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一觉江南梦——苏州同里古镇(二)

岁月如歌

同里是苏州吴江的著名的古镇,三桥是同里最为重要的景点之一。2012年的12月下旬,我来到了同里,在三桥漫步,欣赏这江南水乡的小桥流水的景色。 三桥是指太平桥、吉利桥和长庆桥。<div>太平桥,跨于东柳、漆字两圩。桥为梁式,小巧玲珑,桥上有联一副,曰:"永济南北太平路,落成嘉庆廿三年。</div><div></div><div>吉利桥跨漆字、两圩,处太平桥、长庆桥中间。桥型为拱形桥,桥之南北两侧都有桥联,南侧一联曰:浅渚波光云影,小桥流水江村。北侧一联曰:"吉利桥横形半月,太平桥峙映双虹。站在吉利桥北,环顾三桥,河水明净如镜,小桥如飞虹卧波,波光桥影,美不胜收。</div><div></div><div>长庆桥,俗名谢家桥,跨东柳、两圩,旧名福建桥,又称广利桥。桥上有桥联一副,曰:公解囊金成利济,好留柱石待标题。桥联表明建桥者义结同心,为民造桥,功在当代,利在千秋。</div><div></div><div>三桥呈"品"字型,跨于三河交汇处,自然形成环行街道 。沿河青石驳岸,岸边和欢、女贞临波倒映,两岸筑有花石栏,河中船来船去,双双对对;桥上人来人往,笑语荡漾。水木清华,秀色可餐,人在其中至虑尽消,这里已成为古镇一道独特的风景。</div><div></div><div>同里人喜欢"走三桥"。每逢婚嫁喜庆,在欢快的鼓乐鞭炮声中,喜气洋洋绕行三桥,口中长长念一声"太平吉利长庆"!沿街居名纷纷出户观望,上街道喜祝贺;凡逢老人六十六岁生日,午餐后必定也去"走三桥",以图吉利。"走三桥"的习俗,形成何年难以查考,但三桥在同里人的心中,象征着吉祥和幸福。</div> 三桥”似乎已经是同里的招牌了。<div></div><div>三座桥已经在这条小河上站了几百年了。两座是拱桥,一座是石板桥,桥身上布满了青苔,一些草儿也钻进石头逢里面安家,但是,同样是桥,却能感受出不一样的情趣来。西边的两座最为花枝招展,犹如新婚妇女,雕花的栏杆上有几个石狮子头,狮眼对着湖面,湖水波光粼粼,映得狮眼仿佛真的一样,湖边的杨柳吹到桥前,仿佛在为桥化妆。东边那座石板桥就不一样,它短小、精干,不像其它那两座那么华丽,就如一个乡下的妇女,就是说话滔滔不绝,桥洞大得可以通过两条船。三桥遥相呼应,让人觉得妙趣横生。</div><div></div><div>那里的商人最为精明,也最会拉客。他们利用“三桥”来帮助自己的生意。一大早,他们就把店门打开了,并且拉开了门楣上的布,上有一块匾。虽然店不一样,但匾上的字清一色都是“三桥X店”。一见顾客来了,赶忙迎了上去,扯着嗓子吆喝着。“‘三桥’臭豆腐,真是那个好吃哎!一元一串!”“格里(方言)是‘三桥’古玩店,不看白不看,不买白不买!”总而言之,吆喝声五花八门,还有调儿呢!为了找生意,他们甚至会连拉带哄地把顾客送进店里。所以“三桥”边显得分外热闹。</div><div></div><div>当然,最稀奇的还是同里特有的“游桥”式婚礼。办好中午的喜酒,新郎、新娘就来到“三桥”前,坐在轿子上,被轿夫抬着“游桥”,新郎戴着大红花,新娘戴着头饰,在人群中显得格外显眼,不仅要坐轿子,还要徒步“游桥”。新郎新娘手牵着手,互相搀扶着,开始一步一步小心翼翼地 走着。直到三座桥走完,才算完成“游桥”。一些讲究的人家没过一座桥就方一条鞭炮,据说,一旦游好了“三桥”,就说明夫妻俩就会白头偕老、幸福安康。</div><div></div><div>“三桥”已经融入了同里人的生活,如果没有了“三桥”,同里就会暗淡了许多。</div> 同里,我在这里等你<div><br><div>朱云乔 2015-08-25 10:45</div><div><br></div><div>江南水乡的宁静,成为多少人梦中的世外桃源。这里是清代词人纳兰性德口中的“江南好”,是他心心念念的灵魂所在。我们无法像纳兰一样,在自家的宅院中修建一座渌水亭,复制一片“江南”,只能背上背包,踏上这片山水,找一个安静的角落,静静地等,等一个人,等一段情。</div><div>与其说是来到一座江南小镇,不如说是登上了一座江南小岛。五条湖泊将同里完美地包裹在中央,四面环水的小镇,如同在水中镶嵌了一颗翠绿的明珠,还未进入,一种隔绝于尘世的古朴之感,就已油然而生。</div><div>踏上同里的青石板,另一种江南水乡的气息扑面而来,一种迷人的韵律,被这座古镇完好地收藏。同里的美,并非摄人心魄,而是沁人心脾。它不会让你第一眼就为之惊叹,却会在游走之后,为自己没有错过这里而感到庆幸。</div><div>初闻同里,很难想到这样一个名字与江南小镇相匹配,后来才得知,最初的同里,叫做“富土”,到了唐代,因觉得这个名字俗气,改成了“铜里”。到了宋代,又将“富土”两个字上下叠加,去掉一点,改称“同里”。同里,我在这里等你,值得收藏</div><div></div><div>人们喜欢将同里与水城威尼斯相媲美,直到看到“家家临水,户户通舟”的景象,才终于印证,这里无愧于“东方小威尼斯”的美誉。</div><div>来到江南,就是为了告别人群的熙攘,体会一方宁静。因为同里已经成为文物保护一级的古镇,因此,景点与民区就被做出了绝对的区隔。</div><div>一直为城市中的喧哗所困,进入同里的一瞬,一直禁锢在心中的枷锁仿佛瞬间卸下。这里平和的空气似乎从千年之前就开始汇聚,历尽朝代更迭,从未消散。</div><div>细长的巷弄,为同里增添了一曲浪漫的音符。有些巷弄横亘在南北两岸,背水而进,迎水而出,无需张开双臂,就能同时抚摸到巷弄两侧的砖墙。墙上的每一个纹路,都是岁月的无声的记载,侧耳倾听,似乎可以听它讲解一段繁华的盛唐。</div><div>狭窄的小巷,只能供一人行走,当地人喜欢将它称为“一人弄”,试想一对风华正茂的男女,从巷弄的两头进入,由古到今,这里会发生多少浪漫的邂逅。</div><div></div><div>来到同里,就无需刻意安排行程,要的就是那份随意漫游的惬意。在巷弄里密布的人家,从未因出行感到过困扰,穿过弄堂,即可走上河桥,或是横穿圩头,直接从河的一岸走向另一岸。</div><div> 蜿蜒的小巷,更体现出江南的安逸与随性。同里人从不强求将每条小巷修建出笔直的姿态,曲巷通幽,更让人感受到江南人绵柔的个性。</div><div>行走在小巷中,脚下发出的“哐哐”声响,让我不由得停下脚步,寻找声响的来源。