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炼和谐文化 打造和美教育

美友10837813

哈尔滨市香和小学初建于2004年10月,是由七所村小合并而成。2011年高质量通过黑龙江省义务教育阶段标准化学校建设验收工作,学校内外焕然一新,办学能力全面加强。2015年代表香坊区接受教育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检查组的评估,办学条件全面提升,办学理念深得认可。学校始终秉承“以和为美,以爱为本,享受教育的快乐”的办学理念,积极打造生命化教育思想下的“和美教育”办学特色。<div> 学校近五年来得到跨越式发展:成立一所辖区公办中心幼儿园;改建废弃仓库为艺体活动中心;黑龙江省青基金捐建“希望厨房”;自筹自建香坊区小学第一块五人制人工草坪足球场;修建室外水冲式厕所;连续举办六届“和悦杯”教学大赛、校园合唱比赛和大型“庆六一”活动,一批批优秀教师脱颖而出,一支支爱心团队筑梦香和,一个个农村孩子阳光自信;“和乐而为”的校本课程彰显地域特色;“小水滴”留守儿童合唱团传唱香坊区原创童谣,成为哈尔滨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唯一加分项目;成立“信诚龙牧”留守儿童足球队,优秀的足球运动员和教师开始受邀到延吉、广州、秦皇岛等地参加全国足球夏令营活动。黑龙江省原副省长于莎燕,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携敬一丹、宋世雄、白岩松等纷纷走进学校为五百村娃放飞梦想。“扎根乡村教育,关注留守儿童”的教育理想已汇聚成梦想的力量,扬帆远航。</div><div> “凝炼和谐文化,打造和美教育”——哈尔滨市香和小学现已成为师生生命成长的田园,生命享受的乐园,生命创造的学园,生命慰藉的家园。</div>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六心”师者 润泽生命</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哈尔滨市香和小学校二年三班班主任 鲁丽静</div> 鲁丽静,女,1969年出生,哈市成高子镇的一名小学教师。她被称为“六心”师者,“恒心、诚心、爱心、慧心、潜心、丹心”是她的教育理念。她曾经是一名十五年的代课教师,艰苦的环境没有动摇她,微薄的收入没有动摇她。她安贫乐道,默默奉献,坚守农村教育岗位27年。<div> 鲁老师用爱润泽生命,像妈妈一样关爱留守儿童和贫困失亲等特殊儿童。勿以善小而不为,小西是鲁老师长期捐助的学生,5岁丧父,母亲两次手术住院期间,小西就住在鲁老师家。鲁老师给留守的孩子洗澡,给失亲的孩子买生日蛋糕,给生病的孩子买药……</div><div>2016年7月,央视少儿频道记者针对留守儿童问题对鲁老师进行了采访。9月9日,鲁老师代表全市教师在哈市庆祝第32个教师节大会上发言。她的感人事迹在中央电视台及省市电视台媒体和报纸网络上广泛传播,影响着越来越多的人,引起了良好的社会效应。</div><div> 鲁老师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演绎着人生的精彩,传播着社会正能量,展示着人性的光辉,用自己的言行诠释了一个人民教师的高尚师德。她做的一件件小事看起来微不足道,汇聚起来却是人间的大爱。鲁老师先后被评为哈尔滨市“最美乡村教师”、岗位学雷锋标兵、“百模”教师、教育系统“最美职工”、“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标兵等荣誉称号。</div>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坚守的幸福</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哈尔滨市香和小学校五年一班班主任 黄丽荣</div> 她,坚守乡村三十载,蜡炬成灰泪始干;她,扎根乡村三十载,一颗丹心育蓓蕾。她就是香和小学年龄最大的班主任,黄丽荣老师。黄老师1992年通过内招考试,从民办教师转为正式在编教师,2006年获得全国自考“汉语言文学”专科毕业证书。<div> 工作中,她孜孜不倦、勤于钻研,努力提升个人业务能力,是区级语文学科骨干教师,学校语文学科带头人,更是年轻教师的道德模范。“爱在身边”为主题的德育实践活动课获得市级一等奖;《走进童话世界》阅读指导课获得区级比赛一等奖;多次获得区级语文教学大赛一等奖或优秀奖。2015年,香坊区人民政府授予“从事班主任工作三十三年先进个人”荣誉称号;多年的辛勤工作得到了家长的拥护,学生的爱戴。2016年荣获了市级“身边好老师”称号,同年还获得了国家教育部颁发的“从事乡村教育工作满三十年,为我国乡村教育发展做出积极贡献”的荣誉证书。</div><div> 她是学校毕业班的把关教师,处处以身作则,坚持满勤,带病工作。为了不影响学生的正常学习,她利用周末时间看病,利用假期做颈椎手术,就是为了不耽误学生一节课。2013年和2014年,她以优异的成绩送走了两届毕业生,2017年又将送走一届品学兼优、阳光自信的毕业班。</div><div> 她教育的主线就是“爱”,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孩子,我就是你们的妈妈”。班级里留守儿童郭文博同学已经培养成校园足球小明星,校园合唱队的领唱,黄老师的班级也被多次评为区级优秀班集体。奉献青春,钟情三尺讲台;甘为人梯,爱育桃李芬芳。</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一名学生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一位教师遇到好校长是事业的幸运</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赵承校长一次次感慨乡村教师的平凡与乐业</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一时间的笔下流泻</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一篇篇的心灵感言</div><div><br></div>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婷婷老师的放弃</b></h1><div style="text-align: right;">——我身边的好老师崔婷婷</div> 这几年,学校受关注度高了,活动多了,再加上教育局、进修学校的教学常规管理检查视导的力度也大了,教师很忙碌。其中,班主任教师既要上好课,又要管好自己的学生,还要组织学生参与各项活动。是最操心、最累的一个群体。<div> 刚来的时候发现,个别班级里的个别孩子上班主任的课都不拿书本,班任无奈。经过两个学期的过渡,我们根据每个人的特长与潜能,结合老师的意愿与学校实际情况需求,优化资源、合理调整了部分任课教师的教学科目、岗位。终于为1 5个教学班合理配置了一套我们相对满意的班主任队伍,以适应学校快速稳定的发展需求。</div><div> 合理搭建一线教师队伍的构架想法之后,我们开始加大力度,全方位关注课堂这一主阵地,关注学生学习状态和所有教师上课状态。加强教学常规管理,积极开展“和悦杯”教学大赛等相关教学活动。有多位老师成为市、区骨干教师,学校里也终于有教师成为市级学科带头人。</div><div> 但说实话,我作为这个农村校长,有时寻求社会资源助力学校发展,时而又要应对各种检查,策划开展校内外各种教育教学活动,忙时根本坐不下来去听每一位老师的课,我便采取加强巡课的方式关注老师和学生的上课状态。每天早晨第一节课我会驻足多个班级的门外,观听几位老师的课,在观察对比中发现问题,想办法解决问题,同时发现一些好老师。</div><div> 像婷婷老师的每一节课,上得都会很踏实、很精彩。努力打造这样的老师,重点培养,让她们成为学科教学的引领者,辐射带动其他教师,促进团队整体发展。</div><div> 2016年5月,我校承接哈尔滨市未来教育家李军校长思想展示的现场。期间,婷婷老师代表我校语文教师团队,参加“烛光杯”教学大赛区级选拔,获得了她所在赛场的第一名。