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哈尔滨,素有“东方小莫斯科”之美称。整个城市建筑,包含了西方18世纪以来各种艺术风格,其中尤以巴洛克建筑艺术风格最为盛行。</h1><div>”巴洛克”一词,原意为“畸形的珍珠”,是17—18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发展起来的一种建筑艺术风格,与传统的古典建筑迥然不同。其特点是,追求自由奔放,大量采用贵重材料,精美雕塑,显示富丽堂皇之美;在形式上标新立异,色彩强烈,穿插圆形、椭圆形等造型,给人一种品位高雅的感觉。其代表作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晚期著名建筑师和建筑理论家维尼奥拉设计的罗马耶稣教堂。</div> <h1>本篇首页这座欧式小楼,位于哈尔滨市南岗区颐园街,它看上去很不起眼,却是毛泽东主席于1950年2月27日从苏联访问回国,途经哈尔滨时下榻的地方。毛主席在历经了10天10夜的长途旅行后,在哈尔滨休息了17个半小时,并欣然书写了“不要沾染官僚主义作风”“学习”“奋斗”“发展生产”和“学习马列主义”等5幅题词。</h1><h3>这座小楼始建于1909年,仿德国古典府邸式建筑,至今已有100多年历史。现小楼四周被高楼环抱,且附近正在地铁施工,虽墙体斑驳,尚待修整,但依然不失当年风采。</h3><div><br></div> <h3>拍摄于2017.5.25</h3> <h1>20世纪初叶,随着中东铁路建设和城市规模拓展,世界各地来到哈尔滨的侨民越来越多,自1922年,俄罗斯、德国、波兰 、葡萄牙、英国、日本等30多个国家侨民陆续拥入。当时侨民及无国籍人口数量占哈尔滨人口总数的51.69%,有19个国家在哈尔滨建立了领事馆。这一特定历史条件,为哈尔滨城市建筑风格奠定了独具一格的基础。西方近300年来最有影响的四大建筑流派:文艺复兴时期建筑风格、巴洛克建筑风格、新艺术运动风格以及折中主义艺术风格,再加上中国传统古典式建筑融为一体,在哈尔滨大街小巷随处可见。</h1> <h1>位于哈尔滨道里区建筑艺术广场的索菲亚教堂,庄重华丽,是典型的巴洛克建筑风格。该塔始建于1907年,1912年重新修健。塔高53.35米,建筑面积721平方米。</h1> <h3>索菲亚教堂内部,高大宽敞,采用巴拉克建筑风格。</h3> <h3>索菲娅教堂内悬挂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著名文艺家达.芬奇代表画作《最后的晚餐》,原画现藏于意大利米兰圣玛利亚德尔格契修道院。</h3> <h1>尼古拉教堂,又称中央寺院,属东正教堂。始建于1899年10月,1900年12月竣工,典型的俄式井干式木结构,坐落于大直街与红军街口。</h1> <p class="ql-block">遗憾的是,尼古拉教堂在1966年“文革”中被损毁,现在看到的只是一张老照片!原址改建为红博广场,由哈尔滨工业大学设计了新的南岗区标志性建筑。</p> <h1>圣母守护教堂,又称帲幪教堂,乌克兰教堂,始建于1922年,1930—1932年复建,位于南岗区东大直街268号。二层砖石结构,拜古廷式建筑风格,设计师尤.彼.日丹诺夫。平面设计为十字型,对研究东正教传播和建筑艺术有重要价值。</h1> <h1>哈尔滨基督教堂位于东大直街252号,原名尼埃拉依教堂,又名基督教德国路德金教堂。始建于1914年,1916年落成。哥特式建筑风格,砖木结构,建筑设计师弗奥罗布。</h1> <h1>基督教堂马路对过,东大直街211号,就是天主堂。