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东区中段青年教师习作教学观摩与研讨活动

天天进步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 </font></h3> 2017年3月29日下午,本学期的第二次中段语文学科的教学研讨活动在河东区实验小学顺利召开。本次研讨活动主要分为3个环节:<h3>1.观看两节习作教学观摩课。</h3><h3>2.青年教师分享习作教学收获。</h3><h3>3.教研员黄老师总结发言并提出具体要求。</h3><h3><br></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 </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 第一节课,是中心东道小学优秀青年教师于淏所执教的四年级习作《大自然的启示》。上课伊始,于老师以提问的形式巧妙导入本节课,既帮助同学们复习了本组课文的主题,又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注重了学生语言表达的规范性训练。然后,于老师请同学们自由发言,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到的现象并谈谈体会,同学们积极踊跃的发言,为写作环节奠定了基础。继而,于老师出示例文,同学小组讨论、评议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在于老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总结习作方法,掌握习作要点,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本节课的另一特色是于老师采用了前置性学习策略,这种方法高效而实用。于老师在课前布置“作前导学单”,同学们根据要求进行预写练习,在课上交流写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于老师再根据不同学情,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对老师而言,这种教学方法虽然增加了工作量,但是学生们的收获却是最好的回报。在展示与修改的环节中,学生通过对比,找出文中的不足之处进行修改,使文章增色不少。这也充分证明了于老师这种创新的教学方法,对学生的习作实践具有很大的帮助。习作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工作中的重中之重,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使学生们乐于分享、乐于表达,爱上习作,是每位语文老师不断的追求。</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 </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 第二节课是实验小学青年教师李博执教的三年级习作《我学会了······》。作为新入职青年教师的代表,李博老师表现十分出色。他的课堂应变能力以及多元化的评价语言,值得所有青年教师学习。本节课,李老师的教学方法多样化,充分锻炼了学生的听、说、读、写等各方面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李老师充分利用文本内容帮助同学们打开写作思路,这种教学方法十分巧妙。同时,李老师非常善于引导学生,注重说写同构,片段练习,借助《绝招》中的典型的句式表达,引导学生抓住小柱子的动作神情的描写,让学生体会课文的精彩,学生通过点评,掌握习作要领,将学习到的习作方法运用到自己的文章之中,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写作。李老师的这堂习作课,符合学段目标,重视对学生习作的指导与讲评,落实了学生自评自改和互评互改的要求,关注了学生的习作素养。</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 </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 观摩课结束后,在教研员黄老师的组织下,老师们畅所欲言,精彩的发言与点评,不仅体现出青年教师们丰富的理论知识和扎实的课堂基本功,同时也为这次研讨活动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由于时间关系,部分教师未能现场发言,会后,教师们以word文档的形式及时上传青年教师微信群,表达自己的见解,为这次研讨活动画上了圆满的句号。</font></h3> 研讨过后,教研员黄老师做出总结性发言,提出习作课应注意以下几点要求:1.认真研读小学课程标准,准确把握年段目标,教学内容的选取要找准重心。习作教学的基础性目标包括意思表达要清楚、语句通顺、条理清晰、重点具体等;习作教学的发展性目标是学生乐于表达、感受独特、言语鲜活。在此基础上,黄老师提出"一课一教,一课一得"的教学要求,注重学生的"得"与"练"。 2.针对不同的年级,不同的学情,要灵活实施多种形式的例文介入策略。选取例文需贴近生活,小而真的事例才能拉近学生与现实的距离,培养学生留心观察的良好习惯,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为高段习作奠定基础。3.教学评价要环扣教学目标,必须具有针对性,体现精准化。同时应注重评价的多元化,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4.<spanstyle=""="">习作课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听说读写,还要关注思维素养和审美能力的培养,探索基于语文核心素养发展的习作教学新路径。 <h3> 黄老师认为,一堂生动的语文课要伴随着学生的读书声和思辩声,老师的评点声和鼓励声,师生的欢笑声和掌声。让教师与学生心与心相通,情与情相融,有了这样的师生关系,才能创设平等、尊重、交融、协作、和谐的课堂氛围,在丰富的语言实践活动中让学生获得情感的体验,思维的训练,语言表达技法的习得和语文能力的提升,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我想,这也是所有教师努力的方向吧! </h3> <h3> 撰稿人:刘云飞</h3> <h3> 河东区友爱道小学</h3> <h3> 2017年3月29日</h3> <h3><br></h3></spansty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