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梓寄远瞩 岁月写天心

火凤凰(王凤杰)

<p class="ql-block">  写家乡,写家人,写自己,两三年前就有这样的想法,只是苦于囿以视听,落笔艰难。今天终成雏形,惴惴就教于方家。从古到今,大家名人多有类似撰述,泽被后世,芳其子孙。而我一个普普通通的老百姓,写这样的文章,纯属是闲来无事,消磨时间。如今已过耳顺之年,岁月提醒我,如果再不把那段平凡普通的过往记录下来,付诸文字,恐怕以后会更加困难。人生已过半,永远不可知,白发不努力,万事成蹉跎。于是,我开始收集新老照片,附缀文字,秉烛夜行,积腋成裘,或直或曲,或浅或深,亦诉亦泣,且忆且思,一心渴盼曾经的真实岁月再起波澜……</p><p class="ql-block"> ——题记 </p><p class="ql-block"> 时光悠悠流转,岁月慢慢沉淀,远离世事红尘,安于平凡素简,一年四季都能倾听花开花落的声音……匆匆而过的青春年华留下或深或浅的屐痕,光阴轻轻地带走四季的缤纷与花团锦簇,只记得曾经的红花绿叶,一抹馨香,氤氲了人生中的山山水水一程又一程,芬芳了心海里的驿站逆旅长亭连短亭。站在岁月的深处,让回忆继续: 静观春风轻轻起舞,细品夏荷素美柔柔,近听秋雨浠浠沥沥,远瞩冬雪纷纷扬扬。四季轮回飘舞的旋律圣洁了深藏在记忆深处的过往……曾经的点点滴滴、许许多多,当鬓染霜雪,岁月让你学会怀旧的时候,心海里任何一枚片贝翻晒出来,都是一种感动,都是别样的幸福。记忆永恒,永远珍藏在内心深处最纯净的港湾。</p><p class="ql-block"> 每一个人都有一个回不去的过去,都有一个生于斯长于斯的无比眷恋的故乡: 熟悉的小路,久违的乡音、缱绻的乡情、如同阳光一般温暖的故乡的味道。无论你身在何方总会有游丝缠系的牵挂,子夜入梦,万相依然——故乡的花花树树鸟鸟云云,如诗如画,如新如昨。那座山,那座城,那条河,那些人,那些事,清晰而真切,因为一切的一切早已镌刻在心底,始终都无法忘记。</p><p class="ql-block"> 打开心灵的窗扉,让阳光轻扣心弦,淡淡地浅唱低吟那动听的旋律,用最美的相思把过往的芳华描绘,借盛世风云,笔挽华章,留住记忆中的橘绿橙黄,岸芷汀兰……</p> <h1><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span><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span><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所忆铭千景 所思记芳华 </span></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我出生在医巫闾山脚下的塞北幽州一一北镇。记忆深处的北镇,是座封闭式的小小的古城: 十字衔的东西南北尽头有四个城门,</span><span style="color: rgb(31, 31, 31);">东称永安,南称迎恩,西称拱镇,北称靖远,各门均置有瓮城,内有马道可登城门上,还有</span><span style="color: rgb(1, 1, 1);">一个小东门,小南门是后来方便出入扩建的。城门均为拱形,石条铺地,横竖交错,多有凸凹,更显沧桑厚重恒久。到了晚上,城门关闭,万赖俱寂,静夜深沉,安全系数陡然上升,古城就像一个与世隔绝的城堡,独守一方平安。当太阳东升,古城醒来,城门大开,熙来攘往,分布在十字街两侧的商店开门营业,粜籴沽取,热闹非常。</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北镇古城是个秀珍小城,其平面略呈长方形,东西南北长不超过两公里。其城墙很高很高,很厚很厚,城墙顶宽可走马,骈行绰绰有余。站在城墙上,可内观古城全貌,外览城外风景,城墙顶的外侧设有女儿墙,城墙上还有角楼和城楼,诸葛亮独唱空城计弹琴摇扇,其城如斯其楼如斯也,小时候常和小伙伴们登城墙玩耍,其喜洋洋。可惜古城建筑从60年代开始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特别是文革来袭,古城建筑毁之殆尽,仅古城西北角一小段城墙幸存至今。80年代初为适应经济的发展,经政府批准在古城墙的地基上修建了一条环城路,古城的标志性建筑消失了,代之以高楼大厦。毫不夸张地说,如果北镇古城得以保留绝不逊于平遥古城。值得庆幸的是北镇古城内的李成梁石坊、鼓楼、崇兴寺双塔这些历史古迹保存完好,现已被列为国家重点保护文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近距离的观察领略这些名胜古迹的精美,可以悟出宗教、哲学的深奥,历史的厚重以及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这是北镇古城保留下来的一段古城墙(驻军大院西北侧),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如今,经过维修加固,样式如昨,只是新了些,少了些许沧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鼓楼座落在南北大街中央,曾是辽代显州城南门城楼。</span>鼓楼坐北朝南,砖石木结构,鼓楼正中央是南北拱洞通门,南面门楣匾额上题“幽州重镇”,北面门楣匾额上题“冀北严疆”。东北角有花岗岩台阶,由此可登上鼓楼,台基上东南、西南各立一根高高的红色旗杆,鼓楼有两层,有开间有回廊,顶层内设一面大鼓,为主帅击鼓点将时所用。鼓楼气势恢宏,傲视古今。</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石牌坊,位于鼓楼正南,古朴典雅,精美秀丽,明代皇帝圣旨旌表,为辽东总兵名将李成梁所立。石坊采用暗紫色沉积砂岩建造,高三丈许,宽三丈余,仿木牌坊建造,制作俊美。坊额竖刻“世爵”二字,横额刻有“天朝浩券”及“镇守辽东总兵官兼太子太保宁远伯李成梁”字样;下刻“万历八年十月吉日立”。中柱的石狮,边柱的鼓心雕花云形抱鼓石,侧边的石兽以及坊上的浮雕,各种人物、鸟兽、花纹,细致精巧,栩栩如生,虽经四百余年的风风雨雨,依稀可辨。足以追忆将军百战厮杀的英雄壮举。</span></p> <h3>  崇兴寺双塔,座落在北镇古城东北隅崇兴寺南,因寺而得名,两塔东西相望,间距43米。东塔高43.85米,西塔高42.6米,形制相同,均为八角十三层密檐式实心砖塔,因外形别致,秀丽挺拔,被誉为“禅塔双标”。双塔始建于辽代,后经元、明、清历代重修,塔的基座上雕有各种花纹,下部雕有狮子、负重力士和莲花瓣,向上为仰莲座,座上承托塔身,塔身每面都有拱龛,内雕坐佛,外立胁侍,上饰华盖、飞天和铜镜。塔檐十二层,由下至上逐层内收,每层檐角都挂有风铃,随风摇动,声音清脆悦耳,胜似仙音,塔顶的莲座、宝瓶、宝珠等均保持完好,是全国古塔中极为少有的。若从闾山山顶东望古城内双塔,云里雾中时隐时现,更为壮观,每当艳阳高照,蓝天白云与双塔交相辉映,塔燕绕双塔上下翻飞,也是一大奇观。“禅塔双标”,北镇古城八大风景之一,名不虚传。</h3><h3> 关于双塔的来历还有一段美丽的爱情故事传说,信否由人。</h3> <p class="ql-block">  最壮美的景观当属故乡的那座山一一医巫闾山。医巫闾山风景如画,美不胜收,古称微闾、无虑山,今称闾山,位于古城西,距北镇古城5公里,现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p><p class="ql-block"> 医巫闾山历史悠久,相传舜时把全国分为十二州,每州各封一座山作为一州之镇山,闾山被封为塞北幽州的镇山。周时封闾山为五岳五镇之一。它以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秀丽旖旎的自然风光而享誉国内外,成为中国北方著名的旅游胜地。</p><p class="ql-block"> 医巫闾山景色秀美,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交相辉映。春来春风轻柔,春阳暖暖,山花烂熳,梨花似雪,那漫山遍野的梨花似是走不出的仙境,亦真亦幻,亦幻亦真。夏来艳阳高照,满山翠黛千重,满眼的绿色绿到天边,仿佛宇宙也成了绿色,山静蝉鸣,蝉鸣山静。秋来天高云淡,霜催木叶,万山红遍,果香醉人,层林尽染。冬来冰清玉润,白雪皑皑,满世界的银装素裹,干净的让人不忍走过。医巫闾山上的秀峰、奇石、古松、飞泉、瀑布、幽洞,乃鬼斧神工,因四季不同,万千风景各逞奇绝。医巫闾山人间仙境,瑰丽壮美,实至名归。</p> <p class="ql-block">  山门前广场中间排列四面镇山铜鼓,鼓上刻有“国泰民安”四个大字,东西两侧的石雕是清朝的六位君王,石像气宇不凡,神韵犹在。这些君王到东北巡边祭祖,考察民俗风情,多次在北镇巡游祭祀,登临闾山观光览胜、题诗吟咏、刻石立碑。“医巫闾山”四个大字便是乾隆御笔。这些声威赫赫的古代君王如今也只能静观沧桑巨变,自叹弗如: 今胜昔,民殷富,山河在,何辉煌。</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医巫闾山标志性山门为悬壁交叉剪影式结构,中空部分仿天津蓟县独乐寺外形,是典型的辽代建筑风格。山门立柱底部有八幅浮雕,展现了闾山从尧舜到明清的五千年中华文明史。中间两根门柱顶部各有一只“啸天犼”,威震四方。两侧门柱顶端各有一只石质门鼓,寓意天下吉祥平安。医巫闾山的山门似敞开的胸怀,热烈欢迎来自五湖四海的宾朋,祝福你我他,拥抱今天明天和未来……</span></p> <p class="ql-block">  进了山门,继续前行数十米便到了圣水桥,圣水桥为石制单孔桥,建造精美,秀丽典雅,因医巫闾山大石棚内圣水盆中的泉水在山间形成小溪,流经桥下而得名“圣水桥”,踏上圣水桥,顿觉仙气十足,飘然欲飞。</p> <h3>  过了圣水桥,沿石甬路拾级而上。仰观奇山,目不暇接,翠柏林立,松涛阵阵,怪石嶙峋,沟壑幽深,两块巨大的岩石相抵而立,其一之上刻有“从善如登”,落款爱新觉罗•庆龄。据史料记载,爱新觉罗•庆龄公正廉明,在任期间,广宁曾遇大旱,她上书朝廷,并亲自到闾山的观音阁许愿。当时观音阁的住持请她题写“从善如流”,意在赞扬她做好事犹如流水,而她却题写了 “从善如登”四个大 字,意为做好事犹如登山,前路艰险,心身劳累,但登山才能远眺,登高才能揽胜,寓意深远,引人遐思。爱新觉罗•庆龄把字题写在祖先曾经走过的路旁, 意在以此劝勉后人,登高陟险,懿善嘉行,以仁以慈,天下太平。</h3> <p class="ql-block"> 继续前行,不远处左侧便是观艺亭,又称习武台,原亭为清乾隆十九(1754)年修建,亭上有楹联,上联:地静避尘凡,问景堂深山曲抱,下联:处幽宏造化,旷观峰矗水飞流。其亭长宽约有2米,四角黄琉璃瓦顶,饰以苏轼彩绘,亭中原设有皇帝的一把御椅,亭子前面有一块长12米宽10米的巨石,是清乾隆皇帝来闾山游览时途中休息和观赏武术或歌舞表演的地方。此亭为1985年重建,此楹联为乾隆皇帝亲撰,后由现代书法家辽宁省书法协会主席沈延毅补书。</p><p class="ql-block"> 此亭今为游客缓解登山疲劳休闲小憩之所,紫气东来,祥云萦绕,似仙风道骨禀赋天成,凡人游此,三生有幸矣。</p> <p class="ql-block">  过观艺亭沿甬路继续前行,便是著名景观大石棚。大石棚又称道隐谷。据史料记载大石棚是断层岩体,雨水经过表层岩石的缝隙流进断层的里面,另有冬季流水成冰时的膨涨,使里岩的层体断裂碎落,奇迹般地造成了上层岩石覆盖着的洞穴景观,大石棚巨石悬立,实乃天成。棚内左侧为庙殿,塑有释迦牟尼和观世音、地藏王菩萨像,两侧塑有十八罗汉像。棚顶有匾额,书写“天然幽谷”,右侧有石穴,深不见底,投石其中,会有声回响,石穴外有一石板,名卧仙床,意神仙睡卧之地。谷顶刻有“古洞天”、“四大成和”等古匾。大石棚附近的悬崖上,石刻也很多,有“水石奇观”、“高山流水”、“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云壑”、“思岩”等,尤其是"医闾佳胜"四个大字最为醒目,颜体楷书,功夫了得。</p><p class="ql-block"> 大石棚悬崖顶端石缝中,有一股天然泉水,顺着大石棚石壁滴落而下,从前檐落到石盆中,水花四溅,星星拂面,尤为可人,乾隆皇帝见此奇景,赐名曰“圣水盆”。盆中水满则外溢,冬夏不断,每到雨季,滴水会形成流瀑,似白玉珠帘,凌空飞落,迎着朝霞或映着月光,会出现七彩霓虹,甚是美丽壮观,冬季则滴成冰柱,晶莹通透,似冰雕,似溶洞,堪称奇观,泉水从圣水盆中溢出,形成一条小溪,流经圣水桥,一路欢歌而南……</p> <p class="ql-block">  由大石棚前行左侧便是大观音阁,简称“大阁”。