</h1> <h3>位于道外江畔20道街的天主教堂</h3> <h1>清真寺,地处道外南十二道街阿拉伯广场。始建于1897年,原为5间民房。1904年改建,1935年复建。分为东寺、西寺、女寺,1995年冬亚会在哈尔滨召开,又扩大浴池和大殿500多平方米,总面积达0.016平方公里,是东北最大的清真寺。</h1><div>全世界信仰伊斯兰教的穆斯林国家有50多个,人口超过10亿,哈尔滨清真寺每年接待大量来自世界各地的穆斯林,增进了民族团结和友谊。</div> <h1>极乐寺,始建于1923年,1924年8月竣工,中国古典式砖木结构建筑。</h1> <h3>极乐寺内院,大雄宝殿。终日香烟缭绕,信众络绎不绝。</h3> <h1>文庙,又称孔庙,先圣庙,文宣庙,夫子庙',位于南岗文庙街,与极乐寺相距不过数里。始建于1926年,落成于1929年,占地面积23万平方米。庙内为仿古式三进式庭院,雕梁画栋,金碧辉煌,中国古典建筑风格,是我国东北地区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孔庙。1996年11月,哈尔滨文庙被国务院定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h1> <p class="ql-block">孔庙院内全景。孔庙建造为前苏联设计师日丹诺夫为总工程师,采用中国传统建筑风格,坐北朝南,纵横轴线设计,为三进式庭院。</p> <p class="ql-block">孔子行教塑像,位于院内松柏之中,庄严肃穆。自公元前478年鲁哀公下令在曲阜阙里孔子旧宅立庙,按岁祭祀,此后开创诸侯祭孔先例,历代帝王竟相遵从,至清代各地已有孔庙2000多处,相传至今。</p> <h1>道台府,位于道外区北十八道街。1906年清政府设哈尔滨关道,负责办理黑、吉两省铁路交涉,稽征关税,建立行政机关道台府。原址为三进院,后经百年沧桑,多半损毁,2005年重新复建。典型中国古典建筑,是哈尔滨开埠的重要历史见证。</h1><div><br></div> <h3>道台府内院。</h3> <h1>张氏墓塔,位于东大直街151号。始建于1925年,砖木结构,传统风格。该塔为民族资本家张庭升为其父母修健的墓塔,塔高12米,占地64平方米,是哈尔滨现有保存的唯一一座墓塔。</h1> <h3>位于江北的哈尔滨大剧院,建于2016年,是哈尔滨标志性建筑,世界六大现代艺术建筑之一,气势宏伟,工艺精湛。</h3> <h1>中国亭园,位于香坊区东南,占地近80公顷,园内以1:1的比例仿建中国名亭34座,规模宏大,环境优美。</h1> <h1>哈尔滨的建筑风格多样,这与当时的铁路发展不无关系。每一幢站舍和房屋,都刻写着东北大地的百年沧桑历史!</h1><p class="ql-block">1891年,沙俄修健西伯利亚铁路,并向中国东北扩张。1896年,清政府李鸿章与沙俄签订《中俄密约》,允许沙俄修健东清铁路。</p><p class="ql-block">东清铁路,也称中东铁路。是沙俄修健的从俄国赤塔经中国满洲里,哈尔滨,绥芬河到海参崴的西伯利亚大铁路在中国这一段。全长1480公里。这一段是中东铁路主干线。俄国人为攫取中国财富,大批进入东北,又先后修建了哈尔滨(香坊),松花江(哈尔滨)和江沿(滨江)3个火车站。1899年,东清铁路修到沈阳。以哈尔滨,沈阳为中心,延伸到大连,这一段为支线,全长940公里,从而形成丁字形中东铁路布局。</p><p class="ql-block">随着铁路交通的便利,俄国人在哈尔滨开建南岗新城,各国侨民粉蹋而至,许多欧式建筑应运而起。