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水月岩在玉林与北流、陆川县交界处,属石灰岩岩溶地貌的山洞,清代时还列为“鬱林八景”之一,在《广西名胜志》和《徐霞客游记》均有记载,是广西人民政府1988年公布的第一批自治区级风景名胜区。水月岩几经兴衰,至今仍处于未开发状态。</h3><h3> 小月岩洞长约一公里,吸引着许多好事者前往探奇,我与何老早有此意。3月26日,也就是昨天,天突然放晴,早作好准备的我们立即启程。</h3><h3> 车行村间,路边樱花竞放,绿茵遍野,小河欢淌,禽畜闹春。</h3> <h3> 停车绕村步行,过了小竹桥,进入水月岩景区,水月岩洞口就在这小山下。</h3> <h3> 水月岩洞分为明、暗两洞,我们是从明洞的北天洞口进入。明洞中央是一条小河。连日阴雨,流水潺潺,一群小学生在洞口戏水。</h3> <h3> 明洞长不到二百米,南边洞口一眼望穿。徐霞客在《水月岩游记》中记载的奇石和古碑,今已无存。</h3> <h3> 明洞中部是暗洞洞口,据说明惠帝带领22名大臣,为逃避他的叔父、明成祖朱棣的追捕,在暗洞里居住40年,直到朝廷换了4个皇帝,才率尚存的12名随从离洞回北京。这个洞因此而成了历史闻名的“藏过朝”。</h3> <h3> 暗洞是我们探险的主要目标。戏水的小学生说,他们是附近的鹿塘村中心小学学生,每逢放假,都进暗洞玩,刚才就是从暗洞穿洞而来。他们热情地自荐为我们探险的向导。暴涨的小河无法蹚越,他们带我们绕道从南边洞口去对岸。</h3> <h3> 一路上,小学生的活泼、天真和质朴太逗人喜爱。</h3> <h3> 绕过小山,沿着小河边小路走,远远就看见水月洞的南洞口。</h3> <h3> 洞口的岩石上,“南天洞口”的摩崖石刻清唽醒目。古代名人苏轼、徐霞客曾到此览胜,洞顶壁依稀可见一些阴刻的明代铭文。从南洞口望去,北天洞口形似半月,弯弯的倒影漂动在河面上,这正是《徐霞客游记》中描绘水月岩“洞门遥与水门映,半月还成满月浮”的优美意境。</h3> <h3> 在暗洞入口处,孩子们小秀了一会。他们虽常进暗洞,可一点也不马虎,探险用具也是全副武装,一应俱全。</h3> <h3> 一条地下河从暗洞流出,进洞过了桥我们就走进了无尽的黑暗,平时耀眼的手电、头灯,在洞里都显得昏暗弱光,一切都是黄色的。</h3> <h3> 只有在我带的专业级闪光灯和相机的摄影照片中,岩石才显露出多彩多姿的本色。</h3> <h3> 山洞的第一个大厅,被第二条桥分割为两半,可容上千人。</h3> <h3> 孩子们引我们走向角落的上行石阶,沿着钟乳石上行。</h3> <h3> 地下水于无声处冉冉流淌,忽而冒出地面,忽而入地不见。山洞突然变得很小,只能蹲着钻过。</h3> <h3> 又到一个大厅,空气里漂着白雾,这里温度很高,象是到了温泉的喷口,我不得不脱下外衣。相机镜头全是水珠,本以为准备工作都做足了,到这才知道没带擦镜纸。反复几次用身上毛衣擦镜头,心好痛——但愿别擦花了。</h3> <h3> 大厅的另一头,忽然白雾消散,温度也降了下来。真是几步一个季节。</h3> <h3> 这里洞多而深幽,不及细看,身轻路熟的孩子们,很快又引我们走进一个扁长石洞。</h3> <h3> 注意照片左上角的箭头。孩子们说,是他们留下的。小洞很多,纵横交错,他们也要靠这些标记才能尽快找到出洞的路。</h3> <h3> 暗洞尽管几百年前已有人踏足,由于至今未整修利用,处处有险情。如这样深邃无底的洞我就看见三个,一旦失足,不堪设想。</h3> <h3> 路途中,突兀碰头的石头、脚下陷足的小坑不断,幸而孩子们异常懂事,自进入暗洞以来,俨如纪律严明的军队,不仅不乱踏一步,反而逢到险处,都在互相提醒。我是他们重点照顾对象,逢险处都有人守在一旁,让我通过再走,不仅非常专业,也非常暖心。整个队伍就象亲密无间的大家庭,而我则成了他们尊敬和重点呵护的老人,这着实让我不是一般的感动。下面这张照片,是一名孩子在有碰头的危险处等我。</h3> <h3> 大部分时间,我们都在低矮狭长的小洞里顶着岩石前行。 </h3> <h3> 在这没有任何灯光照明的洞里,一些钟乳石上手电筒折射出晶莹闪亮的反光,有些像繁星,有些像宝石,熠熠生辉。孩子们说,这是金子。</h3> <h3> 第三个大厅是最漂亮的。但见洞景宽旷瑰丽,钟乳石千姿百态,妙然天成,让人目不暇接。多放几张照片共赏。</h3> <h3> 一个小孩似乎察觉了我的沉醉和痴迷,喊我过去,指着这块石头说,这是龙爪。</h3> <h3> 又通过一个狭窄的小洞。看,孩子又在提醒我别碰头,照着路等我上来。</h3> <h3> 出了这最后的小洞便豁然开朗,不知不觉中,从暗河的另一边,我们回到了暗洞的入口处。整个行程只用了半个多小时,如果没有孩子们作向导,估计我们还在半洞的黑暗中摸索,也可能找不到路知险而退。</h3> <h3> 探险结束,饥肠辘辘的孩子们准备在洞口点起篝火,烤螃蠏充饥。我送了个打火机给他们生火,我与何老也该回去了。</h3> <h3> 孩子们对我们依依不舍,一再对何老说,他们下周还会来,希望再遇见我们。人心都是肉长的,这群朴质无华,心地善良的农村孩子深深地打动了我们。我看到,何老在孩子们期望眼神中犹豫了,最后,他说了句很委婉也很能表达我的心情的话:“如果来,我们带食物来给你们”。真的,孩子们在洞里走得太快了,洞中景物许多细节我们都没看清,还有孩子们一路在说,水月岩附近有“三光洞”、“将军寨”,我们也没去过,真想再来仔细看看,再来见见这群可爱的孩子!</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