其阁始建于辽代,明初称清安寺,后改称观音阁,庭院内有菩萨殿和财神殿,并供奉观音菩萨、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以及文财神和武财神,庭院内古柏参天,郁郁葱葱,终年香火不断,烟雾缭绕。</p><p class="ql-block"> 观音阁是医巫闾山的主要游览景区。观音阁周边,苍松翠柏,奇峰怪石,幽谷溪流,尤如一幅绚丽多彩的风景画,美不胜收。亭台庙宇、宗教文化、哲理禅思水乳交融,魅力无穷。</p> <h3>  由大石棚往东拾阶而上右前方便是旷观亭,又称六角亭,高五米,黄瓦红柱,飞檐翘角,下部围以栏杆,为辽代东丹王耶律倍所建“读书观景亭”,清乾隆十九年于原址重建,并改称旷观亭,亭上有楹联,上联:旷代号称名胜地,下联:观光重到帝王亭。由旷观亭南望,可见玉泉湖碧波潋滟,北镇庙云里雾中时隐时现,极远一线,不知是河是海。医巫闾山群峰叠障,奇石怪峰彼彼皆是,古木参天,绿波荡漾,景色秀美奇绝,令人心旷神怡。</h3><div> 因旷观亭建在酷似石龟的龟背上,石龟状似金蟾,每当夕阳西照时会有金光闪烁,因此,人们又将此景称之为“日照金蟾”。</div>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由旷观亭北走向西翻一座山,便来到望海寺,望海寺又称白云关 ,位于观音阁后的山崖上,为辽代烽火台、明长城关隘,整个古城堡建在一天然巨石之上,登临绝顶,南望可见渤海烟波浩淼,是雾?是海?东望可见两座天然形成的莲花石台,错落有致,两棵奇松相互眺望,是恋人?是母子?亦或是其他,是什么都不重要,重要的是相亲相爱,相依相守。</span>北望可见一座座庭院依山而卧,那是当年耶律倍读书的地方,楼台亭阁,红墙青瓦,雕梁画栋,古色古香,房前屋后,苍松翠柏掩映,现在依然感觉随风似有书香飘逸。西望可见一座座山川,绵延百里紧紧相连,幽深宁静,让人无尽的遐想……望海寺堪称“医巫闾山第一胜境”名不虚传。</p> <p class="ql-block">  由望海寺下山穿越碑廊,便是耶律楚材读书堂,它是元代宰相耶律楚材幼年读书的地方,现已恢复旧观。</p><p class="ql-block"> 耶律楚材是辽东丹王耶律倍的八世孙,三岁丧父,母亲杨氏在此为他建了读书堂,在此教子读书,耶律楚材在医巫闾山度过了童年、少年时代。在医巫闾山悠久的历史文化影响下,加之恩师的教导,耶律楚材成为博古通今、运筹帷幄的一代贤相,他辅佐元朝三位皇帝,励精图治,国运昌盛。</p><p class="ql-block"> 读书堂内陈列有耶律楚材在医巫闾山读书和辅佐元太祖忽必烈的蜡像,再现了宰相耶律楚材挑灯夜读,奋笔疾书,辅佐太祖太宗,功高德厚的一生。</p> <h3>  由耶律楚材读书堂沿石阶而下,可望一片开阔地,一株古松傲然独立,高耸挺拔,枝叶繁茂,四季常青,人称万年松(实际没有万年),它高26米,树围5米,据说是耶律倍隐居桃花洞时所栽,因此也称“太子松”,又因为它年代古老,通称为“万年松”。</h3><div> 与万年松毗邻的风井,相传是耶律倍和寺庙僧人的饮水用井,因年久失修,井底坍塌,遂与大石棚顶相通,棚内山风从井中冒出,水井无水而有风,如果把草帽投入井中,风会把草帽吹上来,故称“风井”。</div> <p class="ql-block">  由万年松南上,便是南天门。南天门天然形成,东西两大石壁夹立,形状如门,人可自由通行,居高临下,形势险要,南天门正面右侧石壁上的“北镇名山”尤为引人注目,这是明嘉靖状元龚用卿题刻。另有明代“瞻忆皇都”等石刻,游客到此都会背倚刻石争相摄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  从南天门沿石阶甬道下山途中,抬头可见东北山崖险峻处的吕公岩,怪石磷峋,难以登攀。此处习称“仙岩独秀”,传说八仙之一的吕洞宾任萧太后军师云游医巫闾山时,曾经住在峰顶的草庐里,故称“吕公岩”,现只存遗址。</p><p class="ql-block"> 附近山岩刻石“蓬莱仙境”,据说是吕洞宾手迹的临摹。</p> 由医巫闾山返回北镇古城途径北镇庙,北镇庙始建于隋代,初称"医巫闾山神祠"。于金、元、明、清历次重修和扩建,后改称"北镇庙"。是医巫闾山的山神庙,也是全国五大镇山中保存最完整的镇山庙,现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div>  北镇庙坐北朝南,依山而建,南北长240米,东西宽109米,它建在中轴线上,由南至北依次为石牌坊、山门、神马殿、钟鼓楼、御香殿、大殿、更衣殿、内香殿、寝宫等。庙内保存有元明清碑刻56块。庙东有乾隆年间所建的"广宁行宫"遗址(清代曾有五位君王多次到此祭山),庙后还有仙人岩、翠云屏等秀美景致衬托。</div><div> 北镇庙承载着厚重的历史……庙前石狮子表情迥异,喜怒哀乐,千年依然,它喜什么?怒什么?哀什么?乐什么?你悟出了吗!那端坐千年的山神依然倾听亘古如斯的松涛雁语,依然坐观小镇亘古如斯的万家灯火,不论花开花谢、草长莺飞,一任时光流淌,永永远远……</div> <p class="ql-block">  谈家乡,写风景,赞名胜,不可或缺的还必须写上家乡的梨花,每每听到京歌《梨花颂》中的那句“梨花开,春带雨,梨花落,春入泥”这柔美的韵味十足的唱腔时,便情不自禁的想起家乡的那片梨园,想起医巫闾山那漫山遍野的梨花——圣洁的香雪海。</p><p class="ql-block"> 记忆深处最美的梨花,还是家乡的那片梨园,梨园在我家东边,好大好大的一片,品种好多好多,我能认出的仅仅七、八种,最常见的有秋子梨、香水梨、平顶香、八里香等,名字好听吧。这片梨园离我家不足百米,每到春天的四月初,在轻轻的春风中、在柔柔的暖阳里,各种梨树便萌出嫩嫩的绿芽,开始孕育花蕾,花蕾的顶端还有些浅浅的粉,等到四月下旬,藏在嫩绿梨叶中的花蕾,慢慢露出了笑脸,花渐渐的开了,浅浅的粉不见了,只见一树洁白,清淡素雅,瞬间便开成一片花的海洋。当你走近梨树,细细观察,你会发现,各色品种的梨花,并没有太大的差异,只是大小、浓密、稀疏稍有不同,每朵梨花都有5个椭圆形的花瓣,纤细的花蕊柱头或淡黄、或淡绿、或红褐色,参差不齐,疏密相宜,一团团、一簇簇,盛开的半开的,密密匝匝,层层叠叠,如白云轻飘,如雪花轻洒,满枝满树满园一片雪白,远胜《镜花缘》之梦中仙境!春风中,花香淡淡,洒满乡间,蓝天白云下,万千梨花宛如白衣仙女,轻舞衣袖,飞落凡尘。梨花虽无樱花之娇贵、桃花之妩媚、杏花之艳美,但这梨花的雪白圣洁无谁能比。这别样的美丽,遇见诗人她就像一首绝美的抒情诗,遇见音乐家她就是一段绝美的小夜曲,遇见画家她就是一幅绝美的水墨丹青,遇见茶艺师她就是一盏绝美的淡淡香茗,遇见酿洒师她就是一壶绝美的花间佳酿。</p><p class="ql-block"> 雪似梨花花似雪,</p><p class="ql-block"> 似与不似都奇绝。</p><p class="ql-block"> 山醉水醉佳人醉,</p><p class="ql-block"> 月下独酌羞相约。</p><p class="ql-block"> 明年四月下旬的梨花节,我一定要去医巫闾山,再看看家乡的梨园,再赴一次浪漫的梨花之旅,且看春深处,梨花开又落,静观飘飘而下的梨花雨,漫步温馨旖旎的香雪海,慢饮一壶甜甜的梨花醉,那将是何等的惬意!梨花静美无语,我与梨花相约相遇相随,拾起一枚枚柔柔的梨花辫,拈一丝丝淡淡的梨花香,留一缕缕绵绵的牵念,让那一季季的素白和清丽存留在永不言老的年华中,凝聚成最美最美的诗行,这不正是心灵的净化与升华吗?!……</p> <h1> <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恩泽盈天地 日月惠重光</span></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虽然出生在古城北镇,但我从小生活在农村,在农村度过美好的童年和充实的学生时代,直至上大学才离开这片热土,离开勤劳善良纯朴的父老乡亲。后来远到他乡去工作,牵挂思念与日俱增,深深感悟到了魂牵梦绕的故乡之情。</p><p class="ql-block"> 五十年代后期,国家颁布了一项政策,人人都有一双手,不在城里吃闲饭,于是母亲带着我们回到了爷爷奶奶的老家,一个安静祥和的小村庄一一秦屯,她可能在地图上都找不到,是一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小乡村。</p><p class="ql-block"> 秦屯位于国道102线沟北公路中段的东侧,地理位置优越,自然环境幽美,村庄的东边和西北边各有一片很大很大的梨园,每到春暖花开时,梨花淋漓尽致的绽放着,梨花是那么素白、那么清纯、那么静美。一阵清风吹过,梨花随风漫舞飘飞,花雨飘洒,霏霏如雪,更显得飘逸美妙。柔柔的春风,绵绵的春雨,白白的梨花,蓝蓝的碧空,渲染出小村庄独有的诗情画意,当果实成熟的时候,金黄一片,远远的便可闻到那沁人心脾的梨香。村子的后边有一条清澈的小河静静的向东流淌,村子前边是一望无际的田畴,舒展着伸向远方,小村庄有四条主路通向外界,出行方便,村子不大,方圆不足两公里,60多户人家,300多口人,姓氏简单,王李张刘,占绝大多数,并无一人姓秦,我问过长辈,秦屯为何无秦姓,他们也不知道根源。村里的乡亲们纯朴善良,勤劳节俭,人际关系简单融洽,哪家有个大事小情,全村的人都会热情的来帮忙,互帮互助,和谐和乐,热闹而温馨。如今这里仍然是一个祥和宁静的小村庄,我对家乡的一草一木都记忆犹新,特别是那一望无际的田野阡陌,那里有父老乡亲们或深或浅的足迹和他们挥洒的汗水,一朵朵白云在湛蓝的天空中漂来漂去,那是归家的呼唤,美丽的夕阳,落日的余辉,劳动归来的人们,三三两两悠闲地走在乡间的小路上,总让人联想到落日归耕的图画。人们即兴哼唱的小曲总让人想起茅盾《风景谈》中的名句,“自然是伟大的,人类是伟大的,然而充满了崇高精神的人类的活动,乃是伟大中之尤其伟大者。”</p><p class="ql-block"> 每当清晨的薄雾还没有散去,露珠还在草叶间留连,虫儿鸟儿还在沉睡,村庄却早早的醒了,一缕缕或白白的或蓝蓝的炊烟冉冉升起,与清雾弥漫融合在一起,整个乡间弥漫着家的味道,小小的村庄霎时平添了几分朦胧的诗意。</p><p class="ql-block"> 我的家就坐落在村子的最东头,宽敞的前院呈长方形,正房五间,东西两侧各有厢房五间,正房是带有滚水檐的青砖瓦平房,石头水泥的山墙,精编的苇笆盖顶,窗户很大,分上下两部分,下边是玻璃窗,上边是万字型的花格窗,有点像宫廷里的样式,典型的满族风格,花格上面糊着掸了油的白纸,既结实,又亮堂。我曾经问过爷爷,为什么不把窗户全做成玻璃的,每年糊纸掸油多麻烦啊。爷爷说从我记事家家就这样,传统习惯吧,东北的气候寒冷,糊纸的窗户要暖和得多,当然后来都换成玻璃窗了。窗户上边的横梁上画着精美的图案,有祥云、花鸟、山水,还有象征着幸福吉祥的图画,蓝白为主色调,花为大红色,正房的门两边有石雕的福禄,意味着主人福禄双全。后院其实是菜园子,很大很大的。这样气派漂亮的房子,在村里只有我们一家,那是爷爷辛苦一辈子才攒下的家业。</p><p class="ql-block"> 爷爷是一家之主,家里的重大事情都由爷爷决定。爷爷心疼两个儿子,让他们住正房,我家住正房的东屋,爷爷奶奶住在三间西厢房。东厢房的三间借亲戚居住,另两间是柴房,西厢房的另两间是碾坊,碾坊里有一盘石头做的碾子,还有一台木制的手摇风车,供全村人磨米轧面用。大院里祖孙三代,妯娌、姑嫂、叔伯兄弟姐妹们和睦相处,其乐融融。每天前来排队磨米轧面的乡亲,更让大院热闹非凡,天气暖和的时侯,大家随便找一空地儿一起唠嗑闲聊,谈古论今,村里发生的好多好多的趣闻趣事,都是谈笑的话题。孩子们自然不喜欢听大人们高谈阔论,我们自有我们的乐趣,我会和叔伯妹妹与邻居的小伙伴儿玩着最古老的游戏:跳格子、踢毽子、打口袋、跳皮筋儿……无忧无虑。天冷的时候等候磨米轧面的乡亲自然要到屋里烤烤火,喝杯白开水,暖和暖和,大家开心的叙叙家常,场面也很温馨,这就是我的家,我们的大院。</p> <h3>  乡亲们磨米轧面用过的石制碾子。</h3> <h3>  乡亲们磨米轧面用过的木制的手摇风车和笸箩与筛箩。</h3> <p class="ql-block">  这张照片就是我家的第一张全家福。</p><p class="ql-block"> 照片中的两位长者是我的爷爷奶奶,后排左起婶婶、母亲、大姑、父亲、叔叔,前排穿一样衣服的左边是老姑、右边是姐姐,还有哥哥,最小的是我。 </p> <p class="ql-block">  先介绍我的爷爷,我的爷爷可是个有故事的人哟!爷爷的那段历史鲜为人知,40年代初期,经爷爷的大舅哥介绍,爷爷得以到冯玉祥将军帐下做差事,当时爷爷的算盘打的特别好,我的算盘启蒙老师还是爷爷呢,至今我还记得打算盘的一句口诀“三一三余一”。在冯将军那里爷爷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随从管帐先生,没有军籍,不算军人。40年代中后期,因冯将军携家眷出国,爷爷便辞别了冯将军,与其大舅哥在河北保定做了两年小生意,养家糊口,解放的前两年,大约是1947年的年底,爷爷回到了老家。