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b><br></b><b>【即将消失的村庄】故乡范县陈庄镇黄河滩区里的东宋楼村即将消失……<br></b><b> <br></b><b> 故乡东宋楼村位于黄河大堤以外,多年来,每逢汛期,村民天天提心吊胆。每遇洪灾,村民都损失惨重。1973年至1989年,我阖家于陕西省澄城县随祖父(宋道可)回到老家,住在东宋楼村第四生产队(生产队长是我的本家伯父宋景德,他安置我们暂时住在饲养院的草料库。后来,几经周折,我终于建了四间砖瓦房。可惜不久之后被父亲卖了,带给我们许多麻烦……)。在这里,我们曾经历多次黄河洪涝灾害,倍受煎熬……<br></b><b> <br></b><b> 此后,由于三门峡库区移民返库,我阖家随父亲(宋景善)迁安至陕西省大荔县鲁安乡鲁安村……<br></b><b> 多年啦!想不到,故乡东宋楼村至今仍是贫困村。<br></b><b> <br></b><b> </b></h1> <h1><font color="#ed2308"><b><br></b></font><font color="#ed2308"><b><br></b></font><font color="#ed2308"><b><br></b></font><font color="#ed2308"><b> 由河南省水利厅牵头、省科协、郑州航院、河南中原石油天然气公司组成的省定点扶贫工作队(下简称工作队)一行人抵达范县。</b></font><font color="#ed2308"><b><br></b></font><font color="#ed2308"><b><br></b></font><font color="#ed2308"><b><br></b></font><font color="#ed2308"><b> 旅途的劳顿抵挡不了队员们高涨热情。在总队长河南省水利厅水政监察总队副总队长师现营的带领下,立即分别深入到各对口帮扶村杨集乡东场村、陈庄乡东宋楼村、陈庄乡程朱庄村、辛庄乡大王庄村进行调研。接下来的日子里,队员们进农家,走农田,深入田间地头,与农民面对面交流。他们认真分析和总结各村的实际情况,上讲政策,下讲实践,深入浅出,以理服人,综合整理,努力开出扶贫的良方。</b></font><font color="#ed2308"><b><br></b></font><font color="#ed2308"><b><br></b></font><font color="#ed2308"><b><br></b></font><font color="#ed2308"><b>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工作队的到来,给这个平静的豫北大地上带来的不仅仅是资金、技术,更是那充满活力的新思想。</b></font><font color="#ed2308"><b><br></b></font></h1><h5><div><font color="#ed2308"><b><br></b></font></div></h5> <h1><b>地理位置<br></b><b>范县地处河南省东北部,隶属濮阳市,是黄河中下游冲积平原的组成部分。南临黄河,与山东省鄄城县隔河相望。</b><b><br></b><b><br></b></h1><div><br></div> <h1><b><font color="#39b54a"> 陈庄乡在范县东南约18公里处,与山东鄄城隔河相望,约45.3平方公里,耕地46445亩(其中滩地8000亩)。现辖67个村(其中21个半滩区村),213个村民小组,8016户,3.4万人。乡人民政府驻陈庄村。 </font></b><b><font color="#39b54a"><br></font></b><b><font color="#39b54a"><br></font></b><b><font color="#39b54a"> 陈庄乡先后被省、市、县评为生产先进单位、河南省粮食生产百强乡、先进党委、信访工作先进乡、党风廉政设先进乡、“四强”乡镇、计划生育先进乡、发展农村经济先进乡。 </font></b><b><font color="#39b54a"><br></font></b><b><font color="#39b54a"><br></font></b><b><font color="#39b54a"> 陈庄乡经济以农业为主,主要粮食作物有小麦、水稻两种。夏季种植小麦,秋季种植水稻。全乡是“一麦一稻、藕鱼双收”,的高效农业种植模式,是濮阳市唯一的纯水稻种植乡,单产稻谷1000万公斤,是濮阳市有名的鱼米乡,素有“小江南”之称。 </font></b><b><font color="#39b54a"><br></font></b><b><font color="#39b54a"><br></font></b><b><font color="#39b54a"> 2012年7月27日晚,中国·范县首届荷花暨第二届郑板桥文化节开幕,28日上午,范县陈庄乡万亩荷花园举行了开园仪式,县委书记赵茂辰宣布荷花园开园。