每个赛场的第一名将代表香坊区参加市烛光杯大赛。随着学校里展示会的落幕,我发现市级“烛光杯”大赛没有出现婷婷的身影,婷婷老师那个赛区的第二名站在了全市烛光杯赛场上,拿到特等奖。农村老师获得这样一个机会不容易,这是什么情况?恰巧,我知道这个事情的当日碰上了语文教研员。教研员主动和我说,婷婷老师太好了。可惜这次没有到市里参赛,以后一定有机会,我一定好好培养她。原来,教研员让婷婷老师准备市里参赛课的档口,恰巧学校里的活动和此次赛课时间冲突。她表示放弃,但不让教研员和学校说。怕我知道肯定让她去参赛,这样学校里的活动临时换主持人牵扯很多,影响学校正常工作。婷婷老师觉得这次是学校最为重要的一台活动,自己的事以后还有机会。而且自己现在正教毕业班,不能耽误孩子。</div><div> “不能耽误孩子”,让我在惋惜自责之中满心愉悦。第二天我和婷婷老师在同一地点坐通勤车。我看见她故意问,昨天我遇见教研员,参加市级赛课这样的机会很难得,有困难怎么不说,我可以换人组织学校活动。婷婷老师说的真就是那句话:我们班孩子还有一个多月毕业了,参加市级大赛课挺折磨人,耽误时间,我不能耽误孩子。</div><div>一句“不能耽误孩子”让我很触动。即使婷婷老师参赛拿回个第一名,让她、让学校很是光彩。即便以后婷婷老师成了名师,能否每天给孩子带来精彩的课堂,是我最关心的。我们会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有老师课上出名了,成了名师,却没有沉下来,没有真正让自己的学生受益。有的名师刚培养出来就改变了方向,不安于现状。但婷婷老师以学校大局为重,放弃自己的个人得失,再一次巡课时依旧能看到婷婷老师给学生上演的生动课堂。我在思考:什么样的老师才是真正的好老师?好老师可能很有名的,但更多的好老师可能就是在踏踏实实、不为名利、默默奉献之中的那个群体里。</div><div> 突然想起,在一次评职称会上,婷婷老师对全体老师说:大家不用投我票。咱们学校由于历史原因,我们这个年龄段的很多好老师都没定上一级教师。一些男老师还得养家糊口,靠工资生活,都挺优秀的,今年我还是不参评了。那一刻我和很多老师为之感动,眼眶湿润了。激动中当场和老师们表示我会为大家努力的。</div><div> 婷婷老师的放弃,让我这个校长再一次反思:我必须为他们做点什么!我一定要让学校好起来!让她们在默默无闻中,获得更多的机会、拥有更好的未来!</div>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好老师影响孩子五年,更可能影响孩子一生</b></h1><div style="text-align: right;">——我身边的好老师吴松</div> 2017年3月24日,“中国好老师”公益行动计划黑龙江省基地校推进会暨龙江育人论坛在哈尔滨市少年宫举办。当日上午我带着学校23名科任教师、中层领导参加了开幕式,聆听了刘胜有主任的精彩讲座。<div> 下午,在学校上了一上午课的15名班主任,在教学领导的带领下从成高子镇赶到了少年宫与我们会合。全校老师集体感受了一次“学习”的力量。聆听前国家教育部督导室主任、国家教育部副总督学、现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郭振有老先生的生动讲座直入我心。我和吴松老师有幸邀约郭老合影,值得收藏。</div><div> 2017年3月25日上午,“中国好老师”公益行动计划黑龙江省基地校推进会暨龙江育人论坛移师哈尔滨市师范附小江北校区举行。我和“哈尔滨市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标兵吴松、鲁丽静两位老师一同前往。</div><div> 当日为周六,午休一到,吴松老师匆匆与我们打招呼离开,与哈尔滨市助学志愿者协会第五分队的闫峰女士等人会合,前往他班上两个贫困学生家里实地考察、探访。</div><div> 杨杨和大龙是两个我们学校老师、爱心人士从一年级就开始资助的学生。因足球(体育)特长,今年即将毕业的他们很可能都会被市区一所非常好的中学招走。但两个孩子也很可能因家庭的特殊和困难,无力继续供他们读书而失学。还好,我们学校有一直关注并一直资助这样孩子的爱心人士。吴老师所在的班级就有6人得到“爱久基金”会资助的同学(小学阶段每人每学期500元、初中每学期1000元、高中每学期2000元)。这些孩子如果没有碰到吴老师这样的好老师,不知道他们能有什么样的品行。至少从低年级就受资助的这些孩子和班级里的其他孩子一样阳光向上,善良淳朴。但对于像大龙、杨杨这两个孩子来说,这点资助还是有些杯水车薪。快上初中了,吴老师积极协调哈尔滨市助学志愿者协会,看能不能再帮助一下这两个孩子。吴老师教孩子五年,不舍得让一个孩子掉队,即便是他们的中学时代。我为身边有这样的好老师骄傲。</div><div> 大龙从小就与大爷大娘生活,大爷因脑溢血而无劳动能力,大娘身体也不好,家里还有一个20几岁智力残疾的女儿。全家居住的是半土半砖的破旧房子,去年冬天连取暖的冬煤都没有。学校联系了多位爱心人士,分别送去冬煤、过年时的米面、棉被等床上用品。</div><div> 大龙是一年级时就确定为我们资助的一个孩子。我时而向吴老师了解这个孩子的学习状况。大龙入学时学习有些吃力,开始吴老师用“笨”这个词来形容。但大龙很努力,越来越好,虽称不上优秀,但已经赶上来了,还越发懂事。学校里有了快乐足球,大龙成了校队主力门将,更是激活了他的学习状态。吴老师现在对我说起大龙的表现用的是“踏实”这个词来形容他。但偶尔看大龙踢球也用“头脑不灵活”的词语来描述。大龙给我这个校长印象最深的是“猛”和有时不洗脸的模样。</div><div> 大龙去年暑期到延吉参加了全国中小学生足球夏令营,在一次对抗赛中,大龙头球把七台河市的一个学生顶个头破血流,缝了好几针。那次威猛之后,大龙彻底变成了门将。他守起门来更威猛,慢慢的变得更有头脑。不过一个好门将顶半个球队,大龙可是训练最能吃苦的一个孩子,学习也有了明显的进步。认识大龙的老师们都很喜欢他,去年冬天,吴老师陪同几位爱心人士给他家送去冬煤,有个爱心大姐姐王琦女士还特别给大龙买了球鞋和足球。这次如果“猛将”大龙再得到哈尔滨市助学志愿者协会的项目资助。(初高中每年2000、大学每年3000)。大龙只要好好学习,走足球特长很可能上一个好大学。</div><div> 去年过年前后,大龙获得过两次200元的“希望红包”,一分钱都不舍得花。学校足球队里有几个孩子家境都不是很好,我们学校特别有爱心的陈静老师,怕这些孩子中午饿,逢训练时候,就赶去带上他们吃午餐。一次陈老师给大龙100元钱,告诉他,如果哪天她来不了,让他饿了自己买点吃的。在全省雪地足球赛期间,有一天大龙看见陈老师也来了,从书包里拿出一张折的很窄的100元钱还给陈老师,说自己没有花,陈老师不要,她就塞到陈老师手里跑掉了。看到此景的几位老师都很感动。吴老师班上男孩占三分之二。从一年级时的淘气煞费苦心,到五年级时孩子们的朴实听话、懂事乐观、积极向上、团结友爱,不能不说是吴松老师潜移默化的影响。大龙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吴老师的班级获得过校园合唱比赛、足球联赛总决赛、朗诵比赛、竖笛比赛等等冠军,四年级时就获得了哈尔滨市先进班集体的称号。</div><div> 杨杨是吴老师班级里的一个女孩,从小没见过父亲,和没有血缘关系的姥姥相依为命。60多岁的姥姥身体并不是很好,为了生存有时半夜起来和清雪大军去市区清雪,每次能挣100元。她和杨杨没有自己的住房,为了供孩子读书,60岁的姥姥不得不找个后老伴,常因杨杨的用钱问题而吵架。</div><div> 我去过杨杨的家送过温暖,姥姥的“泪如雨下”,可能永远不会让我在记忆中抹去。我们学校里还有这样一个、两个、三个,十几个、二十几个、现在已达三十几个需要特别关注与帮扶的孩子。</div><div> 别看杨杨是个女孩,踢起球来男孩子不一定是她的对手。她也是学校“小水滴”留守儿童合唱团的成员,更早一些进入我这个校长的视线。年前爱心人士捐助的几千元一直放在我这,我现在交给了班主任吴松老师。刚开学杨杨姥姥找到我说:“自己过年时得了脑梗,治病花了不少钱,学校帮助孩子的这些钱,就放老师那吧,上中学也放老师那里。我现在找这个老伴能给我看病我就挨着,钱拿回家里我们也许就花了。万一杨杨上学我无能力挣钱,孩子就得失学。”吴老师说:“不会的,我们会帮的”。告诉她市区有学校相中杨杨了,听说杨杨学习也不错,那里的校长说上了初中,他也会资助杨杨。姥姥又一次泪如雨下,她尤为感谢吴松老师五年来对杨杨的教育。