地面上铺就的石条,竟然是空心制成,当初的修建者故意采用不规则的形状铺排,每一块石条中间,留下或大或小的空隙,当行人走在上面,仿佛踏出了同里专属的音符,空灵的声响,演奏出千年之前就已谱写好的乐章。</div><div> 同里的巷弄与桥,仿佛一对天生的伴侣,从巷弄中走出的人,无一例外地被横跨河上的石桥接纳。小镇中的人历经世代繁衍,河上的石桥也绵延出“子嗣”。长庆桥、太平桥、吉利桥是同里最著名的三座石桥,由明代到现代,跨于三河交汇,形成了“品”字形的独特景观。</div><div>撑一把纸伞驻足桥上,看桥下波光潋滟,岸边古树迎风摇曳,水面上或是精雕细琢或是粗糙捆绑而成的小舟不时漂浮而过,传上摇橹的船夫,摇出吱吱嘎嘎的桨声,一摇就是一生。</div><div>“ 三桥”承载了同里人一生的美好渴望,从满月,到结婚,再到六十大寿,一定要到“三桥”兜上一圈,一面走,口中一面念念有词:“走过太平桥,一年四季身体好;走过吉利桥,生意兴隆步步高;走过长庆桥,青春长驻永不老。”</div><div> 由古到今,“三桥”每日观赏着小舟在波心桨声中荡漾,记录着同里的历史和变迁。碧水倒映古桥,绿树藏着娇影,让我忍不住想要到桥下体验一次水上泛舟之乐。</div><div> 摇橹的老者无比善谈,一路上,用带着节奏感的江南口音,讲解着同里几十年来的变迁。二十分钟的短暂行程,却从他的口中了解到了同里的千年之前。</div><div> 如果不到退思园,则不能堪称到过同里。这里的园主任兰生是一位从朝中隐退的官员,被弹劾落职之后,来到同里所建。之所以取名“退思”,是因为摘自《左传》中“进思尽忠,退思补过”之意。曾经的园主在用“退思”二字向世人宣称自己的退隐之心。</div><div> 然而,细看之间,才发现匾额上的“退”字少了一个点,这并非失误,而是有意为之。虽然园主已经隐退,却仍不退心,数年之后,终将重返仕途。</div><div> 既是隐居,就意味着低调。园主在建园时,并未考虑园林的气势,却处处体现出诗意与神韵,在清淡与朴素中,显露出典雅。身处园林之中,每一转眼,即能收获一道完美的景致。人工修建的园林中,却蕴含着太多的自然,无需装饰与点缀,那份古朴与纯真,足以值得世人为之动容。</div><div> 园林凝聚了苏州江南的精华,与苏州的大多园林相比,退思园都显得极其精巧。因为同里独特的地势,园中的建筑大多贴水而建,亭台楼阁、廊坊桥榭,处处彰显出布局的巧妙。如果将园林比做江南女子,退思园则是江南的小家碧玉,在同里这片水地,勾勒出一幅淡淡的江南水墨。</div><div> 红色的画舫在水面上画出美好的波浪,在一派静谧之景中,点缀一抹动态的美好。一花一草、一瓦一石,都是江南人天性中对生活的热爱,石子的摆放黑白有别,雨水渗透入石缝,滋养出蓬勃的小草,所谓生活情趣,想必就是这种景象。</div><div> 这样一处退思之地,的确可以让人远离功名利禄和尘世的喧嚣,当人生中无需为俗世焦躁,只剩下看景、聊天、喝茶,安逸也就随之而来。</div><div> 我闭上眼睛,听着风吹耳畔,园林中的枝叶沙沙作响,闭上眼睛,想象自己就是古时的一位闺秀,在院中静静踱步,阳光撒在静静的水面,周身温暖,看墙上爬满爬山虎,耳边仿佛传来小丫鬟们银铃般的嬉笑声。</div><div> 大家闺秀与翩翩书生之间的爱情故事,让同里的景致变得鲜活。珍珠塔,就是这样一处浪漫的所在。</div><div> 所谓珍珠塔,其实并不是塔,而是一处官宦人家的住宅。门口正中的匾额上,“清朝侍御”四个大字,彰显着主人显赫的身份。走进珍珠塔的亭台楼榭,就仿佛走进了一曲温润悦耳的苏州评弹,在这里,可以体会江南女子翠娥对书生方卿那份柔情与爱恋。</div><div> 相传,书生方卿的家族世代为官,却因一次弹劾,满门炒封流贬。落魄的方卿不远千里投奔姑母,可势力的姑母不仅毫无怜悯,反而冷言讥讽:如果方卿能够做得高官,就愿头顶香盘,跪地相迎。</div><div>羞愤难当的方卿,遇到了善良的表姐翠娥。翠娥假借着为方卿赠送点心的机会,将珍珠塔藏于食盒之中相赠,姑爹也愿意将女儿许配给方卿。可惜,方卿在赶考路上遭遇歹徒,珍珠塔被劫,得知方卿遇险,翠娥一病不起。还是父亲伪造了方卿的书信来抚慰女儿。三年之后,方卿果然高中状元,与翠娥喜结连理。姑母终于自食其果,顶着香盘跪地迎接。</div><div> 我依然在唯美的爱情故事中徜徉,每走几步,便能看到一间茶馆。水是同里的命脉,正因为水的衬托,才让小镇如此清新脱俗。也许正因为水的包裹,同里人对水有着无比亲切的感情,饮茶,便是这份热爱最好的表达方式。</div><div> 为了取水方便,同里的茶楼大多临水而建。站在同里最出名的南园茶社门口,看着古老的砖墙,清代的木雕大门,仿佛鼻尖闻到的阵阵茶香,也源自百年之前。坐在临窗的茶座上,向远处的水面眺望,一艘艘小船往来穿梭,在一片静谧的小镇中点缀出唯一的一抹繁忙。</div><div> 从清晨开始,同里的茶社就已经门庭若市,每当渔船靠岸,老虎灶中热气腾腾的茶水就已经煮好,茶客们相约在茶楼相聚,喝茶、聊天、抽水烟、吃点心,可谓“两头茶水,当中湖水”。雅兴来时,再听上几段江南小曲,此刻的人生,堪称圆满。</div><div> 走出茶社,踏上同里的老街,建于明清年间的街道,密布着高墙深院的住宅,让整条老街显得更加古朴而神秘。夜色降临,古色古香的店铺门口,亮起了阵阵霓虹。这丝毫无损于老街的古老韵味,反而镶上了一道绚烂的金边。</div><div> 行走在同里,独步清幽,情景交融的山与水,人与街,都让人忘情。走进这片清幽之中,整颗心都浸透在清新与安谧之中,同里的水涤荡了生活中的烦扰,所有心结在此解脱。同里就像一位多情的姑娘。</div></div> 梦江南·江南好 作者 纳兰性德<div></div><div><br></div><div><br></div><div>【其一】</div><div></div><div>江南好,建业旧长安。紫盖忽临双鹢渡,翠华争拥六龙看。雄丽却高寒。</div><div></div><div>【其二】</div><div></div><div>江南好,城阙尚嵯峨。故物陵前惟石马,遗踪陌上有铜驼。玉树夜深歌。</div><div></div><div>【其三】</div><div></div><div>江南好,怀古意谁传。燕子矶头红蓼月,乌衣巷口绿杨烟。风景忆当年。</div><div></div><div>【其四】</div><div></div><div>江南好,虎阜晚秋天。山水总归诗格秀,笙萧恰称语音圆。谁在木兰船。