关于爷爷的这段历史,本来有一张老照片的,爷爷和两个军人,爷爷穿长袍马掛,其中有一个人就是冯玉祥将军,这段历史爷爷未曾跟任何人提起,村里人只知道爷爷在外做生意,具体做什么他们并不了解。直到70年代中期,爷爷小心翼翼地把这张照片交给了我弟弟,让弟弟到照相馆再翻拍一张,弟弟到照像馆找到照相师父,他是我们一个屯的,姓李,论辈份我们叫他大爷,弟弟说明来意,李大爷看了看照片担心地说,运动还没彻底结束,这张照片恐怕会招惹麻烦,我先替你家保管着,过段时间看看再说。几年后,弟弟再找李大爷时,他却说照片不见了。唉!真的很可惜!爷爷一句话也没说,可不知心里有多疼。那段时间我正在学校教书,常住校不怎么回家,后来考上大学离开了家乡,也没机会见到这张老照片,现在更无从考证这段历史的真实性,因为那个年代爷爷要保守秘密,弟弟拿到照片到照片失去,已过了几年,随着爷爷的故去,这段本以尘封的历史,更成了难解甚或是彻底无解之谜……</p><p class="ql-block"> 等爷爷在外地做生意回到老家后,主要以务农为生,农闲时做点小生意,补贴家用,日子过得很是殷实。爷爷勤劳能干,肯于吃苦,乐于助人,很有人缘。记得爷爷给我讲过土改,村上划分成份,划到我爷爷时,村主任说大家看看王振清(爷爷的名字)应划什么成份,与会的农民代表齐声喊,“贫农”、“贫农”,爷爷的成份就划好了。我觉着根据当时我家的田产,至少应该是中农,我爷爷说就因为他人缘好,才有这样的好结果的,否则就连我的经历也得改写了。假如要是成份不好我是上不了大学的,还得感谢爷爷,爷爷乐善好施,左邻右舍谁家遇到困难,出人借钱是常有的事,乡亲们都说东院(我家住在村东头,村里人习惯称我家为东院)他二大爷是个大好人(爷爷在家族中排行老二)。</p><p class="ql-block">  爷爷还有一门手艺,就是做得一手好豆腐,干豆腐又薄又干,白豆腐块大又软,货真价实,很受人们的喜爱,一点都不耽心卖不出去,其实做豆腐这活非常辛苦,无论春夏秋冬,爷爷每天凌晨3点起床,担着泡好的豆子走大约1.5公里到生产队用石磨磨豆子,磨好后放到架在矮缸上带有筛状的圆木桶中,爷爷要用一个平头木杵挤压,让豆渣与豆汁分离,这是个力气活,还需有技巧,否则的话木杵被吸住,必须前后左右上下循序渐进,漫漫挤压,然后把豆汁用大锅熬开,注意把握火候,不能熬糊,之后盛入大缸中,凉一会儿,用卤水点豆汁成豆腐,就是辽宁北镇义县黑山一带所说的水豆腐(注意不是豆腐脑)。小时候早饭前我经常到爷爷那买水豆腐,注意:付钱的。有人要问,自己爷爷做的水豆腐还要付钱?是的,要付钱,一毛钱一小瓢儿,绝不会多给,那时就那样,我觉着没什么,挺公平,不然,全村都是亲戚,就会分出远近亲疏啦。爷爷挣的是辛苦钱,爷爷要凌晨3点起床做豆腐,为的就是赶在人们吃早饭前,好卖!水豆腐的老嫩全凭经验,这关系到干豆腐或大豆腐的好坏,如果做干豆腐和白豆腐还需再加一道工序,把点好的豆腐倒到模子里,干豆腐薄一点儿,白豆腐厚一点儿,压一下,挤出豆浆,干豆腐压的时间长点儿,白豆腐压的时间短点儿,最后起货,大功告成。然后走街串巷,沿街叫卖,货好不愁卖,天天如此,周而复始,爷爷积攒的家业,就是这么辛辛苦苦一辈子一分一毛的挣来的,后辈们要懂得感恩哟!</p><p class="ql-block"> 后来,年龄大了,爷爷把这门手艺传授给了叔叔和大姑,继续着家传的手艺。</p><p class="ql-block">  从此,爷爷不再东奔西走,不再为生计忙碌操劳。在家种种菜园,浇浇花草,哄哄重孙重外孙,安享天伦之乐。 </p><p class="ql-block"> 如今爷爷已过世多年,愿爷爷在天堂一切安好!</p> <p class="ql-block">  再讲讲我的奶奶,从我记事起,奶奶就已经50多岁了,奶奶是一位普普通通的农村老人,她中等身材,虽算不上漂亮,但也是慈眉善目,脑后梳着疙瘩鬏,头发梳得亮亮的,一丝不乱,耳朵上的金耳环从未见摘下过,左手无名指上的老式金介指很是显眼,四季穿着同款的颜色不同的带大襟的系盘扣的棉布上衣,下身常年穿着黑色或蓝色的粗布抿裆裤子,冬天头上带一顶黑色金丝绒做的老人帽,帽子右边镶嵌着绿色的翡翠饰品,点缀的恰到好处,翡翠饰品不知真假,三寸金莲,穿着自制的精美的绣花布鞋,素淡青雅,整个人看起来清爽利索,这就是我的奶奶。</p><p class="ql-block"> 奶奶的婚姻模式,是千千万万个家庭的缩影,纯属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婚前,爷爷奶奶从没见过面,不知双方的真正模样如何,只能听媒人的描述,只有在新婚揭盖头的那一刻,才彼此见到真面目,是丑是俊,是否有点小缺陷,都无法反悔,婚姻已成定局,是典型的封建社会的婚姻模式。最不可思议的是奶奶连自己的姓氏名字都没有了,随夫姓,然后有名字王李氏,奶奶娘家姓李,我猜想奶奶未出嫁前肯定有自己的名字,只是婚后从了夫姓,有了新名,就连她同辈的大于她的家人来走亲戚时,都喊她老王,连姓都没了,现在想想真是有点悲哀,两个人合不合适做夫妻,有没有爱情,都得婚后漫漫磨合培养。好在奶奶的性格温和,纯朴善良,一嫁给爷爷就默默地承担起了所有的家务,她和所有的女人一样,把自己一生的幸福像押宝一样托付给了她嫁的这个人,从此,一生都为丈夫、孩子、公婆无私地奉献着,奶奶认为这就是她的最大幸福。</p><p class="ql-block"> 我记得爷爷凌晨三点起来做豆腐,奶奶也会起来纺线,天亮做好家务后开始织布,奶奶给乡亲们纺线和织布挣取手工线,补贴家用。奶奶家有一台木制的手工织布机,每年开春或上秋都要拉一台布,乡亲们把纺好的棉线,先用拐子拐好,再用稀米汤浆一下,然后把浆好的线缠到木制的桡子上,拿到奶奶家,奶奶请专业拉经线的叫机匠的师付拉好经线,缠到织布机的轴上,一台布一共20块,一块布20大尺,一切准备好后,乡亲们再把纺好的棉线拿给奶奶做纬线,一块布需要2斤纬线。织布时,奶奶坐在织布机前的横板座位上,脚踩上下踏板,手推机杼,使经线张开三角形的口,左右手来回扔梭子织上纬线,再推机杼,循环往复,唧唧复唧唧,两三天一块手工织布才能完成。那个年代人们的衣服、被子大多数都是用手工布做的,当时在我们村子里有织布机的不过三两家,奶奶织布的手艺好,乡亲们都愿意找奶奶织布,奶奶起早摊晚的忙于纺线织布,奶奶总是笑呵呵地说,“好着呢,不累,不累。”</p><p class="ql-block"> 奶奶就这样辛辛苦苦地干了一辈,后来奶奶把织布手艺传给了母亲、老婶儿和老姑。再后来奶奶得了脑血栓,瘫痪在床,生活不能自理,爷爷奶奶便归我父母赡养,叔叔一家从大院里搬出去另行建房分爨单过,爷爷奶奶的衣食起居,看医生吃药打针输液全由我父母照顾,父母很孝顺,为我们儿女树立了好榜样。</p><p class="ql-block"> 爷爷奶奶的晚年还算幸福,尽管年轻时爷爷奶奶经常吵架,奶奶也总是甘拜下风,等老了,奶奶病了,爷爷也会帮把手,帮着我父母细心照料奶奶,也算是情感上的补偿吧!奶奶病逝后,爷爷非常伤心,一年后爷爷也驾鹤西去……</p><p class="ql-block"> 爷爷、奶奶,天堂可好!</p> <p class="ql-block">  父亲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高高的个子,瘦瘦的,年轻的时候也是非常帅气的,人很纯朴简单,性格耿直倔强,文化水平不高,只上到小学四年级,便辍学在家,跟爷爷学做农活、学做小生意,如果没有突发的特殊事儿,父亲一辈子也许就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p><p class="ql-block"> 那是1951年的秋天,就是朝鲜战争爆发一年多了的秋天,前线战斗异常惨烈,为确保战争的胜利,必须急速补充大量兵员。根据国家当时的政策,我们家男丁多,应该出一个人去朝鲜战场。具体任务就是从前线往后方医院抬送志愿军伤病员,但不是军人,没有军籍,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抬担架的民工”。接到通知的其他农户,也都按规定出了人,随军出发。在过鸭绿江时,遇到敌机狂轰滥炸,死的死,伤的伤,同去的胆小的乡亲跑的跑、逃的逃了。父亲天性忠厚,耿直倔强,认为国家给的任务,必须得完成,犟劲一来就冲过了鸭绿江,同村来的人只剩下父亲和一个本家爷爷。几经辗转,途经朝鲜新义州,又换坐汽车,在山路上颠簸了四天四夜,才到了一个偏僻的小山村休整待命。这儿离三八线可能已经很近很近了,时不时会传来枪炮声。第三天傍晚接到通知:西线一场战斗刚刚结束,重伤员需要从前线转移到后方医院治疗。父亲他们的任务是把从战场上退下的重伤员送到指定地点,再转送后方医院。伤员伤哪的都有,当时只是做了简单的处理,他们痛苦的哭喊甚至粗暴地骂人,有的到不了目的地就牺牲了,那也必须把人抬到指定地点,中途不许丢下。当时大小枪战随时可能发生,炮击、轰炸随时可能,不论傍晚、拂晓、阴晴、白昼。抬送伤病员刻不容缓,昼夜兼程,白天行进,危险可想而知。敌机时不时飞来低空盘旋侦查,发现目标就会狂扫乱炸。父亲他们简直就是在和时间赛跑,就是在拿生命做赌注,他们在老兵的指挥下,遇有危险,紧急隐蔽,或山坡下,或树林中,危险过后再继续前行。这样的任务无法计数,次次都是险象环生,撼人心魄。送伤员、挖战壕、修工事,这样的工作每天重复着,日复一日,死神随时降临……父亲说,最害怕的是伤病员在你眼前死去,淋漓的鲜血让你噩梦不断,最高兴的事呢,自然是自己和战友都还活着,都还能看到东方重升的太阳……</p><p class="ql-block"> 1953年,抗美援朝战争结束,父亲回到了阔别两年多的祖国,见到了分别已久的亲人。是抗美援朝,改变了父亲的命运,从此父亲走上了工作岗位,从一个普通的农民成了一名国家干部……</p> <p class="ql-block"> 很遗憾父亲在朝鲜战场时的照片,还有一些勋章、纪念章等都没有很好的保留下来……</p> <h3>  走在胜利的道路上……</h3> <p class="ql-block">  父亲从朝鲜战场回来后,便参加了工作,父亲最初工作的单位当时叫棉麻烟草公司,后在沟帮子粮食管理所任所长,再到北镇面粉𠂆担任厂长,在工作期间,父亲曾先后借调到县法院、县总工会(任县工会主席)、辽宁省粮食厅等单位工作,再后来调到县粮食局汽车运输大队,担任大队长,这是当时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  这是1953年父亲参加辽西省粮食系统先进代表大会时的照片,前排左二是父亲。</p> <p class="ql-block">  这是1962年父亲在沈阳学习时的照片,上排右一为父亲。</p> <p class="ql-block">  这是父亲1965年在沈阳党校学习时的照片,前排右三为父亲。</p><p class="ql-block"> 这次学习归来后,下基层锻炼一年,然后有机会升职,可是转年的5月文化大革命运动开始了,一切发生了改变,父亲也被打成了“走资派”,被隔离审查,不许会见家人,虽然没审查出任何问题,这件事却在我们幼小的心灵上留下了难以平复的创伤。后来也平反了,为父亲平反的公告就贴在北镇县城拱形南城门的左边,黄纸黑字,我亲眼看到的,那时我们难得进城,不知为什么会这么巧合,平反后的父亲依然在粮食局继续工作……</p> <p class="ql-block"> 1971年父亲也和其他干部一样走了“五七”道路,下放到农村接受劳动教育,两年后落实政策,在廖屯公社任知识青年助理,具体负责“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的工作。这项工作很不好做,新生事物,没有经验可以学习借鉴。这些青年虽然有知识有文化,但其实只是十五、六岁的小孩子。城里长大,到了农村这一广阔天地,什么都新鲜,什么也不会做,偶尔也会做错事儿,甚至会干一些坏事儿。父亲为此伤透了脑筋,下了好大一番功夫,才把全公社十几个青年点管理的井井有条。知青们热情高涨,积极进取,他们都非常喜欢这个朴实、善良,工作细致的“老大哥”。</p><p class="ql-block"> 父亲正直清廉,两袖清风,从不索贿受贿,在知青招工、返城、推荐上大学这些关乎青年人前途、命运的大事儿上,真正做到了公平公正,可以自豪地说,父辈们才是廉政清明的称职的国家好干部。</p><p class="ql-block"> 70年代末期,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结束,父亲又回到了他工作过的粮食部门,默默无闻地工作直到退休。父亲一生从事好多职业,他没有显赫的地位,也没有惊天动地的辉煌业绩,只是一丝不苟地履行着国家公职人员的职责。为人平凡低调,生活简朴,是一个光明磊落、襟怀坦荡、正直无私的人,说话从不拐弯抹角,也不会阿谀奉承哪个当权者。父亲用他朴实的人生抒写了他的生命轨迹,没有豪言壮语,没有留下经典名句,也没留下万贯家财,却给了我们热爱生活、脚踏实地、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p><p class="ql-block"> 父亲工作踏实、兢兢业业、不计私利、任劳任怨,父亲的品格精神至今仍感召着我们兄弟姐妹。