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我常常想着,回到家要能有一声妈叫,能吃上一口妈蒸的白面馍馍该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情。然而这于我来说已经成为一丝奢望、一缕念想。因为妈已经离开我们十多年了。</h3><div><br></div><div> 我兄弟姐妹五个,在我前头有两个姐姐,其中二姐一生下来就送了人。那时正赶上三年自然灾害,二姐出生的时候,家里吃了上顿愁下顿,已经十多天揭不开锅了。看着二姐在妈怀里哇哇大哭,咂不出一滴奶水,外婆急得在屋里踱来踱去。后来一狠心把二姐抱出去送了人,回来骗妈说给二姐找了个奶妈,等熬过这阵子,光景好一点就会接回来。这件事最终还是没瞒住,妈知道后哭得死去活来,一连几天不吃不喝。外婆抹着泪说:“我知道你恨我,恨就恨吧,送给人总比看着娃活活饿死强!我也是为了二丫头好呀!”其实那户人家也是方圆数一数二的实诚人家,家里两个儿子,都是壮劳力,就缺一个闺女,二姐去后当亲闺女一样疼着。妈听说后这才放下心来,但却一直感到愧对二姐。</div><div><br></div><div> 我小的时候,体弱多病,没少让妈操心。有一回,一连三天高烧不退, 一口痰喀在嗓子里,小脸憋的发紫,眼看着就没救了。妈抱着我跑遍了乡里县里的医院,医生用手指翻翻我的眼皮,摇摇头,妈一下便瘫坐在地上,叭嗒叭嗒掉着眼泪,搂着医生的腿鸡啄米般不停地磕头:“求你救救我的孩子吧!”</div><div><br></div><div> 后来外婆打听到一个老中医,爸妈抱着最后一线希望,背着我跑了十多里地,找到了老中医的家里。老中医摸了摸脉相,拿起一根细细的长针烧红了对着我的脑门扎了下去,呲——的一声,冒出一缕细细的蓝烟,空气中立刻弥漫起刺鼻的肌肉烧焦的味道。妈闭上眼扭过头去。我哇一声哭了出来。在那个阳光刺眼的晌午,那响亮的哭声穿过庭院,在瓦蓝瓦蓝的天空传出很远,久久地回荡。妈说那是她这辈子听到的最好听的声音,比秦腔戏还好听。</div><div><br></div><div> 打我记事起,爸就在县里的邮局上班,妈和爷爷拉扯着我们姊妹几个,在生产队挣工分。妈下地干活的时候就带着我们。村里修梯田,上千人在一面山坡上开山运土,妈捾起裤腿,脖子上搭条毛巾,推起百十斤重的板车,一口气能跑十几个来回。</div><div><br></div><div> 我11岁那年,遇着好年景,粮食丰收,队里改善伙食,给每个劳力盛了一份带荤腥的白菜炖豆腐和两个白面馒头。妈把馒头用手帕包着,像宝贝似的捧着走到地头,掰成几小块,分给我们和爷爷吃,她独自走进半人高,金灿灿一望无际的麦田,挥起镰刀,沉甸甸的麦穗便打着旋儿,像波浪一样哗哗倒下去一大片。妈一边麻利地捆着麦子一边回过头擦着汗说:“你们快趁热吃吧,我不爱吃带荤的!”</div><div><br></div><div> 那时,粮食紧张,一年四季都是苞米面饼子和煮土豆,吃的久了,一张口全是烧糊的土豆味。有点细粮妈都攒着,等到逢年过节的时候才舍得拿出来蒸一笼白面馍馍。</div><div><br></div><div> 在妈的窑洞里,有一根细细的篾绳绑着的小竹篮,挂在窑顶上,需要端只凳子站上去踮着脚才能够到。那是妈存放糖果、馍馍等稀罕物的地方。过些时候,妈手头的粮食宽裕点,就会烙一张薄薄的白面饼子切成小块放进去,然后再用一块干净的碎花布盖上。晚上下地回来,妈端过凳子,小心翼翼地把手伸进去,摸出一块块烙饼分给我们。妈在灯下缝缝补补做着针线活,看着我们一个个馋猫似的,吃饼的样子, 妈脸上露出很享受的笑容。</div><div><br></div><div> 一年里最盼望的日子就数过年。妈和姐在屋里一下一下拉着风箱蒸花馍,摊煎饼,我和弟弟妹妹们在场院上看着大人搭戏台子、扎龙灯,一天到晚疯得不着家。大年初一早上,妈已提前在我们的口袋里装上几颗红枣、花生、水果糖。那水果糖,一直揣在口袋里,从年头到年尾也不舍得吃。</div><div><br></div><div> 我爷爷在村里也算是个人物。他老人家曾在中条山打过小日本,受过伤,生产队照顾他,就让他放羊。