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h3><h3> 萍川西注洞庭波,楚山拨地白云中 </h3><h3> ~老吴说“萍实里”与“楚王台”</h3><h3> </h3><h3><br></h3><h3> 萍实里</h3><h3><br></h3><h3> 东来千里皆吴地,西过两关是楚江。<br></h3><h3> 这是当年宋朝理学家朱熹投宿萍乡市湘东区黄花驿时题写的对联。这两关均设于春秋时期,一是指萍乡的插岭关,即老关,二是指浏阳文家市的铁岩关。</h3><div> 萍乡湘东区老关镇因春秋时期设关于此而得名。如今关卡虽毁,但古城墙的残垣断壁尚存。斑驳的历史中浮现出春秋时期的战争硝烟。</div><div> 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是历史上的春秋时期。楚国是一个南方强国,辖地大致为现在的湖南、湖北全境和重庆、河南、安徽、江苏、江西、浙江的部分地方。吴国拥有今江苏、上海、安徽和浙江的部分地区。萍乡属楚地,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故有“吴楚咽喉”之称,也有吴头楚尾之说,意思是萍乡位于吴国的上游,楚国的下游。</div><div> 公元前505年的一天,传说被吴国军队四处搜寻的楚昭王逃到了赣湘边际的老关。老关当时名叫插岭关。这里山高坡陡,地势险要。在插岭关前,他带着臣子们稍作歇息。望着绵延起伏的群山,楚昭王大叹一声,想当年老祖宗也是春秋一霸,没想到自己被吴国军队追得四处奔逃。他没有想到的是,他越过老关,来到萍乡,命运从此有了转机。</div><div> 春秋末年,上栗原名“萍实里”。“里”是古代行政区划,相当现在的乡镇。据宋乐史《太平寰宇记》记载:“楚昭王渡江获萍实于此,今县北有萍实里,楚王台也。”可知“萍实里”即指上栗一带。</div><div> 楚昭王渡江渡的正是栗水河。在今上栗镇新建与水源搭界的栗水河上,有香水渡,从这里过河是往楚山必经之道。清杨炳中有《香水渡诗》:“古渡经游轨,而今水亦香。停桡寻旧地,野戍半斜阳。霸业销沉久,童谣岁月长、郎吟还小立,烟霭渺苍苍。”</div><div> 楚昭王在萍乡得萍实的故事就发生在他落魄之际。《孔子家语》记载:“楚昭王渡江,江中有物,大如斗,圆而赤,直触王舟,取之。王大怪之,遍问群臣,莫之能识,王使使聘于鲁,问於孔子。子曰:‘此所谓萍实者也,可剖而食之,吉祥也,唯霸者为能获焉’。使者返。王遂食之,大美久之”。于是,楚昭王获得“萍实”的地方就被誉称为“萍实之乡”了,简称“萍乡”,这就是萍乡地名的由来。北宋大诗人黄庭坚在《萍实里》一诗中描述道:“楚地童谣已兆祥,果然所得属昭王。若非精鉴逢尼父,安得佳名冠此乡”。萍乡又称昭萍,就是来自于楚昭王渡江得萍实的典故。</div><div> 在秦哀公的帮助下,楚国将吴国军队赶出了国门。后来,楚昭王励精图治,扩张了疆土,应验了孔子的说法,萍实是吉祥之物,获此物者能称霸。</div><div> 越过千年的历史风云,楚昭王当年逃亡萍乡得到萍实而复国的故事在历史长河中弥漫。</div><div> 我们无法想象楚昭王逃亡的心情,但最起码他是在萍乡上栗栗江(流入绿江进湘江而注洞庭湖)获得萍实这一吉祥物后重拾了复国强国的信心。</div><div> 老关这一古老的关卡现虽不见踪影,但楚昭王通过这里,躲过了吴军的追杀,在萍乡重新扬起了复国的大旗。萍乡因昭王渡栗江而得吉祥物萍实里,萍乡因昭王而得地名,昭王因在萍实里福地得人心,得剑得机遇而成就霸业,可见萍乡自古就出建功立业的王者,安居乐业的强者,匡扶正义拥护公平的广大善人信者,近代的“萍浏醴起义”,与“秋收起义”就是惊雷从这里响起……</div><div> 楚王台</div><div> 袁郡之西,去城百余里,有大邑曰萍乡,属吴之头、楚之尾,青山缭绕,绿水环抱,地广民庶,风良俗美,上接云梦,下连彭蠡,自邑去城十里,名湖塘,山川壮丽,外险中干,左顾右盼,景胜势雄,中有楚王台在焉。</div><div> 五里一将军,十里一傩神。</div><div> 楚山位于湘东接壤的赣西边界,丘陵纵横,峰峦叠嶂,每年春雨时节,山上总是云缠雾绕,时隐时现的古塔、小庙,更显得神秘兮兮,倒是山下纵横阡陌,油菜花烂漫盛开,黄得刺眼,绿得滴油。</div><div> 因居“吴头楚尾”为“三苗后裔”自古以来民风剽悍,风俗自然淳朴。历来就有“五里一将军,十里一傩神”的说法,后来随外来宗教文化的融会贯通,从而形成本土佛道掺合的宗教信仰特色。譬如,处处可见的傩神庙、龙王庙,大仙庙,村里的社庙,都搭配着供奉观音菩萨或佛祖,大家和睦相处,也没为了该拜谁不该拜谁而争执的。