省、市、县领导和范县籍在外知名人士及群众1万余人参加。 </font></b><b><font color="#39b54a"><br></font></b><b><font color="#39b54a"><br></font></b><b><font color="#39b54a"><br></font></b><font color="#39b54a"><b><br></b></font><font color="#39b54a"><b> 陈庄乡万亩荷花园 </b></font><b><font color="#39b54a"><br></font></b><b><font color="#39b54a"> 在陈庄乡万亩荷田里,各色荷花竞相斗艳,开得娇艳欲滴,组成了一幅巨大的夏日荷塘美景图。“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美景吸引了八方宾朋,荷花园里游人如织,到场赏荷的民众无不惊讶于荷塘中的那一池荷花,大而圆的荷叶犹如舞女的裙,挺立于水面随风翩翩起舞,婆娑生姿,朵朵荷苞如出水芙蓉般,别具韵味,让人感受到“荷荷美美”的景致,进而产生“莲莲不舍”之情。<br></font></b><b><font color="#39b54a"> 全乡共包含村庄陈庄乡包含东陈庄村、群坊村、顾庄村、韩徐庄村、西朱庄村、胡屯村、程朱庄村、李庄村、刘楼村、杨楼村、郭庄村、郝庄村、刘张枣坡村、朱张东枣坡村、朱张西枣坡村、王张枣坡村、后张枣坡村、亚固堆枣坡村、韩庄村、大辛村、高侣庄村、潘庄村、胡庄村、吴庄村、顾屯村、邢庙村、刘烟墩村、廖庄村、北羊庄村、黄营村、东宋楼村、贾刘石村、后张庄村、西许楼村、程庄村、南曹楼村、张康楼村、谢楼村、肖庄村、荣庄村、前张枣坡村、狄庄村、西宋楼村、安兴寺村、赵庄村、罗庄集村、高庄村、史楼村、廖桥村、王庄村、后双庙村、前双庙村、姚庄村、胡家庄村、后油坊村、前油坊村、仁和庄村、崔胡同村、陆庄村、刘桥村、杨庄村、张屯村、李烟墩村、南羊庄村、小辛庄村、刑庄村、孙庄村等67个村。</font></b><b><font color="#39b54a"><br></font></b><b><font color="#39b54a"><br></font></b><font color="#39b54a"><b><br></b></font><font color="#39b54a"><b>交通很便利</b></font><b><font color="#39b54a"><br></font></b><b><font color="#39b54a"><br></font></b><font color="#39b54a"><b> 陈庄乡所处的位置优越,交通便利,省道X013线横穿东西境内,与省道208线相连;汤台铁路和濮台公路离陈庄乡仅2公里;德商高速公路贯穿南北,与鹤濮高速公路延伸段相接;村村通工程在全市率先完成;投资1000多万元的高标准黄河恒通浮桥,开通了范县至菏泽、济宁的第二个通道,全乡形成了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为陈庄乡经济的腾飞创造了便利条件。</b></font><b><font color="#39b54a"><br></font></b><b><font color="#39b54a"><br></font></b></h1><h3><br></h3> <h1><b> 濮范台扶贫开发综合试验区,涵盖濮阳市所辖的濮阳县、范县和台前县,是全省集中连片扶贫开发重点地区,是《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明确的扶贫开发综合试验区。濮阳县、范县和台前县作为革命老区、沿黄地区和国家、省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由于该区客观上承担着重要的蓄滞洪任务,交通设施建设相对滞后,经济社会发展仍然落后,扶贫对象规模大,相对贫困问题严重,返贫现象经常发生,扶贫开发任务依然艰巨,在全省推进集中连片扶贫开发中具有典型性。</b><b><br></b><b><br></b><b><br></b><b><br></b><b> 东宋楼村位于范县陈庄乡东南4公里处,是省科协对口帮扶村。全村有350户1401人,耕地4000亩,其中低产林地700亩。主要从事传统作物种植,年人均纯收入2600元左右,是贫困县里的贫困村。</b><b><br></b><b><br></b><b><br></b><b> 省科协驻村队员在广泛吸收相关单位的经验和建议的同时,结合东宋楼村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围绕一个中心,把握两个重点,落实三项措施,做好十件民生实事”的扶贫工作思路,承诺在一年内力争做好十件事关民生的实事。</b><b><br></b><b><br></b><b><br></b><b>1.完善基础设施,夯实发展平台。</b><b><br></b><b><br></b><b>(1)农田水利。