从它们漂亮的外表和坚实的基体上可以看得出来,这些建筑的主人可是没打算很快就离开这里噢!</p><p class="ql-block">看一看历史的时间表,好多事情都会一目了然。</p><p class="ql-block">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北洋海军覆灭',清政府向日本妥协,日本人强占辽东。同年11月,日军攻入旅顺,制造了惨绝人寰的“旅顺大屠城”。有人说,为什么大连有许多日式建筑?这也就不言自明了。此后,日俄在瓜分中国领土上矛盾加剧。</p><p class="ql-block">1903年7月14日,中东铁路开通。</p><p class="ql-block">1904年至1905年,日俄战争在中国的领土上展开,俄以惨败告终。日本人从俄国人手中获得中东铁路南段利益,长春至大连被称为南蒙铁路。1910年10月1日,沈阳南站重修开通(时称奉天驿,1945年改称沈阳南站)。人们不难发现,沈阳南站的外形与日本东京车站雷同,乃是东京站设计师辰野弟子的作品。那个年代,贫弱的中国就成了侵略者“安家落户”的最好选择。</p><p class="ql-block">1928年,张学良率东北军“易帜”,1929年文庙落成。在当时列强入侵的背景下,此举为弘扬中华文化,抵制殖民文化入侵,是很值得称颂的。</p><p class="ql-block">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本占领东北全境,俄国人风光不在。</p><p class="ql-block">1945年“八一五”光复,日本投降,东北解放,哈尔滨回到人民手中,城市建设重放异彩。</p> <h3>俄国人修建的东清铁路,是中国境内最早的铁路,于1903年7月14日正式通车(中国人自己修健的第一条铁路是詹天佑修建京张铁路,1909年开通)。当时的东清铁路路局大楼(位于南岗区西大直街),始建于1904年2月,属新艺术建筑风格。楼体设计为ж型,取自俄文“铁路”一词的首位字母。楼面青石饰面,故又称“大石头房子”。</h3> <p class="ql-block">哈尔滨车站,始建于1899年,最早称秦家岗站(俄称松花江站,原址在江边)。1903年中东铁路开通后,1904年松花江站改名为哈尔滨站,落于现址,属新艺术运动建筑风格。1959年原站舍被拆掉新建。</p> <h3>油画,哈尔滨火车站,作者达莉亚•巴涅特~</h3> <h3>2017年3月,哈尔滨火车站开始大规模改造扩建工程,预计投资20亿,2018年年底完工。届时,眼前这座候车大楼也将成为历史的图片了。</h3><div>改建后的哈尔滨车站,将承载哈大,哈齐,哈牡高铁和电气化改造后的滨州线运输任务。原有的7个站台9条线路,将扩展为9个站台13条线路,进出站口也改为南北两个出口,客运接发能力将有很大提高。到那时,车站大楼必将以崭新的面貌展现在世人面前。</div> <h3>新建成的哈尔滨站北出口,2017.8.31竣工投入使用。</h3> <h3>香坊火车站,原称哈尔滨站,始建于1898年,是哈尔滨最早的火车站,也是东北最早的火车站。现在的哈尔滨站,原称松花江站,它改名叫哈尔滨站后,香坊站一直被称作老哈站,1924年改为香坊站。因此说,是先有了香坊站,尔后才有的哈尔滨站。香坊站属俄式建筑,简单大方,历经百年沧桑,保留了历史原貌,2013年被列为中东铁路建筑保护群,经国务院批准为国家重点保护建筑。</h3> <h3>霁虹桥,初名闫家岗大桥。位于哈尔滨道里、南岗两区交界处,滨州、滨绥两条铁路线由桥下通过。大桥始建于1901年10月,木结构。后改钢混结构,于1926年11月28日竣工通车。