</div><div></div><div><br></div><div>【其五】</div><div></div><div>江南好,真个到梁溪。一幅云林高士画,数行泉石故人题。还似梦游非。</div><div></div><div>【其六】</div><div></div><div>江南好,水是二泉清。味永出山那得浊,名高有锡更谁争。何必让中泠。</div><div></div><div>【其七】</div><div></div><div>江南好,佳丽数维扬。自是琼花偏得月,那应金粉不兼香。谁与话凄凉。</div><div></div><div>【其八】</div><div></div><div>江南好,铁瓮古南徐。立马江山千里目,射蛟风雨百灵趋。北顾更踌躇。</div><div></div><div><br></div><div><br></div><div>【其九】</div><div></div><div>江南好,一片妙高云。砚北峰峦米外史,屏间楼阁李将军。金碧矗斜曛。</div><div></div><div>【其十】</div><div></div><div>江南好,何处异京华。香散翠帘多在水,绿残红叶胜于花。无事避风沙。</div> 《梦江南·江南好》是清代词人纳兰性德创作的一组词,共十首。词中借古怀今,赞尽了江南的迤逦风光,虽也透出一丝的凄凉之叹,但词中风味有别于纳兰词一直以来的怀念伤感的格调。 创作背景<div></div><div>公元1684年(清康熙二十三年)旧历九月末至十一月末,纳兰性德扈从圣驾第一次巡幸江南,先后到达南京、苏州、无锡、扬州、镇江等地。这组《梦江南》即写于此时。</div><div></div><div>作品鉴赏</div><div></div><div>词共十首,皆以"江南好"句发端。如此联章之作,是仿效欧阳修歌咏颖州西湖十首《采桑子》的写法。纳兰这组词的前三首写南京,后几首写苏州、无锡、扬州、镇江等地。其一歌咏建业(南京)的雄丽,但又说它毕竟是"旧长安",繁华早谢,纵然是皇帝宸游,盛况空前,却仍生起"高寒"之叹;其二是咏嵯峨之宫阙、惨淡之皇陵、消歇之街市,词人面对这一派繁华过尽的景象,不无兴亡之感,其结句更是发人深想;其三是借"燕子矶"、"乌衣巷"等历史遗迹,发吊古之情,同时也暗透伤今之意;其四是写苏州虎丘的,赞美那里优美的风光民俗;其五是赞美风景如画的无锡梁溪的,抒发了如梦如幻的心理感受,同时也是对其好友严绳孙善画山水的热情赞赏(绳孙善画山水,时人以元代画家倪云林比之);其六写无锡惠山泉,赞美其泉清味永,久负盛名;其七写扬州,诗人着意描绘扬州之琼花,但也透露了凄凉之叹;其八借历史遗迹写镇江景物之美盛与险要,但词中不无警人之思的内蕴;其九赞美了镇江美丽如画的风光,全用比喻,清新俏丽;其十总写"江南好",是对以上诸篇盛赞之词的总评,说江南比京华更有宜人之处,但其"无事避风沙"的结语,似有深婉的内涵。</div><div></div><div>作者简介</div><div></div><div>纳兰性德(1655-1685),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清代词人,大学士明珠长子。出生于满州正黄旗。原名成德,因避皇太子胤礽(小名保成)之讳,改名性德。因生于腊月,小时称冬郎。自幼天资聪颖,18岁参加顺天府乡试,考中举人。公元1676年(清康熙十五年)中进士,授乾清门三等侍卫,后循迁至一等。随扈出巡南北,并曾出使梭龙(黑龙江流域)考察沙俄侵扰东北情况。诗文均很出色,尤以词作杰出,著称于世。曾把自己的词作编选成集,名为《侧帽集》,后更名为《饮水词》,后人将两部词集增遗补缺,共342首,编辑为《纳兰词》。《纳兰词》在当时社会上就享有盛誉,为文人、学士等高度评价,是当时词坛的杰出代表。</div>  梦江南(昏鸦尽,小立恨因谁)<div> </div><div>  昏鸦尽,小立恨因谁。急雪乍翻香阁絮,轻风吹到胆瓶梅。心字已成灰。 </div><div>   </div><div>  寒鸦的音色最是伤人。 </div><div>  是谁家女子清冽冽地立于香雪的闺阁,蹙眉含颦,无限恨,几多情! </div><div>  纳兰容若(纳兰性德)的这首小令是描摹一位因爱情而伤心的女子,这位女子是谁,或者,是不是真有其人,我们都无从知晓。甚至,这首小令也像很多很多的同类作品一样,字面上写尽一位不知名的女子的相思,实际上却表达着作者自己对在水一方的某位女子的深深思念。设身处地地摹拟出你对我的思念,那也同样就是我对你的思念。说你,就是说我;说你,就是在说我们。词家传统,由来有自。 </div><div>  但是,到底是庄生梦蝶,还是蝶梦庄生?如鱼饮水,冷暖自知。也许,真的有那一只蝴蝶,一只翩翩在江南水光山色里的美丽的蝴蝶? </div><div>   </div><div>  黄昏正在窃走着一天里最后的一抹阳光,阳光也因为流连不去而分外的绚烂迷离,最后的一群乌鸦也向着黑暗中飞去了,那清厉刺耳的鸣叫昭示着寒冷、寂寞、刺骨、惊心,还有无边的黑暗。冬天的闺房,没有春意。 </div><div>  感物,总是难免伤怀。宋人小令里“窗外忽惊春草绿,镜中忙画黛山青”,这才是女儿家本应有的天真烂漫的情愫,而秋去冬来、夕阳西下、寒鸦空掠,这般意象,又怎么属于一位芳华初放的江南女子? </div><div>  也许真的是一位江南女子,仅有的线索便是这《梦江南》的词牌,孱弱似无凭。 </div><div>   </div><div>  那一年,无数的伤心往事似乎都已渐渐地消褪了颜色,或者,终于被封锁在了记忆的最深处。秋风时节,纳兰容若(纳兰性德)的莫逆至交顾贞观重返京华,随行的有一位江南女子,名叫沈宛。 </div><div>  这是纳兰容若(纳兰性德)和沈宛的第一次相识,却远非他们的第一次相知。在以往的三年里,在顾贞观和纳兰容若(纳兰性德)从未间断的通信中,纳兰容若(纳兰性德)早已经知晓了沈宛这位吴兴才女的芳名,而沈宛也早已由风传天下的纳兰词里深深懂得了这位浊世佳公子的心。这一次,当真由天涯久慕到对面相逢,两个人一下子便听懂了上天的隐语:他们,是属于彼此的。(小注:这就像现在的网友见面,只要不是两只恐龙,很容易就干柴烈火噌噌的。) </div><div>  纳兰容若(纳兰性德)为沈宛安排了临时的住处,一段悱恻的故事就这样不期而然地发生了。这是一个必然的结局,毫无转圜。 </div><div>   </div><div>  和以往的生涯一样,幸福的短暂出现只是为了以后的失去作好铺垫。很快,纳兰容若(纳兰性德)作为康熙皇帝的一等侍卫护驾巡视江南——这是何等的荒诞,沈宛从江南千里迢迢地到了北京,纳兰容若(纳兰性德)却要从北京赶赴千里迢迢之外的江南。 </div><div>  这是皇命,难违。 </div><div>  他们所能做的,只有约誓。他们约定,等纳兰容若(纳兰性德)回返京师,两人便即刻完婚。 </div> 纳兰容若(纳兰性德)出发了,这是一次漫长的旅途,也和以往的公务一样是一次辛苦的旅途。金丝雀也许天性便喜爱金笼中的生活,但海鸥的天性却是热爱自由。纳兰容若(纳兰性德),这样一个热爱自由的孩子,这样一位只属于林中风、篱边菊的旷世才子,他,又是怎样捱得那份一等侍卫的差使呢! <div>  这一伤别的远行,便遥遥行到了江南。那里,是多少知心旧交的家乡,也是爱人生长的地方。侍卫生涯,江南水色;皇朝大任,辞赋清谈。多少事,倚阑干! </div><div>  这是一次不得已的远行,也终于成为一次快乐的远行。纳兰容若(纳兰性德),虽是地道的北国才子,却真心地归属于南国,阳羡赌茶,西泠醉酒,秦淮听橹,梁溪赏画。这样的生活天然就是属于纳兰容若(纳兰性德)的,而纳兰容若(纳兰性德)也天然就属于这样的生活。 </div><div>  就是在这沈宛的生地长地,纳兰容若(纳兰性德)况味着相思的爱情:我爱你,也许爱的不是你之为你,而是爱的和你在一起时的那个我。是的,和你在一起的时候,和你的水土在一起的时候,那个我,才是飞出牢笼、脱出羁縻的真正的我! </div><div>  于是,就是在这次不得已的别离、不得已的征途上,纳兰容若(纳兰性德)写下了一组著名组诗的《梦江南》。</div>  限于篇幅,小令总是无法铺陈,但若干小令合为一组,成为一个完整的组诗,这便超越了小令的体裁限制。这一写法,从唐代无名氏的《九张机》直到宋代欧阳修的《采桑子》系列,创为词家的一种独到的修辞。纳兰容若(纳兰性德)以《梦江南》的词牌来抒写这惟一的一次江南行旅,在爱侣的故乡做着组诗一般的梦。 <div>  这次江南之行,纳兰容若(纳兰性德)不仅留下了这一组《梦江南》,还去拜访了一位重要的朋友,种下了一颗以后将会枝繁叶茂、光耀万世的文学种子。 </div><div>  这个朋友,就是曹寅。 </div><div>  曹寅小纳兰容若(纳兰性德)四岁,早年曾经作过康熙的侍读,后来又作过御前侍卫,青年俊彦,文采斐然,和纳兰容若(纳兰性德)在北京早有惺惺相惜的交往。而此刻的曹寅已经离开了北京,在南京任江宁织造,豪俊一方。 </div><div>  曹家在南京是一个显赫的家族,而他们的显赫却来自于他们的卑微。曹家世代为包衣之族,所谓包衣,是满语包衣阿哈的简称,意思是家奴。曹家从多尔衮时代起就作了皇室的家奴,后来渐渐受到宠信,曹寅的母亲便做过康熙皇帝幼年时的乳母,而曹寅的父亲曹玺则被派往南京作了江宁织造,从此,曹家便成为了南京大族。 </div><div>  康熙二年,曹玺来南京任江宁织造后不久,即移来燕子矶边的一株黄楝树,栽种在江宁织造署的庭院之中,久而久之,树渐长大,荫蔽喜人,曹玺便在树荫之下建了一座休憩的小亭,以树名亭,名之为楝亭。日后,曹玺便常常在楝亭之中督促自己的两个儿子曹寅和曹宣的学习。 </div><div>  一座楝亭,就这样伴随了两个孩子的童年。等曹寅长大以后,还把“楝亭”作为自己的号,著作也名之以《楝亭集》。此时,纳兰容若(纳兰性德)拜访曹寅,两人抵掌谈笑话说当年,就是在这座楝亭之内。 </div><div>  这次会面之后,曹寅携当世名家手笔的《楝亭图》前往北京,请纳兰容若(纳兰性德)及顾贞观等文学名士为之题咏,是为《楝亭图卷》,计图十幅,题咏者四十五家,堪称稀世之珍,现藏北京图书馆,有幸者仍然能得一览。纳兰容若(纳兰性德)所题咏的,就是这首《满江红·为曹子清题其先人所构楝亭,亭在金陵署中》: </div><div>   </div><div>  籍甚平阳,羡奕叶,流传芳誉。君不见,山龙补衮,昔时兰署。饮罢石头城下水,移来燕子矶边树。倩一茎、黄楝作三槐,趋庭处。 </div><div>  延夕月,承朝露。看手泽,深余慕。更凤毛才思,登高能赋。入梦凭将图绘写,留题合遣纱笼护。正绿阴,子青盼乌衣,来非暮。 </div><div>   </div><div>  这大约要算纳兰容若(纳兰性德)长调的绝笔了。从图画追想江南,天涯曾经咫尺,咫尺却已天涯。 </div> 多年之后的一个秋天,曹寅的楝亭又有客人来访了:一个是庐江郡守张纯修(传世的许多纳兰容若(纳兰性德)手扎便都是写给张纯修的),一个是江宁知府施世纶(他就是《施公案》里的主人公施不全)。三人在楝亭秉烛夜话,张纯修即兴作了《楝亭夜话图》,然后三人分别题咏。这真好像是往事再现啊,而这个时候,距离纳兰容若(纳兰性德)去世已经整整十年了。 <div>  往事再现,往日难再。题咏的主题便自然而然地落到了三人共同的好友纳兰纳兰容若(纳兰性德)身上。 </div><div>  曹寅《题楝亭夜话图》,其中叹息“家家争唱饮水词,纳兰心事几曾知?”——纳兰容若(纳兰性德)词名早已经遍及天下,《饮水词》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诵,但是,纳兰容若(纳兰性德)那“如鱼饮水,冷暖自知”的心事究竟又有几人懂得?纳兰容若(纳兰性德),这位相国府中衔着金汤匙出生的贵公子,词中那斑斑驳驳刻骨铭心的愁苦却连自己的父亲也无法理解。  </div><div>  纳兰容若(纳兰性德)享尽了别人眼中的快乐,而他的内心深处,却很少有过几回真正的快乐。 </div> 又多少年过去,乾隆晚年,和珅呈上了一部《红楼梦》,乾隆皇帝看过许久,掩卷而叹:“这书里写的,不就是明珠的家事么!” <div>  曹雪芹就是曹寅的孙子,虽然在他出生的时候纳兰容若(纳兰性德)已经谢世,但家族的传说很可能嵌给了他许许多多往事故人的影子。红楼在哪里?梦又在何方?“今宵便有随风梦,知在红楼第几层”,“因听紫塞三更雨,却忆红楼半夜灯”,这些这些,都是纳兰容若(纳兰性德)的句子。他所思念的,到底是一个真实的红楼,还是一处虚拟的红楼? </div><div>  对纳兰容若(纳兰性德)来说,那也许只是一处精神世界里的红楼。当初,江南逆旅,纳兰容若(纳兰性德)写信给京城的顾贞观,信末说道: </div><div>   </div><div>  夫苏轼忘归思买田于阳羡,舜钦沦放得筑室于沧浪。