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小卞(十)

老马

<h3>有个网名叫“苍茫大地”的看了昨天的《说小卞》,留言:“不仅偷看了,而且点赞了。”如果没猜错,她就是小曹。我理解的小曹应该是这样的,虽然未深谈,她面相上是写着气度、开明的。不是拍马屁。小卞能来锁石,你也可以,不一定跟他一道,我这里不但风景好,饭菜也好。来过以后,估计我下面的文字就更丰满、好看了。</h3><div><br></div><div>本来写了一段小卞在办公室喝酒的文字,翻看同学评论,发现有比我好的,照录如下:</div><div><br></div><div>“记得早年(应该是九十年代中),卞在做小编的岁月,我去文艺出版社探访。在卞的办公桌旁一落座,卞就从桌下柜子里掏出一壶两盅,跟我一盅盅连碰几下,两个人有一搭没一搭地聊的不是工作不是陈年旧事,聊的都是下馆子的趣事。那年代市面上没那么多食肆,所以从城南到城北,知名的馆子是屈指可数的。当年,卞的豪情和远大理想就是“花些时间,吃遍南京”。而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食肆已满城铺开,估计这一目标很难实现了……”</div><div><br></div><div>有小卞与朱建华在一起喝酒的场合,朱建华通常充当发言人的角色。小卞即使不被忽略,也只剩了一个表情包的功能,顶多配上简单两三个字的拟声(音响效果)。表同意,小卞睁大眼睛,头用力向下,不是45°或90°点头,而是眼睛看着你点头,并配以一个向下的声音“嗯”。表反对、疑问、不屑的,小卞眼睛微闭,头或左或右45°上扬,再配以一个向上或转弯的声音“嗯~”。还有一个狡黠表情,它随机而动,没有既定方案,比较复杂。他俩一道上桌,小卞说话胆敢超过二秒,基本会立即被朱建华毫不留情地镇压。</div><div><br></div><div>提到朱建华,总有几分惋惜。他小我十天,上学时及毕业后一直关系不错,或有往来。他的外号大狗子,源自1978年上学那会儿时兴结文学社,我与他结了一个社,取名狗尾社。它来自成语狗尾续貂,一方面谐谑自己的作品是刍狗之尾,同时也有当仁不让的意味。“谁说女子不如男”?谁说狗尾不能续貂?依年齿,该我大狗,朱建华二狗。一来他身形长大,1.83米,高我5厘米;二来他吼叫能力超强,哪哪儿都充斥着他的叫声,于是同学自然夺了我的位置,叫他大狗。后来我们又有了三狗、四狗,又发展了puppy和老狗。几年前,我有个小稿子提到他,贴来这里,以示怀念:</div><div><br></div><div><br></div><div>每次同学聚会,酒酣耳热之际,话题总会落到班上的两对同学夫妻头上。只要提到轩杰、罗玲玲这一对,朱建华总是扯着嗓门朗诵三十五六年前仿李清照《如梦令》作的一个打油小令。念完后还不忘后缀一句,这是我和马振五当年一起攒的,挺有版权意识滴。</div><div><br></div><div>有朱建华在,轮不到我说话,他的抢话欲望强烈,而且不择手段,不光是我,谁他妈都说不成,至少说不完整。前天轩杰、罗玲玲打着儿子结婚的幌子招呼吃饭,话题自然集中在他们头上。朱建华不在几年了,可以轮到我朗诵一遍那个打油小令了吧?没想到依旧没有机会。原来抢话的欲望植根于每个人的意识深处,不过朱建华在这个顺位中排名第一,而我基本没有当猴王的命。</div><div><br></div><div>不要说我抢不到说话的机会,就算抢到了,那首打油小令也记不完整,索尽枯肠,直到今天才连猜带忆凑全。尼玛,不像朱建华,记性真他妈的一个好!有一次饭余,吃饱了撑的,跟另一个同学论起萧红是哪年哪月从东北到的延安,一个信誓旦旦说8月,另一个说11月,还具体到日子,就差一点打赌。后首有人查证,准确的是朱建华,他因此得到了一个道歉。</div><div><br></div><div>有微信就是好,自媒体了,天天聚会,时时发言,看谁还能封死我说话的机会,终于轮到我了吧?我就要说关于轩杰、罗玲玲的那首打油小令——</div><div><br></div><div>情人课堂聚首,</div><div>爱鸟后湖遨游。</div><div>敬告诸同学,</div><div>万万不可回眸。</div><div>知否?知否?</div><div>恐惊鸳鸯两头。</div><div><br></div><div>这几句打油,就是一种打酱油的心态:说羡慕嫉妒恨,极端了一点,说酸溜溜的肯定是少不了的。孙燕丽是公众人物,热力四射,普罗大众无不明爱;罗玲玲则是小家珍玩,内敛可人,一般男生多为暗恋。</div><div><br></div><div>说到朱建华,不免几声唏嘘,毋怪李若澜有“我们不容易活到快六十岁”的慨叹。“生命无常”,以前于我们是一种理论的认识;朱建华去了,我们真有了感同身受的经验。借一个网络的句式给同学——且聚且珍惜。</div><div><br></div><div>(点击下面作者框右边的箭头,可看到往期的文字。)</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