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写在前面的话:</h3><h3>记忆是会褪色的,照片也一样……</h3><h3><br></h3><h3>写这篇文章之前,我就打算好用很长一段时间写我的自传,写我的家人,写我的朋友,写我的青春,写我的爱情。一直忙,心情又挺杂乱,未曾提笔。人的一生取得不了太多成就。愉快工作,开心生活,善待家人,写自传,旅旅游,好好教育我的孩子,就剩这些理想了。</h3> <h3>2001年写了《我的父亲母亲》。2010年写了这篇文章,已是9年后。暂且就把这三篇归类于我的《至亲三部曲》吧。</h3> <p class="ql-block">我的父亲邹国华。中国的国,中华的华。</p><p class="ql-block">父亲于1956年出生在江西省上饶市的一个小镇——葛源。那是方志敏当年领导的闽浙皖赣红色革命根据地,著名的“红色省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对于爷爷取的这个名字,我个人还是比较满意的。因为它不像其她三个姑姑的名字一样什么“娥”呀那么土气。 </p><p class="ql-block">父亲个不高,只有一米六五。遗传基因造成我也不到一米七。 父亲是爷爷第五个孩子,中间好像夭折了一个,所以父亲在葛源方言的昵称叫“厄喃妮”,普通话是“五妮子”。因为大家还以为爷爷生的是女孩,所以就那么叫了。 </p> <h3>父亲14岁时就死了亲生母亲。对于亲生奶奶我没有印象,因为我没有见过。那时也没有照片给我增添记忆。只有父亲说的,奶奶是很疼父亲的。父亲在小溪边抓了一只泥鳅,奶奶也会烧给他吃。这是漫长岁月中我对奶奶唯一模糊的印象。</h3><h3>剩下的一点记忆,就是老家黄山小学山头上的一座坟。我儿时随父亲母亲常去扫墓的一座坟,一座空了一半的坟。奶奶葬在里面。以后爷爷也要葬在里面。2002年6月,爷爷葬在了里面。</h3> <h3>18岁的父亲没有像其他热血男儿一样去当兵,也没有去考大学。因为身为独苗苗的父亲,爷爷舍不得。封建的爷爷把父亲的书全烧了。父亲只有跟了街上的师傅学木匠。学了多少年,我不清楚。后来参加了工作,在县化肥厂上班。再后来才到县民政局。 </h3><h3>关于父亲怎么认识我母亲的,我不是很清楚。那时外婆在县招待所工作,有五个女儿。母亲是最大的一个。父亲就去追,帮外公外婆干活,盖房子。八十年代的爱情似乎很简单,家长同意似乎就成功了一大半。后来外公外婆做主,就把母亲许配给了父亲。当时是准备让父亲做上门女婿的。爷爷自然不同意,此事也就作罢。 </h3> <h3>最初的爱情好像都是两地分居的。母亲当时在龙门粮管所工作。父亲于是骑个自行车,往返城乡几十里山路去看母亲。后来我出生了,母亲忙不过来,就把我托给龙门的一个奶娘带。那时奶娘家乡话叫“抬抬”。再后来,母亲才调到县城来,住进了民政局集资建设的家属楼。这才有了我后来愉快的童年——大杂院的生活。</h3> <h3>父亲其实很有才。母亲也很漂亮。当时的父母是真正的才子佳人。父亲字写得很好。我念小学时,每回成绩单下来都要拿回家给家长签字。父亲字一写,就脱颖而出。班主任周玲老师都夸父亲的字写得好。</h3> <h3>父亲还很会写文章,发表过很多稿件。其中最有名的就是《葛粉情》和《原来是她……》。</h3> <h3>父亲做过木匠,会电工,会做泥水匠,会锄地种菜,会修理自行车、电风扇等很多东西。当时在大杂院时,家属楼保险丝烧了都是叫父亲去接的。我们家的大部分家具也都是父亲自己打造的。有时,我常想,父亲真有才,会那么多手艺,从写篇稿子到修个保险丝,从钉个螺丝钉到盖起一栋房屋。在这些方面,我就差远了。肩无挑担之功,手无缚鸡之力。</h3> <h3>父亲有才,但不适合从政。父亲太儒弱,太文学青年,心太正,思想太保守。在县民政局官至办公室主任(股级)便身退从商了。当时的两任县民政局局长都很赏识父亲,但却不会提拔父亲。或许我很欣赏你,但不会提拔你。这大概就是现实的无奈。 </h3><h3>2001年父亲内退,下海经商,在小城开了第一家主营广东实木家具的家居店。那时只要生意好,一天轻松卖掉几件家具的收入就可以相当于以前辛苦工作一个月的工资。初尝甜头的父亲辛劳打拼,努力赚取人生的第一桶金。</h3> <h3>父亲的一生,其实是拆房、盖房、买房、卖房的一生。我总结了一下。从科员到科长,从人秘股股长、综合股股长再到局办公室主任,都不是父亲一生的成就。父亲大半辈子当中做得最多的两件事就是——盖房、拆房。</h3> <h3>如果盖房卖房的父亲也算个房地产商的话,那么他是最小的房地产商。他没有一个团队,他手下没有一个小工。他是最节约、最辛劳的房地产商。许多建筑、家具、材料,父亲能做的都自己做,能装的都自己装。为了不请他人,父亲自己尝试设计建房图纸。为了节省工钱,父亲自己安装水电。为了节约材料,父亲学会了安装铝合金窗户。房子盖好了,父亲却瘦了。为了早日实现小康家庭的目标,父亲整整瘦了一圈。</h3> <h3>以前父亲比较胖。虽然人生难买老来瘦,但是我还是希望辛劳了半辈子的父亲母亲,在建设好最后一栋房屋后,能种种菜,养养花,钓钓鱼,溜溜狗,搓搓麻将,旅旅游,安享晚年。 回想父亲从商已有十余个年头。也许十年前,你我还是站在同一起跑线,那么十年后,我们家将提前步入小康家庭。(2010年小康家庭基本标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万元; 恩格尔系数低于40%;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0平方米。)</h3> <p class="ql-block">父亲母亲大半生的奋斗为我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我要继续努力,早日挑起家庭的大梁,不败家,将父母存留下的事业发扬光大。如果我们生活得越来越好,日子过得越来越富足,不是因为别的,那都是父亲母亲的勤劳和智慧换来的。</p> <p class="ql-block">记得牛顿有句经典的名言——“我之所以成功,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我想如果我成功了,是因为我站在他人的肩膀上。而那个托起我的人,就是我那个矮小而又高大的父亲——邹国华。</p> <p class="ql-block">我的父亲邹国华。我爱我的父亲。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图文□宇飞/2010.6.17</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