人各有情,不能相强,使得为清时之贺监放浪江湖;何必学汉室之东方浮沉金马乎?傥异日者,脱屣宦途,拂衣委巷,渔庄蟹舍,足我生涯。药臼荼铛,销兹岁月,皋桥作客,石屋称农。恒抱影于林泉,遂忘情于轩冕,是吾愿也。然而不敢必也。悠悠此心,惟子知之。故为子言之。…… </div><div>   </div><div>  纳兰容若(纳兰性德)是个天生的隐士、天生的词人,这一次江南之旅,被江南的水光山色所浸染,更加激发了他胸中那赤子的天性。遥想苏轼当年,买田于阳羡,被这里的风光所迷恋而忘记了归家的路;苏舜钦宦海失意,沦落苏杭,却悠然寄情于山水,筑沧浪亭以悠游。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只是,纳兰容若(纳兰性德)的仕途之上哪有一丝一毫的艰难险阻呢?他一直受到皇帝的宠爱,他的父亲又是权倾天下的大学士明珠,他的俊彦性格更从无在官场树敌之事,就连宫中的奴婢们也都喜欢他、热爱他、开他的玩笑。 </div><div>  但是,他还是倦了,累了,渴望退下来了。 </div><div>  就像天空虽然广阔绝美,但不会被鱼儿所羡;就像大海虽然广袤深邃,但不会被飞鸟所喜。尤其是纳兰容若(纳兰性德)这等的天才,总要是生活在一片真正属于自己的天地里的。如果得不到,那就用诗词的神笔来虚拟出一片美丽新世界吧。 </div><div>  但虚拟,到底又要虚拟到何时?纳兰容若(纳兰性德)说:我要辞官而去,我要在渔庄蟹舍里烹茶煮酒,我要在皋桥石屋里耕读一生。我属于林泉,不属于人间。纳兰容若(纳兰性德),仅仅在而立之年的纳兰容若(纳兰性德),便已经像一个饱经宦海沉浮的沧桑老者,清隽的眼睛仿佛看破了一切。 </div><div>  是呀,仔细想想,生活其实需要不了很多。两间房,一片月,半壶酒,满床书,一个心爱的、知心的女子,舍此而外,夫复何求?(小注:以纳兰容若(纳兰性德)的家底,这样的日子应该不会被猪肉涨价之类的事情困扰。) </div><div>  幸福不是GDP,而是每个人自己的主观感受。 </div><div>  纳兰容若(纳兰性德)在江南就这样坚定地打算着:等回到京城,就退出官场,好好在林泉之下读书填词,好好地享受和沈宛在一起的生活。 </div><div>   </div> 回家了。终于从江南返回了京城,终于回到了沈宛的温柔乡,终于可以把自己这段日子以来的反复构想付诸实现了。可是,刚刚踏进家门,等着他的却是一场伤心的变故。 <div>  吴兆骞死了。 </div><div>  当初,纳兰容若(纳兰性德)应顾贞观之请托,历尽磨难,终于救出了蒙冤流放于宁古塔的江南才子吴兆骞。后来,这位素昧平生的吴兆骞便留在了明珠府上,作了纳兰容若(纳兰性德)弟弟揆叙的西席。吴兆骞,这位江南才子,历经了足足二十年的边塞流放,费尽了顾贞观和纳兰容若(纳兰性德)多少心血的搭救,在归来的仅仅两年之后便一病而逝了。 </div><div>  才进家门,纳兰容若(纳兰性德)便面对了好友之死,然后又马不停蹄地安排着他的丧事……然后是生日,然后是新年。等这一切终于尘埃落定了,纳兰容若(纳兰性德)才算喘息了一下,他默默地打算着:现在,就在这一刻,该是我为自己的人生作出决定的时候了! </div><div>   </div><div>  第一件要做的事情就是:迎娶沈宛。 </div><div>  这绝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纳兰容若(纳兰性德)是父亲的骄傲,更是家中的长男,所以,这世上有许许多多别人做不到的事情他都可以轻松做到,但也有一些就连草民百姓都可以轻易做到的事情他却始终难以逾越。 </div><div>  沈宛,就算她貌再美、人再淑、才再高,也只不过是一个汉人民间女,这等门第悬殊的婚姻又怎能够获得家人的首肯和社会的接受? </div><div>  但纳兰容若(纳兰性德)这一回铁心诀绝,这,不仅仅是争取自己的爱情,也是从世界手里夺回自我的第一步,所以,只许成功,不许失败。 </div><div>  于是,和许多俗套的电视剧情节一样,矛盾、争执、哭泣、咒骂……巨大的压力,这需要有最强健的精神才能够支撑得住,需要有最坚毅的决心才可以看到希望。 </div><div>  最为难处是无言。捱到了最后,终于捱出了希望,但纳兰容若(纳兰性德)和沈宛的爱情早已经遍体鳞伤。两个人静静地对坐着,连互相拉一拉手的气力都没有了。纳兰容若(纳兰性德)就这样娶了沈宛,但是,纳兰容若(纳兰性德)有了一个续弦妻子官氏,所以沈宛的身份只能是妾,而且,她不能住在相府之内,纳兰容若(纳兰性德)单独为她安排了一个相府之外的小院。对于有些人来说,快乐从来不会凭空而来,快乐是有代价的,一分的快乐就要付出一百分的代价,为了笑颜绽开的一点涟漪就要迎接多少日夜的雷鸣电闪、狂风暴雨。 </div><div>  纳兰容若(纳兰性德)争取到了这一点底线的爱情,或许作为让步、作为对家庭的回报,他暂时放下了归隐林泉的打算,继续在朝廷里作着那些他从始至终都心怀抵触的事情。每天下了班,他先要回到相府给父母请安,然后照顾妻儿,最后仅剩的一丁点的空闲才能奢侈地拿出来去和沈宛相会。纳兰容若(纳兰性德)和沈宛,不像是相府里的一双公子贵妇,倒像是闾左穷巷里的一对贫贱夫妻。他们就这样双双憔悴,双双在痛苦的幸福中痛苦而幸福地衰老。 </div><div>  沈宛眼睁睁地看着丈夫的日渐憔悴,看着丈夫艰难地纠结于与相府的裂痕的两侧。这幸福来得太难,这代价来得太大。 </div><div>  若这地方必须将爱伤害,抹杀内心色彩,让我就此消逝这晚风雨内,可再生在某梦幻年代。沈宛暗暗地下了决心,不错,她渴望纳兰容若(纳兰性德),她渴望的是一个健康快乐的纳兰容若(纳兰性德)。那是一个无眠的夜晚,沈宛提出要暂时离京,回江南老家休养一段日子。 </div><div>  沈宛又何尝真想离开!如果可能,她愿意作丈夫的诗笔,作丈夫的侧帽,只要是可以和丈夫形影不离的东西,她什么都愿意去作。 </div><div>  但她还是执意离开,她不想因为自己而加剧丈夫和他的父母之间的裂痕——这是一个贤淑的妻子所应该做到的,也是一个深爱丈夫的妻子所应该做到的。 </div><div>  纳兰容若(纳兰性德)又何尝舍得沈宛的离开!不,一分一秒也不!但他眼睁睁看着妻子形容渐瘦、笑颜渐少、眉峰常结、心锁难开,又怎能拒绝妻子的要求? </div><div>   </div><div>  就这样,沈宛离开了京城,返回了江南。