对我说,在她眼里吴松老师也是一个“大男孩”,却那么细心,那么有爱心,多次去家访,让杨杨在学习、体育、唱歌各方面都有了积极的兴趣。中央电视台鞠萍姐姐邀吴老师和他班级里的同学去天津参加节目,吴老师带杨杨去了。杨杨第一次出远门,第一次坐飞机,第一次看到北京天安门,是和老师在一起。孩子一辈子都不会忘记的。吴老师说:“这也是老师的幸福。”</div><div> 当一个老师把爱真正给予他教的学生,势必这位老师对学生的爱会影响学生一生。有时真不敢相信在我们成高子镇这个并不是偏远的农村乡镇学校,会有这样一些特殊家庭的孩子,他们不仅仅缺失家庭教育,还有温暖与亲情。甚至一个家庭里生了8个孩子,卖掉五个,其中一个被卖掉又送回来的“孩子”,被我们及时发现并资助上学。然后刚放寒假,这个孩子又犯了一个错误。</div><div> 另一对我们学校正在资助的经常受家暴的可怜姐弟俩中,也是二年级的姐姐又出现了难以处理的问题,就在准备去参加少年宫“中国好老师”行动计划推进会的前一天,不得不让我们无奈的面对这个家庭。有责任、有担当、有爱心的班主任老师对于农村孩子、对于农村教育都太重要了。</div><div> 像杨杨姥姥这样一个刚强而又弱小的老人,坚强的面对不幸的人生,抚养毫无血亲的外孙女,供孩子读书,我们又何能不管。郭老在讲座时说了这样一句话:“教育面对的是全体学生,不能让一个学生掉队”。我劝过杨杨的姥姥想办法寻找杨杨的父亲。甚至劝她联系央视《等着我》栏目组。但杨杨姥姥泪如雨下的对我说:“不想让杨杨面对这样的经历。孩子出生就没见过爸爸,爸爸在哪里,他要是想要这个孩子早找了,不想让孩子承受更大的打击。感谢老师、学校让孩子快乐阳光,没让我的孩子掉队。感谢吴老师让孩子上进。”</div><div> 我没看过张艺谋的那部电影《一个都不能少》,但知道那个故事。</div><div> 在我身边,在吴松老师身上就上演着一个又一个“一个都不能少”的教育故事。</div><div> 我刚来到香和学校任校长没多久,吴老师教的上一个毕业班即将毕业的那个月里,吴老师两次请假寻找自己班上的一个孩子。那个孩子妈妈跟人家跑了,爸爸为了治病不让孩子上学。在阿城街上乞讨的孩子给班主任吴松老师打来求救电话。消失一个月的学生联系不上,吴老师很是担心,接到电话他就请假去阿城寻找。孩子爸爸却不让回来上学。那时离毕业不到一周,吴老师完全可以放弃不管了。吴老师二次请假时,我请有车的陈静老师一起去。吴老师把自己即将结婚借来买沙发的钱捐给了孩子。还曾想过让孩子暂时安置在自己正在装修的婚房里,劝孩子父亲一定让孩子上初中。也许就是那样一段经历,我发现了身边的几位“好老师”。</div><div> 现在,吴松老师教的这三十多个孩子,每一个孩子住在哪个村屯、哪个角落,他都能找到,很是让我们佩服。现代化的信息沟通方式已经很少让老师到孩子家里走访了,但吴老师对每个孩子的了解,对每个家庭的了解,让他在班级管理、育人手段上特别有针对性,也取得了家长的信任与支持。在小学很多男老师都不愿带一年级。吴老师带的一年级一晃又要毕业了。我还准备让他再接一年级。</div><div> 他的班级里有个叫浩浩的同学,入学时谁也不愿意接纳,应该送到特殊教育学校。遇见吴老师是孩子的福气。现在这个自闭的孩子成为班级里最爱阅读的一个学生,学习成绩也相当不错。</div><div> 浩浩的奶奶介绍说:浩浩生下来妈妈就跑了,到6岁上学前的一两个月才说话。成高子镇的幼儿园没有一家接纳他,省医院诊断为自闭症。到附近乡镇上的一个村小上了两个月就被撵回来了。浩浩直到8周岁才到了吴老师班上重新读一年级。(当时我劝过孩子奶奶送他到特殊教育学校,我也曾兼职教过12年的附属弱智班的孩子,浩浩比我教过的一些学生状况还重,可是去特殊学校离成高子好远,怎么去上学。)</div><div> 吴老师也很无奈的接受了这样一个孩子。奶奶陪读了近一个学期,因为需要种地、养鸡,养家糊口,实在是陪不了了。请住同一个村的曹老师两口子每天带浩浩做公交来上学。就是这样几位老师的常年如一日的奉献,成全了浩浩的现在。浩浩二年级时在班级合唱比赛担当了领唱,给了他自信。四年级时领唱《厚德载物》,助力班级在学校比赛中夺冠。吴老师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他的善良淳朴直接影响的是班级里的学生,扎实的教学基本功,让学生能踏实的学习。班级里的学生也从对浩浩的无奈到关爱中形成了优良的班风。班级里一些受资助的孩子并没有因为生活在贫困或是特殊家庭而自卑,而是因为生活在有爱的班集体里而快乐阳光。镇政府曾经想调走吴老师,吴老师为这样一群孩子选择了坚守三尺讲台。这样好的老师陪伴孩子五年必将会影响孩子五年,甚至影响孩子的一生。</div><div> 蓦然回首,从城市被派到农村当校长的五年时光,能坚定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做教育。是因为我身边有一些像吴松这样的好老师影响着我。我相信,“中国好老师”公益行动计划基地校建设,会助推我们这所农村学校打造一批坚守农村教育的好老师队伍。因为,我们有一大批的好老师资源。</div>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一名乡村教师的苦与乐</b></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哈尔滨市香和小学校 时学丰</div><div> 经过十年的坚持、等待,我终于成为了一名正式的人民教师。有机会做班主任工作,每天与二年级的孩子们生活在一起,酸甜苦辣每天伴随着我,感觉到了巨大的挑战。今天,我就将我教师生活中的苦与乐和大家分享一下。</div><div> 二年级的孩子思想意识还没形成,另外,作为农村土生土长的孩子天生有一种质朴,憨厚的性格,他们个个活泼可爱,所以他们做任何事情毫无考虑,让我感到头痛。在教学的生活中,苦每天和我形影不离。我时常苦于自己的能力、技艺、教学水平是否可以被孩子们接受。所以我每天精心备课和了解他们,同时也向优秀老师请教有关的问题,但往往在我的课堂上找不出什么亮点。为此,我经常苦恼。不过,我也常看一些提高我能力和素养方面的书籍,希望它们在我的教书育人中有帮助。我想只要我不断去学习,去求知、去请教,我一定会把苦转化为乐。这些与事实恰恰相反,学生基础差,底子薄,语言表达差,不能完整表达一句话,让我陷入了思考。在具体了解每一名学生之后,我根据学生的各自的特点从各个方面开始与学生们进行沟通交流,试图让它们了解我,只有我们互相了解,学生才能把我交给他们的知识理解、消化,转化成他们自己的知识。</div><div> 我一直相信一句话:苦尽甘来。这句话在我的教学生活中也得到了验证。说到他们可爱之处,那真是数不胜数,给了我太多的感动。举几个例子吧。第一件事情:班级值日对于二年级的孩子来说真的非常难,不会用拖把拖地,不会打水、不会擦黑板,于是我决定给孩子们做示范,让他们看看老师是怎样做的,然后学着做,我们班的孩子看到我一个人值日,可能觉得力量太薄弱了吧,他们就趁着我中午打球的时间,把班级和分担区打扫一遍,虽然不是非常干净,足以看出他们的心里在想的事情,那一刻我感动了。第二件事情:学校合唱比赛,音乐老师怀孕仍然坚持辅导学生的动作,孩子们在学习中表现出来的认真、专注的态度让我很奇怪,于是我找到学生,问他们,你们为什么表现的那么好呢?孩子的回答让我吃惊,我们不能惹音乐老师生气,因为音乐老师已经很不容易了能给我们上课,我们一定不能让老师们失望。孩子回答完,此时的我无语了,心在想这么小年龄的孩子就懂得这么多,之前的我太小看他们了。我深刻感觉到孩子们给我带来了很多快乐。我不再像以前一样喜欢抱怨这的生活,现在我是在享受这的每一天。</div><div> 从孩子们身上,我知道我应该做一个更有耐心,有爱心的老师,这样才能成为有魅力的老师。</div>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开学又一季</b></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哈尔滨市香和小学校 袁媛</div><div> 兜兜转转,我又回到了一年级,从内心来讲,我还是有些排斥的。从我自身来讲,我喜欢自由,平和,放松,我也希望我的孩子们能和我一样,但是在教学的过程中往往并不是我所能控制的,往往有些事情能更好的处理、解决,可从我这里解决的并不是最完美的。