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母城记忆-《永远朝天门》影像展

雪绒花

<h3>  去年六月初夏,在故城时光网络平台,看到关于老重庆的老照片,心中便泛起涟漪,记忆似流水般泉涌而出,激情澎湃、无限感慨。</h3><h3> 一座城,便是一种记忆,一种情怀。曾试想做一个城市文化倡导者、传承者,缘于对故城时光的怀念,对母城的眷恋,便开启寻找母城记忆模式。</h3><h3> 今年3月14日是成立重庆直辖市20周年,由重庆市渝中区政府主办的《永远 朝天门》大型影像文献展在位于解放碑国泰广场重庆美术馆展览。</h3><h3> </h3><h3><br /></h3> <p class="ql-block">  自从3月14日开展以来,受内心情怀的感召,4次来到美术馆(其中1次是闭馆),算是3次走进美术馆。</p> <h3>  昨天,3月25日,距离展览结束倒计时还有两天,在久违的解放碑清晨,聆听9点整的钟声敲响,繁华的都市上空,淅沥沥地下着雨,第三次走进美术馆。</h3> <h3>  踏进大门,只见 开篇序言写道:朝天门是重庆城市的符号、历史的座标,引领重庆的风帆;不忘初心,方能勇立潮头,登高涉远,负重前进。好一个不忘初心,勇立潮头的重庆人直率、豪爽文化气慨。</h3> <h3>  重庆素有"山城之称",独特的山地地形特征,为解决人们爬坡交通,缆车成为重庆城市交通的主要工具,并且具有一大特色,在市民心中有着挥之不去的记忆。</h3> <h3>  望龙门缆车,记忆中到龙门浩就是要坐此缆车,到望龙门码头乘船过河。看到这里,真是涨知识了,鲜为人知的故事尽现:望龙门缆车是1944年7月修建,1945年5月竣工通车运行,是由著名的桥梁专家茅以升设计,并且是中国第一条客运缆车,缆车轨道为鱼腹式设计,上下行的缆车在鱼腹处错车,节约上下行各修一条轨道的资源。80年代,望龙门缆车的票价为下行2分、上行3分,上行比下行相对困难,多1分也是情理之中,想想现在的物价水平,甚是便宜,十分怀念。</h3> <h3>  朝天门缆车,承载着多少老重庆人尘封的记忆。80年代,从朝天门下船,一坡又长又陡梯坎难倒早已因旅途疲惫的乘客,大家蜂涌而至乘缆车,经常是人满为患;但也有乘客,不愿去打挤,选择继续提着笨重的行李,艰难地爬坡上坎。</h3> <h3>  缆车上下相向而行,运行速度很快,乘客在等待区域张望,等不到10分钟,下一班车清脆的铃声就会响起。</h3> <h3>  两路口缆车,连接着火车站和两路口两个交通要道,客流量大。从火车站下车,同样是一坡陡梯坎等到各位旅客,感觉是比朝天门那坡梯坎还让人生畏,选择乘坐缆车的旅客很多。两路口缆车的记忆犹新,抹不去的童年回忆,现在的地址依稀能找出儿时的模样。</h3> <h3>  两路口通车庆功大会,按现在的话说就是剪彩仪式,那时的仪式好简单哦,4个穿着朴素梳着辫子的姑娘,拉起丝带,围观群众呼啦啦的热情高涨就算完成。</h3> <h3>  1953年,两路口缆车成为解放后修建的第一条缆车;80年代改造后,客流量增多;1996年,皇冠大扶梯建成营运,两路口缆车退出历史舞台。</h3> <h3>  为纪念重庆缆车历史,在棉花街特设立碑及修建仿旧缆车,以示纪念。</h3> <h3>  上世纪 80年代,重庆另一个重要的交通工具则是索道,特别是嘉陵江索道。嘉陵江索道,是国内第一条城市跨江客运索道,由于受山城地形所致,人们出行要爬坡上坎去乘船,洪水季节要断航或延时,造成诸多不便。于是,在市中区沧白路设立站台,另一端在江北区金沙街设立站台,就此索道成为两区人们不可缺少的交通工具,来往空中旅行,成为过江公共汽车。</h3><h3> 记得82年建成通车运行那天,那时候的我已是花儿般的少年年纪,我家也去凑热闹,目睹风彩。沧白路这边,排队人群络绎不绝,长长的队伍排到好远的地方,工作人员手臂戴着红色袖章维护秩序,提醒大家不要插队,人们宁愿排队等很长时间,也要领略到索道美丽的风景线。