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净心之旅(萨嘎——扎达)23

行走天下的华仔

<h3> 老衲他们的3号车凌晨四点才到,太辛苦了!上午起床,在各个房间串门,特别与3号车的兄弟们拥抱一下。响应兄弟们的提议,统一在头发的左侧用剃刀开条长缝,兄弟们都在围观我这个老大。魏老师在微信中说:“开学以后的仪容仪表检查,你肯定要停课整改。”这时候的我还真觉得无所谓!早饭中饭并一顿,下午一点半,车队向着巴嘎进发。</h3><div> 今天,我们算是真正进入阿里地区了。阿里平均海拔4500米,号称“世界屋脊的屋脊”,面积几乎是2个江西省,人口却只有6万,是亚洲最偏远的角落。阿里地区的景观主要由南方的喜马拉雅山脉及北方羌塘高原上巨大的湖泊组成,在二者之间广阔无垠的藏西秘境,黄土高原、绿水青山、沙漠堆山、雪山相伴……交替呈现,露出地表的矿脉将山体染成红、紫、褐、绿等各种缤纷颜色,变化莫测。天上的云简直是无法形容,真是天上阿里!<br></div><div> 从萨嘎到巴嘎的途中,还能遇到沙漠一景,简直超乎想象。沙漠毕竟不大,公路把沙漠与山峦隔开,沙漠的另一端还能依稀见到湖水。刚经过草原,就来到沙漠;刚离开沙漠,沙漠就绝迹。</div><div> 正好是在下午时候,火辣辣的太阳加上热情的沙漠,气温骤升。下车,好好玩一玩!大声呼喊,释放自己!已经有另一辆车、两位驴友在那,却不敢开车进入。老衲把车开进沙漠,秀了秀他的车技。在他的感召下,那两位驴友也开车进入,却差点陷在了里边。看来,沙漠里开车还是讲究技术和诀窍的。</div><div> 从萨嘎到巴嘎的440公里路上,经过仲巴、帕羊、霍尔,人迹罕至、遗世独立的风景对我们的吸引力随着西行的旅程越发强烈。经过几间平房组成的“乡”和藏民,就感到特别亲切了。虽然平均海拔尤为高,经过的马攸木拉山垭口5211米,突击拉山垭口4920米,查藏拉垭口4797米,等等,都是高海拔,但我们似乎忘却了高反,沉浸在眼前的一幕幕惊奇中,也在惊奇中逐渐适应。<br></div><div> 路遇高山野驴,平生第一次见到野驴,也是这次西藏之行中第一次见到大型的野生动物。野驴和我们的家养驴相比,差距明显,颜色红,个头大,成双成对的出现。今天是七夕,难道它们也在七夕相会?我们几个老爷们呢,纷纷开起了玩笑。不过,说实话,真的想家了。<br></div><div> 突遇冰雹袭击,一会儿又阳光灿烂。到达巴嘎前的傍晚,经过西藏三大圣湖之一的玛旁雍措,当然,还不是好角度的玛旁雍错,景点要100元,考虑明天去。捡石头,拍照片,停留玩耍。风特大,呼呼响,冷得发抖,换衣服,钻车里。晚十点到达巴嘎,加汽油。哪知巴嘎只是个乡,住藏民的客栈已无可能。<br></div><div> 天已黑,往前20公里就来到海拔6638米的神山冈仁波齐山脚下的塔尔钦。进塔尔钦超过2小时就得买150元一人的门票,我们只能先交押金,查验车上的物品。进海拔4600米的塔尔钦吃晚饭时,大家不知所措,第一次处在了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情形。<br></div><div> 十四个人围着一桌吃晚饭,坐的、站的都有。拿出地图,七嘴八舌,集体商量,最终决定:老高、老杨等三人放弃明天的冈仁波齐转山(徒步50公里,从海拔4600到5600,后与我们会合),其他人也放弃原计划玛旁雍错和鬼湖拉昂错的游览。大家连夜赶往扎达,抢出一天的时间游览古格王朝遗址和扎达土林。看得出,大家第一次都有了对自己和彼此的担心,这不无道理。行程一半,每个人的生理特别是心理都有了与出发时豪言壮语、兴奋激动不一样的变化。我也不无问题,但我认为,包括我在内的每个人应当善于在旅行的过程中认识自我、改变自我,这就是净心的过程,这也就是我为什么今天要响应大家开玩笑的一句话,集体把头发的左边开出一条缝的原因,似乎是好玩,其实并非如此。<br></div><div> 晚12点出发,边防检查后,经过门士、巴尔,向西南拐,再经过卡站到达扎达,全程只有130公里。但都是盘山公路,翻越四座高山(最高峰5200米),边上又是悬崖峭壁,随时可能出险!老杨驾驶我们的车,老顾在副驾驶位上一起看路、陪驾驶讲话。天空繁星满天,月光帮忙衬托着远处的山峦。外面气温骤冷,也寂静得令人发寒,我把冲锋衣等所有的衣服都穿上了,再用毯子裹得个严严实实。说实话,虽然时睡时醒,也不敢睡觉,只是辛苦了老高、老衲和老杨等驾驶员。算了算,老衲已经连续两个晚上开车了,白天也基本是他开的,真是个铁人!<br></div><div> 8月3日凌晨五点,经过扎达边防检查站,到达海拔3700米的扎达县城。到前打了几个电话,都没联系到住宿,到后看,就一条街,黑漆漆的,一个演艺中心小门面的二楼上传来藏语的卡拉ok声,在门口唯一的小摊点上买了唯一的水煮香肠。在街上的警亭问情况,找到一个私人客栈——电信宾馆,二人间、三人间、四人间,不管什么条件了,今天的旅程也算是最艰苦的旅程之一了,赶快睡觉。</div><div><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