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39b54a">当花瓣离开花朵 </font></b></div><font color="#39b54a"><b><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暗香残留 </b></div></b><b><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香消在风起雨后 </b></div></b><b><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无人来嗅 </b></div></b><b><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金粉世界》片头曲</b></div></b><b><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今年(2017)是张恨水先生逝世50周年,谨以此文寄思存念。</b></div></b></font></h1> <h1><b> 张恨水(1895—1967),原名张心远,安徽潜山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著名作家、通俗小说的领军人物,一生创作的中长篇小说有104部之多,如《春明外史》《八十一梦》《金粉世家》《啼笑因缘》。另有短篇小说集《弯弓集》、散文集《山窗小品》与《水浒人物论赞》。在1949年前的30多年中,写下的文学作品总字数超过2000万,是中国最多产的作家之一。</b></h1> <h1><b>——————————————————<br><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张恨水散文</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h3></b><b><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北平的春天</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div></b><b><div style="text-align: left;"><b> 照着中国人的习惯,把阴历正二三月当了春天。可是在北平不是这样说,应当是三四五月是春天了。惊蛰春分的气节,陆续地过去了,院子里的槐树,还是权丫权丫的,不带一点绿芽。初到北方的人,总觉得有点不耐。但是你不必忙,那时,天气一天比一天暖和了。你若住在东城,你可以到隆福寺去一趟。你在西城,可以由西牌楼,一直跑到护国寺去。你这些地方口口边有花厂子,把“带坨”的大树,(用蒲包包根曰带蛇)整棵的放在墙阴下,树干上带了生气,那是一望而知的。上面贴了红纸条儿,标着字,如樱桃,西府海棠,蜜桃,玉梨之类。这就告诉你,春天来了。花厂的玻璃窗子里,堆山似的陈列着盆梅。迎春,还有干头莲,都非常之繁盛,你看到,不相信这是北方了。</b></div></b><b> 再过去这么两天,也许会刮大风,但那也为时不久,立刻晴了。城外护城河的杨柳,首先安排下了缘口,乡下人将棉袄收了包袱.穿了单衣,在大日头下,骑了小毛驴进城来,成阵的骆驼,已开始脱毛。它们不背着装煤的口袋了,空着两个背峰,在红墙的柳荫下走过。北平这地方,人情风俗,总是两极端的。摩登男女,卸去了肩上挂的淄冰鞋,女的穿了露臂的单旗袍,男的换了薄呢西服,开始去溜公园。可爱的御河沿,在伟大的宫殿建筑旁边,排成两里长的柳林,欢迎游客。<br></b><b> 我曾住过这么一条胡同,门口一排高大的槐树,当家里海棠花开放得最繁盛的日子,胡同里的槐树,绿叶子也铺满了。太阳正当顶的时候,在槐树下,发出叮当叮当的响音,那是卖食物的小贩,在手上敲着两个小铜碟子,两种叮当的声音,一种卖凉食的表示。你听到这种声音,你就会知道北国春暖了,穿着软绸的夹衫,走出了大门,便看到满天空的柳花,飘着絮影。不但是胡周里,就是走上大街,这柳花也满空飘飘的追逐着你,这给予人的印象是多么深刻。苏州城是山明水媚之乡,当春来时,你能在街上遇着柳花吗?<br></b><b> 我那胡同的后方,是国子监和雍和宫,远望那撑天的苍柏,微微点点辍着淡绿的影子,喇嘛也脱了皮袍,又把红袍外的黄腰带解除,在古老的红墙外,靠在高上十余丈的老柳树站着。看那袒臂的摩登姑娘,含笑过去。这种矛盾的现象,北平是时时可以看到,而我们反会觉得这是很有趣。九,十,十一,十二日是东城隆福寺庙会,五,六,七,八是西城的白塔寺护国寺庙会,三日是南城的土地庙庙会。当太阳照人家墙上以后,这几处庙会附近,一挑一挑的花,一车一车的花,向各处民间分送了去。这种花担子在市民面前经过的时候,就引起了他们的买花心。常常可以看到一位满身村俗气的男子,或者一身村俗气的老太大,手上会拿了两个鲜花盆子在路边走。六朝烟水气的南京,也没有这现象吧?<br></b><b> 还有一个印象,我是不能忘的。