帮助打田间机井40眼,新建灌渠3000米,基本实现旱能浇、涝能排。</b><b><br></b><b>(2)电力设施。帮助完成6000米农网的电力配套建设,解决农电问题。</b><b><br></b><b>(3)文化阵地。帮建村图书室,丰富文化生活,提高科学素质;捐献电脑和打印机等办公设施,改善村部办公条件。</b><b><br></b><b><br></b><b>2. 坚持产业扶贫,发展设施农业。</b><b><br></b><b>(4)调整农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整合滩区土地,发挥临黄优势,变荒地为宝地,加快实现由传统农业向休闲度假、观光旅游有机结合的生态高效的设施农业转变。大力发展桃树、梨树、苹果、石榴等林果种植、牛蒡瓜果等特色种植、大棚蔬菜种植和鱼虾混养、稻鳅共养等水产养殖。</b><b><br></b><b><br></b><b>(5)帮助创建农村专业技术协会。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组建不同类型的农村专业技术协会,解决千家万户小生产应对千变万化大市场的矛盾,在引导农民进入市场、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产品竞争力、促进农民增收、建设现代农业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力争形成“建一个协会,兴一项产业,活一地经济,富一方群众”的新局面。</b><b><br></b><b><br></b><b>(6)帮助创建农村科普示范基地。通过示范、辐射、带动,普及新品种、新成果、新技术,传播现代农村科技信息以及先进管理方法,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和技能水平、带动群众科技致富,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农村和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在此基础上,推进省“三创一带”活动和国家“基层科普行动计划”深入开展。</b><b><br></b><b><br></b><b>(7)帮助建设一个农副产品加工企业。计划完成700亩低产地的平整、改造、流转,扩大红薯种植面积的基础上,发展三粉加工,拉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扩大就业,增加农民收入。</b><b><br></b><b><br></b><b>3.强化教育培训,提高农民素质。</b><b><br></b><b><br></b><b>(8)开展农村实用技术教育和培训。开展送科技下乡活动,邀请省、市、县农技专家来村现场为群众答疑解难,提高农民科学种植、养殖技能。根据当地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发展需要,拟举办果树栽培、大棚蔬菜种植、水产养殖等专业技术系列培训班20期。预计用一年时间,培养技术骨干、农村经纪人和农村致富带头人300名,变输血为造血,不断提高干部群众的自我发展能力。</b><b><br></b><b><br></b><b>4.积极稳妥推进易地搬迁扶贫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b><b><br></b><b><br></b><b>(9)引导群众搬迁。大力宣传国家易地搬迁扶贫政策,逐步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积极稳妥地引导群众搬迁,按照规划,年内协助完成150户搬迁到新址羊二庄社区,2015年年底完成整村搬迁任务。</b><b><br></b><b><br></b><b>5.加强宣传引导,营造良好氛围。</b><b><br></b><b>(10)利用广播、宣传单、黑板报和干部入户走访等多种方式,广泛宣传《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濮阳市建设中原经济区濮范台扶贫开发综合试验区总体方案》和《中共濮阳市委关于强力推进中原经济区濮范台扶贫开发综合试验区建设的决定》等方针政策,引导群众学好政策、用好政策。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激发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引导和动员广大群众自觉地投身到全村的致富建设当中。</b><b><br></b><b><br></b><b>十件实事就是十条诺言,这不仅仅是对于东宋楼村村民的承诺,更是用实际行动践行“三平精神”。省科协驻东宋楼村定点扶贫工作队员按照省科协党组的要求,真正扑下身子,全身心投入到东宋楼村经济发展中来。