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从科森扎出发乘汽车前往位于意大利南部巴西利卡塔地区的马泰拉(SASSI),这里于1993年就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一部分。汽车下了高速路就一直在丘陵地区的山村公路上奔驰。突然司机通过导游告诉大家,山上白色的城市就是马泰拉。</h1> <h1> 汽车在山丘上的城市道路上一会儿左转、一会儿右转,一会儿上坡、一会儿下坡,在狭窄的街道上寻找可以停放旅行车供游客临时上下车的地方。终于在离马泰拉火车站不远的这座城堡式的建筑前停住了车。</h1> <h1> 马泰拉是马泰拉省的首府,人口仅有六万多人。马泰拉城是在一道三四百米深的石灰岩壕沟两侧,依山势开凿和建设的以窑洞居住为主的城镇。过去这里山高水险,交通不便,经济发展缓慢。但是,特殊的地貌环境吸引了不少电影在此作为外景地取景,闪亮的自然风光造就了这里的旅游业。</h1> <h1> 据考证马泰拉是一处地中海地区史前穴居人居住过的地方,是最典型的保存完好的住地典范。第一处居住洞穴据说可追溯到旧石器时代。</h1><h1> 裂罅地带给人类提供了可居住的洞窟,石器和青铜器的发展也促进了在石灰岩层开凿洞穴的可能。</h1><h1> 马泰拉先后经过了希腊殖民的统治、罗马的征服,先后被拜占庭人、伦巴底人、诺曼人、阿拉伯人、斯拉夫人和阿拉贡人所占领。但是,马泰拉保持并发展了自己的传统,依山势而建的与洞穴建筑结合的数层小楼逐步构成了马泰拉的建筑主体。</h1> <h1> 沟壑山壁上原始开凿的洞室早已无人居住了。逐步替代它的是利用洞窟接建出的弓型屋顶、平屋顶、斜屋顶等基础建筑。人畜混居的洞穴逐步被人畜分居的空间所替代。</h1> <h1> 远观马泰拉古城感觉绝对是“震撼”,走近马泰拉古城后才发现:在此居住的人并不多,许多窑洞房屋人去屋空。</h1> <h1> 由于卫生条件等原因,1750年政府开始对居住在洞穴里的居民进行迁移。由于生活习俗的关系,不少人喜欢在此居住,又有人继续在此开凿窑洞。1968年又动员居民外迁到新建的居所生活,不少古老的房子已经没有人居住了。随着此地得到了世界遗产委员会的认可和旅游事业的发展,现在政府允许居民返回居住并提供一定数量的维修资金。如果作为旅游项目整修后给游客提供方便,政府会很大一部分的修建资金。</h1> <h1> 为了旅游当地恢复了洞穴居所和洞穴教堂供游客参观。</h1> <h1> 开放给游客参观的窑洞居所,原住户已于1968年迁出到新城居住。政府把老城窑洞居所开辟为旧民居展览室供游客参观。只见窑洞居所内人畜混居,双人床的对面就是马厩。居室内放满了各种生产工具。</h1> <h1> 比起居室,厨房还算“宽敞”吧。</h1> <h1> 居室和厨房交界处竟然还有地下储水池。</h1> <h1> 洞穴教堂内没有恢复配饰,但能看出教堂的规模。</h1> <h1> 圣彼得和保罗教堂。</h1> <h1> 教堂内天花和四壁的壁画相当精美。</h1> <h1> 教堂内的各种塑像栩栩如生。</h1> <h1> 伊德里斯圣母教堂。</h1> <h1> 这家设老城窑洞中的餐馆,是我们当天吃午饭的地方。</h1> <h1> 餐厅和厨房全部设在窑洞里,在餐厅的下面通过踏步下去三米左右,竟然是酒店宽敞的酒窖,酒窖已开辟为酒店的展览馆。</h1> <h1> 这里曾经是好莱坞电影“耶稣受难记”的外景地。</h1> <h1> 你能相信这个坐落于山谷沟壑中,由穴居演变成的古城竟然在若干年前也是坐落在海底吗?看看这些夹杂在建材中的贝壳化石,你就不会怀疑了。</h1> <h1> 把世界遗产委员会对马泰拉的评价作为本篇的结尾:</h1><h1> 这是地中海地区最著名也是保存最完好的穴居人遗址。整个遗址依山势而建,且完美地配合当地的生态系统。遗址最早的居住年代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代,并反映了人类发展的重要历史阶段。马泰拉地处巴西利卡塔的南部地区。</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