纳兰容若(纳兰性德)该是怎样的心情呢?当沈宛赶来京城的时候,自己却匆忙南下;当自己在沈宛的家乡沉醉吟诗的时候,沈宛正在自己的家乡定定相思;当自己回返家乡的时候,沈宛却又不得不再下江南。 </div><div>  沈宛走了,车子渐行渐远,春草渐稀,春光渐瘦,那千里的长亭短亭啊,下一站会停在哪里?下一站可会停在天国? </div><div>  如下一站不会到天国,来沾湿我的眼睛做个记认,然后,然后各自梦游余下生命,然后彼此都要更高兴…… </div><div>  如果下一站真是天国? </div><div>  沈宛的一路,念着丈夫《梦江南》的组诗度过一山又一山的寂寞,纳兰容若(纳兰性德)的一天天,念着《梦江南》的组诗捱着一世又一世的哀愁。 </div><div>  京城空空的小院,失去了女主人的空空的小院,纳兰容若(纳兰性德)在这里呆呆地看着江南的昏鸦、暴雪、伊人……又是一首《梦江南》,只是,这首《梦江南》却并不属于那一组江南组诗,而是,在那浩大而婀娜的组诗之外,孤零零地唱着同样的旋律。同样的旋律,不同的心事,仿佛是一个形销骨立的幻影,伤心人别有怀抱。这,便是我们开头的那一首: </div><div>   </div><div>  昏鸦尽,小立恨因谁。急雪乍翻香阁絮,轻风吹到胆瓶梅。心字已成灰。 </div><div>   </div><div>  秋去冬来、夕阳西下、寒鸦空掠。江南似乎不再一个琼花与明月的佳丽之地,却变成了一座冻云与飞雪的伤心城堡。这是纳兰容若(纳兰性德)和沈宛的另一个江南,仿佛是一个影子世界,与真实的江南重重叠叠、斑斑驳驳,却永远无法交织在一起、融汇在一起。 </div><div>  时间过得漫长,他越发记得她玫瑰花盛开的发香,她也越发记得他那洒脱不定如烈火纷飞的率性,只是,何时才是柔软绕心间的笑声,何时才能迎上那归家的温馨眼光? </div><div>  就是在这样的一副布景里,那个江南女子弱弱地站着,一心把思绪抛却似虚如真,一心把生关死结与酒同饮。待昏鸦飞尽,人,依旧冷冷地站着,不知那美丽的眉间心上正在爱着谁、恨着谁? </div><div>  雪花疾掠的黄昏,闺阁里看雪花如柳絮飘飞。纳兰容若(纳兰性德)以柳絮比喻飞雪,看似轻盈剔透,实则暗藏深意。这是一个若有若无、欲说还休的用典手法:当初的谢家,有一天大家在庭院赏雪,谢安忽然问道:“这雪花像个什么呢?”谢安哥哥的儿子谢朗抢先回答道:“就像往天上撒盐。”众人大笑,这个时候,侄女谢道韫答道:“不如比作‘柳絮因风起’更佳。”——仅仅因为这一句“柳絮因风起”,谢道韫便在古今才女榜上雄踞千年。后来谢道韫嫁给了王凝之,这便是“旧时王谢”的王、谢两家的一次强强联姻。而今,在这个江南,正是王谢故地;大雪飘飞,也正如当时谢家子女群集庭园的样子。只是,若再问起一句“何所拟也?”还会有谢道韫那样的江南才女给出一个惊艳千年的答案吗? </div><div>  “一定会的,”纳兰容若(纳兰性德)当然这样想,“但是,她现在走到哪里了呢?可到了她的江南了吗?” </div><div>  暴雪飘飞,黄昏的风吹进了女儿的闺阁,吹到了闺阁里那一枝插在瓶中的梅花,梅花似雪,雪似梅花,都称奇绝,却在伊人的眼中视而不见。 </div><div>  闺阁里的薰香已经燃烧尽了,那本是珍贵的心字沉香啊。在江南更南的岭南,有一种特殊的沉香木,有氤氲的香气,有入水即沉的性格。当地人把沉香木切割成薄薄的木版,在茉莉花盛开的季节里趁花儿含苞未放的时候把花儿采下,均匀地铺在沉香木的薄片上,一层一层,装在瓮里密封起来,一天一夜。这时候,待放的花儿已经静静地在翁中开放了,人们把翁打开,拿掉那些花儿,换上全新的含苞未放的茉莉花,然后再次密封。如是者不知多少次,有时候甚至会熬过整个茉莉花开的季节,这才算把茉莉花的香气和沉香木本身的香气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然后。再把沉香木的薄片镂刻成心形,再经过多次的精心打磨,这才做成了一瓣“心香”。这样的香气,恍如历尽艰辛、历尽岁月而悄悄沉淀下来的爱情。 </div><div>  但是,香,总是会烧完的。只留得冷冷的灰,散落在地上,仍旧是心的形状。只是,成灰的心,稍稍一阵风就可以吹散,稍稍一场雨就可以打得泥泞。 </div><div>   </div><div>  江南,沈宛的心时时纠缠着纳兰容若(纳兰性德),纠缠着两人那刻骨缠绵的过去。当初的书信往还,当初的似真似幻,而今不再。心事无人可说,只对着旧衣裳偷偷泪湿。沈宛的忆旧伤情,也借诗词浅浅抒发,让那小小的薛涛红笺随着自己的丈夫一起传世: </div><div>   </div><div>  《菩萨蛮·忆旧》 </div><div>  雁书蝶梦皆成杳,云窗月户人声悄。记得画楼东,归骢系月中。 </div><div>  醒来灯未灭。心事和谁说。只有旧罗裳。偷沾泪两行。 </div><div>   </div><div>  京城,明珠府。纳兰容若(纳兰性德)已经躺了整整七天七夜,他终于没有能够做回自己,也终于没有能够拥有他的宛儿。天黑了,花谢了,天才陨落了,他所失去的,终于再也不会有机会重新获得。 </div><div>  江南,那个天才词人的小小骨肉从沈宛的腹中凄凉地降生。他的哭声被昏鸦的声音掩住了,他的眼睛被翻飞的急雪迷住了,沉香木的灰尘跟随着江南湿冷的空气轻轻地浮起,浮过了胆瓶中的那枝带雪的梅花,弱弱地飘到了他的额上。 </div><div>  那一刻,他听到了妈妈的哭声…… </div><div>   </div> 江南的小桥流水,江南的小巧伊人,让塞外的玉树临风般的帅哥、康熙大帝的侍卫纳兰性德思念了一生。凡在江南生活了若干年的人,有几人不思江南,不念江南的呢? “寻古探幽,恍若倒退五百年”。<div>  珍珠塔故事相传发生在江南古镇同里。这个故事在江浙沪一带家喻户晓,在港澳台地区也深有影响。同里是传说中珍珠塔故事的发源地。主人公方卿见姑,翠娥赠塔这个千古绝唱现仍在同里流传,逐步流向远方......</div><div> 珍珠塔景区又称侍御古坊,它是根据在江南民间广为流传的珍珠塔故事中的逸闻趣事,以及遗留的历史遗迹进行开发修复的。现仍保留着方卿读书楼和陈翠娥小姐绣花楼等古迹。珍珠塔景点群在保留现有留存的文化遗迹和人文历史内涵的同时,在吸取苏州园林精华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同里水乡的特点,并将珍珠塔故事中的景点名称在园中得以恢复,形成了其独特的旅游风格。