</h3><div> 远处,传来了鸡鸣声。</div><h3> 殷涛借着晨曦微弱的光亮,看见前面山脚下有一座用栅栏围成的小院落。透过栅缝可以看到院落里的吊脚楼,不见炊烟,也没有人影活动。</h3><div> 吊脚楼的后面是一个小山包,山脚长着茂密的灌木,可以隐蔽。</div><div> 殷涛和宋成献翻过溪坎,滚进刚收割过的稻田,弓着腰迅速通过开阔的稻田,钻进了山脚的灌木丛。</div><div> 天已经大亮了。</div><h3> 他们感到非常饥饿。殷涛还有一块压缩饼干,就把压缩饼干分了,两个人一小口一小口慢慢噎着。以前觉得干涩、难咽的压缩饼干,这时感到非常的香甜。</h3><div> 电台的电池已经耗尽,无法使用了,也不知七号和孝清他们现在怎么样了?</div><div> 殷涛的心里不免对陈孝清产生了一些愧疚!如果当初让詹显州和他一起来,或许陈孝清跟着大部队已回撤到安全区域。但是战场上瞬息万变,一些情况也很难预料,况且陈孝清经验还不足,一个人留在团指很难独当一面……</div><h3> 想着想着,两个人就躺在灌木丛里睡着了。</h3><div><br></div><h3> 也不知睡到什么时候,一阵嘈杂的说话声把殷涛惊醒了。</h3><div> 他透过灌木丛看到外面的院子里,有一些身穿便服的人拿着枪在走动说话,估计是越南的特工人员。他轻轻地推醒宋成献,又拧开了手榴弹的保险盖。</div><div> 十几分钟后,这些人三三两两地向前面的山桠口走去,可能又到那里设伏了。</div><div> 好险!原来殷涛他们绕过的这个院子里,昨晚就住着一队越军。</div><div> 宋成献有一块上海产的宝石花牌手表,一看已是上午九点多了。山桠口过不去了,也不能再在这里待下去。</div><h3> 敌人走远后,殷涛和宋成献商量了一下,决定往后山上爬。</h3> <h3>(从孤山通往昆诺的小路)</h3><h3> </h3><h3> 他们一前一后钻过灌木丛,悄悄往山坡上爬。到了半山腰,上面是光秃秃的石头,没有灌木遮掩,白天过山头很容易被敌人发现。</h3><h3> 两个人就又退回到灌木丛里,再沿着山腰往北面警惕地钻行,脸和手被带刺的灌木划出一道道血印。</h3><div> 他们钻行了一会,就停下来观察一下,然后又小心翼翼地前进。</div><div> 下午三点左右,突然听见前方灌木林有响动。殷涛和宋成献立即趴下不动。</div><h3> 前方的响动声越来越近,有人向他们的位置搜索过来。</h3><h3> 隐约听到来人压着嗓子的说话声,是中国话!应该是自己人。殷涛低声问:“你们是哪部分的?”</h3><div> 对方回答:“是448团的。”</div><div> 殷涛回话:“我们也是448团的。”</div><h3> 随后前面过来了三个人,是潘仁德和另外两位战友。另外两个人殷涛和宋成献都不认识,经自我介绍,一个是张午已(河南禹州人),团卫生队班长,还有一个是葛建国(江苏如东人),团卫生队战士,78年从贵州的开阳磷矿入伍的新兵。</h3><h3> 在绝境中,意外与战友再次相遇,大家高兴得流出了泪。</h3><h3> 原来潘仁德在随另一路下山时,也遭到敌人的阻击,他当时走在前面,硬冲了过来,其他战友不是牺牲就又退回到山上了。他刚才在后山上遇到了被打散的张午已和葛建国两位战友。</h3><div> 殷涛看着四位战友说:“三人为众。现在我们已有五位战友,就是一个战斗集体,大家商量一下,下一步怎么办?”</div><div> 潘仁德说:“我建议成立一个战斗小组,明确一名领头的。”</div><div> 大家各自报了职务和入党时间。</div><h3> 潘仁德提议:“殷涛入党最早,又是通信连党支委,就请殷涛带着我们一起回撤吧。”大家都表示同意。</h3><h3> 殷涛说:“除了葛建国是团员,大家都是党员,我们这个战斗小组就是一个临时党小组。我是通信班长,请潘仁德班长协助我。现在清点一下武器弹药,我和宋成献各有两颗手榴弹。”</h3><div> 潘仁德说:“我也有两颗。”</div><h3> 他掏出手榴弹掂了掂,苦笑了一下说:“这两颗手榴弹还是高西杰出国前领火箭弹时偷领的,一共拿了四颗,我和他一人两颗,现在也许能派上用场了。”</h3><div> 张午已和葛建国是卫生队的,什么都没有。</div><div> 大家面面相觑,五位在敌人重围之下要突围回国的战士,竟然连一支枪都没有!