</p><p class="ql-block"> 父亲已过世多年了,但父亲生前的点点滴滴总会闪现在脑海。有时候,父亲会不经意的走进我的梦中,在梦中和父亲相逢,感觉是模糊的、幸福的……</p><p class="ql-block"> 这是父亲做知青助理时,1973年至1975年参加县级各种代表大会时的照片( 图中上边照片前排中间者、中间照片中前二排右三、下边照片前二排左三为父亲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母亲今年已经88岁了,身体还挺硬朗,晚年还算幸福,只是有时有点糊涂,甚至不知今夕是何年,我们姊妹几个也会常回家看看,帮她做点家务,买点做点她喜欢的吃的用的东西,她高兴,我们就放心,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母亲是一个平凡的普通的家庭妇女,她有着许多家庭妇女的优点,贤淑孝顺,朴素勤劳、勤俭节约、心灵手巧、吃苦耐劳,乐于助人,遇事有主见,好像没有什么事情可以难倒她。母亲性格倔强,脾气有点急躁。母亲的性格与她经历有关,因为母亲4岁时就失去了母爱,是在姥姥家长大的,母亲的姥姥家是深山里的大户有钱人家,母亲虽小但寄人篱下的生活也一定在她幼小的心灵中留下一些阴影,有时会不开心,为了保护自己变得很强势,不服输。好在母亲的父亲,我的姥爷是个开明人士,到了上学的年龄把母亲接到身边,供母亲上学读书,直到小学毕业,母亲能阅读繁体字的线装古书,小时候经常看母亲看古书,我记得有《薛仁贵征西》和《罗通扫北》等,很多很多,母亲认识的繁体字可能比我都多,母亲也是个有文化的女性,只因18岁嫁入父亲家,没有出去工作,这也是母亲一生的遗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父亲和母亲1948年1月结婚,尽管仍属旧社会,但与爷爷奶奶的婚姻比起来进步很多,尽管也是媒妁之言父母之命的婚姻,但他们婚前见过面,对各自的情况有所了解,虽说谈不上爱情,但也是各自满意,母亲婚后承担起了一大家人的所有家务,奶奶真真地当起了婆婆,成了甩手掌柜,母亲不仅孝敬公公婆婆,还有大爷公公婆婆,还要照顾9岁的叔叔和6岁的大姑,叔叔大姑的吃喝穿带,缝缝补补都由母亲来操持,父亲一个大男人也帮不上什么忙,偶尔对母亲说句暖心的话,母亲说这就够了,就这样一年年忙忙碌碌,为家人默默无闻的付出奉献,母亲认为这就是自己的价值,这就是幸福,毫不夸张地说,我的母亲是伟大的,平凡而伟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要说母亲的孝顺还表现在对爷爷奶奶的无微不致的照顾上,奶奶脑血栓瘫痪在床14年,开始爷爷能照料,后来爷爷也上岁数了,我父母接手侍奉了10年,都说久病床前无孝子,可母亲却是无怨无悔,奶奶一有不适,马上寻医问药,及时治疗,弄脏了及时清洗,一尘不染,吃的讲究营养,变换花样。奶奶逢人便夸媳妇好,有时会激动得泪流满面,爷爷奶奶的晚年是幸福的,因为他们有孝顺的儿子儿媳,就是我的父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母亲的孝顺还表现在对另外两位老人的关心照顾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一是我大姨奶,奶奶的亲姐姐,大姨奶婚后无儿无女,继子继女对她也不是很亲,晚年住在我们家,从不去奶奶家,奶奶是大姨奶的亲妹妹呀,我也不知为什么。大姨奶住我家的炕头,一住就是一年,都是母亲细心照料,大姨奶特别满足,都不愿意回自己家了,后来和大姨父爷一起到沈阳的继子家生活,听说并不是很幸福,再没后来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还有一位是我的姑奶奶,爷爷的亲妹妹,姑奶年轻时嫁到大山里,姑爷家条件不是很好,姑奶时常带着俩个表叔住我们家,一住就是仨俩月,甚至更长。特别是姑奶到了晚年,姑奶有孝喘气管炎的老毛病,到了冬季病情更加严重,姑爷和表叔们照顾不到,母亲去看她,姑奶说,大侄媳妇,我上你们家呆几天吧。大冬天的母亲只好找姑奶的生产队,生产队派一辆马车,送姑奶回我们家,母亲从此精心照顾姑奶,买药看医生,吃喝洗涮全由母亲一人完成,一点点的姑奶的病情稳定了,时间也过去了大半年多了,姑奶说我病也没什么大事了,我还是回家吧,母亲说秋都收拾完了,不忙了,要不你再住一段时间,等开春再送你回去,母亲诚意挽留,姑奶执意要回,母亲也只好找车送姑奶回家了,可惜这年腊月姑奶就过世了,母亲悔不当初,别人也劝母亲说你已经尽了本不该属于你的义务,你就别自责了,这就是我的母亲,母亲伟大,世上难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再说母亲的坚强勤劳,当父亲从朝鲜战场回来后,父母与爷爷奶奶分家另过,父亲在县城工作,不常回家,全靠母亲撑着这个家,母亲的艰辛可想而知,母亲肯于吃苦,把这个小家打理的井井有条,白天下地劳动挣工分,回来喂鸡喂猪忙个不停,晚上灯下还要缝缝补补洗洗涮涮,还要打理房前屋后的菜园子,各种时令蔬菜应有尽有,时常送给亲戚朋友和左邻右舍,邻里关系和睦,大家经常夸赞母亲为人处事热情大方。</span></p> <p class="ql-block"> 纺线、织布,母亲样样做的好,70年代初家里的纺车、织布机还在,后来搬家处理掉了,母亲就是用这样的纺车和织布机纺线织布的。我们小时候穿的棉衣棉裤,从纺线织布到漂染裁剪最后成衣都由母亲亲手完成,纯手工缝制,精制美观,棉袄棉裤实在是厚实,现在想起来心里还是暖暖的。</p> <h3>  母亲织的手工布,除了做棉衣,还可以做棉被子,做被面的手工布需要到染房印花,做成麻花被面,一般是蓝地白花,拿回来后洗去浮色和印花上的白灰,用稀面汤桨一下,喷水后在长方形的捶板石上用木制的棒棰捶出光亮,平整光滑,小时候最爱干这活了,开始棒棰捶打的声音发闷,“噗噗”的,等声音清脆时,说明已捶好了,做出的被子夏天盖着特別凉爽,还不易脏,这张照片是姐姐保留的麻花被面,手机拍照传给我的,好珍贵哟!</h3> <p class="ql-block">  60年代初期,我们家买了全村第一台上海产的蜜蜂牌缝纫机,缝纫机最近这几年搬楼房,没地方放,才处理掉了,母亲很是不舍。母亲聪明好学,做机器活都是自学成才,也算是当时我们村里的土裁缝,村里乡亲们的衣服几乎都是由母亲裁剪缝制。在我的印象中,母亲的机器活不但细致,而且做出的衣服又合体又美观。</p><p class="ql-block"> 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乡亲们做衣服要自己带线,因为当时买线要线票,买布要布票,什么东都很有限。我记得母亲做一件上衣记10工分,裤子记8工分,随时记账,秋后一并转到我家的账上,年底分红时才能拿到工钱。再后来做一件上衣5角钱,一条裤子3角钱,由于母亲的勤劳,日子过得也是有滋有味。</p><p class="ql-block"> 我们当时穿的衣服也是颜色最流行、款式最时尚,特别是过年穿新衣服时总是美美的在小伙伴面前显摆一气,小伙伴们特别羡慕我,上中学时我最先穿上母亲亲手做的带麻绒领的蓝色大棉袄,相当于现在的羽绒服,走到哪里都是美美哒。穿的鞋子也是母亲做的,我们每穿一双新鞋,左邻右居都会来替鞋样,有三种样式我印象特別深,一是夏天穿的拉带白鞋,因为做起来费时费力,打隔布时必须用白布,免得鞋子打湿后印花鞋面,我穿着上学时特别小心,生怕弄脏了,弄破了,当时上学先走一段小毛毛道,怕露水打湿鞋子,我总是脱下鞋子光脚走,等到大路时用露水洗去脚上的泥土再穿上鞋子,穿上白鞋整个人也显得淡雅精神。还有一样是春秋穿的封脚面的鞋子,灰色的鞋面,鞋子的脚面带个舌头,舌头上有五个眼穿上黑鞋带做装饰,舌头两边上一块松紧板带,美观大方。再有就是冬天穿的高帮大底的带五眼的系带的大棉鞋,母亲做的棉鞋可以说和买的“北京大棉鞋”不相上下,我们穿着特别骄傲。春秋冬穿的上衣都是带有四个挖兜的制服,上大学时我还穿过绿、蓝、米三件呢,其中米色是中山装,再后来实行带帽子的活面棉猴,母亲给我也做了一件,深天蓝色,特别好看,同时母亲也给我的同事好朋友张老师做了一件呢,母亲用心去裁剪缝制,每件衣服都可以说是件“艺术品”。</p><p class="ql-block"> 母亲还是一个善良的乐于助人的人,乡亲们若是有个大事小情的,首先想到的是找东院他大嫂子,东院他大嫂子成了母亲的代名词。我记得有一次我的本家爷爷半夜过世了,还没有装老衣服呢,本家叔叔来找母亲,母亲给叔叔拿上钱连夜到五里外的供销社买上布,然后母亲和婶婶忙了两三个小时,做好了老人要用的所有东西,帮本家叔叔解了燃眉之急。还有像婆媳闹矛盾了,夫妻吵架了、邻里不和了等琐事,人们都愿意找母亲说和调解,母亲的善良,只问自心,不问得失,我为自己拥有这样一位母亲感到骄傲和自豪。</p> <p class="ql-block">  母亲秀外慧中,心灵手巧。母亲不仅机器活做的好,花也绣得好着呢,我们家的门帘、枕套、沙发垫、椅子垫、被垛帘、枕垛帘、八仙桌帘都由母亲绣上花鸟虫鱼或美丽的风景,绣工精细,栩栩如生。母亲的女红精致一流,我现在仅存母亲给我们孩子小时候做的带卡子和一双绣花小鞋,还有一个绣花枕套,虽然有点旧了,我却一直保留珍藏着,就像珍藏着母亲的暖暖的爱,这是新拍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  母亲是个闲不住的人,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几乎都是在为生计忙碌着,再苦的活,在母亲的手里都会化为简单,再恶劣的天气,在母亲的眼里都是温暖的。70年代末期落实政策我们全家搬回了城里,从此母亲不再养鸡养猪种菜种地了。可母亲却又开始了新的工作——缝制鞋垫,原料来自家人和亲戚朋友不穿淘汰的旧衣服,母亲把衣服整理好打成隔布,按鞋号大小裁剪成鞋垫,然后缝制,做工精细,结实耐用,上图为例。每年都做上万双,零售店和小商贩都愿卖母亲做的鞋垫,母亲一干就是15年,挣些零钱补贴家用,日子过得还算安稳,就在她决定不干时,还给我们每家每人缝制了十双鞋垫,又给我们每人手工做了一件活里活面缎子棉袄,我还保留着,可怜天下父母心,母爱之伟大,难以忘怀。</p> <h3>  时光荏苒,似水流年,生活就像一条静静的小河,慢慢地流淌……母亲也在一天天变老,皱纹深了,白发多了,腰杆挺不直了,腿脚也不利索了……愿母亲不为往事烦扰,只愿余生欢笑,笑对夕阳,忘却所有……</h3><h3> 祝愿母亲健康快乐,平安幸福!</h3> <h1>  <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青青屐痕 悠悠我心 </span></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一、少年不识愁滋味 爱逐黄蝶伴鸟飞 ( 童年记忆 )</span></p><p class="ql-block"> 童年是一幅多姿多彩的画卷,渐行渐远的足迹、无忧无虑的欢乐,悠扬动听的长歌,流动的旋律伴随着我们的成长和幸福, 万千次回眸,依旧掬不起曾经的岁月,再美的虚幻和纷繁最终都要归于真实和平淡。还来不及为自己创设一个伏笔,为自己模拟一个方向,荆棘和挫败便破空而出,将我们逼到无路可退。只等满眼空花开成一声叹息,而荒凉就着月色打捞未央的记忆。生命不止,烦尘无尽。仅以一程程山水换取一种懂得,仅以一次风雨换来一种感悟,命由己造,相由心生。童年是一个七彩梦,梦里有我们的想象、未来和诗意的远方,童年也是一只魔幻的五味瓶,装满了酸甜苦辣咸,只是体味不够,明白不多……</p><p class="ql-block"> 我记事比较早,好多好多的往事至今仍然铭刻在心,记忆如新。</p> <p class="ql-block">  (一)兄之不幸</p><p class="ql-block"> 我家兄弟姐妹五个,大排行我老三,我是一姐一哥一弟一妹,我在中间,现在的他们都已退休,过着各自的幸福生活。这里重点说说我的哥哥,哥哥七岁那年出了意外,不幸夭折,这也是我童年的最痛的记忆,哥哥出事那年我只有四虚岁,刚记事。那年冬天特别寒冷,那天哥哥要和小伙伴去村西边的大坑滑冰,大坑很大,夏天积水,冬天冻冰,是农村孩子们滑冰的最好场所,我知道哥哥要走,我跟他商量让他带我一起去,他不肯带我,我说把我带兔毛的手焖子(母亲给我俩做的棉手套)和他换,他的那付不带兔毛,等我去拿手焖子时,哥哥已经打开屋门出去了,我紧随其后,刚要开门,他却在外边拉着门把手,我在里边站在门枕上拉里边的门把手,当时个小站在门枕上才能够着门把手,我俩拉了一会儿,我没拉过他,他就和邻居的两个小伙伴去滑冰了,不知谁在冰面上凿个窟窿,水还没冻实,不幸就发生了,三个孩子都掉进水里,等人们发现为时已晚,我的表爷爷半背半扛的把哥哥送回家来,鞋子掉了一只,袜子退到脚心了,还没掉下来,进屋放在桌子上,想急救,但没有救回来,后来盖上了被子,当时我婶问我说:“二丫呀,你说你哥还能不能和你玩了”,我说:“能啊,等他睡醒了,从被窝里起来就能和我玩了”,不知当时大人听了心里是什么滋味儿。