当着春夏相交的夜里,半轮明月,挂在胡同角上,照见街边洋槐树上的花,像整团的雪,垂在暗空。街上并没有多少人在走路。偶然有一辆车,车把上挂着一盏白纸灯笼,得得的在路边滚着。夜里没有风,那槐花的香气,却弥漫了暗空。我慢慢的顺着那长巷,慢慢的踱。等到深夜,我还不愿回家呢。<br></b><b> (原载1946午3月12日重庆《新民报晚刊》)</b></h1> <h1><b> 在民国的大舞台上,你方唱罢我登场,各施其能,热闹非凡。而文人墨客、才子佳人更如满天星斗,璀璨夺目,大有魏晋遗风。凭借各人的风华才情,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今天闯入你眼帘的张恨水,就是其中一位重量级人物。<br></b><b> 张爱玲的《存稿》一文曾提到:“我有个要好的同学,她姓张,我也姓张;她喜欢张资平,我喜欢张恨水,两人时常争辩着”。要好的同学为张如谨,婚后便不再写作,张爱玲在毕业年刊上的调查栏里,关于最恨一项居然写道:“一个天才女子忽然结了婚……”</b></h1> <h1><b> 安徽安庆府潜山县以山水盖世,山是天柱山,水为张恨水。<br></b><b> 张恨水在民国的影响力,不亚于香港以前“四大天王”之于娱乐圈。不仅张爱玲崇拜之,张爱玲的母亲姑姑、鲁迅母亲、胡适母亲、陈寅恪等都是张恨水的忠实粉丝,每月必追着张的章回小说看。高层政要爱读他书、爱看他被改编的舞台剧艺作品的也大有人在。张恨水的民间忠实粉丝更遍布海内外华人世界,像有华人的地方就有邓丽君的歌一样,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张恨水的著作。<br></b><b> 张恨水在其五十多年的写作生涯中,共有一百多部通俗小说面世,是最多产且最热销作家。当之无愧的“民国第一写手”,有“中国的大仲马”之称。</b></h1> <h1><b> 张恨水在大家的印象中,总带着“鸳鸯蝴蝶派”的标签。如苏轼范仲淹的豪放不羁、李清照柳永的婉约清丽、张爱玲的苍凉深刻、鲁迅的尖锐泼辣。张恨水惯用《红楼梦》式写作手法,醉心于风花雪月式的诗词典章及才子佳人式的小说情节。故作品《金粉世家》、《啼笑因缘》与《西厢记》、《牡丹亭》等故事情节同出一辙。而亦舒、琼瑶等只能望其项背,奉为涅槃。</b></h1> <h1><b> 由于张恨水的小说多以描写痴爱缠绵为内容,消遣意味浓重,被人热议是“风花雪月,鸳鸯蝴蝶”,他却从不辩驳。他只写过一首七绝诗言及此议:“蝴蝶鸳鸯派或然,孤军奋战廿余年。卖文卖得头将白,未用人间造孽钱!”<br></b><b> 张作为鸳鸯蝴蝶派倾向的旧文人,其情感历程亦如才子佳人相爱相离般跌宕起伏、刻骨铭心,从其作品《啼笑因缘》中可见一斑。张笔名“恨水”出自李后主的《乌夜啼》一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旧式文人自命不凡、怀才不遇、郁郁不得志之形象跃然纸上,名如其人。</b></h1> <h1><b> 一个人有三个夫人,这可能不为现代的人们所理解,可在旧中国,对于一个有地位有名望的文化人,却是很正常的现象。<br></b><b> 张恨水与他的第一个夫人徐文淑的婚姻是由他的父母包办的。恨水先生的母亲三十六岁守寡,后把4儿2女共6个孩子一把屎一把尿拉扯大,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张恨水出生的年代,军阀混战,社会动荡不安。如果他去社会上闯荡,当然也可以谋生,混得好的话,也许能混出一点名堂,但弄得不好就有可能把命都要赔上,这对恨水的母亲来说当然是一件极不愿意的事。</b></h1> <h1><b> 张恨水是老大,他的三个弟弟和两个妹妹都靠他抚养。恨水随着他的父亲读了一些书,看上去一表人才,到他18岁的时候,恨水的母亲为了系住儿子的脚,让他守在家里不出远门,便决定为恨水说亲了。<br></b><b> 后来,她便通过亲戚关系为张恨水物色到一个姓徐的姑娘,家就在距离张家不远的源潭铺徐家牌楼,媒人说姑娘长得挺不错的。这姑娘叫徐大毛,其父为私塾先生,但本人不识字。考虑到儿子读过书,因此对女方的长相也必须做一点考究,张恨水的母亲打算先去看看徐姑娘长的是个什么样子,再将情况告诉恨水。</b></h1> <h1><b> 一天,徐家牌楼唱大戏,张恨水的母亲就张罗着去给儿子相亲。当时戏台下方的一条长凳上坐了两个姑娘。亲戚指着左边那个姑对张恨水的母亲说:你看,那个姑娘,今年16岁,比你家心远小两岁。你看如何?<br></b><b> 张恨水的母亲张着眼望去,只见左边那个姑娘生得眉清目秀,身材苗条,皮肤白淅,心中暗暗高兴。而右边的那个姑娘个子高高的,皮肤黑黑幽幽的,面孔虽生得很平整,但却缺乏少妇应有的清秀,而且长着两颗难看的大门牙。她心想:左边的姑娘的确不错,这样漂亮的姑娘,儿子看了一定会乐意的,将她娶过来,不愁儿子不守着她,她也一定会拴住儿子的脚。</b></h1> <h1><b> 1913年,这年的农历腊月初七,张家为了娶大儿媳忙开了。虽然张家那时已经家道中落,风光不再,但仍然把结婚场面布置得十分热闹。喜庆之日,夜静人散,待到入洞房时,张恨水打开新娘的头巾,入眼的却是一个黑黑幽幽的姑娘,又土气又丑陋,两颗大门牙露出了嘴唇,没有半点母亲说的清秀苗条,更不是张恨水心目中理想的佳人。