</div><div> </div><div> 据宋成献、陈孝清、高西杰等幸存战友介绍,448团参战时,报务员、卫生员、火箭筒兵人等都没有配备自卫武器,甚至连手榴弹都没有配发,这在中越边境自卫反击战中也是个特例。<br></div><h3> 如果他们有自卫武器,或许会改写这段悲催的历史!</h3> <h3>(2015年4月20日,作者专程到山东采访宋成献。他在回忆殷涛烈士壮烈牺牲经过时,几度失声痛哭)</h3> <h3>  宋成献已开始发烧,头昏沉沉的。</h3><h3> 张午已检查了一下宋成献的伤口,一颗跳弹从后面射入后留在左臂里。伤口在小溪沟里被水浸泡,加上天气炎热,已感染发炎,左臂肿胀得发亮,抬不起来。</h3><div> 张午已对殷涛说:“必须尽快找到大部队进行手术,取出子弹头,再拖下去很危险。”他往伤口上洒了点消炎药,简单处理一下又重新包扎起来。</div><h3> 殷涛说:“我们现在没有地图,也没有指北针。我根据目记,我们现在所处的位置应该在昆诺村的后山上。大部队早已过了天峰山,要追赶路途太远,很困难。突围前听七号讲过,这里的东北方向就是友军的控制区。我建议往这个方向靠拢,找到友军就好办了。”</h3><div> 张午已说:“中午我和葛建国在后面的山上,看到5连的何国明就在这座山上,他们好像有十几个人。我们过来后只找到潘班长,何国明他们又不见了,应该也是朝这个方向去了,我们现在走也许能追上。”</div><h3> 潘仁德立即说:“那现在就朝东北方向走,他们人多有武器,结伙走也安全些。”</h3><div> 殷涛想了一下说:“我们回撤途中随时会遇到敌人,为了安全,我建议行动时每个人隔开十米左右,沿着灌木丛向前走,不能发出声响惊动敌人。”</div><h3> “行,我就是从前面灌木丛过来的,情况熟悉些,我在前面走,你们依次跟着。”潘仁德说。</h3><h3> 殷涛看了看面色苍白的宋成献,说:“那我就和宋成献在后面。现在把手榴弹分配一下,潘仁德班长在前面开路留两颗,我和宋成献各给一颗张午已和葛建国。”</h3><h3> 一切就绪后,殷涛交待几位战友:“我们没有枪,不能和敌人硬拼,发现敌人就地隐蔽。如果再被打散了,活着的一定要坚持往回撤,向上级报告这里的情况。”</h3><h3> 在距离祖国40多公里的越北山林里,殷涛以临时党小组会的形式,确定了五位战友回国的行动方案。他坚定地说:“党小组是大家的坚强后盾,只要我们有一个党员在,就一定会回到祖国!”</h3><h3> 随后,潘仁德在前面摸索前进,张午已和葛建国跟进,殷涛扶着宋成献殿后,五位战友紧握着手榴弹,朝着祖国的方向悄无声息地回撤。</h3> <h3>(位于昆诺村后山的山谷区域)</h3> <h3>  这时,从东北方向传来一阵隆隆的火炮声,听得出是远程重炮发出的声音。</h3><h3> 殷涛听了一会儿,兴奋地说:“应该是上级在用炮火为我们指示回撤的方向,战友们没有忘记我们,祖国没有忘记我们,我们一定要突围出去,回到祖国的怀抱!”</h3><div> 战友们顿时充满了信心,继续向前行进。</div><h3> 他们知道,每前进一米就和祖国、和亲人接近一米。尽管他们已历尽了太多的苦难,但祖国和亲人们在召唤着他们,就是前面还有千难万险,也阻隔不了他们北归的决心,继续顽强地朝着祖国的方向回撤……</h3><div><br></div><h3> 黄昏时分,殷涛和战友们在山腰的灌木丛里一路艰难潜行,接近后山的北坡。再往前就是沿着山坡而下的一层层梯田,田里的稻子已经收割完,没有隐蔽物,不能再继续往前走了。</h3><h3> 殷涛和潘仁德观察了一下地形,看见山脚下是个南北向狭长的小山谷,谷底有一条羊肠小道,小道的西北侧沿着山脚有一处小树林。穿越过小道和树林就到了另一座山头,可以继续前进。</h3><h3> 简短商量了一下,大家决定先摸下山,然后寻机迅速越过小道,进入对面山脚的小树林里。</h3><h3> 西垂的夕阳把余晖洒在山坡上,泛着一片金色。山坡下隐约传来小溪水声,田野里套着铃铛的水牛在悠闲地吃着青草,不时发出低浑的叫声,几只散养的家鸡在田里觅食。</h3><div> 一切是那样的安逸、恬静和自然。</div><div> 殷涛和几位战友都知道,在这份安逸、恬静和自然的背后,充满了肃杀之气,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会顷刻爆出激烈的枪炮声!<br></div><h3> 到了山脚,殷涛发现下面是1米多高光滑的陡壁,要跳下去才能到谷底。