秋天的山坡上开满了各种小花,爷爷把羊群拦到一处水草肥美的洼地里,便吆喝一声,掏出旱烟袋美滋滋地咂上一口,缓缓地吐出一串烟圈对我说:“去玩吧,别跑远!”他则叫上一块放羊的跛子大叔蹲在地上摆起了“狼吃羊”,一边走棋子一边天南海北地讲起他当年的种种壮举。最得意的就是他骑着大红马,腰里别着盒子枪,带着奶奶回村那一段。讲到高兴处他总要情不自禁地吼上一嗓子秦腔“俺包拯打坐在开封府——”</div><div><br></div><div> 我抬起头,远山如黛,天上的白云一团一团地飘动着,脚下的羊群似跌落在山谷里的云彩一样,晕散开来,也一团一团地飘动着,阳光下视线开始斑驳迷离起来,分不清哪个是白云哪个是羊群。我揉揉眼睛,不知什么时候跑进了一大片茂密的苞米地。开始还有点害怕,哇哇哭起来,哭着哭着听见清脆悦耳的蛐蛐叫便破涕而笑,像一头顽皮的小牛犊,在苞米地里跌跌撞撞地乱跑着,惊得头顶高粱穗似的玉米缨子雪片一样簌簌撒落下来,抖落一身。我玩着玩着居然倒在地上睡着了。</div><div><br></div><div> 妈正在地里干活,听说我走丢了,撂下铁锨撒腿就跑。她疯了一般在山坡上跑着,一边跑一边带着哭腔焦急地呼唤着我的乳名。等我醒过来已躺在妈的怀里,她轻轻地啜泣着抚摸着我的小脑瓜子说,你可吓死妈了!妈总说:“我这个儿子打小就体弱多病,我最放心不下的就数他!”</div><div><br></div><div> 妈在村里是出了名的疼孩子。有一回,妈带着我和弟弟妹妹去镇上赶集,在一个吆喝着叫卖豆腐脑、肉夹馍的小吃摊前,弟弟停下来,一只手扯着妈的衣襟,眼巴巴地瞅着那油汪汪、白花花的豆腐脑不肯往前迈脚了。妈在口袋里摸索了半天,掏出一毛钱,买了一碗豆腐脑,递到弟弟手里,回过头去给我和妹妹要勺子。等转过身来,弟弟已经呼噜一声把碗里的豆腐脑喝完了。“这傻孩子,也不知道给哥哥姐姐留一点!”妈嗔怪地拧了弟弟一把,笑嘻嘻哄我和妹妹:“弟弟小,就让着他点,等咱有钱了,妈给你们买肉夹馍,管你们一次吃个够!”</div><div><br></div><div> 闻着那诱人的肉香味,我只能咽了下口水,乖乖地跟在妈后头回去。我知道,不是妈舍不得,而是她口袋里实在没有钱。要知道,妈辛辛苦苦在地里干一天活,才挣8分工,不到5分钱。一年下来也就分个百十块钱。要不是爸每个月那点工资贴补家用,一家老小哪里养活得起?妈这个家不好当,她不得不精打细算,一分钱掰两半花啊!她不仅要考虑一家六七口人的吃穿,还要攒钱盖房子,给两个儿子娶媳妇。</div><div><br></div><div> 这件事情已经过去了多少年,我早已经淡忘了,但妈却记了一辈子,她老是自责:“我怎么就没买两碗豆腐脑呢!”</div><div><br></div><div> 妈一生中只打过我一次。那时我还小不懂事,放学后在邻家的自留地里偷偷地刨了一个红薯,不成想被发现了。邻家大伯拎着我的衣领,把我拽到了妈的面前。妈气得脸色铁青,扬起手在我的屁股上狠狠地抽着,一边抽一边气呼呼地喊着:“我叫你不争气!我叫你不争气!”我从来没见妈发过那么大的火。打完了妈抱着我大声哭起来,边哭边说:“娃呀,咱做人要硬气,不能让人戳脊梁骨啊!”</div><div><br></div><div> 我的第一篇文章发表的时候,妈高兴得象过年一样,特意炒了一盘鸡蛋,看着我吃了。出了门逢人就讲,我儿子可出息了,都在省里的报纸上发表文章了,凭一根笔就能挣钱了!</div><div> 刚参加工作那阵,我在镇上的邮局送报纸。这时已包产到户,日子开始慢慢好起来,再不用为吃穿发愁了。我每天送完报纸回家,妈都做好了饭在门口等着。有煎饼、韭菜合子、干拌面……每天都变着花样,都是我爱吃的。我走的时候妈总要给我系好扣子,叮咛我好好干,别耽误了公家的事情,说家里有妈呢!</div><div><br></div><div> 我结婚的时候是妈最高兴的时候,她出出进进、里里外外张罗着,把积攒了十几年的家当都拿了出来。那时候时兴“三转一响”,妈说别人有的咱也得有,洗衣机、录音机、缝纫机、自行车一件都不能少,我儿子一辈子就这一次。</div><div><br></div><div> 妈提前几个月就开始准备,请来村里心灵手巧的媳妇在门前的空场上撑起竹竿,浆洗被面,红的、黄的、绿的,像万国旗一样挂满了场院,在风中飘扬着,煞是壮观。