我还记得当时屋里院里很多人,我特别烦,我就开始撵人家,当然人家也不听一个小孩的,那时我姐在沈屯上小学,我想我姐咋还不回来,有我姐就好了,然后我就站在屋里的窗台上看东南方向的那条小毛毛道,看我姐回来没有。后来下葬的事我就没印象了……再后来就是母亲背着弟弟在村子里一直走走走,累了才回家,大约小一年才有所好转,长大了才理解这是母亲在排解失子之痛。</p><p class="ql-block"> 失去哥哥的记忆总也抹不去。</p> <p class="ql-block">  (二)我家东边有座庙</p><p class="ql-block"> 我家住村子的最东边,距离我家50米处有一座坐北朝南的庙宇,从建筑风格上看应该是清末的建筑,它占地大约有上百平方米,它建在一个大平台上,有三间房子那么大,高有3米多,灰砖灰瓦,四边有深灰色的翘角廊沿,起脊的两边有黑色的狮子头雕像,很是威严。庙内供奉着各种神像,木制的庙门在我记忆中从未打开过,庙门前有一个方形的平台,为善男信女烧香拜佛之用,当然村里有老人过世也要到此做各种仪式进行祭奠。文革初期破四旧,庙宇被拆除,现已了无痕迹。</p><p class="ql-block"> 小时候很害怕这座庙宇,从来不敢近前,特别羡慕住在村子中间的小伙伴,每到天黑我就不敢出门,记得有一次和小伙伴们玩跳绳,打口袋,玩的忘乎所以了,天黑了,傻眼了,不敢回家了,因为走到我家大门口往东一看,正好看到庙脊上狮子雕像。我在三门管(乡亲们自己起的土名,实际上这是斜的十字路口),带着哭腔大声喊姑奶来接我,那时正好姑奶带着两个表叔在我家里屋住,听到喊叫姑奶就出来接我回家。姑奶在我家住的那段时间,我最开心快乐,因为我可以无忧无虑的和小伙伴们尽情的玩耍,不用担心害怕回家。各种小游戏,踢毽子、跳蒯板、跳口袋、欻石子、欻猪子、藏猫猫,天天玩个遍。姑奶信佛,善良温和包容,对晚辈更是疼爱有加,我时常会把姑奶的疙瘩咎打开,给她重新编成两个小辨,还非得让姑奶说好看,姑奶趁我不注意时再把头发恢复原样,如果哪个表叔惹我了,姑奶会训斥表叔,总护着我。小表叔把我用泥做的小猫小狗小汽车什么的给弄坏了,我就会哭闹,姑奶就会打小表叔几下,用纸给我剪小猫小狗小人,哄我开心,也会给我梳头编小辨,这事也就过去了。小时候都是自己做玩具,小伙伴们常常比看谁做的最好,玩得也很开心,哪像现在的孩子要什么有什么,还总不满意且不珍惜……</p> <p class="ql-block">  (三) 免费大食堂</p><p class="ql-block"> 1958年广大农村开始了人民公社化运动,“大跃进”成了那时的主旋律。</p><p class="ql-block"> 在公社化运动中,各村生产队都成立了公共食堂,我们家所属的第五生产队也办起了“吃饭不花钱”、一日三餐集体统做统吃的大食堂。“吃饭不要钱,老少尽开颜,劳动更积极,幸福万万年。” 这是当时人们对公共食堂的理解。公共食堂为广大农民勾勒出了梦想中的家园美景,吃饭不限量,吃菜不重样。在人们的概念里,只有“放开肚皮吃饭”,才能“鼓足干劲生产”。我只记得吃饭上工都要敲钟,人们集中在生产队的大院内一起吃饭,晚饭大都是玉米面的疙瘩汤和咸菜。为什么记忆这么深刻呢?因为当时做饭师傅是我的本家嫂子,有一次盛汤时从我头顶过,洒了我一前胸,烫起了一堆水泡,至今还留有一块疤痕呢,所以才有永生难忘的记念。吃完饭大人们要去地里劳动,我们小孩就去幼儿园,说是幼儿园,实际上也就十来个孩子,幼儿园的老师阿姨也不固定,每天都由队长派女社员当我们的老师阿姨,领着我们唱儿歌,做小游戏,中间休息时老师还给我们分些小零食,比如花生、瓜子和梨等,无论什么天气我都会自己去幼儿园,天冷时常会被冻哭,那也愿意去,有小朋友一起玩耍,不会孤单。不过,好像没多久,生产队的大食堂就关了,幼儿园也停办了,我也该上小学了。</p><p class="ql-block"> 那个时代早已经成为历史,但记忆,仍无法磨灭。</p> <p class="ql-block">  (四) 露天电影</p><p class="ql-block"> 童年的趣事有很多,最值得回味的还有看“露天电影”,看电影可以说是孩子们最高兴的事了,那个年代,不只生活贫困,精神生活更是贫乏,看电影便成了人们了解时事、学习农技、休闲娱乐的最好的形式,也是人们精神生活的一部分,若非亲身经历过,是无法体会到的。</p><p class="ql-block"> 那时候,一个公社只有一台放映机,电影是轮着来回放的,一般是从公社所在地的大队开始,然后再到其他大队。如果今晚大队放电影或邻村大队放电影的话,人们便早早的吃罢晚饭,收拾停当,便三三两两,带着儿孙,带上自制的小板凳、小椅子,陆陆续续的来到电影放映的学校操场上,或站或坐的唠着家常,等待电影开始放映,随着优美雄壮的《东方红》、《大海航行靠舱手》的旋律响起,一束白光投射到银幕上时,大家就即刻安静下来。一般先放新闻纪录片,向人们宣传当下的时政形势,还有党和国家的一些政策,也会播放一些农技知识,然后再放正片,正片绝大多数是战争题材片,也有一部分是反映农村生活题材的片子。无论放什么片子,人们都会津津有味的安安静静的从头看到尾,随着电影故事情节的展开推进,人们也会有些议论、评价,时而郁闷时而开心,有时也会响起掌声。当“完”字投射到银幕上时,人们意犹未尽,还依依不舍不肯离开,有的帮着放映员拆卸银幕,收拾设备,有的打探消息,明天到哪个大队放映,这时,月亮已经很高了,似乎有些轻雾,乡村又恢复了往日的宁静。</p><p class="ql-block"> 如今,随着科技的发展,电影已经数字化了,随时随地都可以看自己喜欢的电影。“露天电影”也已销声匿迹,</p><p class="ql-block"> “今晚大队放电影喽”,一声呼唤,浓缩了那一代人的绵绵的乡情,同时也唤起我对童年太多太多美好的回忆,永远的“八一”“潇湘”“峨眉”“长春”“上海”(电影制片厂),永远的《地道战》、《地雷战》,那《永不消失的电波》、《平原枪声》、《铁道游击队》、《小兵张嘎》、《洪湖赤卫队》、《苦菜花》《渡江侦察记》、《南征北战》、《挺进中原》、《金光大道》《艳阳天》《箭杆河边》《李双双》《朝阳沟》,早已成为旷世精典。很多情节、主题曲、甚至台词,还记忆犹新,不是因为我的记忆有多好,而是因为渴望太多,却资源有限。一部片子东边的大队放映了,西边的大队也要放映,还有南边的北边的大队再放映,方圆十里,只要有电影,得到信息,逢场必看,所以一部电影看个三五遍很正常,看过十遍八遍的也多的是,看过这么多遍能不熟悉吗!任何人都即兴哼唱两句,那才叫文化普及……</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二、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 学生时代 )</span></p><p class="ql-block"> (一)小学</p><p class="ql-block"> 1964年3月1日,我和同村的近二十个同龄孩子一起,背着书包,兴高彩烈的迈进了本村的小学大门,说是小学,实则只有三间房子,一个院子就是操场,一个教室,一个班级,一位老师,村里其他年级的学生要到西北方向五里之外的公立学校三台子小学就读,等我们二年级时也要到三台子小学去读书。</p><p class="ql-block"> 尽管硬件设施简陋,师资力量缺乏,但总算是让乡野孩童有地方上学了,在本村上一年级,我们是幸福的,快乐的。教我们的孙老师是外省嫁到我们村的媳妇,她高高的个子,苗条的身材,白晰的皮肤,瓜子脸,五官协调的搭在一起,有点像俄罗斯姑娘,性格温和,朴实大方,知识渊博,是个全才,把孩子交给她,乡们亲放心。</p><p class="ql-block"> 开学第一天,或许大概是我的个子比同龄孩子高的原因,我被指定为班长,帮助老师管理班级,农村孩子大多比较朴实,调皮倒蛋的几乎没有,顶多是学习有困难的同学需要帮助。我们一年级所开的课程都由孙老师一人承担,可以说孙老师是我当之无愧的启蒙老师,在我从幼稚走向成熟,从无知走向睿智的求学路上,是孙老师用知识的火炬照亮了我前行的航程。语文课除了按小学课本要求,教我们拼音、识字、造句,再到写篇小文章外,她还耐心细致的一遍又一遍的领我们背诵《百家姓》、《三字经》、《弟子规》、《笠翁对韵》、《千字文》等,她让我们懂得了仁义礼智信,我现在还会背百家姓呢,就是当时孙老师教的。孙老师上课特别认真,既管教,还管会,记得有一次学汉语拼音韵母un的发音,孙老师教了好几遍,同学们都读不好,发音不准,都到中午放学了,还没读对读准,孙老师说谁读对了谁先回家,过了好长时间,终于有一位本家叔叔读对了,他先回家了,我们都很羡慕他。这时早已过了吃中午饭的时间,孙老师还一遍一遍的教,母亲看我到点没回家,有些不放心,背着我老妹妹到学校来,一看老师还在教孩子们读着什么,也是很感动,觉得老师对孩子太负责了。不善表达、性子有些急躁的母亲还是忍不住的在教室外喊了一声,“孙老师,太晚了,放学吧,孩子们都饿了”,孙老师只好放了孩子们。走在回家的路上,我还埋怨母亲,我说妈你这样做,孙老师以后对我不好了咋办,母亲说没事的,不用耽心,事实证明确实如此。算术课孙老师不厌其烦的教我们数数,算算术。她还让我们初步懂得了天圆地方,她用知识的营养将我们哺育,却从不求任何索取和回报。音乐课教我们学唱儿歌、跳舞,像《两只老虎》、《丢手绢》、《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等歌曲都是孙老师教的。体育课活动较多,孙老师会和同学一起玩丢手绢、拔河和老鹰捉小鸡,玩的非常开心。在一年级有两件事我记忆特别深刻:一是第二学期开学不久,大队卫生所的医生要到学校给学生接种疫苗,我从小就怕打针,听到这个消息后,我把全班学生偷偷带到离学校200米远的生产队西边的一片麻果地里藏了起来,我们蹲在地里,任凭老师和家长喊来喊去,看着大人在地边的土道上走来走去,不知谁没憋住咳嗽了一声,我们被发现了,回到学校一个个乖乖地接种了疫苗。二是我心爱的大花皮球不知被哪个同学用刀子割了口,皮球坏了,我哭了好几次,那时条件那么差,买个白皮球就已经很不错了,何况我那个是个大的花皮球,同学们都非常羡慕,下课同学都愿意和我玩拍皮球,有一天中午忘带回家了,下午上学发现皮球被割个大口子,至今仍是个悬案……在不知不觉中,一年级的学习结束了。第二年春天孙老师恋恋不舍把大家送到三台子小学读二年级,孩子们齐声说老师我们会念想您的,老师再见!</p><p class="ql-block"> 三台子小学是一所公立学校,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底韵深厚,母亲的小学也是在这所小学读完的。学校的课程安排严格按国家的规定。我也才体会到小学原来是这样的,有大门,有围墙,有校牌,有大操场,有成排的宽敞的教室和整齐的桌椅,还有那么多的老师。我被分到二年一班,有幸继续当班长,我们班有60多人,来自十个自然屯,最大的男生程大利,是个孤儿,比我们大七八岁,还有点跛脚,一下课同学们就取笑他,他也很自卑,为了这事我做了好多工作,为了不辱没班长的名号,学习努力,发奋苦读,成绩自然也是属一属二了。学习之余还帮助老师管理班级,组织各种活动,每天第一个到班级,负责开门,检查卫生,放学最后一个离开,检查教室门窗是否都关好。回家的第一件事就是写作业,那时作业很少很少,然后再帮父母做些家务,有时也会到田里挖猪菜,典型的乖乖女。</p><p class="ql-block"> 我的班主任叫张秉秀,唐山人,说话口音却有点天津味儿,教我们算术,课教的好,对同学们要求很严格,人也很和善,但发起脾气来,大家都很害怕。记得有一次课前我忘了去拿作业本,张老师捧着作业本进教室一脸严肃,只听“哗”的一声,张老师把作业本都撇到教室墙角的煤堆上了(冬天取暖升炉子,每班前边一角都有个自砌的装煤的池子),同学们都愣了,不知发生了什么,我一本本捡起来发给同学们,从此我再也没有忘过发作业。</p><p class="ql-block"> 还有一件事我至今还记得,当时文革运动刚开始不久,学校成立了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经常会排练节目,在学校演出,或者到田间地头给社员们表演,一般在周二、周五下午排练,当时周二、五上半天课。我家离学校较远,中午带饭不回家,这天正好周二,下午要练节目,吃完午饭,我们几个小女生在大树荫下玩耍,这时高我两年级的宣传队员XXX来到我身边,我看她打扮得很漂亮,随口说了一句“你真浪”,东北方言“浪”就是美的意思,可她并不是这样理解的,立刻去文艺宣传队的辅导员郝老师那告我状,说我说她宣传毛泽东思想是“浪”,郝老师二话没说,把我从文艺宣传队除名了,我当时心里即委屈又无助,大夏天的大中午的我背着书包,拿着铝制的饭盒,饭盒里的羹匙叮啦咣啷响声伴我走在两边满是庄稼的土路上,有点害怕,边跑边走的回到了家中,母亲问我,不是练节目吗?怎么回来了,我说老师突然有事,放学了,母亲没多问,不知为什么当时我会撤谎,难过、自尊抑或其他,我为这件事难过了好些天,总像有心事。