有些我认为的小事情,在别人眼中那可能就是大事情;有些我认为根本无所谓的事情,在别人眼中那就必须认真对待,之于种种,我觉得我并不适合做班主任,但我今年又接了一个新一年,很纠结,也很无奈,我不知道我要以一种怎样的心态去面对……</div><div> 这是我教育生涯中的第五个一年级,能说有经验吗?不能。能说无所顾忌吗?也不能。对于新一年我很忐忑。直到新生报到的那一天,看到一张张质嫩的小脸,一个个充满期待的家长,我的心有了些许的异样。</div><div> 一年级的孩子很小,有的孩子的适应能力还很差,有的还在哭鼻子。他们从幼儿园、学前班一下子过渡到小学生,他们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虽然我带过了整整4个一年级,直到今年我家孩子也上了一年级,我才真正体会到一年级的孩子的无助,家长的压力,老师的无奈,也许我的这一批孩子是幸运的,也许我也是幸运的,他们和我自己的孩子一样一同成长。此时,我是家长,理解了家长的小心翼翼,可望而不可及,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担心这,担心那的无措心态;同时,我又是老师,体会到了老师的辛劳,对家长的殷切希望,对孩子的严格要求;我也深深理解了孩子们的种种原来我所不能理解的做法:</div><div> 孩子的字写不好,是他不认真写吗?不是,他没有正确的读书写字姿势,握笔姿势不正确,小手没有那么大的力气,不会用力,所以他的字写得不好,七扭八歪。孩子站队时是不好好站吗?不是,他从来没有这样直直的站过队,他就是喜欢动来动去,这是孩子的天性,有时是孩子自己都不能控制的,如果我们成人也像孩子那样笔直地站好,那又会怎样?他们才多大啊,仅仅6岁,所以我理解他们,但同时我还必须要严格要求他们站好站齐,要不然我们将是最没有队形,最混乱的队伍。诸如此类好多好多,但我又必须要履行我的职责,帮助他们纠正改正一切在常人眼中看来不正确的所有做法,这是我内心最大的煎熬。</div><div> 一年级累吗?累。但我害怕的不是身体的劳累,而是心灵的疲累,心灵深处的无所适从。其实我现在就在一个学习的阶段,学习其它同仁怎样管理着自己的班级,怎样来引导孩子遵守秩序,学着去改变一些想法,一些做法,就如同我现在的家长身份一样。开学已有十日之余,在这段时间里,我细细地观察着孩子、家长,体验着家长与老师的双重生活,学习着如何走进孩子,怎样与家长沟通,借鉴着别人的方式方法,我虽然不是最好的,但我却是最用心地在学习着、改进着。</div><div> 开学之初,对孩子还不够了解,我安排了一位家长来帮我打理班级的一些事务,置办一些班级的必备品。我没有详细的了解过她的家庭情况,当我问及哪位家长有时间时,她说她可以,但让我没有想到的是,她的生活压力很大,有一个脑瘫的孩子需要照顾,有病重的老人需要护理,还要接送这个一年级的小女儿,我感到非常不好意思,但她的一席话深深感动了我,她的话不断在我脑海中盘旋“为了孩子都不容易,将心比心,我照顾我家这俩孩子,我可知道那是啥滋味,别说是家长自己了,我自己都没那耐心,老师,我们家长都在背后说,真的,你对咱班这孩子真的没的说。”历经沧桑的声音,让我都有些无地自容,当我听到家长跟我说这些的时候,我的眼泪都在眼圈里打转,一位质朴的农村妇女用最简单的语言解开了我心中过不去的那道坎,我图什么啊,这么多年来,只有这位家长让我从内心深深震撼着,我感谢她,是她让现阶段的我有动力,有信心去做好这个一年级,曾经的纠结不再纠结,曾经的无奈也不再是无奈,是她让我彻彻底底地去改变自己,我要对得起孩子,对得起那些支持理解我的家长,所以一切都不再是问题,不需要忐忑,也不需要纠结,尽我所能去教导好这些孩子,这才是最重要的。</div><div> 一段歌词唱得很好:感谢天,感谢地,感谢命运让我们相遇。</div><div> 我想说的是:感谢孩子,感谢家长,是你们让我重新找到了自己。</div><div> 谢谢!我会加油,和孩子们一起努力!</div>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尘埃万里路 我待你如花</b></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哈尔滨市香和小学校 金洪亮</div><div> 《爱的教育》一书是我近年来读过的感觉受益最大的一本了,书中的主人公都是平凡的人,缺发生着一件件普通却不平凡的故事。书中的故事感染着每一个读过他的人。我总在思考这样或那样的故事是不是也同样将会或曾经就发生在我们身上,直到有一天。</div><div> 新学期,接到新的任务,四年级的班主任工作,说实话心情鼓舞,略显澎湃的心里坚信着我会让每一个学生都在我的教育下全面成长。踏着自信的步伐我迈进了四年二班的教室,也许是因为新老师到来的缘故,班级里显得格外的安静。做了个简单的自我介绍后我准备先和学生们谈谈心,拉近下距离,我忽然发现在班级的一个角落里的一个与其他同学迥异的的男孩——F。F的头发很乱,好像很久没剪过了,而且一看就是很久没洗过了。脸和脖子很黑,也应该是没洗吧,而且对我的进入不屑一顾,依然看着外面。“那个男生,你叫什么名字?”F他依然没有理我,反而爬在书桌上不再起来了。好高傲的一个学生啊,我心想。这时候有同学对我说:“老师你别理他,他就那样,一天什么都不干,也不学习,也不说话。”我有些茫然,不知道应该怎么办了。这件事就这样过去了,我也不再去提及这件事。因为我知道,我还没有真正的了解这个班级和那个男生,还是先给自己吃一个“宽心丸”吧。</div><div> 但事情似乎比我想象的要复杂的多,在今后的工作中,F他依然的保持者“高傲”的表现,不带书、上课睡觉、下课和同学打架、家庭作业崩说写了连记都不记。为了便于管理他我把他串到了第一桌,本想在我的眼皮地下好好的监管,但他竟然在上课的时候哼着歌曲,我的火气顿时上来了。“F,你站起来!”“你不知道上课的时候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吗?”可是他拿出他的看家本领——一言不发。无论我怎么说,无论我把问题重复多少次他都不回答,似乎在等待着我将怒火全部倾泻过后的平静。我失败了,完全没有达到教育的目的,还让自己气了够呛。我深深的自责自己的失败,同时思考着如何去解决我眼前这个小小的“大麻烦”。</div><div> 我找到了F的前任班主任,通过了解知道了,其实以前他是个挺活泼上进的孩子,虽然成绩一直不理想但无论做什么事都很用心,直到一天他的父母离婚,母亲丢下他和姐姐离开后,完全变了一个人。原本普通的生活变的完全没有规律,父亲一个人在外打工,常年不回家,家中只有个十五岁的姐姐打理着家中的一切。一天放学后我随着F来到了他的家,一进门一股说不处的味道就迎面袭来,应该是什么东西坏掉了吧。接着映入眼帘的就更让我吃惊了,屋内破乱不堪,被子没叠,到处都是脏的,锅里的饭菜好像已经变质了,窗户的玻璃碎了一个很大的角,用胶布粘上的。我终于明白,就在这样的生活环境,在一个父母都不在身边的家里,学习和生活都变得没有希望,如果是我们过着这样的生活又有什么意义呢?我绝不会放弃这样一个可怜的孩子,不仅因为他是可怜的,就因为他是我的学生。人的生活是需要梦想和希望的,无论成年人和孩子都需要有,因为那是人前行的动力所在。于是我要在F身上去寻找到他的希望和梦想。突然有一天,放学的时候F主动的去把班级的灯关掉了,我突然发现他好像很关心班级里的事,而且还对一些小事很负责,这时候我把他叫到了身边,说:“你挺细心的呀,我第一次看到男同学这样细心,这样关心班级的事情。要不以后班级关灯和开灯的事就由你负责吧,你自己决定什么时候开什么时候关,在不影响同学们学习的情况下注意节约用电,你能做好吗?”“老师,我能!”他果断的回答了我,这好像是他对我的第一次主动式的谈话。从这天起,F开始每天关注着班级的电灯,俨然一副小管理者的样子,我想,这应该是他得到的第一份“工作”吧,他显得那么珍惜,生怕在什么地方犯错丢了这个“饭碗”,与此同时,他的其他问题也开始如冰悄融,上课不再睡觉了,会的问题也知道举手回答。偶尔的一次忘记开灯或者关灯也显得很自责,并不断向我保证不会在犯错。看到越来越负责任的他,我决定在给他一些其他的事情负责比如负责班级饮用水的监督工作:检查浪费水的情况,提醒班级同学换水,虽然在我们成人眼中看来都是一些琐碎且没有任何意义的小事,但在F的心中这是他的责任,他从中看到了他的自身价值。就是在这些琐碎事情的锻炼中他开始改变以往对所有事都不屑的消极态度。看到他的这些表现我感觉非常欣慰,虽然我只是做了一个小小的举动,就能对一个孩子产生这么大的影响。