小娃子们在中间穿梭着跑来跑去。</div><div><br></div><div> 我穿的棉袄、布鞋都是妈一针一线做的,里外全新,穿在身上既松软又熨贴。</div><div><br></div><div> 新娘子进门那天,远房的亲戚、本家的长辈都请来了。妈被一帮妯娌涂抹成了“红脸花旦”,推搡着拉到新媳妇面前。她虽然有些害臊,嘴上说着别闹了,脸上还是乐开了花。</div><div><br></div><div> 晚上客人散去,妈把我叫到厦屋,再三叮咛:“儿呀,你已经成家了,以后啊要懂得体贴人,对媳妇要让着点。遇到她累了、生气了、不高兴了,唠叨几句,你就权当没听见。要不愿听你就出去转一圈,等她气儿消了你再回来。”</div><div><br></div><div> 后来我调进了城里,媳妇孩子也跟着到了城里,回家的次数越来越少。听邻居的六婆讲,妈常常纳着鞋底,站在门口的小路上朝着城里的方向发呆,鬓角的白发在空中飘舞着,站成一尊雕塑,叫半天也不应声。</div><div><br></div><div> 偶尔,我回家一次,妈高兴的什么似的,丢下手里的活计,系上围裙便扎进厨房去给我做好吃的。那年月,做饭靠柴火,刚下过雨,柴火淋湿了,捂了一屋子浓烟,妈呛得咳出了眼泪,但脸上依然乐滋滋的。看着我狼吞虎咽的吃相,妈说,喝口水,慢点吃,别噎着,锅里还有,吃完了妈再给你盛去。</div><div> 妈和邻里们拉家常说的最多的话题也是儿女。一遍遍如数家珍一样念叨着:我大儿子总算没给我丢脸,从县里到市里,从市里到省里,现如今又调到北京去了……姨,这个已说过了,换一个话题呗!邻居的堂哥打断她。妈笑笑,接下来的话题还是离不开儿女。好象儿女就是妈的全部,妈的心思全在儿女的身上,老牵挂着这个工作顺不顺,那个日子过的好不好。我们高兴她比我们还高兴,我们着急她比我们还着急。</div><div><br></div><div> 爸老说妈是操心的命。长年累月的劳累,早早地压垮了妈的身子。好不容易日子有了点起色,给我们兄弟盖起了瓦房娶了媳妇,姐姐和妹妹也嫁了人,妈却病倒了,整日咳嗽不止,有时咳得半天喘不过气,像要把五脏六腑都咳出来。医生说妈得了严重的肺心病,一时半会剜不了根,得慢慢治疗。白天还好点,到了晚上,怕影响我们休息,妈就用被子蒙着头,整宿整宿趴在炕上睡不着觉。有几次妈病得严重住院,我去看她,妈总是强打起精神说:“我没事,你快去忙吧,这里有你爸呢。”</div><div><br></div><div> 等妈身子好点,我和媳妇商量了一下,把她接到了城里,想着这里条件好一点,看病也方便。可妈住了没几天便嚷嚷着要回去,说是住不惯。我心里很清楚,妈不是住不惯,她是怕给儿女添麻烦。而妈一旦决定了的事情,九头牛也拉不回。</div><div><br></div><div> 妈是十一前一天走的。我接到电话赶到医院,妈竟然忽地一下坐了起来,还吃了儿媳妇剥的半颗桔子,说咱回家。爸把我拉到旁边压低嗓门说:“你妈怕是熬不过去了,医生说所有器官已衰竭。”爸还说,他前天晚上起夜,听见妈在被窝里悄悄地哭泣。妈大抵知道自己的病治不好了,妈是放心不下爸,放心不下我们兄弟姊妹。</div><div><br></div><div> 果然,到了晚上,妈一阵剧烈的咳嗽,昏了过去。我当时一下子就懵了。只听见一阵杂沓的脚步声,妈被推进了急救室。这时我看到了一生中永远不堪回首的一幕:医生双手握着两个像电熨斗一样的起搏器,在妈的胸口上击压着,我看见妈高高地弹坐起来,又倒下去……</div><div><br></div><div> 过了不知多久,医生停下来叹息一声。爸说:“你妈走了!”我哇地一声哭了。</div><div><br></div><div> 如今,老屋还在,但多年不住人,院子已经荒芜了,里边的窑洞在雨水的冲刷下半边坍塌,已经不能住人了。门前的道路刚刚拓宽,并装上了路灯。</div><div><br></div><div> 我总觉得妈没走,每次回家,我总感觉妈白发飘飘,站立在风中翘望着,在等着儿子回来。我走到哪儿都感觉妈在笑吟吟地看着我……在熹微的灯光下,在开满鲜花的山坡上,在绿葱葱的田野里,在天际尽头的云朵里……</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