从此我再也没和这个女同学说过话,直到如今。当时,对我的心理伤害简直是太深了,要不是小孩,在那个年代给你上纲上线,后果不堪没想……</p><p class="ql-block"> 转年到了1968年,国家颁发了一项政策,公办小学下放到大队来办,我们便回到了我所在大队办的东井小学上四年级,班级也改叫排了,我当排长,两个本家叔叔任副排长。三个自然屯共有30多个学生,学校初建,教室不够,我们班暂时在离学校不远的老百姓的两间平房里上课,不长时间就搬回了学校。学校前后有两栋平房,5个班级,没有围墙没有大门,四通八达,条件很差。用土坯垒成的高台,上边放条杨木板,就算是课桌了。转眼到了五年级,这时班里只剩20多人了,很多同学都辍学回家帮父母干农活做家务了,有些家长受读书无用论思想的影响,认为读书前途渺茫,尽管当时我们的班主任李洪恩老师,做了许多工作,效果欠佳,辍学的并未回归课堂。李老师教我们语文,讲课幽默风趣,例句事例信手拈来,他衣着讲究,温文尔雅,性格不温不火,他既是师长又是朋友,认真从教,安贫乐道,教好书,育好人,多得学生爱戴,说他“桃李满天下”一点不为过。当时尽管是文革运动的后期,但学校仍然会搞各种各样的活动,什么批判会了,请贫下中农代表做忆苦思甜了,到生产队劳动了,节目表演了等等。记得有一次全公社中小学文艺汇演,分南北片,我们是北片,北片的演出地点在广宁站小学大礼堂,当时我们东井小学选送的节目是《沙家浜》军民渔水情片段,赵素娟同学饰演沙奶奶,扮像惟妙惟肖,我饰演郭建光,身着我姐夫在北海舰队服役时的灰色军装,扮像也是有模有样,还有一些同学演战士,演出效果非常好,还获了奖,参加了全公社的总汇演,后来我们又在三个自然屯六个小队巡演了一遍,现在想想挺好笑的,如遇大队有什么重大事情,做宣传也要排节目,如送新兵入伍,开欢送会,我们的节目是表演唱,我是领唱,调是固定的后填的词,我记得节目的名字是《革命青年去参军》。还有我和另外两个女生表演的由翟老师和孙老师编舞《见了你们格外亲》及群舞《太阳最红,毛主席最亲》等。还记得有一次在全公社老师集中培训的大会上,我和赵素娟去唱《智取威虎山》中小常宝和杨子荣的对唱,赵素娟唱小常宝的《只盼深山出太阳》这段唱腔,我唱杨子荣的《敢叫日月换新天》这段唱腔,忘了是谁让我俩去唱的,俩小女孩也不管唱好唱赖,让我们去唱我俩就去了,像这样的活动很多很多……</p><p class="ql-block"> 我和赵素娟在小学时是最好的朋友,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闺蜜,我俩一起排演节目,一起进城逛街看电影,我用自行车载着她,几乎形影不离。性格上,我俩也是互补型的,她活泼开朗,热情大方,我胆大心细,沉稳直爽,她聪明遇事反映快,我不笨却遇事慢半拍……由于我俩表现出色,在小学时我俩光荣的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p><p class="ql-block"> 小学毕业本应到廖屯中上初中,但当时廖屯中学条件有限,初一要在小学完成,叫小学代帽,东井小学不具备代冒条件,我们要到相邻大队广宁站小学去读初一。广宁站小学和我们大队的三个自然屯有条黑鱼河相隔,河水几乎全年不断流,河上又没有桥,上下学必须趟河,起初没什么,久了大家都觉得这不是件容易的事,去广宁站上学思想上多多少少有点动摇。在广宁站小学读书大约有两个多月,这其间我们还曾经到大山里的吴屯参加学农劳动,晚上还给社员们表演节目,其中我和赵素娟表演的节目是对口词,节目名是《广阔天地 精彩人生》。</p><p class="ql-block"> 上学依需继续,但条件实在太差,尤其是到了深秋、初冬还没冻冰时,河水冰凉也要趟河且天天如此,这让成人都难以承受,何况是小孩子。大家想回我们大队小学读初一的想法越来越突显越来越强烈,于是我和同学们一起去见大队书记和大队长,表明了我们还要回东井小学读初一想法,书记、大队长当时并未明确表态,只说要商量研究一下,让我们等消息,我们十九个学生也没去上学,在家等大队的决定和通知。在没上学的这几天,广宁站小学的张校长,还有班主任张老师,体育曾老师先后来我家走访,了解情况,说不管结果如何要我们尽快回到课堂。我说明了事情的原由并表达了对学校、老师对我们关心的感谢,却依然坚持没去上课。校长老师们很理解我们,也直接或间接向上级转达了我们的心愿。没过几天,我们终于又回到了东井小学继续读初一。</p><p class="ql-block"> 初一时,王友胜老师是我们的班主任,教我们语文,人老实厚道,做事认真细致,上课时,有时会慷慨激昂,令人精神振奋,有时会从容讲述,令人耳目一新。这一年大家的语文写作水平有很大提高,这都得益于王老师的精心指导。我的作文时常被当范文读给同学们听,我也很是自豪。</p><p class="ql-block"> 那个年代,同学之间的关系很微妙,特别是男女同学之间,还有些小封建,交流沟通很少,课间活动也是男生女生各顾各,就像井水不犯河水。我做为班级干部协助老师管理班级,由于工作加之我性格直爽,我和所有同学的关系还算可以,但也有那个时代的印记。</p><p class="ql-block"> 1971年1月,我们在东井小学读完小学和初一,和下届学生一起到廖屯中学读初一、初二,这是两个年级的毕业照片,上排中间围白纱巾的,就是本人——美篇作者。</p> <p class="ql-block">  这两张照片是六年级全体女生合影,豆蔻年华,靓丽素雅。相隔半年,其中两人辍学,又来了一位新同学,两张照片上排右一是本人。</p> <p class="ql-block"> (二)中学</p><p class="ql-block"> 1971年3日1日,春光明媚,万物复苏,柳生新绿,一派生机。来自全公社的16个大队,25个自然屯的普通农民子弟,还有104医疗队的子女,二百多张陌生的面孔,在廖屯中学相聚,从此开启了我们人生中最美好的中学黄金时期。</p><p class="ql-block"> 廖屯中学,她是我们人生旅途中曾经停留过的一个最美好的驿站,也是你我他成长的摇蓝,多少次梦回校园,重拾青春年华……</p><p class="ql-block"> 廖屯中学1968年8月建校至今已有半个世纪,她紧临国道102线,位于沟北段中间路东,西开大门,与公社卫生院、廖屯中心小学隔国道102线相对,一进校门是一条硬沙石土路,路北一排平房为老师的办公室,路南为操场,操场的北侧有五栋教室,每栋有四个班级,最后一栋是校办工𠂆和教师宿舍,师资水平也是一流的,不乏有北大清华辽大毕业的高材生,我们受教于这样高水平的老师,真是荣幸致极。当时初中二年级共有六个班级,我是二年一班的,我事先知道了这个信息,因为在没开学之前,班主任贾鹏越老师到我家走访,告诉我分到二年一班,那天我正在家聚精会神的看小说《红旗插上大门岛》,忽听大门外有人喊我,我急忙前去查看,原来是我的初中新班主任贾老师来访,贾老师和我聊了很多,谈了家庭情况、同学之间的关系,做班级干部的体会,重点还有我的学习,还讲了新班级的一些具体情况。3月1日报到时贾老师把我们带到中心小学的教室里,大学正疑惑呢,贾老师告诉我们,由于学校教室不够,我们班暂时在这里上课学习,离中学不远,直线距离大约50米,我被贾老师指定为班长兼团支部书记,我和其他班级干部一起协助贾老师管理班级,学习、纪律、卫生事无巨细。每天和体育委员组织学生跑步,到中学做间操,安全带去带回。贾老师除了上课,一般不来班级,我负责上传下达。</p><p class="ql-block"> 贾老师毕业于有名的北镇高中,因文革运动大学停止招生,贾老师失去了上大学的机会,正赶上廖屯中学建校,我们才有幸做贾老师的学生,贾老师人高高大大的,性格和蔼可亲,讲起话来滔滔不绝,学生们都很喜欢他。他教我们数学,讲课幽默风趣,同学们特别喜欢上数学课,我曾暗下决心,以后我也做个学生喜爱的像贾老师那样的数学老师。我们读初中二年级时,正赶上1972年教育回潮,当时全县各个学校灯火通明,学生们企盼的教育春天终于来了。人们重新开始重视教育,重视学习,教与学都走上了正轨,学习学习再学习,努力努力再努力成为常态。我们离梦想越来越近……二年级在全校也颇有名气,当然也会有各项活动相伴随,春天农忙时我们会帮生产队薅苗拔草,秋收时也会帮生产队掰玉米平整土地,也会到校田地里插秧拔草收稻子。同学们干起活来特别卖力。我常利用休息时间或晚上阅读一些当时开放和半开放的小说,像《青青之歌》《红岩》《红旗谱》《苦菜花》《迎春花》《朝阳花》《苦斗》《家》《春》《秋》《敌后武工队》《野火春风斗古城》《红旗插上大门岛》等,增长了知识,开拓了视野,提升了能力。这些书都是我从表姨那里借的,表姨的爷爷是母亲的姥爷,母亲的姥爷家是深山里的有钱的大户人家,自然也会有许多藏书。我表姨是个有心人,她把书提前藏了起来,才避免了文革时期被焚毁。表姨和我是校友,她高我两年,借阅非常方便。说到焚书,我至今仍后悔不已,当时我们家也有许多线装古书,怕被搜出,都烧火煮饭了,想想都心疼。</p> <p class="ql-block">  转眼间二年级即将过去,留住芳华,留住美丽,留作回忆。这是二年一班全体女同学在暑假时的合影,中间排左二是笔者。</p><p class="ql-block"> 阳春三月,升学考试在即,我经过升学考试的选拔,上了高中,也就是三年级,二百多名学生录取不到二分之一。三个班我分到三一,在学校最后一栋靠西一点的宽敞的三间大教室里继续学习,三年一班是个强强组合共有50多人的大集体,因为二年级六个班的团支部书记五个在三一。</p><p class="ql-block"> 班主任金老师及各学科各位恩师的教诲,我们都时刻铭记在心里。男生女生之间虽然还有点“小封建”,各自心里都藏着属于自己的小秘密,但在各项活动中却一定是齐心协力,力争上游力争第一,文体活动,红歌赛,我们都会夺得年级第一,运动场上,运动健儿挥汗如雨,短跑长跑大接力,三一是最棒的。学工学农,修路种树,母校新建的教室有我们搬运的砖石,校田地里的稻香里芬芳着我们洒下的汗滴,西珠宝的炮声中轰鸣着我们开山的勇力,我们靠双手书写青春的感悟,我们靠双脚践行着实践第一。</p><p class="ql-block"> 转瞬间我们升入了四年级,可是不久,考大学继续深造的理想航船偏离了轨道,三个班级分为农机、红医、农技、蓄牧、理论报导等专业班, 我们在各自的专业班里潜心学习,同甘共苦,同舟共济,浅浅的微笑,深深的情意,淡淡的忧伤,浓浓的友谊,我们携手并肩共同走过人生最灿烂最充实的时期,那份纯真,那份依恋,如梦依稀……</p> <p class="ql-block">  我在红医班里,努力学习医学理论知识,不断充实提升自己,与两位同学分到三台子大队卫生所,进行毕业实习,跟随陈医生到各村的病患家里,看病、打针、输液、针灸样样熟悉,如果不是恢复高考考上大学,我可能会成为乡村的赤脚医。这是红医班毕业时全体女生与104医疗队的王医生也是我们的班主任合影留念,前排左三是本人。</p> <p class="ql-block">  1975年的7月20日,我们走出校园,心怀梦想和希望,各奔东西,那一刻,我们感慨万千。务农的说“我风华正茂,广阔天地大有作为”;做工的说“我要让青春无悔,用双手创造出奇迹”;从政的说“我要让青春飞扬,国富民强”;经商的说“我要恪守经商之道,抓住机遇,聚财为国家出力”;参军的说“我要用铮铮铁骨铸就国家安定祥和,尽管与亲人常别离”;从医的说“治病救人是我的天职,患者的康复和微笑,是我最大的期冀”;从艺的说“推开音乐的天窗,对着星月承诺,用我唯美的歌声创造别样的唯一”;从教的说“我要为人师表,一只粉笔,两袖清风,三尺讲台,将人生的精彩演绎”。我有幸在母校任教,成为当时人人羡慕的民办教师。</p><p class="ql-block"> 毕业照片留学校存档,当时,学校考虑同学们的家庭经济情况,没给同学们洗照片,有点遗憾,这是同学亲情提供的毕业证件,非常珍贵。</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三、禅心树木 十万栋梁 ( 工作经历 )</span></p><p class="ql-block"> (一)廖屯中学</p><p class="ql-block"> 1975年7月20日高中毕业后,我回乡参加劳动,因正值暑期,农民挂锄休息,我自然也是无事可做,不知谁的推荐,我成了东井大队的兼职报道员,没事的时候写写稿件,宣传报道东井大队领导集体的重要活动及农业生产的进展安排及社员的感人事迹。我时常去公社广播站送稿件,遇见与父亲办公室隔壁的王叔叔,他时任公社教育助理,王叔问我毕业了做啥呢,我如实回答,王叔说我和你父亲商量一下,你到廖屯中学做民办教师吧,我说可以,如此简单,如同戏剧。</p><p class="ql-block"> 8月20日,我回母校报到,当了教书先生。我的老师成了我的同事,他们给予我太多太多的关心和帮助,既有长辈的期冀和希望,又有师长的鼓励和指导,也有同事朋友的帮抚和互助。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并不孤单,也不寂寞,是因为有他们这份浓浓的情谊相伴相随。