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清明节,是中华民族古老的民俗之一,起初是人们用来扫墓祭祖,踏春郊游的日子。然而,随着时代变迁,各种多元化元素的渗入,清明这个词已经远不止我们肤浅认识上的层面,它所承载的文化内涵日益丰富。</p> <h3> 解读清明的第一个关联词应当是“踏青“。草青柳绿,春暖花开,生机盎然,清明节象征着真正意义上的春天开始到来。人们纷纷脱下厚厚的冬装,借着祭祀的名义,携亲带友外出郊游,踏青赏花,植树插柳,放风筝荡秋千,尽享游春的乐趣。如今喜欢自驾游的人们更是不会放过这场与春天约会的“小长假”,在青山绿水的怀抱里,亲近田园拥抱自然,原本的祭祖含义正在被逐渐淡化,清明成了访春的代名词。</h3> <h3> 第二个关联词是“亲情”。清明节,工作在外的子女们纷纷赶回老家,给逝去的先祖上坟。父母尚健在的自然是十分欢喜,免不了一场亲情的盛宴,父母已逝的呢,祭祀完毕哀伤之余,兄弟姐妹也是亲热团聚,把酒叙亲。接下来走亲访友迎来送往,那山那水那人再加上酒,就构成了清明节的主要内容。清明节原本叫“寒食节”,是禁生烟火做饭的,如今却演化成了欢聚的日子,酒酣情热地沉醉在浓浓的乡情亲情之中。</h3> <h3> 第三个关联词呢是“政治”。原本“清明节”来源于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对忠臣介子推的追悼,“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晋文公后来遵照介子推的嘱咐勤政清明,把国家治理的很好。清明这个词它本身具有天清地明的意思,除了用于“清明节”,现在也常被延用到政治管理上,喻意风清气正,政通人和,政治清明,只是当下的人们大都已经忽略了它的本义是和政治相关的了。</h3> <p class="ql-block"> 解读的 第四个词当属“生命”了。要感谢我们的老祖宗将清明节定在万物复苏的春天,在这样的季节里,我们祭奠亡祖,缅怀先烈,更多的是对大自然和生命的敬畏与感悟。孔子曰:“哀而不伤”,翻译成现代语言就叫“化悲痛为力量”,让我们追思逝者,又不让我们长久的沉浸在哀痛之中,满目触及的是春天的原野上勃发的生机,心中升起无限崭新的希望,启迪我们更加珍惜生命和未来,这也许是“清明”给后人留下的最大意义所在吧。</p> <p class="ql-block">作者 俞晓华,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安徽省旅游与文学艺术协会会员,安徽民俗学会会员,合肥市作家协会理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