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风古韵水峪村
北京房山不愧是天然的地质公园,奇石遍野,古村古寨星落棋布。勤劳聪明的原住先民,很善于就地取材,以石为料,筑巢而居。直到现在,绝大部分村寨,仍以石头为主要建筑材料。石片瓦,石头墙,石门、石路、还有石磨石碾石水槽等。而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水峪村的明清建筑。
最近,笔者来到北京最美乡村——南窖水峪村,果然以石为屋的古宅古院颇有特色,古风古韵叹为观止。
水峪村位于北京市西南80 公里处的房山区南窖乡,现有村民436户1031口人。
水峪村为深山区村落,全村沿一条西北东南向的沟岩分布,地势为西南高东北低,平均海拔500——800米。村中自然生态保持良好。而尤为宝贵的是该村尚有600间、100余套明清时代的四合院民居,坐落在该村东缓坡之上,目前保留得都比较完整。 一条S型的青石砌成的古道贯穿全村,村落成圆形,面南朝北,依山而建,形成独具特色的建筑风格,其最具代表性建筑有杨家大院、瓮门、娘娘庙等。 我们沿S形古村石板路拾级而上,首先来到原王家地主院。院内虽空无一人,但院内的生活用品乡村气息甚浓,尤以院门古韵犹存。 门檐之上,泛黄的古画,人与动物,活灵活现。 古门古锁,留下时代印记。 听见隔壁有动静,冒昧推门,迎接我们的是爽朗的笑声。原来这儿是豆浆老人杨万俊和古稀拐杖老人(自做拐杖免费送村里老人及老年游客,人称拐杖老人)的家。拐杖老人银髯垂胸,精神矍烁:自写一短诗示于门前:“古稀老翁献爱心,磨刀磨剪磨推子,做好拐杖赠老人……”。 杨万俊长期自己花钱磨豆浆免费供应村里的老人,北京榜样,传为佳话,被誉为豆浆老人。见我扛着相机,老人笑得像个小孩儿。 两位老人的小院有一隔门,隔门的石门檐上,有一石刻图案,豆浆老人指着绘声绘色,这可是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贝,叫“三环套日”。 从两位北京榜样老人家里出来,沿小路继续前行,见夕阳的余晖照进老宅,白墙泛金,古树多姿,更显小村古典之美。 突然出现高低大小各不相同,密密麻麻立于路边的石片,石片上写着或文或诗的粉笔字,其中最醒目的是“石板人家热饸饹面,吃了就幸福”,全民创新时代,农家乐的广告也很有创意。 于是我们就走了进去,25元一碗饸饹面,外加一盘摊柴鸡蛋,令人热乎的并不只是面,而是老板杨大爷给人的宾至如归之感。 水峪村最有名的古四合院莫过于杨家大院,建于清乾隆年间。大院四重门,四组合院共37间房,最里层还有一影背。 门套门,由外及里,一对石鼓,对称立于左右。一门一院,纵深入里,层层叠叠,户户对衬,次弟而进,井然有序。 影背立于院中,完好无损。 雕花门窗,优雅高贵。 杨家大院系水峪村巨富杨玉堂所建,他与其父曾经营八座煤矿,曾显赫一时。大院深处现还住着杨家后代,都是八九十岁的老人。 这位老大娘叫郑淑珍,85岁,虽已说不出话,但仍很热情,用手拉我坐炕上,然后手指墙上一锦旗,自毫之情溢于言表。原来她是老妇救会会长,锦旗是北京市妇联颁的。 这个圆台形的建筑叫“长岭垞”,是水峪村的一个制高点。水峪村分为东西两部分。如站在南坡岭看东村,会发现东村像一幅太极八卦图。风水极佳,功能齐全,阴阳平和。 石磨石碾是水峪村的镇村之宝。据说全村有128个石碾,可谓无处不见,曾入选吉尼斯纪录。 它们是古村的守望者,忠实地守候在古宅的门前屋后。 当金色的夕阳映照在古宅的墙上,我们发现的其实不仅仅是它外在的美,而认真剖析它的内部结构,才惊人的发现,所谓生态建筑,我们的祖先早已践行了。 房顶并非简单地把石片搁在檩子上就完事了。而是在石片下面铺上厚厚的茅草或桔杆,这样既保温隔热,又防止地震时石片砸下来伤人。 这些石片,轻薄且没有统一的标准尺寸,人们因地制宜,就地取材,随意而铺,比南方的小青瓦皮实多了,还节省了许多粘土。 关于供暧,祖祖辈辈传下来的火炕技术从房主的笑容可见一斑,不过现已渐渐失传,想找一个会盘火炕的技术人员已非常困难了。 住惯了高楼大厦的现代人,我们能从祖先的造屋理念中悟出些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