我不敢在去嘲笑“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这句谚语的俗气了。</div><div> 站在教育岗位十几年了,路途迢迢,每一代学生都在发生着这样或者那样的变化与问题,我只愿在我的精心呵护下,让每一个孩子展现出自己与众不同的精彩,在漫长的生命路途中灿烂如花。</div>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守望者,守护你</b></h1><div style="text-align: right;">——读《麦田里的守望者》有感</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哈尔滨市香和小学校 王晓慧</div><div> 初读这本书,看到题目,让我不禁想起了李健的《风吹麦浪》“远处蔚蓝天空下,涌动着金色的麦浪” ,眼前呈现出那湛蓝的天空,有一片金色的麦田,风唱着那首遥远的歌,在麦田中嬉戏闪躲,那里充满着收获的味道,多么惬意而让人向往。可是高峻的悬崖边上有个孩子遥望麦田,寂寞无语。</div><div> 蓦地回首,我望向那高峻的悬崖。悬崖边坐着一个十六七岁的少年,头顶反扣着红色鸭舌帽,一身五十年代的风衣在风中静静地摇摆。他叼着一支烟,冉冉的烟圈缓缓地在麦田上空飘浮着,越来越高,越来越淡乃至最终消散。他的眼睛如同天空般湛蓝,视野宛若麦田般广袤,身上凝聚着一个时代的缩影与悲哀。</div><div> 麦田里,有几千个小孩子与风打闹游戏。他们的身影出没于那滚滚的麦浪之中,只有他们纯真如银铃般的欢笑响彻了麦田。这里只有他一个大人,他在悬崖边守望着,准备着随时抓住一个跑向悬崖的孩子。他就这样终日地等待与守望,不再有其他的想法。</div><div> 霍尔顿·考尔菲德,是麦田里的守望者。二战之后,美国人的精神陷入了极度空虚的时代,那时的青少年们以消极的方式反抗着令人窒息的现实,却又不得不与现实妥协,在精神上处于无比痛苦的境地。可他还能够抬眸看向那明净的天空,金黄的麦田,不由自主地让人感叹,敬佩,同时又为他生活在这样的环境而悲伤难过。</div><div> 霍尔顿·考尔菲德,出身于一个富裕的中产阶级家庭,因为看不惯学校内教师的虚伪、学生的庸俗,曾经四次被开除出学校。作为一个“贵族学校”的学生,他受到了资本主义庸俗社会的影响,抽烟、滥交女友、酗酒……我们通常会给这样的孩子挂上一个“头衔”——坏孩子,让人厌烦,排斥他,但当我们读到他爱自己的弟弟,关心自己的妹妹,想着自己的妹妹,这时又让我们感受到他内心深处的纯真与善良并未完全泯灭。所以我们不能因为这点就一概而论,虽然大家都在忽略他,但我们更应该想到的是如何拯救这样一个善良童真的孩子。</div><div> 其实,我们何尝不是一个守望者呢?作为一名教师,坚守在自己的教育岗位上,特别是在乡镇的老师,有那么多的留守儿童,他们无人照顾,有的甚至是领养的,分布在不同的班级,让我们这些守望者看到他们的内心的孤独,无助,甚至有时会有极端的表现:比如小A同学,父母离异,跟爷爷奶奶生活,爸爸不务正业,奶奶花光积蓄来还钱,这个孩子很懂事,经常帮爷爷奶奶干活,有着超出同龄孩子的表现,可是却有时采取满地打滚,不进班级,藏在隐蔽的角落这种方式来发泄自己的情绪,来抚平自己的伤口。此时此刻,他们更需要我们这个守望者的出现,让我们给予他精神上的支撑,填补他爱的空白。</div><div> “守望”是一种习惯,一种智慧,更是一种境界,一种品质。为了学生的成长,教育需要更多的“麦田守望者”。在这样的一个环境下,让我们这些守望者的责任更重大了,我们要多走进这些孩子的心里,去和他们做朋友,设置各种各样的活动来感化学生,比如学校的合唱演出,足球赛等等,让他们参与其中,慢慢地,慢慢地,他们就会发现集体的重要性以及老师和学生对他的关爱。我们可能会像蜗牛一样慢慢爬行,但我相信只要我们一直守护着他们,关爱着他们,用自己的行动感化着他,相信我们这些蜗牛会到达方舟。</div><div> 我们虽然没有麦田里的守望者霍尔顿·考尔菲德那么伟大,那里埋葬了他的青春,也成长着更多人的青春。他仿佛化作了一尊雕塑,永久地凝视着那片光辉灿烂的稻田,稻田上笼罩着的清澈透明的天空。但是我们渴望着能够走近他、陪伴他,还是希望能凭借自己的一点力量,拯救那些可爱的孩子们,不让他们失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div><div> 岁月流逝,愿我们这些坚守在教师岗位上的人们,保持心中那一方净土,我们该做的,不是期盼,不是等待,不是埋怨,而是从现在起,从自己的努力出发,真诚地守住这些天真可爱的孩子,让他们的童年少一分忧虑,多一份快乐,做他们强大的后盾,遥望着这些幼小的麦芽,鼓起勇气,充满自信,茁壮成长,坚信守得云开见月明,会品尝到收获的味道。我想到那时,我们就会成为名副其实的守望者。</div>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读《我的教育理想》有感</b></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哈尔滨市香和小学校 窦超</div><div> 你想成为一名什么样的老师?你拥有什么样的梦想?在看似重复而又充满创新的工作之中,在日复一日的生活之中,我们的梦想、我们的激情、我们的初心将为我们引领方向。</div><div> 在《我的教育理想》这本书中,朱永新教授说:“我心中的理想教师,应该是一个追求卓越、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div><div> 我想,教育家和教书匠,一个最大的区别,就是教育家有一种追求卓越的精神和创新的精神,他们追求的是一种充满灵性与智慧的教育教学。而教书匠往往以灌输作为教育教学的指导思想,接受教育的时间越长,却使学生的思维更加单一。</div><div> 一、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自信、自强、不断挑战自我的教师。</div><div> 教育的每一天都是新的,每一天的内涵与主题都不同。一个优秀的教师,必须具有远大的理想,不断地给自己提出追求目标,同时又要有激情。优秀的教师要永远伴随着自己的梦想。当生活没有梦时,生命的意义也就完结了,教育就没有了意义。</div><div> 二、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善于合作、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div><div>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教师间的团结协作,能使学生们更加收益。</div><div> 三、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充满爱心、受学生尊敬的教师。</div><div> 行耐心教育,以知心、爱心为出发点和归宿,以宽容、信任为桥梁,经过耐心、细心的转化工作,并持之以恒,我们所作出的努力一定会收到成效。让“迟开的花朵”也和其他娇艳的花朵一样吐露芬芳。</div><div> 四、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追求卓越、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div><div> 教育,应该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的过程。符合时代特征,勇于创新,提升教学效果。我深信:“教育的理想会奏响新世纪中华民族的英雄乐章,理想的教育会开创新世纪中国文明的灿烂辉煌!”</div><div> 五、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勤于学习,不断充实自我的教师。</div><div> 勤于读书,充实自我,使自己的知识海洋不断得到充盈,不会枯竭,才能源源不断地使自己充满活力。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过:“教师获得教育素养的主要途径就是读书、读书、再读书。”</div><div> 如果汗水可以积攒,我们的黄河将会更长,如果信念可以堆积,我们将树起另一座泰山。