是母亲骗了我呢?还是媒人调了“包”?这感觉就像是约了林志玲,但最后见面的是如花,这得有多糟心。</b></h1> <h1><b> 张恨水听见了心碎的声音,那是他感情的幻灭。<br></b><b> 当天夜晚,张恨水逃出了洞房跺了起来,后来家人在四五里外天明寨石壁寺的一个山崖旁边找到了张恨水,将他拉回家中。张恨水是一个大孝子,经过母亲反复劝说,只得尊奉母命,接纳了徐大毛(婚后,张恨水妹妹为嫂改名徐文淑)。</b></h1> <h1><b> 这段好不容易决定结婚,可新娘不是“她”的新婚生活并未持续多久,来年一开春,张恨水便毅然决然地选择了独自外出,开始了长达4年的漂泊生涯,每到逢春过节才回家一次。<br></b><b> 徐文淑虽相貌不中看,但却是一个贤惠、善良的农家女子。她曾为张恨水生过两个孩子,但都不幸夭折。她的后半生,一直陪伴张恨水的母亲生活在安徽。张恨水也一直供养着她,内心还是会觉得亏欠,但此生,也只能做到这样了。</b></h1> <h1><b> 张恨水离家后,踏上了去往武汉的路,那里有他的梦想和抱负。<br></b><b> 在武汉,张恨水有一个叔叔张犀草在汉口做编辑,此次张恨水就是前去投奔于他。那时候的张恨水还只是一个初生牛犊的少年,生活和婚姻的不如意并没有使他丧失对生活的信心,他笑言只要有书读,心中便有无限希望。<br></b><b> “ 我一个人办一张报,正缺个帮手。你来得正好。你还可以写诗,武汉的报纸很多,可以寄去发表。”<br></b><b> 于是,张恨水便在这家小报留了下来。工作轻松,闲余时间他就开始写诗写小说,这时面对笔名如何取,他犯了难,心远一名现时看来是不恰当的,还远没有达到父亲殷切的希望。<br></b><b>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br></b><b>胭脂泪,留人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br></b><b> 偏爱南唐后主李煜这阙词的他取了最后一句“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中的恨水二字,这才有了笔名张恨水,寓意不要让时光像水一般的流逝,但更像是他对命运的一种反抗。<br></b><b> 他在等待自己的爱情,等待那个温柔贤惠理解支持他的良人。</b></h1> <h1><b> 在寂寞冷清的旅居生活里,张恨水遇见了人生第二位夫人胡秋霞,这位张家夫人也被世人一度认为是张恨水代表作《金粉世家》中,楚楚可怜的小怜的原型。<br></b><b> 乳名招弟的胡秋霞出生在重庆。她大约四五岁时,被拐卖到上海的一户人家当丫鬟。大约是14岁那年,招弟从那户人家逃出来,到石碑胡同的习艺所学做糊纸盒一类的手工。1923年的一天,习艺所的女工头送给招弟几张男人的照片,让她选择一位作为丈夫。招弟选中一位脸儿圆圆、白白净净的读书人,他就是年轻的张恨水。</b></h1> <h1><b> 1924年,供职于北平《世界晚报》的张恨水迎娶了自己的第二位妻子招弟,张恨水为招弟取了个胡秋霞的名字。<br></b><b> 为庆祝新婚,张恨水在新房内悬挂起一副对联:“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后来,张恨水写有一部长篇小说《落霞孤鹜》,作为对这段生活的纪念。<br></b><b> 此文用脱胎又超出传统章回小说的形式,在年轻的革命者同两个底层少女恋爱的外衣下,讲述了一个现代的才子佳人故事。</b></h1> <h1><b> 婚后,胡秋霞包下了家里所有的家务,让丈夫专心写作。直到1929年,张恨水结识了正在北平春明女中读书的周淑云,二人的感情开始出现裂痕。<br></b><b> 胡秋霞没有文化,张恨水在胡秋霞身上找不到男人最后的感情归宿,缺少共同爱好的婚姻生活是锁不住他的心的,才子佳人式的浪漫,才是张恨水最向往的爱情。</b></h1> <h1><b> 经受了感情伤害的胡秋霞有了酗酒的习惯,经常半夜醉酒在阳台上发愣,所有保存与张的合影,胡秋霞全撕了……<br></b><b> 1948年,已近60岁的张恨水由于中风,行动不大方便,尽管如此,他还是每月艰难地爬上人大宿舍楼四楼,去看望胡秋霞和张正母女。在张正的记忆中,“父亲微微驼背,有点胖,站立时裤脚长长,总爱坐在沙发上,泡一杯浓浓的苦茶。那是我绝对不敢喝的,苦死了,但现在,我却偏偏跟父亲一样爱上了喝浓茶。”</b></h1> <h1><b> 一九三一年,在北平春明女中举办的一次赈灾游园会上,那时的张恨水已经凭借《啼笑因缘》名声大噪,自然不乏迷妹。很巧的是,周淑云就是其中之一,那时她还是该中学的学生。她喜欢京剧,喜欢张恨水的小说。在这场游园会上,张恨水与周淑云上演了《玉堂春》中的一场对手戏,赢得满堂彩。</b></h1> <h1><b> 周淑云从没想过自己有一天能与偶像同台,张恨水此后总会想起眼前的女子,那空灵的戏声,那摇曳的身影,轻歌曼舞。张恨水第一次如此焦灼和思念一个人,于是写出了第一封信,夹带在自己写的小说《春明外史》里,寄往春明女中。