在工作过程中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努力推动贫困地区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b><b><br></b><b><br></b><b><br></b><b>省科协扶贫工作队努力通过综合开发、全面开放、体制创新、政策扶持,把范县打造成为全省集中连片扶贫开发先行区、黄河滩区开发治理示范区,在濮范台试验区建设中争当排头兵,走在前列。目标是到2015年,搬迁集聚滩区人口5万人,贫困劳动力受训就业……</b><b><br></b><b><br></b><b><br></b><b><br></b><b><br></b><b><br></b><b><br></b><b>分享</b><b><br></b><b>微博<br></b><b>微信<br></b><b>朋友圈<br></b><b> </b></h1><div><br></div> <h1><b><br></b><b> 《河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开展黄河滩区居民迁建试点调研工作的预通知》规定:“迁建试点必须以建制乡(镇)为单位,人口在1万人左右”。范县陈庄乡邢庙村和东宋楼村共有两千多人,不符合上述规定,无法单独作为试点进行迁建。但由于邢庙村和东宋楼村是纯滩区村,地处范县陆集乡、张庄乡滩区的最上游,黄河大堤和黄河主流的夹角处,自然条件恶劣,群众盼望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的愿望强烈。2013年8月,省委书记郭庚茂、省委副书记邓凯、副省长王铁等省领导先后到邢庙、东宋楼两村调研黄河滩区搬迁工作,与两村干部、群众就搬迁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交流,干部群众很受鼓舞,寄予厚望,希望早日搬迁。鉴于此,陈庄乡政府于2014年4月29日向县政府上报了《关于将陈庄乡两个纯滩区村列为黄河滩区整村搬迁试点的请示》(陈政〔2014〕22号),申请将邢庙村和东宋楼村纳入黄河滩区居民迁建试点范围。县政府经过研究,向市政府报送了《范县人民政府关于将陈庄乡东宋楼和邢庙两个纯滩区村纳入黄河滩区易地扶贫搬迁试点的请示》(范政文〔2014〕44号)。5月8日,市政府正式向省发改委递交了《濮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将范县陈庄乡东宋楼和邢庙两个滩区村纳入黄河滩区居民迁建试点的函》(濮政函〔2014〕34号)。<br></b><b> 据了解,省发改委于2014年5月19日召开河南省黄河滩区居民迁建试点协调会,通过了濮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将范县陈庄乡东宋楼和邢庙两个滩区村纳入黄河滩区居民迁建试点的申请,和范县张庄乡、封丘县李庄镇一起列为迁建试点,并报省政府审批。</b><b><br></b></h1><div><br></div> <h1><b><br> 陈庄镇副镇长张继增说,为了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陈庄镇正在建立农民脱贫致富的长效机制,有针对性地引进一些服装加工、板材加工等劳动密集型产业,确保群众就近就业,有效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的开展。目前,该镇共建设就业基地3个,新建、改造就业点6个,规划选址就业点3个。<br><br></b></h1><div><br></div> <h1><b>范县陈庄乡东宋楼小学坐落在河南省濮阳市内,历史悠久,底蕴丰厚,人才辈出,是学生腾飞的摇篮,教师成长的沃野。学校拥有一支团结、实干、高素质的具有开拓精神的教师队伍,曾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优秀教师,有全国优秀班主任、全国优秀体育教师、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教师们凭着开放的教育思想,领先的科研,以良好的素质,进取的态度,奉献的精神和踏实的作风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学生。学校以“开发潜能、发展个性”为育人理念,从整体改革实验到差异教育的研究从二级循环活动的尝试到创新教育的思考以及网络环境下教学模式的探索,捕捉着现代教育最敏感的话题,走在教育改革的前沿。学校一贯坚持“品牌、质量、服务”的意识,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中,以一流的教育质量树立了自身的品牌形象,赢得了社会的赞誉,是老百姓心目中最好的学校之一。</b><b><br></b></h1><h3><br></h3> <h5> 市林业局慰问干部与东宋楼村干部、小学生合影</h5><h1><h1><br></h1><h1><br></h1><h1><br></h1> 这是在去年6月1日“儿童节”当天,市林业局干部程进普带领相关人员赴帮扶村范县陈庄镇东宋楼小学看望慰问小朋友。