读完这本书,我感觉到自己过去似乎都在沉睡之中,而这本书一下子就把我唤醒了。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从基础做起,勤于学习,扎扎实实地多读一些书,不断向书本学习,积累丰富的文化底蕴,向身边老师学习,把他们先进的教育理念、课堂教育的机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去思索,不断去总结自己教育的得与失,勤于动笔、善于反思,记录教育过程中的体会和感悟,使自己不断向理想的教师靠近。</div>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在读书中沉淀,在叙写中升华</b></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哈尔滨市香和小学校 鲁丽静</div><div> 如果用读书来概况我的人生经历,那就是童年的渴望、青少年的积淀、工作的补给、进修的升华,读书是我人生中最快乐的事。</div><div> 一、享受阅读的乐趣</div><div> 渊博的专业知识是教师成长的基础,阅读专业书籍是教师的职业使命。教师在阅读中应该侧重应该读的书,即教育教学方面的书。</div><div>首先应该阅读以孔子思想和学说为核心的古代经典。“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孔子的“因材施教”、“温故而知新”、“举一反三”、“教学相长”等教育思想和学说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国教育发展的前路。孔子是万世师表,每名教师都应该学习他的教学之道、为人处世之道,作为一名教师不了解孔子思想及学说是非常遗憾的。同时作为教师也应该谙熟《学记》,它只有1229个字,译文不足4000字,但却是中国教育史上的第一部教育学专著。《学记》对教育原则、教学方法、师生关系、教师问题等方面的论述,历经两千多年教育实践的检验,依然彰显着智慧和生命力。</div><div> 其次,要阅读现代中外著名教育家的书籍。苏霍姆林斯基一生从事农村教育,一面授课,一面开展教学研究。在他的著作中,教师会找到很多教学困惑的解决方法。他的《教育的艺术》、《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能给我们很多的启迪和借鉴。我最喜欢阅读他的《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并一直在努力做一个“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的教师。《陶行知教育名篇》汇集了陶行知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的精髓,体现了他的“生活即教育”及“知行合一”的教育思想。陶行知生活在中国社会动荡不安时期,在那么艰难的岁月里,他坚持自己的教育思想,追求自己的教育梦想非常了不起,值得当代教师学习。</div><div> 再次,要阅读当代教育名家、名师的作品。阅读要与时俱进,知识要不断更新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所以,教师要阅读当代教育名家、名师的作品。近些年,我阅读魏书生、张文质、吴非等学者的书籍;阅读一些教育杂志和学术期刊;还阅读于永正、贾志敏、王崧舟等名师授课和评课方面的书籍。魏书生老师的书我最爱阅读,他撰写的《守护传统常识》一书促使我在教育教学中进行民族优良传统思想的渗透;《班主任工作漫谈》一书为我提供了很多班主任工作的策略和方法。</div><div> 阅读自己喜欢的书是一种享受。一个热爱教育的人应该热爱阅读,一个热爱阅读的人不可能只阅读教育方面的书。阅读各类书籍都会与教育教学融会贯通,相辅相成。我喜欢博览群书,其中的乐趣回味无穷。我阅读了很多古今中外的名著,特别喜欢古典经典书籍。我坚持每天大声诵读《四书》《五经》中的片段,充分享受诵读的乐趣。</div><div> 二、在阅读中共同成长</div><div> 阅读为我的自身成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曾是一名农村代课教师,阅读补给了我匮乏的专业知识,提高了我的教育教学水平和人文素养。在阅读的同时,我坚持每周写一篇自己满意的教育随笔,用文字来记录我思、我想、我做。我思考日常遇到的教育教学现象,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在实践中摸索经验,在思考中提升自己。阅读使我更热爱生活,能够在粗粝的生活中体会细小的美好和感动,安静地构建自己的精神世界,守护自己的生活和教育阵地。我在读写中寻找到了心灵家园。</div><div> 阅读也使我的学生受益。我鼓励学生阅读课外书籍,女儿读过的书我都推荐给他们。我的学生都像我一样爱阅读,也爱背诵。我教过的每届学生都能背诵《论语》《大学》《孝经》《古文观止》等名篇片段。</div><div> 阅读熏陶了我的家人和亲友 。我在生活中手不释卷,女儿耳濡目染跟着效仿,阅读能力也很强。她在小学阶段就阅读了《上下五千年》《十万个为什么》《少年百科全书》和成人版的“四大名著”等。女儿的习作经常被老师当做范文。2011年,女儿以文科642分的优异成绩考入了中国人民大学。我经常和亲友谈论读书学习,他们也自然而然地喜欢阅读。</div><div> 我曾经看到这样一个情景:一个四五岁的男孩在看书,他的妈妈在旁边浏览手机。看一会儿,男孩就向妈妈提问,妈妈就心不在焉地应付一下。不一会儿,孩子又抬头问妈妈,妈妈又心不在焉地应付一下。如此几次,孩子扔下书去抢夺妈妈的手机。妈妈高举手机,说:“宝贝,你去看书呀!妈妈看手机。”面对此情此景,我真是忧心忡忡。这难道是个别现象吗?实现全民阅读真的很难很难吗?所以我特别想给年轻的教师或年轻的父母提点建议:首先,要阅读和自己专业有关的书籍;其次,阅读要以身作则,为学生和孩子做榜样;再次,把看电脑、看手机的一部分时间用在阅读上,用在关注学生和孩子的阅读上。</div><div> “待有闲而读书,终无读书之时”,我特别喜欢增广贤文里的这句话,所以无论我有没有时间,我都挤时间阅读。我要“活到老,读到老、乐到老”。真的很喜欢阅读,我有很多书,旧衣柜里装满了书,摞在一起,找书很不方便。我最大的梦想就是有一间书房,书架上摆满各种书籍。在很多休息的日子里,室内洒满阳光,伴一段乐曲,品一盏香茗,捧卷而读,掩卷而思。</div>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扎根乡村教育 关爱留守儿童</b></h1><div style="text-align: right;">——哈尔滨市香和小学校积极探索留守儿童教育新途径</div> 香和学校坐落在哈尔滨市香坊区东郊,一个城乡结合部,学校共有学生500于人,其中留守儿童占学校的进四分之一。留守儿童已经成为学校教育教学中特殊问题。据调查,学校里这些孩子的家长有一个星期左右与孩子联系一次,有的半个月或一个月与孩子联系一次,和孩子见面的多为半年以上一次,有的甚至几年不回家。由于父母常年在外,长期和孩子分离,对孩子缺少关爱,缺乏交流沟通,导致亲情缺失,监护不力,致使一些留守儿童软弱无助,自卑封闭,逆反心理严重。这些孩子大部分完全把学校当做了家,把老师当做爹和妈。他们缺少父、母的爱,唯有庆幸的是找到了师爱!是老师教他们学文化、是老师给了他们父母般温暖和关爱。他们的心理、情感发生的偏差或缺失又是老师及时予以纠正与补给;课余时间更是老师陪他们说心里话,和他们一同在操场上游戏玩;在他们成长的道路上,是老师一步一步的引领与呵护,搀扶着孩子们一路前行!<div> 针对留守儿童的一些问题如:监护不力、缺乏抚慰、疏于照顾等方面学校开展了一系列的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工作的研究与调查。收到了可喜效果,下面是香和学校针对留守儿童做的一些事情,收到了一定的效果。</div> 一、学校成立了留守儿童合唱团<div> 在2011年8月学校针对留守儿童不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学校成立了“小水滴留守儿童合唱团”,组建初期只是想让这些孩子在精神上一个寄托,减少对父母的思念,避免从事一些不健康的活动,让孩子通过歌声陶冶情操,不断丰富自己的课余生活。