信中写道:<br></b><b> “ 周小姐,很想听到你的高见,如果有什么看法,请于周末到北海公园的茶肆里面谈。”</b></h1> <h1><b> 自古文人多骚客,张恨水也不例外。以文会友倒是一个很好的理由,就像《围城》里写到:一借一还,一本书可以做两次接触的借口,而且不着痕迹,这也是男女恋爱的必然步骤的初步,一借书,“问题”就大了。<br></b><b> 张恨水的赠书也是如此,收到这样一封信的周淑云万分激动。自己仰慕的大家居然给自己寄书,还提出见面的请求。这封信如同一颗瓦砾扔在湖中,在她的少女心中泛起了涟漪。</b></h1> <h1><b> 那天,张恨水满怀期待走向约定地点,却发现周淑云早已到了。她身着淡雅青衣,满脸羞涩紧张。北海公园的游舟上,两人侃侃而谈,丝毫不像是第一次见面的人,更像是多年未见的好友。在交谈中张恨水越发喜欢眼前的这位女子,知性、单纯、学识渊博。<br></b><b> 张恨水等到了,这个眼前人才是他要找的人。周淑云才是他理想中的伴侣。</b></h1> <h1><b> “ 我们能够永远在一起吗?”<br></b><b> 相处不久后周淑云向张恨水问道,因为她发现自己爱上了这位文采斐然的大才子,交往过后内心萌动的情愫不断胶着,让她无比痛苦,她需要一个答复,一个肯定的答复。<br></b><b> 张恨水沉默了。他用沉默掩盖自己内心的狂喜和担忧。狂喜是因周淑云不在乎比他小十几岁,愿意与他相守;担忧是他有过两段不美满的婚姻,他有必要告诉周淑云。面对她,张恨水只能全盘托出如实相告。<br></b><b> “ 我知道,先生,但我也不在乎,只要你对我好就行了。”</b></h1> <h1><b> 只要你对我好就行了,这一句轻微的话语让张恨水再也无法抗拒内心的狂喜。周淑云很清楚,张恨水的过去她不曾参与也无力改变,但余生,只要是她就好了,名分,又算得什么。<br></b><b> 周淑云的坦诚坚定了张恨水的决心,两人便就在一起了。这距离他们在春明女中第一次相见仅仅过去了两个月。不久,周淑云不顾家人反对,坚决要嫁。最终家人只好任由她去,成全了他们的婚姻。</b></h1> <h1><b> 这一年,张恨水三十六岁。周淑云十六岁。他们相爱了,他们等到了彼此。<br></b><b> 结婚后,张恨水从《诗经》中取字,为妻子改名为了周南,并为周南另外购置了一所房屋居住。<br></b><b> 他教周南读唐诗、学绘画、练书法,不时还来段京腔对唱。周南唱戏张恨水就是她的听众,周南写诗,他会拿去一阅。他写小说,周南就会是第一个读者,这种契合,让彼此踏实,安稳。张恨水得到了爱情,他理想中的“绿衣捧砚催题卷,红袖添香伴读书”的生活因为周淑云的到来而得以实现。 </b></h1> <h1><b> 这一对老少配在当时引来不少非议,被不少人说成“风花雪月,鸳鸯蝴蝶”。面对这些流言蜚语张恨水从来都是一笑置之。爱情美满的张恨水小说也越发写得精彩,其中最忙的一年连写六部小说。各种报馆的编辑纷至沓来,等在门口只为求得一幅篇章。有时张恨水赶稿忙的时候,是一手打麻将、一手写小说,可谓才技双绝。</b></h1> <h1><b> 张恨水之所以广受人们欢迎,根本之处是他善于讲故事——讲雅俗共赏、脍炙人口的动人故事。他当年拥有的读者之多,写作速度之快,至今无人能及。<br></b><b> 他回忆说,他爱上小说是儿时的一段经历开始的。<br></b><b> 1905年,随着任晚清盐税官的父亲赴任黎川的少年张恨水,是坐着黎滩河上的乌篷船踏入江西的。“我父亲接我们到新城县(即今黎川县)去,坐船走黎水直上,途中遇到了逆风,船老板和伙计一起上岸背纤,老板娘看舵。我在船上无事,只好睡觉。忽然发现船篷底下有一本绣像小说《薛丁山征西》,我一瞧,就瞧了瘾,方才知道小说是怎么回事”。张恨水在自己的回忆里,直接把这段少年的回忆称为“梦里江南”,并认为这段经历对自己的文学成长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b></h1> <h1><b> 现以长篇小说《啼笑因缘》为例,来看看他是怎么讲故事的——<br></b><b> 1929年某日,上海《新闻报》总编严独鹤先生来找张恨水先生,要请他写一个连载小说,要求只有一个:要有“噱头”,因为读者爱看。<br></b><b> 先生很快答应了。他独自想了两夜(白天要上班),有了初步想法后,又找来一个年轻朋友共同斟酌,以期得到一些启发。<br></b><b> 朋友说,所谓噱头,无非是在故事情节上打多主意,要错综复杂,要曲折离奇,又要合情合理;要有趣、有悬念,语言也要生动别致……无非也就是这些罢。</b></h1> <h1><b> 此话甚合张意。他告之朋友,自己昨天去天桥(在北京)绕了一遭,想找点小说材料。见到有两个卖唱者:男人形容憔悴,弹三弦,女人一脸菜色,击鼓而唱,听众寥寥,环境凄凉,让人感触百姓谋生之艰难,于是引起该小说的一连串设想。譬如这两个人,就可用做小说的模特儿。——后来,书中的沈凤喜和沈三玄就由此而来。<br></b><b> 朋友说,毕竟写的是长篇小说,因此故事还不够丰富,情节仍嫌简单。<br></b><b> 恨水以为然。接着又继续讲道:如果有两个姑娘长得一模一样,可一个是穷孩子,一个是阔小姐,都被一个男青年所认识,身份不同、遭遇也就不同,穿插起来,这故事不就复杂精彩起来了么?