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保山市隆阳区板桥古镇,既是五个省级历史文化名镇之一,又是云南省六十个旅游小镇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传统,是南方丝绸古道上的重要驿站。历来是滇西交通要塞,兵家必争之地,商家云集之地,文人雅士游憩之地。历史上有“梅花古渡”、“北津烟柳”、“板桥孔道”之称,遗留下来取多珍贵的历史文化遗迹。青龙街老式店铺林立,古道风貌犹存,各行“堂”、“店”、“号”、“记”悬挂街面,共387个铺面。有所谓“万家的顶子、马家的银子、赵家的牌子、戈家的饼子、董家的包子、丁家的馆子”和“板桥米线”之说。</h3> <h3>名为“青龙”的老街周围,已有千年的集市传统。马帮、行商、乡民在此聚散轮回,逐渐形成村落和集镇,孕育出浓郁的传统文化。</h3> <h3>铺面前的玻璃柜台和靠墙面的橱窗里,那一排一排、各式各样整齐摆放的钟表。老师傅将修表用的放大镜轻扣在眼睛上,拿起工具,开始修理顾客送来的手表。</h3> <h3>青龙街上,古朴的气质浓烈得如糖浆一样难以化开。</h3> <h3>老人小时候记忆中的辉煌,已不在,青龙似退出舞台的佳人,铅华洗尽有几分落寞,但更多的是淡定、从容。</h3> <h3>质优价廉的货物吸引四乡八邻的人们来此交易,板桥一度成为“迤西一大集市”,今天,到板桥青龙街赶街,依旧是四方乡邻最热衷的节目。</h3> <h3>老木屋屋顶罩着青铜瓦,一些稀疏的草在屋顶摇曳,有的木屋门窗雕花刻凤,有的是简洁的木制而已。</h3> <h3>几位须发皆白的老人坐在上面悠然地背靠木板,在长凳上伸开双脚,和老街坊们地聊着天。</h3> <h3>青龙街两旁保存完好的古建筑,是外向型铺面和内聚型住家的前店后宅式的传统民居,格局多为小面宽、大进深,户与户多同梁和柱,部分为借梁生柱和靠墙主柱,双面飞檐,形式古朴。</h3> <h3>板桥至今仍保留着古镇的特色和特有风韵。青龙街长875米,宽8.6米,古道历史留下一串串马蹄的印迹,石板路依旧,古色古香。</h3> <h3>通过河上的多座桥梁进入集镇,形成前街后巷,自由灵活的街巷空间结构,亲切宜人。</h3> <h3>希望旧时的街景还在,古镇的韵味不变,走在青石板路上时还能恍惚听到当年哒哒的马蹄声……</h3> <h3>广东雕塑家李春华根据全国仅存的10余名南侨机工之一、102岁的翁家贵为原型所创作的,名为《永远的等待》青铜雕塑,一直留存在百年老茶馆的门前。这尊蕴含“永远的等待”的雕塑,等待那些战友的英灵回来,等待十几万牺牲在缅甸的远征军回来,等待国家的强盛,等待中国梦的实现。</h3> <h3>300年来,乌铜走银的关键技术密不示人,且整个制作工艺非常复杂,因而更显神秘。目前,全省只有石屏县、晋宁县和隆阳区三个地方有人在传承这一工艺。如今在保山市板桥镇青龙街一家商铺里,万家人一代一代仍旧传承着这门绝技,而掌门人万光红也为此被列入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追溯历史,伴随着青龙街繁华的潮起潮落,乌铜走银这一源自石屏县异龙镇的绝技,沿着丝绸南路传到青龙街,传到保山,并一直延续下来。</h3> <h3>“芝兰轩”有着150余年历史,做的糕饼以甜而不腻、久存不坏、食用方便而深受喜爱,其名声也随着马帮远播到临沧、德宏等地。</h3> <h3>1901年,开创“桂香楼”的董家人从怒江边的蒲缥镇举家前往青龙街,做的糕饼以口感松软、酥、香、脆而出名。</h3> <h3>老街里的老茶馆、“芝兰轩”、“桂香楼”两家传统糕点店、以及“四宝斋”银楼仍得以延续,这四家店的一些技艺成了省、市、区级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且,在其他地方早已是机器印刷的纸钱、对联等物,在这里依然是手工制作。</h3> <h3>历史的大潮曾经无情地冲击过它,但今天村镇和老店依然存在,人们还在回忆它的传奇,谋划着它的未来。相信板桥古镇的明天不仅仅是只是百年的故事,是人们记忆中的原乡,是心里的乡音,更是“永远等待”的乡愁。</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