大桥设计师俄国安德烈维奇.巴利,建筑师彼得.斯维利多夫。桥名取自唐杜牧诗《阿房宫赋》中“复道行空,不霁何虹”句子,由中方理事哈尔滨工业大学校长刘哲题名。桥梁采用古埃及方尖碑桥头堡,四周有24个花环雕铸,典型的欧洲桥梁建筑风格。</h3><h3>霁虹桥全长51米,宽27.6米,车行道21.4米,可供4辆大卡车并行。两侧各有3.2米宽人行道。每日交通繁忙,上有行人车辆,下有火车通行,堪称哈尔滨桥梁建筑史上第一座真正意义上的立交桥。</h3> <h3>霁虹桥全桥没有一个铆钉,没有一个螺丝,在钢混结构桥梁中实属罕见,1986年被定为哈尔滨一级保护建筑。随着城市建设发展,加之年久失修,2004年被鉴定为危桥。几经专家反复论证,终未能达成妥善方案,一直带病沿用至今。2008年,该桥再次被定为文物保护单位。</h3><div>近几年来,随着铁路电气化迅速发展,加之桥梁已无翻修价值,大桥再次面临拆除命运,但始终受到文物专家反对。终于,2013年,霁虹桥作为“中东铁路建筑群”之一员,与松花江铁路桥、香坊车站、铁路局大石头房子,被国务院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自2017年2月12日至8月31日,开始依法原址原状,全面维修。届时,人们将会看到一座更美的霁虹桥。</div> <h3>早年油画,霁虹桥,作者曹振雪</h3> <h3>2017年哈站站场改造,新建霁虹桥下工程。</h3> <h3>哈尔滨铁路工人文化宫,位于西大直街86号,原为中东铁路俱乐部,始建于1911年12月,设计师德尼契夫,属折中主义砖混结构。</h3> <h3>油画,中东铁路俱乐部,作者安娜•高洛娃罗娃</h3> <h3>这座小楼位于红军街38号,原东省铁路局局长沃斯特洛乌莫夫官邸。始建于1920年,砖木结构,新艺术风格,具有俄罗斯帐篷式尖顶。</h3> <h3>这座小楼现为南岗博物馆,位于联发街1号。始建于1904年,原中东铁路局副局长官邸,后为东省特别区行政长官张景惠公馆。解放战争时期,曾一度作为东北民主联军(四野)指挥部。解放后属铁路房产,2006年交南岗区政府,2010年建成博物馆,2013年更名为哈尔滨南岗博物馆。</h3> <h3>这座深藏于耀景街楼群中的小楼,建于20世纪初,原为中东铁路高级职员住宅。后改为中长铁路图书馆,折中主义建筑风格。</h3> <h3>哈尔滨铁路江上俱乐部,坐落于美丽的松花江畔斯大林公园内。原名游艇俱乐部,始建于1912年,俄国设计师米高杨夫斯基,属典型俄罗斯西伯利亚木结构建筑风格。早时归中东铁路管理,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被日本占领,1945年东北光复后,东北铁路总工会于1949年将其收归国有,1950年更名为哈尔滨铁路江上俱乐部。</h3> <h3>原哈尔滨铁路公安局,再早时为南满铁路事务所,为折中式建筑风格。</h3> <h3>中东铁路管理局旅馆,1902年建,日本人占领东北时称大和旅馆,位于南岗区红军街。</h3> <h3>位于哈尔滨火车站前的哈医大四院,原为铁路医院,始建于1910年,当时是中东铁路电报所。</h3> <h3>位于红军街与建筑街口的这座小楼,始建于1912年,原为契斯加科夫茶庄,设计师彼.日丹诺夫的作品。</h3> <h1>黑龙江省博物馆,位于南岗红军街与大直街交叉口。原为莫斯科商场,1906年建,典型的艾尔诺贝新艺术运动风格。建筑平面呈折线形对称构图,由3个标准段和两个连接体构成。</h1> <h3>油画,东省文物研究陈列所,现省博物馆。作者耶夫盖尼亚•耶列莫娃</h3> <h3>原苏联驻哈尔滨总领事馆一部,位于南岗要紧街(现名耀景街)22号。