<br></b><b> 朋友笑道:这个想法挺有意思,但还得大大地添油加醋,横生枝节,岔出去,拉回来,要有意想不到的情节,但还得在情理之中,要千方百计地引人入胜,才能把读者吸引住,使人感觉这不是天方夜谈,而是真实发生过的事情。<br></b><b> 恨水大喜,说:太对了!但我还得多想想。</b></h1> <h1><b> 翌日,两人又见了面。恨水说:故事已初具规模了,但我暂时保密。接着话锋一转,谈起几年前,一个大军阀在街头抢女人的新闻。<br></b><b> 朋友说:你是打算把那个军阀也拉进来扮演个角色么?<br></b><b> 恨水笑答:有了他,就有了起伏的波澜,也热闹多了。我还设计出一个会飞檐走壁的姑娘,有了她,故事就更精彩了。<br></b><b> 朋友称赞道:亏你想得出来!<br></b><b> 恨水说:不是想出来的,是碰上的。前天上天桥,看到一场练武卖艺的,有 个小姑娘舞剑,给我印象很深。我就想,人被军阀抢了,公馆看守严密,没有武功就无法探听消息呀。<br></b><b> 于是,这个舞剑姑娘就成了书中关秀姑的模特儿。</b></h1> <h1><b> 朋友笑道:有了她,故事就更加饱满离奇了。又建议说:主人公是最难写的人了,他不能是挥金如土的纨裤子弟,又不能是书呆子,既不能傻,又不能滑,他既要才华横溢,又要有其短处;总之,他应当是一个让人非常喜爱,又让人非常同情的人物。<br></b><b> 恨水深表同意,说:这个人物我还得好好琢磨琢磨。<br></b><b> 最后,两人又讨论小说的题名问题。恨水说:要雅俗共赏,让骚人墨客不讨厌,不识字的老太太也能听得懂、说得出来。<br></b><b> 朋友加上一句:音节也要响亮一点。<br></b><b> 恨水说打算用“啼笑因缘”。并解释道,蒲松林有此题目的小说,是专讲婚姻的。而我的小说不全讲婚姻问题,所以“姻”字没有女旁。</b></h1> <h1><b> 朋友抚掌笑道:那就对了。现在已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了。预计半个月可以见报了吧?<br></b><b> 果然,十天之后,《新闻报》便登出预告:张恨水先生的长篇小说《啼笑因缘》问世了!<br></b><b> 据说,恨水先生写小说,从来都是打了腹稿就动笔,构思时从不与人商量。《啼笑因缘》算是个例外。</b></h1> <h1><b> 天地情为重,爱恨皆因缘。80多年前,“通俗小说”大家张恨水凭小说《啼笑因缘》成为家传户诵、妇孺皆知的人物。当时,甚至有很多‘啼笑因缘迷’到北平去找书中沈凤喜住的水车胡同。该小说集言情、武侠、传奇成分于一身,仅在香港就曾三次被改编成电影,电影《啼笑因缘》由一代影后胡蝶扮演沈凤喜,并兼饰何丽娜。该小说被影视界视为最具有搬上荧屏价值的作品。</b></h1> <h1><b> 《啼笑因缘》一直深受人们喜爱,解放前、后被搬上银幕达六次之多;舞台上更是热闹,如话剧、上海地方剧、北京曲艺、上海京剧、南方评弹、北方大鼓,均纷纷上演;各出版社也多次再版此书。<br></b><b> 张恨水一生写过百余部中、长篇小说。要说代表作,很多人都首推《啼笑因缘》。但据他的女儿张明明说:其实,父亲并不太满意《啼笑因缘》。他曾对女婿说过,《啼笑因缘》写得并不好。自己最得意的作品是《春明外史》、《金粉世家》和《八十一梦》。</b></h1> <h1><b> 张恨水另一部力作《金粉世家》被誉为20世纪《红楼梦》。《金粉世家》展示了一部豪门贵族飘摇岁月的兴衰史,从订情、结婚到反目、出走,在“金”和“粉”的奢华背后,北洋军阀的勾心斗角、杀机四伏的尔虞我诈、封建大家的妻妾倾轧、温情脉脉的亲情微笑、放荡腐朽的没落生活,一切都在崩析与重建的边缘摇摆。</b></h1> <h1><b> 由此书改编的同名电视剧中,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br></b><b> 金燕西(陈坤 饰)是北洋军阀内阁总理金铨(寇振海 饰)的七儿子。白家小姐白秀珠(刘亦菲 饰)出身名门,对金燕西情有独钟。燕西一方面忍受不了白秀珠的小姐脾气,另一方面他知道金家与白家都有激烈的权力冲突,所以对白秀珠爱理不理。<br></b><b> 直到他偶遇了出身寒微的女学生冷清秋(董洁 饰),燕西对清秋一见钟情,继而展开了激烈的追求。自由恋爱的新思潮跟封建传统观念产生了冲突,克服了一切困难后,燕西还是跟清秋结婚了。白秀珠深感不甘,一场三角情感的纠缠就此开始。<br></b><b> 婚后的清秋深觉嫁入豪门的不易,钩心斗角的事情让本来单纯的她倍感压力,与丈夫的处事方式也有了很大的分歧。最后面对燕西的出轨,清秋心灰意冷……</b></h1> <h1><b> 他,还是总理府的七少爷,未经世事,纨绔子弟,心高气傲,一句“我说过的话,什么时候变过”,道尽了毫无疑问的自信与傲气。正是因为这傲气,才会满足的用善意对待这世界,会谦恭的对待长辈,潇洒的面对同辈中的朋友和女人,会平和友善的对待下人。<br></b><b> 他不在乎阶级,其实正是因为他站在阶级的顶端。