他和战友们又仔细观察了山谷里的情况,山谷约300多米长,一眼望到头,不见一个人影。</h3><h3> 宋成献因失血过多,加上饥饿口渴,面色发白。殷涛问他能不能坚持?</h3><div> 宋成献咬咬牙说:“只要还有一口气,就要往回走!”</div><h3> 为了防止行动时五个人一起暴露,潘仁德建议一个一个分次过去,先过去的立刻隐蔽起来,等全部通过后再继续回撤。</h3><div> 还是按照原来行进的顺序,潘仁德第一个过去,殷涛最后过。</div><div> 潘仁德慢慢地钻出灌木丛,跳下到谷底,迅速穿过小道,又紧跑几步冲进了树林。</div><h3> 几分钟后,葛建国第二个过了山谷。</h3><h3> 又过了一会儿,张午已也下到谷底。刚跑过下面的小道,北边的山谷口突然出现十几个敌人。</h3><div> 发现有人钻进了树林,敌人就立即朝对面的小树林围过去。</div><h3> 在这危急关头,殷涛叫宋成献伏在灌木丛里不动,自己纵身一跳,下到谷底,转身就反向往南边跑。</h3><div> 战友们一下子明白了殷涛的举动——他这是在引开敌人,保护战友!<br></div><h3> 敌人看见一个身背电台的中国军队报务员,立即调过头来朝殷涛追去。</h3><div> 殷涛向南边的山谷口猛跑,敌人在后面一边追,一边朝天上放着枪,一心想要留活口。</div><div> 殷涛早已听惯了枪声,只要敌人的子弹没有打中自己,他就不停地跑,跑得越远,战友就越安全!</div><div> 殷涛刚刚跑到山谷口,南面的敌人听到了枪声,也朝山口围了过来。</div><h3> 前有堵敌,后有追兵,殷涛转身跑到了西南的山脚下。</h3> <h3>(殷涛烈士当年突围直至壮烈牺牲的路径示意图)</h3> <h3>  最后的时刻到了!</h3><div> 他停住脚步,转过身来,非常镇静地瞄了一下慢慢围上来的敌人,目光在战友们隐蔽的位置稍微停留了一下,然后放眼望着那轮如血的残阳。</div><h3> 一阵萧瑟的山风迎面吹过,他突然感觉到有一股悲怆、激越之情在胸膛里剧烈翻腾,继而喷涌而出……</h3><div> 沙场自古男儿冢!自从穿上军装的那一天起,他就做好了时刻为国献身的准备,这是他从老祖宗那里血脉继承,而且根深蒂固的血性!</div><h3> 十天里的战斗,他看到一批批战友在自己的身边倒下,有过太多的痛苦,有过复仇的怒火,也有过生与死的权衡。保家卫国是中国军人的天职,为了国家的利益,为了战友的安全,他要凤凰涅槃,浴火重生!</h3><div> 殷涛面朝着北方坐了下来,一只手抱紧电台,一只手拉着怀中手榴弹的导火索,冷眼看着越来越近的敌人。</div><div> 只等着敌人再靠近些,他就和电台一起,与敌人同归于尽!</div><div> 敌人慢慢地围了过来,一米一米靠近,嘴里仍在不停地喊话:“中国兄弟,赶快投降吧!”</div><div> 此刻,任凭敌人怎样地喊话,也丝毫动摇不了殷涛忠于祖国的如磐信念!</div><div> 再见吧,祖国!再见吧,亲人!再见吧,战友!</div><h3> 他最后一次深情地注视着北方的天际,面带着微笑,毅然拉响了怀中的手榴弹!</h3><div> </div><div> 殷涛朝着祖国的方向,朝着生他养他的故土方向慢慢地闭上了双眼,倒在了昆诺山林那片猩红的土地上,倒在了距祖国约四十公里的越北山林中。</div><h3> 铮铮铁骨,一世豪情,血性男儿,遗恨昆诺。山脚下那静水深流的河,突然间冻结在越北的三月里,萧瑟的山风将盈天的不倔、漫天的无奈吹拂成静止!</h3><div> 血色黄昏,山林猩红……</div><h3> 那一年,殷涛刚刚22岁。</h3> <h3>这是一张从卫星地图上截取的照片:越北那嘎地域开阔地中的那座孤山,就似一位英勇不屈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报务员,身背着电台,手持钢枪,正在冲锋陷阵!</h3><h3> 英雄不死,他已化作了山脉,守卫着祖国的南大门!</h3><h3>(1979年自卫反击战战史研究者,原121师参谋吴梓贤老兵提供)</h3> <h3>(全文完)</h3><div> 2016年2月出版</div><div> 2017年修改于清明节前</div> <h3> 为国捐躯的殷涛烈士永垂不朽!</h3> <h3>广西龙州烈士陵园:448团332位烈士英名墙</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