</div><div> 据说,原来是有楚王神像的,后来在文革期间,被红卫兵破四旧,当牛神蛇鬼处理掉了,碑石、狮兽砸碎了,神像掀滚到了山沟河底里。此后,庙堂依旧在,只是神去庙空,除了杂草丛生,乱石犬牙交错,破败的楚王台只剩无尽的落寞。</div><div> 相传在公元前500年期间,楚昭王在位,与其智囊观射父游猎,由湘东老关南巡而来,渡过栗江香水渡直奔吴楚交界处的山村,忽遇巡于边界的吴王阖闾,毫无防备的昭王带领部下与吴王鏖战败北,带领部下由马口坳向梓木岭方向撤退,因山高路险,地势险恶,于是计划在此山顶安营扎寨,但考虑到吴兵正在四处搜寻他们,心生一计,让其宝马退着走向山顶,吴兵追至,见有马蹄印于石上,方向皆为下山痕迹,心思昭王定然不在山顶,于是改往别处寻找。 </div><div> 这样,在山顶安营的昭王方得以喘息,于是借此机会重整兵马,计划休息数日再寻机冲杀出敌兵的包围,这个时候,山村有隐者发现昭王被困在此,特献世传宝剑以助昭王,</div><div> 昭王得剑,见剑长数尺,寒若秋水,顿时心生豪气,挥剑砍向身边一块巨石,这块两米多高的巨石竟然应声而裂,昭王借此气势,带领部下冲下山峰,把猝不及防的吴兵打得落花流水,并顺利回到国都,后来,脱险的楚昭王多次派人来山村寻找献宝剑的隐者,但隐者皆匿之不出,昭王只好奖赏山村之族人,赐封该山村为楚山村。 </div><div> 后来楚山村村民为感昭王之恩典,于昭王屯兵之处建庙,称梓木岭为楚山,后世人称山顶为楚王台,皆自往山顶,每旱祈雨,皆有所应,后文人墨客,但有任于楚王台近处者,莫不留下佳作传于后世。 </div><div> 其中有唐代韩愈题《楚昭王庙诗》: </div><div> 邱坟满目衣冠尺,城阙连云草树荒, </div><div> 犹有国人怀旧德,一间茅屋祀楚王。</div><div> 清朝胥绳武也说:<br></div><div> 楚山拨地白云中,作之庙以敬祀昭王。</div><div> 一夕风雨徒山下,乡人日络绎来祝祷。</div><div> 清文应元《楚昭王庙诗》: </div><div> 昭王遗迹昔曾经,霸业销沉战血腥。 </div><div> 右领岂能亡郡国,孤臣空自哭秦廷, </div><div> 依然萍实还呈瑞,未必河崇便有灵。 </div><div> 我掬寒浆酹江水,碧天无际楚天青。 </div><div> 江西诗派领袖黄庭坚的《萍实里》: </div><div> 楚地童谣以兆祥,果然所得属昭王。 </div><div> 若非精鉴逢尼父,安得佳名冠此乡。 </div><div> 知县尚崇年写下《楚台夜月》: </div><div> 披露登临沆瀣凉,正悬冰鉴对昭王。 </div><div> 非关霓舞中庭白,惟向屏山几处苍。 </div><div> 影映洞庭天一色,馨流香渡桂同芳。 </div><div> 还期比夜无秋色,不羡章华乐未央。 </div><div> 这些作品,均对楚王台的历史以及风景作诸评点。现楚王台下的青石上还存有昭王退马上山的马蹄印,昭王庙边的试剑石的剑痕亦清晰可见,更有失剑冲,蛤蟆石、仙人独倚等景观十数处,半山更有天然溶洞,寺庙楼台,因其风景所处山岭纵横,峰峦叠嶂,云缠雾绕,今人前往观瞻或拜谒者更络绎不绝。</div> <h3>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事实上,写作是件很不容易的事,甚至可以说艰难备至,一篇文章从生命的激情开始立意,到主题思想、到文字结构、到独特的见解、到超人的智慧、到哲学的光芒、到诗意的审美、到独步古今……太难,要不怎么说“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呢!</h3> <h3> 麻阳老吴:原名吴志明,工农商学兵,跨度几行业,投笔从戎当过兵,南征北战做记者;十数载品牌策划,终不忘乡土情怀。</h3><div> 曾在省级媒体任“维权及深度报道”新闻记者,怀化日报特约通讯员,先后供职央企,民企:现自主创业运作自媒体:坚持写湘西新浪博客十年,去年开创“麻阳老吴公众号”开启湘西赣西“0745麻阳老吴频道”及“0799艺上栗频道”“0799歧山栗水频道”独创推广模式,为湘赣乡村文化旅游大融合,促进萍乡上栗桐木加快融入“长株潭”,服务乡土乡品乡旅,坚持只为年少时的浓浓乡情!</div><div> 农业乡村文化旅游推广--除了商业,更要情怀! 麻阳老吴与您携手:有态度、有温度的农业品牌乡村文化挖掘策划与传播者!</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