</h3> <h3>原日本驻哈尔滨总领事馆,建于1920年,现为黑龙江省对外友好协会。设计师尤.彼.日丹诺夫,砖混结构,以古典主义为基础,融入文艺复兴元素和巴洛克建筑艺术风格。</h3> <h3>原美国驻哈尔滨总领事馆,位于东大直街291号,砖木结构,仿文艺复兴风格,现华美金店。</h3> <h3>东北烈士纪念馆。位于一曼街241号,始建于1928年,1931年竣工。原为东省特别区图书馆,设计师尤.彼.日丹诺夫,建筑风格为古典主义为主的折中主义。</h3><h3>1933年到1945年,这座大楼被日伪变成警察厅,成为残酷镇压东北抗日民众的魔窟,著名抗日英雄赵一曼就在这里遭到严刑拷打和杀害。1948年这里被辟为东北烈士纪念馆。</h3> <h3>哈尔滨第三中学,黑龙江省重点校。原为中东铁路督办王景春创办,初名普育中学。1926年8月改称东省特区第三中学。</h3> <h3>萧红中学。位于北京街口,1926年8月为东省第一女子中学。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这里秘密成立中共女一中支部,领导学生开展抗日活动。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楚图南曾在该校任教,著名女作家萧红,也曾在这里就读过。</h3> <h3>原中东铁路督办公署,现哈铁国际旅行社,位于南岗区西大直街43号,始建于1910年,属折中主义建筑,砖木结构。</h3> <h3>哈尔滨群众艺术馆,1933年建,原为日满文化协会,仿古典主义建筑风格。</h3> <h3>南岗区邮政街305号,哈尔滨老房子,俄罗斯建筑,始建于1901年,砖木结构。这种老房子在街头巷尾屡见不鲜。</h3> <h3>原哈尔滨犹太人活动区建筑群,位于南岗红博广场一带。下图为东大直街374号,梅耶洛维奇大楼,现为少年宫,中国黄金等多家单位。</h3> <h3>中央大街上的犹太人活动区,这里多为20世纪初建筑。中央大街81号,现为人民同泰药店。</h3> <h3>位于道里通江街上的犹太人活动总会堂。</h3> <h3>位于通江街上的犹太中学。由此可见,当年居住在哈尔滨的犹太人的确不少。</h3> <h3>松花江畔过江索道缆车楼</h3> <h3>道里建筑艺术广场</h3> <h1>南岗秋林公司,原为俄罗斯商行。始建于1900年,1908年10月投入使用,1910,1915,1927,1978年四次扩建,形成目前规模。秋林公司先后由沙俄商人,英国汇丰银行,日本株式会社和前苏联经营,1953年10月有偿交给中国。</h1><h3>秋林公司有自己独特产品,如秋林果酱,秋林红肠等。其中秋林大列巴制作工艺百年传承,2007年经政府命名“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哈尔滨特色食品。秋林商厦于2011年被商务部命名为“百年老字号”。</h3> <h3>道里中央大街上的秋林公司,由犹太人萨姆索维奇兄弟会1915年卖给秋林,成为道里洋行。新艺术建筑风格。</h3> <h1>哈尔滨中央大街,始建于1898年,原名为中国大街,1925年改称中央大街沿袭至今。1986年被哈尔滨政府确定为保护街道,2006年被授予“国家人居环境范例最高奖”。<br>中央大街铺设花岗岩条石路面,由俄国工程建筑师科姆特拉肖克于1924年设计监工铺设。大街北起松花江防洪纪念塔,南至经纬街,全长1450米,宽21.34米,堪称亚洲最长景观步行街。街面全部由18×10厘米长方形花岗岩条石铺砌,共用条石87万多快(当时每块条石价值1银元,相当于一个普通家庭一个月的生活费)。