他生长的环境为他打造了一个天堂,让他的灵魂长成了一个白雪雪的任性的天使,他那亮晶晶的眼睛中,没有一丝怀疑。</b></h1> <h1><b> 她,还是一个涉世未深的女学生,才华横溢,十几岁的年纪,初露峥嵘的新式思想,依然对未来充满希望。还有不可或缺的一点,就是她的美,曾借燕西朋友之口来描述,“雪白的皮肤,俏丽的鼻子”,沉静从容的态度,甜美可人的笑容。当她面对自己时(看花时),娇憨浅笑,温柔无限;当她面对他时,不卑不亢,漠然冷静。<br></b><b> 这样的一个女子,像吹进他浮华堂皇生命里的一丝清风,在头脑来得及思考之前,就不可自控的向之飞奔而去了。</b></h1> <h1><b> 难道不是美好的爱情么?他为她,找遍了整个北京城,买下她家隔壁的房子,种满她最爱的百合花,到她的学校当老师,亲近她的家人,赶走潜在的情敌,收买她的朋友们。在这追赶的过程中,他也成长了。从随心所欲送人一堆上好布料,到百般谋划只为送她一双好鞋。他的眼睛始终炽热的注视着她的一切,她的样子,她的背影,她窗口的灯光。</b></h1> <h1><b> 她不能体会他曾经经历过的感受,虽然她永远也不会忘记月亮门下,望向她窗口的热烈的目光。但当她终于在某个夜晚叫住了正要离去的他,说,“送我回家吧”,那一刻,只听到冰晶粉碎,融化成一股暖流,扑面而来。那之后,她为他向寡母撒谎,穿上难得的新衣,花前月下,他们度过了一生中最美好的日子。假如他们一早就知道这结局,还会不会义无反顾的相信,“只要有爱,不一样的人也可以在一起”?</b></h1> <h1><b> 可惜,没有如果。<br></b><b> 他走过落花胡同的房子,走过那小巷,那街灯,走过曾经的花店,走过曾经的向日葵田。夕阳晚照,燕过无痕。<br></b><b> 南来北往的列车带走了擦肩而过的彼此。他带着她的照片,她带着他的孩子。他们曾经带给彼此最甜美的幸福和最破碎的悲伤,最后只留下看客们一声声无奈的叹息。</b></h1> <h1><b> 最后一集金燕西冲进着火的房子里找冷清秋,他说“怎么失去她了,她的好我都想起来了”;还有两个人在火车站擦肩而过的镜头;燕西打开那个匣子,看到清秋的照片,往事一幕一幕的翻过荧屏,伴随“当花瓣离开花朵,暗香残留……”的歌声;八妹走进燕西,翻开照片哭泣时,燕西却在傻笑,笑着笑着却变成了痛哭,这些情景虐心程度爆表,莫不令人鼻酸泪崩。</b></h1> <h1><b> 《金粉世家》借用了《红楼梦》的故事梗概及框架。人物命名亦大有深意。《红楼梦》中,曹公擅用谐音为人物命名,如甄士隐(真事隐)、贾雨村(假语出)、秦可卿(情可亲)、秦钟(情种)、甄英莲(真应怜)等。而《金粉世家》中,金燕西(劳燕分飞各东西)、冷清秋(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小莲(小怜)、柳春江(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等,名字早已透露出人物命运。</b></h1> <h1><b> 《金粉世家》中的主要人物可在《红楼梦》中找到原型。金燕西为贾宝玉,白秀珠为林黛玉,冷清秋为薛宝钗,小莲为甄英莲,柳春江为柳香莲,金凤举为贾琏,白玉芬为王熙凤等。一代豪门金粉世家的繁华没落参照贾府兴衰之发展轨迹,并以悲剧告终。</b></h1> <h1><b> 豪门子弟金燕西与清贫女子冷清秋之间的爱恨情仇,不过是童话故事进入了柴米油盐阶段。如鲁迅所言:“人生最痛苦的是梦醒后无路可走”。安徒生的高明之处在于“王子和公主从此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历经千辛万苦而终成眷属的人在爱情巅峰处便戛然而止。故事不敢再往下写了,柴米油盐与鸡毛蒜皮的琐事烦恼,会一点点蛀空爱情城堡。</b></h1> <h1><b> 从抗战后期开始,张恨水的创作重点就由言情转到了社会批判,长达50余万字的《纸醉金迷》是这时期他的作品中杰出的代表。作为讽刺暴露现实之作,作品将批判的锋芒直指抗战胜利前夕的国统区的丑陋、卑琐的世态炎凉。揭示了在特殊年代背景下,人性在金钱面前的迷失与挣扎。<br></b><b> 由高希希执导,陈好(饰田佩芝)、 胡可(饰东方曼丽)、 罗海琼(饰袁园)、邵峰(饰魏端本)出演的,根据张恨水小说《纸醉金迷》改编的同名电视剧,就是一个悲剧,一首属于金钱的历史悲歌。</b></h1> <h1><b> 观看《纸醉金迷》,更象是观看中国版的《乱世佳人》。片中真实又戏剧地反映了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在中国领士沦陷之际,一些人的道德观念也在沦陷。三名曾经有理想、有抱负的新知识女青年,分别被命运捉弄,逐一思想堕落,沦为被他人利用的交际花。他们本质是受过良好教育,思想进步的青年,但现实的残酷和个人的无奈,终没有让她们摆脱不幸的境遇。</b></h1> <h1><b> 《纸醉金迷》中,一个本来小心翼翼活着的小人物,在历史洪流席卷下变得支离破碎,观众的心也被魏端本一家坎坷的经历所牵动。 荧屏上,魏端本是一个情感矛盾的男人,一名国民党小公务员,他在战乱中与妻子离散,到达重庆后认识了年轻美貌的知识女青年田佩芝,两人结成抗战夫妻。