</h3><h3> 外公家住在沧白路下(索道驶离站台后正下方),每次去外公家耍,都要站在阳台上看江边或者索道风景,过江索道从头顶上掠过,只见厢内乘客正居高临下用好奇的眼神俯望,表情一目了然,近在咫尺,那时的风景真是无限好。</h3><h3> 嘉陵江索道原址,因修建千厮门大桥和东水门大桥的缘故,只有拆除充满美好回忆的索道,于2011年索道停运。人们对嘉陵江索道,是不能忘却的记忆,有一种深深的眷恋与情怀,有消息得知,嘉陵江索道要异地开工复建,连接化龙桥重庆天地与江北国兴北岸江山,这真是重庆人民之幸事。</h3><h3> </h3> <h3>  朝天门轮渡船,又叫蒸汽船,俗称汽划子,它是由蒸汽轮机做前进动力,使用的燃料是煤,因此启航运营之时,汽笛声较大,黑色浓烟弥漫上空,空气污染特别严重。轮渡船是朝天门到江北嘴、茅溪、溉澜溪的短途过河船,乘客一般是卖菜的农民、做生意的商贩、往返于两岸的上班族居多。</h3> <h3>  千厮门 天成巷,位于洪崖洞与纸盐河盐之间,房屋密集,坡跌宕起伏,长长的石梯、陡梯坎从沧白路外侧的城墙一直通到江边。</h3><h3> 看到这张照片,仿佛回到天成巷外公家童年、少年玩耍的情景,老屋的旧模样,同样的2层1底吊脚楼、相似的阳台、陡梯坎仍在眼前,街景街巷都是那么的熟悉,那么的亲切,历历在目,特别是每年春节大家庭过年的热闹气氛,旧时光再现,是我纵然抹不去永远难忘的回忆。</h3><h3><br /></h3> <h3>  江边码头趸船,忆起当年在外公家小住的日子。清晨天微亮的样子,吊脚楼窗外的趸船喧嚣声,停靠在岸边的船鸣汽笛声,船员吆喝喊客声,声声入耳,回荡在耳边。忆起千厮门码头热闹的景象,只见担挑挑的商贩、回城省亲的、出远差归来的、下乡回城的知青等,匆匆的过客脚步,一番别样的风景。忆往昔,总喜欢去千厮门河边玩,最喜欢的是去趸船上摇摆晃荡,爽朗的笑声唯美了童年、少年的时光。江边耍事多,掷石子、玩缆绳,放飞氢汽球,纤夫的脚步川江号子高声吼,总之数不清道不尽的趣事,一起索绕定格在眼前。</h3> <h3>  80年代风靡一时的江渝号客轮。我是江边长大的娃儿,经常都会打望江面上来来往往、形形色色的船只,总是看见倚船栏杆眺望沿途风景的旅客,你在打望他、他在远看你,听到熟悉的汽笛声就知道有轮船靠岸或者离岸。</h3> <h3> 展出的老重庆历史照片,受到很多老重庆人的热爱与青睐,驻足仔细观看,时不时与前来观展的熟悉或陌生人评论,共同追忆城市变迁。</h3><h3> 来到一张记录解放前朝天门全景图照片前,一位老重庆人指点图片为我们讲解:这儿是以前的朝天门,那是以前的储奇门、望龙门,这边是我以前读书的小学操场坝,那是我读书的中学-25中,现在改名为重庆鼓楼中学。听到这里,我一下就感觉熟悉起来,我妈妈以前也是就读于25中,马上与这位妈妈的校友攀谈起来,重庆人的热情耿直体现出来,校友随后与妈妈通电话聊天,聊起熟悉的老师是否健康、熟悉的校园场景,一阵激动,真是缘份啊。</h3> <h3>  巜永远 朝天门》大型影像文献展,是充满仪式感的展览,关于朝天门以及老重庆的记忆,每一个重庆人心中都有属于自己不同的印记。</h3> <h3>  第一次来到展览时,当 即将走完展览之时,一幅较大的《永远 朝天门》众筹展宣传图片映入眼帘,引起强烈注意。"带上家庭照片看展览,说出记忆中的故事",看着策展人暖心的语言、字间透露的温情,倾情演绎的情怀,内心受到震撼。展览后回到家,找到以前有关朝天门记录有成长足迹的老照片,交给策展人,感谢策展人的采用,也算是一个老重庆的情怀吧。</h3> <h3>  即将走完这场展览会,我停留在众筹照片的时候,巧遇总策展人和母城步游群的群主及群友们,听他们讲述关于策划展览的初衷、引起的社会反响,顿时感觉像找到组织一般的激动与兴奋,终于找到可以安放情怀的地方,热情相邀合影留念。</h3><h3> 《永远 朝天门》展览,不止是朝天门,而是整个重庆城,对重庆人来说,都是一个忘不掉的记忆。感谢策展人,让我们重拾旧城时光,串成串,串成对老重庆的回忆,情难留。</h3> <h3>  文章部分图片来源选自《永远 朝天门》文献展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