<br> 程进普一行首先向少年儿童致以节日的问候,并为他们送上书包、文具盒等文具和近百本图书等慰问品。程进普寄语孩子们,希望他们认真学习,快乐生活。他说,对于孩子们来说,这个阶段正是打基础的关键时期,只有多学习知识,今后才能成为祖国栋梁;教育要以孝为先,孩子们要从小注重品行修养,在校尊敬师长,在家孝敬长辈;在学习的过程中,还要注重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努力成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br> 程进普详细了解了学校教育教学情况,并向为孩子们健康成长付出辛勤劳动的教师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并叮嘱村干部要支持学校工作,程进普表示市林业局将一如既往的支持学校发展。<br></h1><div><br></div> <h3>去年冬季,这里的400多户人家全部搬进政府给他们建起的荷香社区。</h3><div><br></div><div> </div><div> (据:微博@王天定影像 濮阳日报等整理)</div> <h1><b><br></b><b><br></b><b><br></b><b> “俺村是一个典型的滩区村,俺家是村里典型的贫困户。打我小时候记事起,村里年年被水淹,家里3间土坯房,住着祖孙三代8口人,遇到下雨天四处漏水。10年前,我们一家人省吃俭用,把土坯房翻盖成了4间瓦房,住房条件虽然好了一些,可还是摘不了‘穷帽子’。想不到现在竟然住上了和城里人一样宽敞明亮的新楼房,国家的搬迁扶贫政策让俺家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我感觉像做梦一样。”2016年9月7日,已经搬进荷香社区2个月的范县陈庄镇东宋楼村村民宋道献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难掩内心的激动。</b><b><br></b><b><br></b><b><br></b><b> 宋道献今年68岁,3个女儿都已出嫁,剩下他和老伴及儿子、儿媳、3个孙子一起生活,一家7口人的生活仅靠几亩责任田和儿子外出打工的收入维持,日子过得紧巴巴的。2015年,濮阳市启动黄河滩区居民迁建工作,范县陈庄镇被纳入第一批迁建试点,荷香社区就是专门为东宋楼村和邢庙村2个村1200户被纳入扶贫搬迁的村民兴建的,宋道献一家自然也在其中。</b><b><br></b><b><br></b><b><br></b><b> 去年7月,就在大多数村民还在因为“穷家难舍”而对搬迁新楼房举棋不定时,宋道献毫不犹豫地第一个搬进了荷香社区的新家。</b><b><br></b><b><br></b><b> “新楼房118平方米,3室2厅,又宽敞又明亮,楼下还给每户建了专门的储物间,存放农具、粮食和电动车非常方便。儿子还给新楼房搞了装修,买了空调、冰箱、洗衣机和家具,原来17英寸的彩电也换成了55英寸的。”提起住进新楼房的感受,宋道献滔滔不绝,“以前在村里住,一刮风刮得人睁不开眼,屋里到处是灰尘;到了夏天,苍蝇、蚊子满天飞;做饭烧柴火熏得人睁不开眼,吃的水也是水质不好的地下水。你再看看现在,新楼房有纱窗,一个蚊子也进不来,吃上了自来水,用上了液化气,还能天天洗热水澡。小区里道路宽敞,绿化好,空气也好,我和老伴每天早晨和晚上都在下面散步……你说,我们的生活和城里人比还有啥差别?”</b><b><br></b><b><br></b><b><br></b><b> 搬迁扶贫究竟为黄河滩区贫困户带来哪些好处和实惠呢?在回答这个问题时,宋道献以自家为例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买新楼房时,国家按每口人2.84万元给予了补助,他家7口人,光政策补助这一项加起来达到20万元;他家在村里的老房子又被折价11万元,两项加起来是31万元。买新楼房他花了15万元,算上装修费和买家电、家具等的费用,全部花费只有25万元左右。也就是说,这次搬迁,不仅让他改善了居住条件,而且没花费自家一分钱,还盈余了几万元。宋道献说,自从他搬过来之后,很多村民都来他家参观、询问,在实地感受之后,纷纷表示也要快点搬过来,过上像他一样的幸福生活。</b><b><br></b><b><br></b><b><br></b><b> “儿子和儿媳都去安阳打工了,收入比往年增加不少。我在家负责种好这几亩地,老伴在新房子里照顾孙子、做饭。我们老两口每个月能领到150元的养老金,生病能报销,种地有补贴……俺家的日子越来越好,这还不是因为赶上了好政策?”宋道献言语之中,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了信心。</b><b><br></b><b><br></b><b><br></b><b><br></b><b>据 大河网</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