由于魏端本的懦弱,田佩芝的虚荣,两人在纸醉金迷的花花世界里,上演了贫贱夫妻百事哀的百姓故事。</b></h1> <h1><b> 田佩芝艳冠群芳却又是虚荣至极的一个女人。她太美,但是太爱虚荣,太贪财。为了钱和漂亮衣服好吃的好喝的,可以一次又一次去豪赌,一次又一次去偷钱,而且因为她的贪心,把丈夫送进了大牢差点处以极刑。<br></b><b> 这样的女人太不本分,所有的男人都承受不起。身为两个孩子的母亲,没有意识到爱孩子是要给他们感情,而不是要给他们金钱。她漂亮,聪明,有心机,为了摆脱无钱困境,钓上一个有钱有声望的钱先生。眼看着就要成为万人瞩目的钱太太,抗战突然胜利了,她成了大汉奸的未婚妻和情妇。她有一点斯嘉丽的感觉,但是没有斯嘉丽那样能吃苦,也没有斯嘉丽的好运气,真的有点红颜祸水的味道。谁和她在一起谁倒霉,任谁也没福气承受这个如此美丽又如此虚荣的女人。</b></h1> <h1><b> 袁园是这部片子里最高尚的人,湘淑女中三朵校花第二名。她的命运是极其坎坷的,逃难路上年仅十八岁的时候被范宝华占了便宜。因为对男人心怀仇恨,又被朱四奶奶欺骗和利用,成了最出色的美女骗子。她那个时候年纪太轻,什么都不懂,一心只是想着要报仇,报复所有的男人,其中也包括范宝华。然而范宝华的善良让她手下留情,没有下手(也正是因为袁园的欺骗,范宝华才会变得落拓不羁)。<br></b><b> 6年过去了,袁园毅然走出了朱四奶奶家的大门,和以前的罪恶生活决裂,找了一所小学教孩子们体育,最后走上了战场打日本人,壮烈牺牲。这后来,钱对于她完全是身外之物,心灵如同孩子一样纯洁,正如她自己所说,这才是她的本来面目。 </b></h1> <h1><b> 东方曼丽原名东方霞,一个良心未泯但是没什么脑子的女人,因为单纯和虚荣被朱四奶奶拖下水,然后不可自拔,被朱四奶奶卖了还帮着数钱。感觉她就属于那种得过且过的人,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也不知道自己下一步应该干什么,整个的生活就跟无头苍蝇一样,只要今天还有面包吃、还有牛奶喝,她就不会去想下一步。 <br></b><b> 到最后袁园牺牲,醉生梦死的生活结束的时候,她倒好像有了一点觉悟的意思,但愿她之后走好。她的结局对于重庆这个城市来说,可以用徐志摩的诗总结一下: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b></h1> <h1><b> 何赛飞把朱四奶奶演的活灵活现,让人看了就恨之入骨。这是一个罪恶至极,满口谎言,心狠手辣的女人。整个朱府,就是一个高等妓院,一个高官富商们的赌场,她从中拿钱牟利,靠着女孩子的青春做着她的黄金梦。名义上她是朱四夫人,实际也很可怜,已经被丈夫抛弃了很久,只有一个头衔而已。她自己在旧社会的迫害之下变得是非颠倒人格扭曲,然后把这种扭曲的人格传染给她周围所有的人。 </b></h1> <h1><b> 范宝华这个人善良,是这部片子里面所有追逐财富的人里面最善良的一个,给人的感觉很像《乱世佳人》里面的白瑞德。精明能干、落拓不羁的同时吃苦耐劳、善良大度、仗义执言、用情专一,他爱财,但不贪财。他之所以爱财,是因为他太喜欢袁园,觉得对不起袁园。一直觉得袁园看不起自己,他想通过改变自己的命运得到袁园的青睐,和其他爱钱的人有完全不同的出发点。其他人都是金钱第一,女人如衣服,离开了金钱就没有办法生活,范宝华是真爱第一,金钱如衣服。可以说钱对他并不重要,情对于他才是最重要的。同时,对于朋友,他讲义气;对生活在下层的穷苦人,他没有一点点的瞧不起,而是出自内心的想帮助他们;他知道那个颠倒的世界中,什么是美的,什么是丑的,什么是高尚的,什么是虚伪的,不过他只是个汽车兵出身,没有受过高等教育,觉悟还没有高到像袁园一样和整个社会决裂,他也需要生存。这是整个电视剧的一个亮点,演员很不错。 </b></h1> <h1><b> 魏端本,男一号,田佩芝的丈夫,正如他的名字说的一样,端端正正的端,本本分分的本。没有见过比他更老实更本分的人了,有知识有文化,本本分分,可是有什么用呢?不过是做了一个小科员而已,到头来还被人陷害,抓进大牢做了替罪羊。娶了个貌美如花的妻子,却没有能力养家糊口。他很善良,一直很爱田佩芝,最后还在等着已经沦落风尘的田佩芝回头,不过,他不知道,这种社会不是他这样本分的老实人可以生活的社会,这样美貌而虚荣的女子,不是他这样的老实人可以承受的起的。 </b></h1> <h1><b> 魏端本的悲哀在于同情着不该同情的,宽恕着不屑于被宽恕的,坚持着不该坚持的,留恋着无法留恋的,想象着神灵想象的,陶醉在凡人陶醉的。</b></h1> <h1><b> 这部电视剧吸引人们的,除了剧情的跌宕起伏之外,还能引起人们的是它唯美的画面和动听的音乐。这唯美的画面,不仅包括南方水润的天气景色,还有故事中美丽的人物外表和其华丽服饰,尤其是剧中人所穿的各色旗袍美轮美奂,被人称作是一场华丽的“旗袍show”。</b></h1> <h1><b> 这部电视剧里的女人都很美,每一个都是红颜,所以每一个的命运都是那么悲凉,就连稍微“红颜”那么一点的白脸宋,也最终走上了不归路,而且还是死得最惨的——连一寸安息之地都没有。而活下来的,却是那些最没心没肺的、只会乱叫的曼丽和怎么都打不垮的、生命力堪比小强的游击商人范宝华。