使其更具有古典浪漫主义和传奇的色彩,再现了吴文化的内涵。</div><div> 景区内主要景点有:紫薇琴韵、锦园十景、秋亭待月、清远荷风、翠舫听雨、北山深松、溪清虹影、菇古书声、碧筠藏翠等。这个珍珠塔景区虽然是新建的古典园林,但他仍不失为一座好的新时代古典园林,还是很有看头的。</div> 珍珠塔也叫景园,是在现存的陈氏旧宅、陈翠娥书楼等建筑遗存的基础上建造而成,是明代嘉靖年间南京监察御史陈王道的府第。伴随这这个庄园风风雨雨数百年的是一段极富传奇性的爱情孝义故事“珍珠塔”。陈家是大户人家,却有个家道中落的穷亲戚方卿,方卿来到陈家寻求帮助,遭到他姑母也就是陈家女主人的嫌弃;但陈家女儿陈翠娥不嫌弃书生方卿,与他共萌爱情誓言、私定终身;三年后方卿通过努力,考取功名成为状元,回到陈家娶了陈翠娥,并不计前嫌,孝敬自己的姑母终身。这是非常经典的故事,并且通过苏州评弹、锡剧、越剧等多种形式的影视媒体广泛传播。 古镇同里的深宅大园,奢华气派,是深藏不露的,很难从外表一眼看出,这一个普普通通的门道,走进门去,你会惊讶地发出赞叹声,好大好美哟!同里古镇是多么像一位谦谦君子哦!<div><br></div> 珍珠塔景园由御史第、陈家后花园、陈家牌楼、宗祠四大建筑群组成,陈家牌楼是明嘉靖万历八年南京道监察御史陈王道去世后,朝廷为表彰其为官清正、政绩卓著,特立了这一座牌楼。珍珠塔景园纵向延伸,园中有园,庭院深深,曲折有致,亭台楼阁,曲径通幽。珍珠塔里的景点,单那诗意的名儿,就足以使人浮想联翩,“锦园十景、紫薇琴韵、秋亭待月、清远荷风、翠舫听雨、北山深松、溪清虹影、茹古书声、碧筠藏翠”,珍珠塔的古韵今风,绵绵流传。流连在珍珠塔景点,欣赏着那独特硕大的珍珠塔模型,回味着方卿和陈翠娥的爱情故事,万千慨叹涌上心头!《珍珠塔》的故事发源地就在同里。<div></div><div> </div> 《珍珠塔》故事主人公方卿见姑,翠娥赠塔,陈王道嫁女的史实,在同里源远相传。河南官宦之子方卿家道中落,去向姑母求助,想得点盘缠赶考,可是遭到姑母奚落,方卿愤而辞归。贤淑善良的表姐陈翠娥与方卿青梅竹马,欲帮助表弟,于是假托点心,将家里的稀世珍宝----珍珠塔,暗暗赠与方卿。深明大义的姑爹陈王道,驱马追至九松亭,将女儿许配给方卿。<div></div><div> 黄州道上,方卿遇盗,珍珠塔被劫,其后被盗贼典当于姑父家典当行,翠娥获知方卿遇险,悲痛万分,一病不起,陈王道遂假造方卿书信,慰抚女儿。三年后,方卿高中状元,官封七省巡按,姑侄和好,方卿与陈翠娥结成佳偶。</div> 兰云堂就是当年方卿拜见姑妈的地方,这里的蜡像,生动地再现了昔日的情景。雍容华贵的姑母盛气凌人,那种势利的姿态令人憎恶,站在姑母身边的丫环也目中无人,神情冷漠。一旁的方卿虽然清贫,但不卑不亢 ,在兰云堂里,方卿被姑母一番羞辱,于是他立誓无官不进陈门,后来苦读诗书,得中状元,演绎了一曲旧时代男才女貌的婚姻范本。在《珍珠塔》故事里,我最欣赏的是蕙质兰心的小姐陈翠娥,她不仅貌美如花,而且知书达理,情深意重,在方卿落难之时依然不嫌弃,对爱情坚贞执着,令人动容! <div>  有情人终成眷属,我喜欢这种大团圆合家欢的美满结局。诚然,焦仲卿和刘兰芝那缠绵悱恻的爱情,梁山伯与祝英台那刻骨铭心的爱情,罗密欧与朱丽叶那浪漫炽热的爱情······都曾钻进我们的心底,深深触动我们的心灵,可是,我还是希望,相爱的两个人,能过上烟火日子,让爱情简单地生长,让一切都是幸福的模样,人生最浪漫的事,就是和相爱的人一起慢慢变老,“一路上收藏点点滴滴的欢笑,留到以后坐着摇椅慢慢聊······”</div><div></div><div>珍珠塔景园的后花园亭柱上有副对联“泉清不若心清,鱼乐焉知人乐 。”真好!</div> 位于富观街船舫浜的陈氏旧宅,建于清康熙年间(1662---1722),系明万历南京监察御史陈王道五世孙清康熙庚辰(1700年)进士陈沂震利用老宅进行重建,定名为“孚寄堂”,当时规模巍宏,为全镇宅第之冠,现仅存一厅作为“景园”建筑向外开放。该厅通面宽20.25米,通进深9.84米,总高6.73米,建筑面积近200平方米,94年7月列为吴江市文物控制单位<div><br></div> 宏略堂是取“宏图伟略”之意吧,体现了主人远大之心胸抱负<div>这是主人平时接待达官贵人,或婚丧重大庆典的地方,平时很少开放</div><div>一幅楹联:传家有道唯存厚,德性坚完但率真。</div> 宏略堂是陈府的大厅,是主人平时接待达官贵人或举办婚丧庆典的地方。宏略堂取义于“宏图伟略”之意,陈翠娥之父陈王道,字孟甫,明嘉靖四十四年进士,曾做过几任知县,后升为南京道监察御史。他为官清正、政绩卓著,深得朝廷器重。在此,他借以体现自己远大的心胸抱负。堂内的抱联“心事平和事理通达,德性坚定品节祥明”、“敦诗说礼揽英接秀,钩河?雄奉魁斗构”,和楹联“传家有道唯存厚,处世无奇但率真”,以及两侧耳门上的“咏仁”、“蹈德”,都是“讲仁义、行道德”之意,说明了主人追求儒家的做人理念和诗礼传家的愿望。厅堂里精致的装修、高雅的陈设,依稀可见当年陈御史五十大寿,达官贵人纷纷祝寿的热闹场景。 <br> 兰云堂又称房厅,是主人起居和接待亲戚内眷的场所,非亲不得入内<div>当年方卿因是女主人方氏的侄儿,所以才能进入此厅堂</div><div>因穷困潦倒被姑羞辱、后科举成名乔装打扮又来此羞辱姑母都在此厅</div><div><br></div><div><br></div> 《珍珠塔》的故事源于苏州吴江同里,故事主人公方卿见姑,翠娥赠塔,陈王道嫁女的史实在同里源远相传。故同里设此景点,并称为“珍珠塔”。整个景点现仅存陈翠娥书楼部分遗迹。同里镇投入2000多万元修复这一景点,家喻户晓的千古绝唱将在同里流传,流向远方……<div>古时,陈家牌楼位于同里镇北的富观桥与永安桥之间,是明万历八年(1580年)南京道监察御史陈王道死后,朝廷为表彰其为官清正、政绩卓著而旌表之。牌楼三个门面大小,用四根直径尺许的方形石柱拔地耸立。牌坊上方为楠木结构,坊上飞檐翘角,正中额扁上刻着“清朝侍御”四个大字,下面额板上缕刻:“大明万历庚辰为南京道监察御史陈王道立”。在许多木架上还雕刻了各种栩栩如生的飞禽走兽,牌楼后是陈王道的故居,内有陈氏家祠、孚寄堂和陈彩娥书楼等。牌坊前还有一对大青石狮子,十分威严。</div><div></div><div>据《同里志》记载,陈王道(公元1526——1576年),字盂甫,一字敬所,号浩庵,为明嘉靖四十四年(公元1565年)进士,授靳县知县,又补阳信,皆以才能廉慎著两邑,后为邵武守,擢南京监察御史。