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情、乡韵、乡恋。

士心

<h3>  清明时节,祭祖扫墓,又回到我的家乡一一武汉市黄陂区。十七岁离开家乡,虽在外近半个世纪,但家乡的街,家乡的山,家乡的水,家乡的人,我时刻难忘。</h3><h3><br></h3> <h3>家乡的街:这是原来县城的主街,小时候的我觉得它好宽好宽。它就像一卷胶带,记录着我对家乡的眷念,每当我踏上去,难忘的记忆就像电影画面一样在我的脑海里一幅幅的呈现……</h3> <h3>这是通往我家老宅的巷口,面貌依旧。</h3> <h3>但老宅的地方已面目全非,还迁楼已快建成,我隐隐约约看到我家院内的那棵桂花树还在,一股说不出的情结油然而生:是庆幸它还健在,是难舍它已换了主人,说不清也道不明。</h3> <h3>这可是个老古董了,老黄陂人都知道,叫“人民会场”,里面既开会,也演戏,记得小时候我在里面看过楚剧、木偶戏。八十年代中期曾在里面开过一次全省“民兵双带”工作现场会,我和当时沙市人武部的李政委代表沙市参会,能参加推广家乡经验的会议,当时的我感到很自豪。</h3> <h3>进里面一看,居然修了一座庙?!没有细究,估计有什么典故。</h3> <h3>这所学校的前身是“黄陂城关二小”,也是我的母校。敬爱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你们可一切安好?</h3> <h3>这所学校还保留也未改名,它在文革中可是大名鼎鼎,因为两派最激烈的一次枪战就发生在这里,我是当时大胆的旁观者之一,那种场面只有在电影中看到过,至今还记忆犹新。</h3> <h3>黄陂文化馆,房子已重建,但地址未动,小时候也有时到里面去看书和玩耍。</h3> <h3>改革开放后,我的家乡有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九八年撤县建区后,发展速度惊人。2016年全区财政收入达50亿元,有钱好办事,城市建设日新月异,这是新城区一角,已有一点现代城市的气息。</h3> <h3>这是新城区的黄陂大道,整洁大气。但我每次回乡,总是喜欢去老街逛,因为只有在那里,才能唤起我对往事的回忆。</h3> <h3>家乡的山:木兰山。是黄陂历史文化和对外形象的重要标识。它奇峰突兀,山径崎岖,明代诗人屠达称其为“西陵最胜,盖三楚之极观”。经过近三十年的开发建设,整个木兰山风景区已成为景点分布合理、基础设施完善的集宗教、生态、红色、科普、休闲旅游于一体的多功能旅游景区,是名副其实的武汉后花园。有趣的是,作为土生土长的黄陂人,我是参加工作离开家乡多年后才第一次爬上木兰山。</h3> <h3>云雾山,木兰景群之一。团团云雾,从山涧飘来,徘徊在高山之巅,缭绕留连,让山的清晨和黄昏呈现出一种虚无缥缈之态,绿树青山皆在似见非见的朦胧之中,此山故被称为云雾山。</h3> <h3>木兰草原,位于木兰山南麓,也是木兰景区之一。每年春末夏初及秋高气爽时,1200亩格桑花绽放如海,美不胜收,是游人不到内蒙也能领略草原风光的胜地。</h3> <h3>家乡的水:木兰天池。是一个由山水浪漫园区、高峡风景园区、森林公园区三大主题景园链接成一个南北走向,长达十余公里的森林山水大峡谷,山青水秀,令人流连忘返。</h3> <h3>木兰湖,过去称夏家寺水库。由108个大小湖汊组成,湖中32个大小岛屿星罗棋布,是国家级水利风景区,名列全省十大旅游度假区之首。</h3> <h3>滠水河,黄陂的母親河,养育了勤劳勇敢的黄陂人民,孕育了灿烂的木兰文化。小时候我经常和小伙伴们在河里游泳,在岸边钓鱼,那时候河水清澈见底,人们直接从河里担水吃。后来经济发展了,水也有点污染了,好在现在已开始治理并有所成效。</h3> <h3>河岸经过整治后,已成为人们十分喜爱的休闲场所。</h3> <h3>河边又可以垂钓了。</h3> <h3>渔舟唱晚。</h3> <h3>滠水公园夜景。</h3> <h3>家乡的人:黄陂人多,上世纪六十年代就有“曹操的人马八十三万”之说,现在统计的是112万,典型的人口大县。本地黄陂人多,外面的黄陂人也不少,素有“无陂不成镇”之说,这也是黄陂独有的一种文化现象。从考古成果看,它的形成可追溯到3500年前黄陂先民打造长江流域第一古城一一盘龙城;从史志典籍记载看,则可追溯到500年前黄陂人打造中国四大名镇一一汉口镇。难怪汉口的黄陂人多,过去在江岸区到处都可听到黄陂话。武汉有个黎黄陂街,上海也有条黄陂路。现在还有数十万黄陂人分布在世界30多个国家和地区。无论是古代、近代和现代,都不乏黄陂名人名扬四海。</h3> <h3>电视剧“花木兰传奇”在央视播放后,巾帼英雄花木兰广为人知。名人也是资源,各地都想利用。花木兰到底哪里出生,魂归何处,史记甚少,传说众多,至少有湖北黄陂、河南虞城、安徽亳州、陕西延安四处之说。作为黄陂人,我当然相信花木兰是生于黄陂,也卒于黄陂,黄陂的“木兰八景”也吸引了无数的游人前来观赏,我想人们追寻的不是花木兰的籍贯,而是钦佩她身上体现的“忠孝”这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h3> <h3>北宋的理学家程颢、程颐世称“二程”,生于黄陂,并在黄陂生活学习了十五、六年。他们创立的理学,被南宋朱熹继承和发展,“程朱理学”成为官方哲学,影响了中国几个世纪。</h3> <h3>自宋代开始,黄陂修建了“双凤亭”和“二程书院”,以示纪念。</h3> <h3>黎元洪,黄陂人,人称“黎黄陂”,曾任民国大总统。作为近代的历史人物,功过自有定论。参与武昌首义,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应是对他的正面评价。黄陂新城区建有“黎黄陂广场”。</h3> <h3>岱墙村,我的老家,也是我下乡插队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地方。每年回乡扫墓,都要到此看看。由于天河机场扩建和修铁路征地,村里的祖坟已迁到机杨统一提供的公墓了,一个曾拥有两个生产小队近百户人家的大湾子,现在只剩几栋房子,也很难看到当年的熟人。听说机场还要扩建,这块村碑不知明年可否再见。</h3> <h3>返程路上,看到大片荒芜的田地中偶尔点缀的油菜花,看着这块曾经也洒有我汗水的土地,一种淡淡的惆怅湧上心头,是乡恋?也许是乡愁……</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