</p><p class="ql-block"> 学校安排我教初中一年级两个班的语文,并担任初一二班的班主任,全班共48人,主要来自6个自然屯的农民子弟和沈阳104医疗队的子女,农村孩子纯朴善良,努力上进,乐于助人,而来自医疗队的子女则聪明好学,思维敏捷,友善文明,他们给班级带来了一缕缕省会城市的时尚清风。当然这些学生中间也会有个别学生顽皮、会出现一些小问题,带这样一群学生对于我这个新手来说并不轻松,功夫不负有心人,从最初的手忙脚乱,到后来的得心应手,我要由衷感谢领导和家长的信任,由衷感谢各位同仁的无私帮助。在这个过程中,我深深地领悟到,教与学是相互了解、认知、认可的双向过程,老师学生的成长和进步也是共同的,帮助学生健康快乐成长是教师的责任和义务。有一件事至今我都无法忘记,班级的体育委员XXX,这个学生当时学习等方面不是很优秀,我做了许多工作,有意培养他,他也很争气,在各方面都有很大进步,在同学们中间也逐渐有了威信,于是我推荐提名经过民主选举,他顺利当选班级的体委,因为他有很强的组织工作能力,带学生做间操和体育活动以及运动会都安排的妥妥当当,一点都不用老师操心费力,他自然也就成了班级共青团员的重点培养对象,同学们都非常羡慕。过了一段时间,学校团委发展的新团员中没有他,我也到学校团委问原由,团委书记的回答是再考验考验,他得知这个消息,立马甩大鞋撂挑子不干了,小孩吗,经受不了这样挫折和打击,蛮劲上来了,成天惹事生非,故意和各科老师对着干,我绞尽脑汁的反复做他思想工作却毫无效果后,我很有一种挫败感,苦恼地向我的老师请教,老师说他也曾遇过一个总是喜欢冒犯他人的傲慢学生,也是采用了各种办法想打开他的心结,可惜直至毕业都未有改变,谁料那个学生毕业后的第一个新年竟主动来探望老师,态度恭敬,言谈得体,仿复换了一个人似的,原来是社会改变了他。老师还说做学生思想工作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立竿见影的,得慢慢来。我一次又一次的找他谈心,做思想工作,可还是老样子,就是一脸满不在乎的样子,好像满世界人都欠他似的,他还振振有词,终于我被压抑很久的怒气一下子都爆发出来了,声音高了八度的训斥道:“你以为你是谁,为班级做点工作了不起呀,体委不干了,可以,组织考验都承受不了,还想入团,狐狸尾巴终于露出来了吧”,他听了老师的最后一句话,满脸的惊讶,无言以对,之后便夺门而逃,不欢而散。我当时非常气恼也非常尴尬,想想当时只顾自己的面子和尊严,能解决实际问题吗,不能,绝对不能。事后反思,关注改变个性独特的学生是一门综合艺术,大爱春风,化雨润物。于是我采取迂回战术,不能和他较劲儿,和他“冷战”,一方面我通过其他同学了解他的父母、家庭情况,另一方面和科任老师交换意见,答成一致,对他多表扬少批评,绝不能操之过急,一段时间过后,我发现他有点变了。当我再一次找他谈心,并为前段时间对他的态度言语过重向他道歉,他被老师的真诚所打动,主动向我道出了他的真心话,他说他的家庭条件环境让他很自卑,总想在班级干出点成绩,入了团,这样同学们就会高看他,也为家长争了光,没想到一切都成了泡影,一时想不透,才做了错事,还望老师原谅,给他改正错误的机会。后来他在慢慢转变,表现很出色,初中毕业前夕加入了共青团,初中毕业后,他应征入伍成了一名光荣的解放军战士,到部队后还曾给我写信,汇报他在部队的训练和学习……通过这件事使我领悟到了做个好老师,一要豁达宽容,仁心博爱,二要耐心细致,润物无声。如此,学生因爱而心生温暖,快乐阳光,你的工作自然会顺风顺水,顺心顺意,卓有成效!</p><p class="ql-block"> 在恩师、前辈、同仁的帮助下,我的教学能力和水平得以不断提高。根据县教委的指示,廖屯中学和五粮中学结为互帮互助的对子,相互学习共同提高,这对我来说是个极好的学习机会。当时我曾讲过自认满意的公开课《收租院》,这篇课文讲述的是四川省大邑县安仁镇的大地主刘文彩,残酷剥削佃农收取地租的事。课前我和同组的老师反复探讨研究,从导入到教学过程以及学生的活动都进行了精心的准备和细致的安排,我从插图入手,专门购买了相关的画册,让学生传阅预习,将画册中交租、验租、风谷、过斗、算账、逼租、怒火等七段图片,融入课文,生动形象,一目了然,化难为易,又突出了时政主题,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受到同行的好评,当然,最近关于刘文彩又有了新的说法,这自当别论。</p> <p class="ql-block">  这是我和第一届学生的合影,可惜没有男同学,(前排中间者为美篇作者),42年后我和先生与他们重相逢,青春韶华已不在,多少个春去春又回,多少回大雁南飞又北归,只有轻轻地梳理,慢慢地回味……(下边照片中左二为美篇作者)。</p> <p class="ql-block">  转眼间,一年过去了,我又接手了高中理论报道班的班主任。理论报道班的学生比我小一两岁,算是同龄人,我和学生成了无话不说的好朋友,班级特别好管理。</p><p class="ql-block"> 专业班是个新生事物,没有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也没有现成的规范教材,备课必须自己查找资料。自己及时整理了不同文体写法及需要注意的问题,特别是如何写新闻报道的讲义。没多久,理论还没讲完,我就领着学生下乡实践去了,白天忙着秋收,平整土地搞大会战,晚上同学们不顾疲劳,积极撰写稿件,比较有价值的新闻稿及时送公社广播站。其中耿旭同学的平整土地大会战的连续报道的稿件被公社广播站选中播放,同学们倍受鼓舞,以他为榜样,信心百倍的边劳动边学习边实践,收获颇丰……</p><p class="ql-block"> 这时我接到公社教委的通知,要我准备交接工作,去辽一师锦州分院中文系进修学习,如果当时我工作满两年,我可能会成为一名工农兵学员,因为我只工作一年,不够条件。这是我去进修前与理论报导班全体女同学的合影。前排中间者为美篇作者。</p> <p class="ql-block">  1976年11月20日幸运的成为辽一师锦州分院中文系76级进修班1班的学员。来自全省各市县的老师,水平能力、年龄差别很大,我最小,只有20岁,起点最低,刚出校门工作一年,需要学习的东西太多太多,我利用一切时间抓紧学习,周日也舍不得休息,晚上熄灯后时常去门厅前看书学习,不断的充实自己。一年的时间很快过去,1977年8月10日,我通过了所有进修学科的考试,以优异成绩顺利结业。</p><p class="ql-block"> 照片为中文76级进修班1班团支部成员与辅导员罗老师的合影,后排中为美篇作者。</p> <p class="ql-block">  这是中文进修班76级1班毕业合影,前三排左二为美篇作者。</p> <p class="ql-block">  1977年8月20日,我回到母校继续工作,教初中一年级两个班的语文课,并担任一年四班的班主任。有了两年的班主任的工作经历,又加上在大学中文系进修一年,无论是带班,还是在教学上都比以前有所提升。这一届学生正好是我上届学生的弟弟妹妹,管理起来得心应手。</p><p class="ql-block"> 此后,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也慢慢走上正轨。学生们在潜心钻研,认真学习,当然也会经常下乡参加秋收、修路、植树等劳动,学生们表现积极主动,听从指挥,任劳任怨,当然也有个别同学顽皮 ,也会出现一些小问题。</p><p class="ql-block"> 在一次修路的劳动中,大个同学欺负小个同学,把某某小个同学的铁锨埋在地里,放学了小个同学才敢说,又不知埋哪里,我只好骑自行车到大个同学家里,找他回来,挖出铁锨,并让他向小个同学道歉,保证以后再不对小个同学无礼,来来回回花费了好长时间。同样是他,在102线修路劳动时将沙子扬到了过往的油田运输车上,司机恼怒之下抢走了他的铁锨,第三天司机才把铁锨送回,我替他跟司机道了歉。</p><p class="ql-block"> 同学们的个性心理特征不同,表现也不同,我会针对他们的心理生理特点,有的放矢的教育帮助他们健康成长,努力帮助他们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他们走好人生之路打下坚实的基础……</p><p class="ql-block"> 这是我上大学前教的最后一届学生,由于走的匆忙,没来得合影留念,我上大学以后,几位女学生把合影照片寄给我的。</p> <p class="ql-block">  1977年10月,传来高考制度将要恢复的消息,停止了十一年的高考制度重新开启。激动的心情难以形容,我们终于有了考大学上大学的机会,于是在考前短短的两个月里,我积极备考边工作边复习,没有复习资料自己找,没有辅导老师虚心请教老前辈,没有时间自己挤,只要没课我就抓紧时间复习……</p><p class="ql-block"> 1977年12月1日,是一个令人难忘的日子,清晨我早早起来,迎着初冬的瑞雪,骑自行车到10公里远的县城一中参加高考,我和众多考生一起凭借自己的能力接受高考的洗礼。当时我报考文科,1号上午考政治,下午考史地,2号上午考数学,下午考语文,发挥正常,还算满意。</p><p class="ql-block"> 我边工作边等待消息,寒假前我接到了体检的消息,尽管还未确定是否被高校录取,那也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离被高校录取又进了一步,我按时去参加体检,一切顺利,大约是腊月二十几我接到了辽一师锦州分院的录取通知。可以说那一年的高考,是我人生转折的千载难逢的绝佳机会。年后我按通知书的要求办理好了一切手续,盼望着开学报到的日子早些到来……</p><p class="ql-block"> 图片中个人照片系当年考大学准考证上的,可惜没留准考证,有些遗憾。(其他图片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span>(三)大学 </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1978年3月3日,我永远都不会忘记,那是我人生的新起点,是我最美好最浪漫的大学时代的开启,我和来自全省42位同学在辽一师锦州分院相会,在政史77相聚,我们将同窗四载,风雨同舟,携手走过人生这四年的芳华时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3月的北方,虽已是春天,但春风中还有些许凉意,暖暖的春风使青山装满三月的新绿,粉粉的桃花正酿三月的新酒,绵绵的春雨在煎煮三月的新茶,多么诗意且又风雅,在这样诗情画意的春天里,让我们人生的杯盏中,装满“新绿”“新酒”和“新茶”,度过一个又一个的花开四季,在如歌的青春岁月里,不负时光不负韶华,快意的徜徉在知识的海洋里……</span></p> <p class="ql-block">  这是入学后的全班同学的第一张合影,年轻的我们,心中都藏着一个玫瑰色的梦,以一曲动人心弦的青春之歌,开启未来的人生之旅,向那遥远的目标扬帆起航……</p><p class="ql-block"> 前二排右四为美篇作者。</p> <h3>  不曾忘记,我们胸怀理想,憧憬未来,坐在同一间教室里,一起学习,相互勉励,共同探讨专业上的难题,共同进步,共同提升。灯光中映着你我他重叠的身影,我会抓紧一切时间学习学习再学习,经常和我的老乡好友闺蜜在公休日,去离学校最近的沈铁公园静心的学习,期中期未考试,学科结业考试我会放弃休息,努力努力再努力,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各学科成绩都很优秀,真的很不容易。</h3><div> 不曾忘记,学校的文体活动,我也是积极参与,在学院的运动会上,我曾代表班级参加铅球比赛,获得第三的好成绩,有同学送我绰号“小铁锤”。院里的文艺汇演,我们系选送的节目是全系大合唱《长征组歌》和我们班的10人诗表演,全系齐心协力,引吭高歌,一举夺得全院合唱节目第一。我班的诗表演,我是表演者之一,记得在学院小楼二楼采排时,不知为什么我紧张得腿一直在抖,险些影响我的正常发挥,好在正式演出时一切顺利,虽然没获奖,但这个节目我终生不会忘记,这里只有我和他知道的小秘密。我也参加过学院在学生食堂举办的青春圆舞曲会,不知是谁的精心设计,男女生排成两圈,舞伴是流动的,舞姿优美,连绵起浮的舞河,似银河繁星点缀,既纯洁浪漫又闲雅大气。</div><div> 不曾忘记,在学校农场的劳动,无论是春种间苗拔草锄地,还是金秋收获劳动的硕果,都培养了我们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和坚强的毅力。那时没有电视也没有手机,更不玩其他游戏,白天劳动,晚上大家谈天说地,谈趣文趣事。</div><div> 这是全班女生的两次合影,时间就象优雅而仁爱的女神,给予我们智慧,恩赐我们美丽。上边照片中间排左二、下边照片前排左一为美篇作者。