但通过短短的几个月的时间,我们惊喜的发现,这些留守的孩子在情感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学习成绩不断的提高,一个个变得活泼、开朗、阳光。其中有一个叫罗佳的孩子,曾经是一个内向,不爱交往的孩子,还做过轻生的傻事。自从学校成立合唱团后,音乐教师发现她有歌唱方面的天赋,把她吸收进合唱团后,这个孩子从新找到了人生的目标,在歌声的感染下,孩子变了一个人,学会与人交往,开朗许多,在她的脸上经常看到的是笑容。在参加哈尔滨市首届家庭艺术展演活动中(穿蓝色服装的就是罗佳),她作为合唱团的领唱参加了这次活动,孩子的家长在台下观看了她的表演后激动地对我们说:如果没有学校的帮助教育,没有合唱团罗佳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太感谢您们了。向罗佳这样变化的孩子在我们合唱团里不止一个。他们在歌声中一天天成长起来,变得活泼开朗,积极向上。现在全校的孩子都能以成为一名合唱团的成员而骄傲,不断的努力着。</div> 二、学校成立了留守儿童基金会<div> 学校针对留儿童教育问题成立了“留守儿童基金会”,全校教职员工纷纷慷慨解囊,向基金会捐助资金,这些资金将用来针对留守儿童开展活动启动助推作用,帮扶留守儿童中条件困难的孩子参与各种活动,让孩子们与其他孩子一样快乐成长。</div> 三、开展针对留守儿童问题的调研工作<div> 学校成立留守儿童问题课题组,开展了一系列的调查研究,要求全体教师针对本班留守儿童进行一次全方位的家访工作,了解这些孩子在家的表现,社会交往情况、兴趣爱好等等,这些工作有力于老师和孩子们在学校期间的沟通,帮助教育那些在学生、生活、情感等方面有困难的学生。这项活动我们学校正在有序的进行中。</div> 四、开展党员与特殊留守儿童结对子活动<div> 学校党支部号召全体党员教师献爱心,与困难留守儿童结对子活动,每名党员教师挑选一名留守儿童进行帮扶结对子,帮助这些孩子在人生的道路上能够快乐成长。</div> 五、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关注留守儿童教育<div> 学校成立留守儿童合唱团后得到了上级各个部门的高度重视,香坊区妇联为孩子们送来了棉衣,关爱着这些留守在家孩子的健康;爱心人士吕宏盛先生,慷慨解囊为我们这里贫困的孩子送来了近万元的羽绒服,当孩子们从他们手中接过衣服的时候,开心的说今年过年我有新衣服穿了;伏尔加庄园为我们学校留守儿童合唱团提供近万元的资金支持,我们留守儿童合唱团有了自己的演出服装,在哈尔滨首届家庭艺术节上,孩子们穿着漂亮的演出服,以饱满的精神,精彩的表演得到了各级领导和观众们的一致赞许。</div> 初步统计,我们成高子镇的留守儿童约占全校学生总数的五分之一,另外,流动儿童、特殊家庭子女也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关注留守儿童、让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全面发展成为我们的重要课题。所以,我校正在做《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的》课题调研。同时在全面改善学条件基础上,做好留守(流动)学生的教育工作对于我们这样一所乡镇学校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来讲,实现教育均衡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案例一:留守儿童,他们的名字让我心痛<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哈尔滨市香和小学校 鲁丽静</div><div> 留守儿童,他们的名字让我心痛。最近我们学校对留守儿童的课题进行了立项研究。因为我一直关注特殊家庭子女的教育,所以当上了课题组的核心成员。其实在成高子镇比留守儿童更可怜的就是“单亲离异家庭的留守儿童”,这些孩子的父母在离异后,带孩子的一方随意诋毁另一方,而且视对方为仇敌。他们的父母外出打工,或是再婚无暇照顾孩子。就把孩子寄养在父母或者亲戚邻居家里。</div><div> 第一个走进我的视野里的留守儿童是周湘淋。去年8月号30我被调到香和小学校,这一天也是新生到校的日子。第一次遇见周湘淋的情景让我记忆犹新。因为刚来对学校的环境人员等不熟悉我也是手忙脚乱。整队进楼的时候我说:“男女生各排一个队伍,肩并肩的两个孩子为同桌。”我的话音刚落,就有一个家长冲到队伍里,把自己的女儿拉到另一个女孩身后,队伍一下子骚乱起来。另一起家长也冲上来说:“怎么乱动我家孩子?”看到这种情况,我急忙问原因。第一个家长说:“我家孩子不跟周湘淋同桌,那孩子特淘。幼儿园都不愿意要他,总换幼儿园!”另一个家长也不干了,气呼呼地说:“你家孩子不和他同桌,我家孩子也不和他同桌!”于是我注意到了队伍中的周湘淋。一眼就看出他是个淘气的男孩,样子很可爱,他看见我好像收敛了不少,故意放下手臂站得直直的。我抚摸着周湘淋的头对第一个家长说:“小男孩都淘气,上学了会好一些,和他同桌吧,没关系的。”大概是给我这个老师面子,大概我说的话他觉得有道理。但他很不情愿地退到了队伍旁边。这时候一个老人来到周湘淋身边不说话却跟我比划着,周湘淋拽拽我的衣襟说:“老师,他是我爷爷,得了喉癌刚手术完,不能说话。”我说:“大爷,你放心,没什么事。”老人点点头。进了楼,我就开始对大家进行学前讲话提出学前要求。我发现周湘淋在座位上动来动去,眼睛东张西望。</div><div> 以后的日子周湘淋每天都和同学打架,多动,没有人愿意和他同桌。最糟糕的是他不学习,让他写字的时候就磨磨蹭蹭。原来他母亲在他3岁时就跟别的男人跑了,留下了他和姐姐。他的爸爸常年在外地给人开车,他和姐姐只能跟70多岁的爷爷相依为命。去年要12月这个每天接送孩子与孩子相依为命的老人去世了。看到三天没来上课的孩子,想到那个因为喉癌不能说话,只能用纸条和人沟通的老人我的心情无比沉重。后来我见到了周湘淋的16岁在市内给人打工的姐姐,她没有一点孩子气,见到弟弟一边给弟弟整理衣服一点对我说:“鲁老师,你对他严点管,他可淘气了,不听话你就打他屁股。”原来姐姐不能出去打工了,要回家给弟弟做饭烧炉子。她对待弟弟真的像妈妈,我很怜惜这个本应该和自己女儿一样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学习的少女了。我寒假去周湘淋家,他家的经济条件很差,就是屋里冷冷清清。本学期开学没几天周湘淋又在操场上把胡鑫蕊的脸划伤了。接电话的是周湘淋的爸爸,这个中年男人跑到学校,并没有责怪周湘淋反而抱起他亲了一口。也许因为惹了祸害怕,也许从心里上和父亲有距离,周湘淋显得却不热情。以往遇到这样的事我会认为这个家长没道理。这次我忍心责怪这个家长对自己孩子的偏袒,因为从这对父子的一刹那表现中我读到的是爱的缺失和渴望。更使我震惊的消息是周湘淋的姐姐已经结婚了。我无权过问,这个成熟的少女是否到了结婚的法定年龄。周湘淋的父亲又给人开车去了。现在9岁的周湘淋只能住在姑姑家里。她的姑姑对顽皮淘气的周湘淋也十分厌烦了,一直在和我抱怨,所以这学期周湘淋成了我家周六周日的常客。</div><div> 第二个留守儿童是任雨桐(黑户,她还没有上户口),性格内向,不爱说话。她一岁时妈妈煤气中毒而死。父亲不知去向,她只能跟着姥姥过日子,姥姥家住在小北屯,环境非常不好。姥爷姥姥都身体不好,但是为了维持生计,姥爷也要去外地打工。姥姥在家附近的饭店给人家刷盘子。从上学到现在任雨桐已经尿裤子三次了。去年秋天的一次大课间她后面的同学告诉我:“老师,任雨桐尿裤子了。”我发现还是在做操,尿还在不停的顺着裤腿往地上流。冬天教室里很冷(教师阴面),她尿湿了棉裤和鞋子但是还在写作业。是什么原因使这个孩子不愿意开口?自卑?胆怯?孩子,你在怕什么?一次我拿了煮好的饺子去看她,只有她自己在家,姥姥把她反锁在院子里。我在大门外叫门,她就打开屋子的门,跑到院子里,但院子的大门已经被反锁打不开。我只能隔着大门和她说话。她非常高兴,但也非常失望,因为她打不开那扇大门。我不亲泪流满面。一次看她头发乱了我为她梳头,她悄悄的说说:“老师,你是我的妈妈就好了。” </div><div> 第三个是孙林平,他的父母离异,父亲已经再婚,他的监护人是母亲。