</b></h1> <h1><b> 也许,以前的那句话应该改改——“自古红颜多薄命,没心没肺命最长。”<br></b><b> 每个时代都会产生自己特有的悲剧。在那个畸形的社会,造就一群美艳而又心理变态的女人实在是再正常不过了。然而,奇怪的是——女人的悲剧却是无论到什么时候都是那么的相似。</b></h1> <h1><b> 知道张恨水的人,大多是从其小说入眼的,张恨水的散文,注意的人不太多。但是,张恨水的散文就文学性来说,似高于他的小说。只要读过他的散文,就一定会爱不释手。</b></h1><h1><b> </b><b>他的散文清新幽默,读起来非常亲切,给人印象极深,长时间不会遗忘。有人对张恨水的散文曾做过评价:“他的散文,于朴实冲淡之中,有一股清新隽永之气,韵味深长。”其散文观察之细致,描摹之贴切,不能不使人佩服。 </b></h1> <h1><b> 张恨水的散文自成一家。他写天南地北,上下古今,天上人间,信笔写来,涉笔成趣,至情至性的文字,传达了他的精神趣味、人生境界。<br></b><b> 张恨水的散文有情有趣,</b><b>这“情”是传统文人的生活情致,这“趣”是士大夫阶层的审美趣味。</b></h1> <h1><b> 读这些散文,人们仿佛跟随张恨水漫步在六朝金陵的水云间,感受白门柳的清凉,到扬子江边兜风,在秦淮河听曲儿,在老万全喝啤酒吃地道的南京菜,徘徊在墙角下长满青苔、墙壁上爬满藤蔓的古巷……到了北平,跟随张恨水到琉璃厂买旧书,看陶然亭的芦花白,听故宫的暮鸦叹夕阳,在福隆寺的夜市上品瓜果飘香,隐在老胡同的四合院里种植花木……</b></h1> <h1><b> 张恨水深得传统文化的精髓,品张恨水文章结尾的妙处,都是画龙点睛之笔,端的让人回味无穷。<br></b><b> 遗憾的是,像张恨水这样的传统文人越来越少,像张恨水那样的诗情、闲适越来越不为世俗所容,就文学的发展来说,余不得知,进耶?退耶?</b></h1> <h1></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h1><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张恨水散文</b></h3><div><b><br></b></div><b><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燕居夏亦佳》</b></h1></b><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div><h1><b> 到了阳历七月,在重庆真有流火之感。现在虽已踏进了八月,秋老虎虎视眈眈,说话就来,真有点谈热色变,咱们一回想到了北平,那就觉得当年久住在那儿,是人在福中不知福。不用说逛三海上公园,那里简直没有夏天。就说你在府上吧,大四合院里,槐树碧油油的,在屋顶上撑着一把大凉伞儿,那就够清凉。不必高攀,就凭咱们拿笔杆儿的朋友,院子里也少不了石榴盆景金鱼缸。这日子石榴结着酒杯那么大,盆里荷叶伸出来两三尺高,撑着盆大的绿叶儿,四围配上大小七八盆草木花儿,什么颜色都有,统共不会要你花上两元钱,院子里白粉墙下,就很有个意思。你若是摆得久了,卖花儿的,逐日会到胡同里来吆唤,换上一批就得啦。小书房门口,垂上一幅竹帘儿,窗户上糊着五六枚一尺的冷布,既透风,屋子里可飞不进来一只苍蝇。花上这么两毛钱,买上两三把玉簪花红白晚香玉,向书桌上花瓶子一插,足香个两三天。屋夹角里,放上一只绿漆的洋铁冰箱,连红漆木架在内,只花两三元钱。每月再花一元五角钱,每日有送天然冰的,搬着四五斤重一块的大冰块,带了北冰洋的寒气,送进这冰箱。若是爱吃水果的朋友,花一二毛钱,把虎拉车(苹果之一种,小的)大花红,脆甜瓜之类,放在冰箱里镇一镇,什么时候吃,什么时候拿出来,又凉又脆又甜。再不然,买几大枚酸梅,五分钱白糖,煮上一大壶酸梅汤,向冰箱里一镇,到了两三点钟,槐树上知了儿叫得正酣,不用午睡啦,取出汤来,一个人一碗,全家喝他一个“透心儿凉”。<br></b><b> 北平这儿,一夏也不过有七八天热上华氏九十度。其余的日子,屋子里平均总是华氏八十来度,早晚不用说,只有华氏七十来度。碰巧下上一阵黄昏雨,晚半晌睡觉,就非盖被不成。所以耍笔杆儿的朋友,在绿荫荫的纱窗下,鼻子里嗅着瓶花香,除了正午,大可穿件小汗衫儿,从容工作。若是喜欢夜生活的朋友,更好,电灯下,晚香玉更香。写得倦了,恰好胡同深处唱曲儿的,奏着胡琴弦子鼓板,悠悠而去。掀帘出望,残月疏星,风露满天,你还会缺少“烟士披里纯”吗?<br></b><b> 注:“烟士披里纯”(inspiration)即“灵感”的音译</b></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39b54a">下篇预告</font></b></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39b54a">网采素材 谨致谢意</font></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