相传南都贡院的号房,向蔽以芦席,值风雨如露,土子不堪,他奏请易之以瓦,故深受士子爱戴。据说他元配夫人死后,续妻方氏。民间传说的《珍珠塔》,说的就是陈王道嫁女的故事。</div><div><br></div> <div>陈氏古宅是较为典型的中国古代建筑院落。从古代文献记载,绘画中的古建筑形象一直到现存的古建筑来看,中国古代建筑在平面布局方面有一种简明的组织规律,这就是每一处住宅、宫殿、官衙、寺庙等建筑,都是由若干单座建筑和一些围廊、围墙之类环绕成一个个庭院而组成的。</div><div></div><div>一般地说,多数庭院都是前后串连起来,通过前院到达后院,这是中国封建社会“长幼有序,内外有别”的思想意识的产物。家中主要人物,或者应和外界隔绝的人物(如贵族家庭的少女),就往往生活在离外门很远的庭院里,这就形成一院又一院层层深入的空间组织。</div><div></div><div>宋朝欧阳修《蝶恋花》词中有“庭院深深深几许?”的字句,古人曾以“侯门深似海”形容大官僚的居处,就都形象地说明了中国建筑在布局上的重要特征。 </div><div></div><div>同时,这种庭院式的组群与布局,一般都是采用均衡对称的方式,沿着纵轴线(也称前后轴线)与横轴线进行设计。比较重要的建筑都安置在纵轴线上,次要房屋安置 在它左右两侧的横轴线上,北京故宫的组群布局和北方的四合院是最能体现这一组群布局原则的典型实例。这种布局是和中国封建社会的宗法和礼教制度密切相关 的。它最便于根据封建的宗法和等级观念,使尊卑、长幼、男女、主仆之间在住房上也体现出明显的差别。 </div><div></div><div>中国的这种庭院式的组群布局所造成的艺术效果,与欧洲建筑相比,有它独特的艺术魅力。一般地说,一座欧洲建筑,是比较一目了然的。而中国的古建筑,却象一幅 中国画长卷,必须一段段地逐渐展看,不可能同时全部看到。走进一所中国古建筑也只能从一个庭院走进另一个庭院,必须全部走完才能看完。</div> 这是陈御史府的内宅堂楼,是主人一家居住的地方<div>楼上是陈翠娥小姐绣房,楼下东间为陈御史夫妇卧房,西侧是太太、丫环卧室</div> 陈氏府邸最为醒目的建筑还是“陈家牌楼”,建于明万历八年,(1580年)。陈王道死后朝廷为表彰其为官 清正、政绩卓著而立。牌楼伟岸壮丽, 正中板上刻有“清朝侍御”四个大字,每个字近一平方米.一旁刻有麒麟等飞禽走兽图案华丽生动惟妙惟肖。坊前有高近二米的白玉雕刻石狮子一对旗杆石一对。牌楼的后照墙壁上书写着“恩荣” 两个大字表明此牌楼是万历皇帝颁诏所立所以牌楼特别高大、雄伟。 古时有钱人家是船到户,东西可直接运到家里这是陈宅的船舫,类似现停车房。 通过两侧过道进入后面一进是议事厅,这是族人议事之处。族内每逢大事由族 长召集长辈和有名望地位者商量议事。里面赏有一口井,上有半亭相盖,即所谓的“洗心泉”。 从菇古斋向南经过洞门进入“碧筠山房”,小院,院内的小山坡遍植翠竹,太湖石点缀其间, 故题名为“藏翠坞”。碧筠山房内有副对联,“琴伴庭前月,衣无世外尘。”从此处可进入陈府后花园,全为新建,又名“锦园”。同大部分苏州古园相仿,景园中的长廊犹如一条彩带曲折有致连接着各个建筑。长廊中墙上嵌有图案各不相同的漏窗。其中”琴棋书画“尤为佳者。长廊一侧墙上嵌有大量书条石,集中了历代名家王羲之、苏东坡、赵孟頫、唐寅、文徴明、董其昌、郑板桥等手迹。 入这东溪小筑圆门,再穿过此花瓶,就进入后花园啦<div>  </div><div>后花园中的各式建筑-----台、亭、楼、阁、榭基本上环水一周临水而筑 。</div> 浮翠坊-------画坊建于碧波上,似浮翡翠之上 出长廊向北到达“水流云在”轩。凭栏俯视诗情画意尽在眼前。而西向可入“清远堂”。“清远堂”为景园主体建筑,临水面山,背靠竹坞,四面皆窗,有回廊可通达,故又称四面厅。这是主人在园中宴请宾客之处。在清远堂内环顾四周,山水、画舫、水榭以及亭台楼阁尽收眼底,赏心悦目。堂内雕刻题材以动植物为主,有栩栩如生的莲藕、翩翩欲舞的云鹤、含苞怒放的牡丹、水中嬉戏的双鱼等。堂中一副抱联写道“曲水崇山雅集,逾狮林虎阜。莳花种竹风流,继文书吴诗。”主人通过这副对联说明清云堂内假山碧水和竹林花木已经超过狮子林和虎丘山的秀美,而莳花种竹的雅趣正是继承了吴中文人墨客的读书情怀。 出“清远堂”就到了“绿秋亭”。亭呈六角形,每一角下都有似龙非龙的木雕饰物。这种饰物叫“嘲风”是龙生九子中的一子,生性好险,殿宇屋脊上的走兽就是其造像。<div>  景园中多植紫薇树,园中就有一亭名为“紫薇亭”。在唐代中书省为紫薇省,明、清称薇垣。将该亭称为紫薇,从中可见主人寄望后辈功名显赫。与紫薇亭相对的半亭是“绿绮亭”乃是主人弹琴之处。“绿绮”两字即代表古琴,二字取于晋代傅玄《琴赋序》 梁孝王很欣赏汉代才子司马相如的《玉如意赋》 赠给他一张绿绮琴,此后古琴以绿绮作为代称 。李白也有诗云““蜀僧拖绿绮,西下峨眉峰。”意为月下弹琴、心情如水。</div> 出“绿绮亭”即到“西水榭”。西水榭取名为“景明”。北宋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有“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之句。水榭临水而建,以“景明”为名,寓意吉祥安泰之意。 西水榭的前面是假山,它以大自然的真山真水为摹本,以透、漏、皱、瘦的太湖砌筑,假山之峥嵘嶙峋,峰峦之峻峭挺拔,幽谷之深邃曲折,飞瀑流动直下,使人仿佛置身于名山大川之中,享受自然野趣之真味。 <div>  假山之巅“小兰亭”取于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兰亭集序》,为全园最高处。</div><div> 小兰亭东池水中,建有一座舫形建筑,叫“浮翠舫”。古时江南水乡出行以船代步。“浮翠”舫装饰华丽,停泊在碧波之上, 故名之。船舫三舱俱全,园主人坐在画舫内与友人品茗把盏,谈诗论 画,犹如畅游于山水之间。“浮翠舫”东是引水入园的小渠,小渠之上架有一座廊桥。廊桥为三段结构,与拙政园中的名桥“小飞虹”非常相似,当为“小飞虹”的写仿之作。 廊桥之外又是一架三曲桥,显得有些繁复。</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