母亲却远在内蒙古打工。她的姥姥姥爷刚年过五十,经济条件好,就是溺爱孩子。无论学校怎么强调不让带钱乱买小食品。他都依然如故。他姥爷说:“现在钱毛(人民币贬值),花十块八块不算啥?”隔代的溺爱?会把孩子培养成什么样?我问孙林平想妈妈吗?她说不想,在她一岁的时候就跟姥姥姥爷一起生活。我问她妈妈什么时候回来?她说她生日的时候回来。其实她都不知道哪天自己过生日。她盼望妈妈回来?他的梦里有妈妈吗?</div><div> 第四名留守儿童叫张卓然。父母在北京打工,她和爷爷生活。孩子学习好也非常懂事,做事有条理,性格十分内,十分缺乏自信。为了树立他的自信心,我选他当小组长,结果他不敢管。她说:“老师,我还想让于颖颖(班长)管,我害怕。”这是个典型的不自信的孩子。是什么夺走了她的自信?</div><div> 留守儿童问题是社会和学校的一个大问题,就我们成高子镇而言,正常孩子的家长都对孩子学习不上心,何况留守儿童家长。这些留守儿童的父母因为生计到外面打工。孩子要独自面对来自生活、来自学习,来自日常许多方面的困难和压力。而且还要独自面对那不应该属于他们这个年龄就应该有的孤独和寂寞 。这些缺失爱的孩子需要的不光是经济上的帮助,更需要心灵上的关怀和慰藉。他们经常见不到父母,对父母越来越陌生,有的见到父母就跑,父母要抱都不让。他们对亲情越来越冷漠、越来越排斥,引发了一系列的心理健康问题。</div><div> 当我想到那个在姑姑家盼望爸爸来接的周湘淋,当我想到周湘淋17岁就结婚的姐姐(她也是留守儿童),当我想到那个尿了裤子也不开口的任雨桐,当我想到那个就知道花钱的孙林平,当我想到那个不自信的张卓然时,我的心怎能不疼痛?此情此景,我身为他们的老师会熟视无睹吗?会冷漠麻木吗?我一定尽最大的努力献出我的爱心,帮助他们,关心他们。因为留守儿童,他们的名字让我心痛。</div></div> 案例二:静静守候校园的那一片花开 <div> 哈尔滨市香和小学校 曲伟丽</div><div> “教室外面的花都开了,香香的,白白的,亮亮的”,在我的心里,我的学生们就是那一朵朵动人的小花,绚烂夺目,他们的灿烂坚定了我扎根教育的信念,我要在农村这片热土上,静静守候校园的那一片花开。 </div><div> 80后的我自以为是,自诩愤青。却也热爱生命,敢想敢干。那个夏天,我当上一名普通的农村小学音乐教师,从那一刻起,我就了解了学生和城区学生的差别。当他们把复杂的五线谱唱的很溜时,我们的孩子还在扳着指头数“1,2,3,4,5,6,7,do re mi fa so la si”;当他们坐在钢琴前弹着《致爱丽丝》时,我们的孩子只会拿着手铃,手鼓给歌曲伴奏;当艺术节,他们随手拉出一个高水平的节目时,我们却要为此付出几十倍的努力和汗水。最可怜的是,学校的教学硬件实在是太差了,竟然没有一台电子琴。这可怎么上音乐课啊。我几乎绝望了。当我站在三尺讲台上,看着孩子们天真无邪的眼睛,眼神中充满了对知识的渴望,我的心有了一种莫名的感动,我要教这些孩子们,而且要教好这些孩子。于是,我把自己心爱的电子琴拿到学校,抬着它,穿梭于每个班级。让动听的旋律响彻校园。给他们讲乐理知识,孩子们高兴极了,从此,在我的课堂上不在有科任老师讨厌的“捣蛋鬼”,每个孩子都高高兴兴的和我一起上音乐课。我也成了孩子们心目中最喜爱的科任教师。慢慢的,我发现教材中总是有“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的要求,这可怎么办啊,学校没有啊,于是,我就自己琢磨,怎么能自制打击乐器呢。通过实践,我发现把空的矿泉水瓶里面放上一些沙子就可以当沙锤,两个小木板对敲就可以变成响板,既简单,又省钱。于是,我开始发动学生自制打击乐器,谁有好的想法大家一起分享,霎时间,整个学校变成了“乐器海洋”,各种奇思妙想油然而生。我和孩子们在成功中分享喜悦。</div><div> 2010年年初,校长让我去参加香坊区德育教材“花开的声音”一书的使用发布会。当天,参加会议的人很多,像我这样的一名普通音乐老师是不可以进入主会场的。可是,出于对这本书的好奇,我偷偷的溜了进去。邱含局长在做精彩的汇报,张显有市长给予这本书很高的评价。我心里暗想:“不就是本音乐书吗,有那么好吗?”接下来,香安校的师生演绎了书中的几首歌曲。当动听的旋律在屋顶上空环绕,歌中的字字句句在我耳边回荡的那一刹那,我的心潮突然澎湃起来。这些歌曲唱进了我的心田,拨动了我的心弦,让我有一种莫名的感动。此时此刻,我最想做的就是把这些歌曲传唱给我的学生们,让他们和我有共同的心灵碰撞。回到学校,我把书中的歌曲一首首的传唱给孩子们,每一次教孩子们,我都会和这些歌曲相溶,仿佛我就在这些歌曲中。慢慢的我和这本书成了朋友。并组建了以“花开的声音”为主题的小小合唱队。合唱队的训练就成了一个大难题。因为没有时间训练,我们只能是中午训练,可是我的孩子只有几个月大,家又在香坊,没有办法,我只能搬到学校附近住,一边照顾宝宝,一边工作。让我欣喜的是,通过训练孩子们的精神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四年一班的罗佳是歌曲《学校就是我的家》的领唱,她歌声甜美,表情动人,深受大家的喜爱。可是,谁能想到,一年前,因为和同学闹矛盾,她坐在五楼的窗台上跳楼,被老师及时的救了下来。就是这样一个特殊的孩子,在合唱队里,音乐和我们大家让这个孩子绽放出了灿烂的笑容,有了快乐和精彩,拥有健康快乐的心灵。三年一班的哈丁是合唱队的大帅哥,唱功一流。在班级里,他曾经是一个让科任老师头疼的家伙,上课打架,下地,和老师犟嘴成了家庭便饭,总是能在校长室的门口看见他的身影。可是我发现他唱歌还不错,于是找他谈话,让他进了合唱队,希望他能够严格要求自己。其他的老师看见了都非常不解,对我说:“他可不行,你管不了他。”起初,我也半信半疑。可是,慢慢的我发现他的表现比任何一个同学都好,我笑了,这就是音乐的魅力,他比你说一千句一万句都管用。这更坚定了我当好一线音乐教师的信念。音乐能净化孩子的心灵,音乐能影响孩子的一生。我要大合唱队做大做强,于是,我的合唱队变成了70人的合唱团。</div><div> “小水滴合唱团”,他们在3月6日参加了市妇联组织的活动,登上了梦寐已久的舞台,当孩子们在舞台上动情的演唱时,我的眼睛湿润了,这就是我的那群农村孩子们,他们证明了自己,我想这是我自己,也是孩子们的新篇章。校园的这束花已经精彩的绽放,我将静静的守候校园的那一片花开。</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闪亮的毕业典礼</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2016年7月23日</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大手牵小手》节目走进香和小学</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携手敬一丹、宋世雄、白岩松等全国30余位著名主持人</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为我校2011届毕业生送上了一个特殊的毕业典礼</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火热的校园足球</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踢出童年精彩</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踢出美好未来</div> <div>快乐足球精彩童年,阳光舞台唱响未来。</div><div>香和小学原创足球联赛主题歌《阳光舞台》视频链接</div><div>https://v.qq.com/x/page/s0368yg8rse.html<br></div><div><br></div><div>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大手牵小手》走进香和小学教师节特别节目</div><div>http://tv.cntv.cn/video/C37516/df9d1ec7241c43c7b7aff5d7debd2c12</div>

老师

孩子

学校

大龙

班级

学生

婷婷

教师

哈尔滨市

吴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