<br>中央大街建筑汇集了西方近300年来最有影响的四大建筑流派风格,建有欧式建筑71栋,市级保护建筑13栋,是一条名副其实的建筑艺术长廊。</h1> <h3>中央大街门坊。行走在哈尔滨道里中央大街上,可以欣赏到近300年来世界最流行的各流派建筑艺术风格,宛如走进世界建筑艺术博物馆,美不胜收。因此有人说,到哈尔滨来旅游不到中央大街,就等于是没到过哈尔滨。</h3> <h3>中央大街人行步道面,由87万块花岗岩条石铺砌,堪称亚洲第一步行街!</h3> <h3>原阿洛尔夫洋行,现为国际旅行社和中国银行。始建于1923年,折中主义风格砖木结构。</h3> <h3>原哈尔滨特别公署,现百年老店。始建于1930年,折中主义风格砖木结构。</h3> <h3>中央大街犹太人开办的“米尼阿久尔”餐厅,1926年建,新艺术运动风格,现为庆丰包子铺。</h3> <h3>中央大街是一条名副其实的欧式建筑展览馆,在这里可以看到各式风格的建筑。它们历经百年,风貌依旧,以坚实而美丽的姿态,给人以无限遐想。</h3> <h3>道里兆麟街37号,原为英国汇丰银行旧址,1923年建。</h3> <h3>中央大街上的建筑。</h3> <h3>美丽街景</h3> <h3>哈尔滨防洪纪念塔,是哈尔滨标志性建筑。塔高22.5米,上层刻有1957年特大洪水水位标高120.30米,下层刻有1932年洪水标高119.72米。四周有20根7米高回廊。</h3><h3>纪念塔建筑风格为仿古典主义,设计师为巴吉奇,李光耀和兹耶列夫。</h3> <h3>苏军烈士纪念碑,位于南岗红博广场。上有题词:为中国的自由与独立在解放东北战斗中牺牲的苏军英雄们永垂不朽!1950年9月3日</h3> <h3>东北抗日暨爱国自卫战争烈士纪念塔,位于道外区长青公园,高35米,花岗岩质,梯级造型,为纪念在抗战中牺牲的革命烈士。</h3> <h3>黑龙江电视塔(又称“龙塔”),位于哈尔滨高新技术开发区。始建于1998年,2000年对外开放。塔高336米,为亚洲第一钢塔(世界第二)。总建筑面积16600平米。在186米处为飞碟旋转餐厅,面积1256平米,是世界同高度最大空中餐厅。被国家旅游局亭认定为ΑΑΑΑ级旅游景区。</h3> <h3>沿江小景</h3> <h3>太阳岛上的老房子</h3> <h3>太阳岛上的历史建筑塔楼</h3> <h3>哈尔滨道外区街景。</h3> <h3>道外新闻电影院</h3> <h3>道外大剧院</h3> <h1>道外巴洛特风情建筑群,位于道外南三、南四道街,院舍连接一片。伪满时期,这里称为“桃花巷”,灯红酒绿,烟花柳巷。现被开发为地方名特小吃一条街。</h1> <h3>道外巴洛克风情建筑小院</h3> <h3>这种风格建筑,在哈尔滨道外一带比比皆是。</h3> <h3>道外街景</h3> <h3>道外街景</h3> <h3>道外街景</h3> <h3>现代化的高楼之下,这百年老房不知还能再坚持多久?</h3> <h3>昔日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h3> <h3>沿街可见的小房子,是不是也有它岁月沧桑的故事?</h3> <h3>哈尔滨道外区即将拆迁的老房子。</h3> <h3>老哈尔滨人多么熟悉的小楼!也许在哪个电影里见过,也许只是儿时的记忆。然而这样的小楼毕竟已经越来越少了,它们正面临着被彻底拆迁的命运。</h3> <h1>本相册为作者用时两年,步行实地考察,手机随拍,伴以历史资料,精心制成。因水平有限,有不足与失误之处,敬请指正并谅解——利民。</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