</div> <p class="ql-block">  不曾忘记,205和301宿舍,77级七仙女,79级一小妹,尽管来自不同的城市和农村,在生活习惯和兴趣爱好、脾气秉性等各方面都存在差异,但我们之间从没闹过矛盾,宿舍就像一个温馨和睦的大家庭,是我们漫漫求学路上的一个贴心而又温暖的港湾。</p><p class="ql-block">  宿舍的三个大姐性格温柔,热情体贴,方方面面都是我们的楷模,三位中坚力量,一个处事严紧,两个性格大大咧咧,两个小妹妹也是没的说,宿舍的卫生抢着做,卫生水准也是一流的,生活上互相关心,互相爱护,学习上互相帮助,共同提高,用当今的流行语来形容我们的宿舍那是满满的正能量。</p><p class="ql-block"> 上排左一为美篇作者。</p> <p class="ql-block">  不曾忘记,大一到义县七里河驻军部队学军时的一件件有趣的事。</p><p class="ql-block"> 当时我们吃住在部队,实行军事化管理,最基本的军事训练科目有队列、射击、紧急集合、负重5公里急行军、内务整理等,我们都接受了严格的训练,有时半夜也会有紧急集合,越野急行军,晚上休息也要轮流站岗放哨,一个小时一换岗。</p><p class="ql-block"> 当时我们住的宿舍是南北大通铺,我住南侧,中间有一个很宽的通道,站岗就在一进宿舍门的左右两侧,两边各有一个自建的土炉子,站岗时可以坐在上面。有一天轮到我站岗,时间是后半夜2点到3点的岗,刚开始还挺精神的,结果一不小心就睡着了,我的错误使王楠林直接受益,因为她不用换岗了。还有好多好多的趣闻趣事,至今记忆犹新:有男生吃饭太慢,每顿都吃不饱,半夜三更讨饼干 ; 正步训练时有女生报告:“鞋里有根刺儿” ; 某晚不知谁惊喊:“地震了,快点儿跑”,我说“杨楠你先跳”,荒乱中我却抱着枕头最后跳出窗外;还有在射击考核时,规定每人只打10枪,打80环以上的戴大红花,谁都想打出优秀的成绩,戴上大红花,我自知心理没底,不是我练习不刻苦,是因为我有点近视,三点看不太清,自然就瞄不准,临场发挥吧!</p><p class="ql-block">  小班长事先多给了我几颗子弹,这可是秘密,第一次公开哟!轮到我这一组了,我把小班长多给的子弹在上衣兜里偷偷地压到弹夹里,有点紧张的上了靶场。正好我和孙继民分在一组,他就在我旁边,那时我和孙继民可一点关系都没有哦。射击考核开始了,我一连打飞了好几枪,孙继民安慰我说没事,我往你靶子上打两颗吧,我一共打了十几枪,也没打到80环,只有静看花落谁家。</p><p class="ql-block">  军训虽然苦点儿累点儿,但却磨炼了意志,提升了爱国情怀……她为我们的人生之旅镌刻出一笔最眩目的青春华彩。</p> <p class="ql-block">  不曾忘记,周六周日和同学结伴出游,寻访美丽的滨海城市锦州,了解她的政治历史、人文地理,特别是参观辽沈战役纪念馆,缅怀先烈,自觉接受爱国主义教育,提升爱国情怀,时刻铭记当今幸福生活来之不易。</p> <p class="ql-block">  不曾忘记,我们姐妹的情谊,闫姐、于姐和我都来自北镇,我们仨是老乡是同学,我和于姐又是室友,我俩一起学习,一起吃饭,一起诳街,一起出游,周六周日也一起到锦铁公园静心看书学习,几乎是形影不离。</p><p class="ql-block"> 这是寒假三姐妹相约出游,在北镇国营照相馆合影留念,素颜淡雅不输兰芷,中间者为美篇作者。</p> <p class="ql-block">  不曾忘记,你我的情谊,至于我们怎么成为好友的我还真的说不清楚,在茫茫人海中,我们相遇相知结成了这份友谊,尽管我俩不是形影相随,但这份真诚纯洁的友谊我俩都时时铭记,可以说我们三观一致,情感互通,认知相当,性格也有相似之处,大大咧咧,心存善良,大度包容,只是我重于沉稳,不善言谈。而她却热情奔放,落落大方。记得她生病住院我来陪,我俩促膝谈心,谈天说地,谈理想、谈未来、谈学习,还谈班级的帅哥靓妹,是她帮我参谋找到了我的人生伴侣,解决了我的终身大问题,毕业后各奔东西,曾失联二十年有余,庆幸的是发达的科技,有了电脑,有了手机,有了QQ,有了微信,失联了又重新找回。如今我们到了这个年龄,感觉我们越来越像彼此,慢慢的我发现我学了她的坦荡和奔放,她学了我的稳重和从容,如今她依然热情不减当年,是我们班微信群人见人爱的群主。😄😄😄</p> <p class="ql-block">  不曾忘记,我和你在美丽的春天里相遇,不管是巧合是偶然亦或是缘份,世间最美的情缘,亦是人生最美的风景,两情相悦无须情深缘浅,可能一个不经意的微笑,便走进彼此心间,从此相依相伴。遇见你,心底的感动静静流淌,你我因缘而聚,因情而暖,我和你的相遇,或许有缘,或许偶然,无论是哪一种相遇,我心中的幸福从遇见你的那一刻就在心中涌起汇聚。</p><p class="ql-block">  不曾忘记那是十一放假的前一天,我和你在水房巧遇,你问我有没有时间和你一起出去,我和你走出校园,一路闲聊,当时闲聊些什么,我已无从记起,但我领会了你的心意,转眼就是十月一,我没舍得回家,也没舍得和同学去笔架山,一个人静静地待在205的宿舍里,坐在上床边看书边注视着宿舍楼外的小路,匆匆的行人中有没有你,书也没读进去,因为生怕错过你再找我的时机。长假过去了,我把忧伤埋在心里。静夜,明月高高升起,时而会有一片云彩暂时的藏起她的足迹,微风轻轻,天空静美,我的思绪踏月随风,心底交织流淌着美好和忧伤,久了会不知不觉的进入梦乡,梦里的感觉是满满的幸福和浓浓的甜蜜。当然,小插曲还有还有花生米、电影票、毛书记,那可是我心中的小秘密……随着时间的流淌,又到了一个花开的季节,穿过这春花夏荷秋实冬蓄的长廊,截取一段美好的时光,书写那么一点点忧伤,当然,最最渴望收获人生最美好的恋爱时光,让这馨香在心灵的深处,暖暖地慢慢地芬芳。</p><p class="ql-block">  说起这段往事,其中还有一段小插曲,还要感谢我的同窗好友知音知己,用现在的话说那叫作闺蜜。好友生病住院我来陪,我俩谈人生、谈理想,谈天说地,也会谈起班级里的趣闻趣事,也会说起男生、女生,重点还有你。好友说让你做我的男朋友,我只是笑而不语,不知好友如何把我介绍给你,我猜想你当时一定是又惊又喜,可能还有点小得意。一天在去食堂的小路上遇见了你,你默默无语地递给了我一本书,看着你的背影远离,我心中暗喜,其实我也做了努力。我慢慢的打开书,看到你相约的信息。傍晚时分,我转过街角,夕阳还有余晖,晚风轻轻拂面,街上川流不息,行人也匆匆忙忙赶着回家,我准时来到相约郊外的小河边,小河静静的流淌还带着淡淡的青草香,我俩面对小河并肩而坐,谈兴趣、爱好和学习,不知不觉已到天黑,最后突出主题谈我俩的关系,你问我同不同意,我还是笑而不语,在你看来那就是默许,我俩相拥相吻,我喜极而泣,这是人间最纯洁的情感传递,人与人的相遇,亦实属不易,心与心的交流,彼此都要珍惜。从此我们开始了我们的恋爱。其实,恋爱,更多的是彼此的牵挂和思念。虽然在一个学校,也不是每天都能相遇,三五天没有看到你,心里就会无比的惦记,不会是哪儿不舒服了吧,是不是生病了,做事学习都没了动力,有人会说,那还不直接找他去,多容易。不可以,因为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学校不提倡学生谈恋爱,我们的交往约会也十分的隐蔽,正常上大课时间能不能见到彼此,只能凭运气,就这样静静地美好着过了一个又一个学期。毕业实习的分离,让我们靠鸿雁把相思的情感来传递,至今我还保留着那一封封厚厚的情书,虽然没有鲁迅和许广平两地书那么珍贵,但它记录了我们的相识、相知和相恋的足迹,现在读起来也别有一番滋味与情趣……</p><p class="ql-block">  人生路上,最美的风景不是身边的山山水水,而是有一个知你懂你的人相伴相陪,彼此就是美丽风景中最绚丽的那一笔。人生和爱情就像一部天书,只有你读懂我,我读懂你,两颗孤独的心才能倾心相遇,才能共同走过布满荆棘的山路,去尝遍人间苦辣酸甜的滋味,花开花落不惊、彩虹漫天不喜、千事万事随缘、一生安稳就成,白首不离不弃,你记我一时,我念你一世,回首间我们携手已共同走过了近半个世纪,下半个世纪注定需要你来陪,你是我的相守相依,心若年轻,岁月不老,用心去耕种心中的那一亩田,让爱情的常青藤永远缠绕在心间,情感如春,心就向暖,我还会牵着你的手,走在阳光悠悠的午后,有你在情意就会蔓延,有你在所有的季节都是春天,我要用你送给我的迟来的信物单反相机,记录人生,记录四季:</p><p class="ql-block">  和你一起走进春天,记录春天的一树花开,静看闲花,让快乐幻化成飞向天际的七彩云霞。走进夏天,记录夏日晴空的灿烂和湖水的湛蓝,还有夏荷的静好和午后知了的鸣唱。走进秋天,记录秋天的地广天蓝和收获秋实的喜悦,还有那被秋霜尽染了的山山水水草草木木,让她如同一幅幅浓艳的水墨画一样绝美永恒。走进冬天,记录冬雪的圣洁,踏雪赏雪,带上一颗晶莹圣洁的心走进这银色的世界,轻轻的、静静的听落雪之瑟瑟,只有你和我一起行走在这漫天飘雪的世界里,只留下一串串通往春天的脚印,去迎接另一孕育万物充满生机的春天。</p><p class="ql-block"> 心中有情爱何处不春天。谢谢你让我在这美好的季节里遇到你,让我把爱铭记……</p><p class="ql-block"> 从相聚相识相知到相爱走进婚姻的殿堂,至今已40年有余,我们携手共同走过了山一程水一程的风风雨雨,远去的终究只是回忆,留下的则是后半生的不离不弃。</p><p class="ql-block"> 最美的爱情,没有天荒地老,只有与你相伴一生,仅此而已。但依然要彼此多一份信任,少一些猜忌,多一份宽容,少一些埋怨,多一份关心,少一些冷漠,多一份责任,少一些自私,抬头望蓝天,低头见花开,守住生活的素简,在漫漫的人生旅途中,继续相依相伴相随……</p> <p class="ql-block">  不曾忘记,毕业实习在即,我到锦州实验中学实习,我的指导老师张老师、徐老师是教育界的精英、老前辈,她们的谆谆教诲,至今仍铭记在心里。从备课、板书设计、试讲再到讲课每一阶段都给予精心指导,我虚心学习,认真准备,做到了备课试讲指导老师过关,讲课学生喜欢满意,终于我以“优秀”的成绩结束了毕业实习。</p><p class="ql-block"> 这张图片中上边照片是郭淑霞、刘士明聆听实习指导老师的精心指导,下边这张是肖主任和张老师送我们去锦州实验中实习时的照片,前排右一为美篇作者。</p> <h3>  不曾忘记,毕业在即,这一刻理想从美丽的校园放飞,背着知识的行囊走向社会。当时是国家统一分配,有心眼儿的找找熟人托托关系,派到相对比较好的地方单位,但绝大多数基本上是哪儿来哪儿去,如果某市本专业毕业生多的要调剂到外市县去,我与大学同学,也是我的人生伴侣去了他家乡赤峰,属于外省区。临行前系侯主任对我说,“小王,如果分配不满意,你别交报到证,我给你重新改派”,我很是感动,感谢系领导的关怀,我还真没交报到证,以防万一,到赤峰后,我顺利进入赤峰四中,走上工作岗位。</h3><h3> 这张照片是毕业照,前二排右五为美篇作者。</h3>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span>(二) 赤峰四中 </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1982年1月大学毕业分配到赤峰四中,初来赤峰,陌生的城市,陌生的人群,陌生的单位,陌生的工作环境,心中多少有些别离故土远嫁他乡的凄凉……我想这种陌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淡去。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1977届大学生毕业时正值寒假,我办理了工作的相关手续后,回老家和父母过了欢乐吉祥的春节,开学后我和同来的4位同仁,被安排到初二年级,我每周12节课,工作中我认真备课,力争上好每一节课,与学生做朋友,学生也很喜欢我这个刚毕业有着青春活力的女教师,再次印证了“亲其师,信其道”的教育名言。工作中我会虚心请教老教师,向老教师学习,不断充实提升自己,一切都很顺利,转年我的学生经过中考的洗礼,绝大部分学生考上本校和赤峰二中,进入高中阶段继续学习……</span></p> <p class="ql-block">  这是我教的第一届初中毕业班初三三班的合影,前二排左三为美篇作者。</p> <p class="ql-block">  新学期,我接任高中一年级6个班的政治课,每周12节课,还要看三个晚自习,高中和初中的最大不同是高中学生能够自主学习,接受理解问题的能力远远的超出我的预期,高一高二基础年级的常规课还算顺利,学生认可,家长满意。只是到了高三,教毕业班对我这个新手来说确实有一定的压力,好在我有老教师的指导帮助,加之任课小组的精诚合作,第一次教高三,高考成绩令人满意,绝大多数学生考上了他们心仪的大学……回顾第一次教高三的经历,有些忙碌紧张还有一点点儿压力,当时复习资料有限,各种复习考试所用的试题都是备课组自己编写的,政治学科高三备课组只有两位教师,其中一位还兼职做政教主任、后来做学校副书记,教学中的用的期中期末试题,备考中使用的单元练习题、综合练习题,从出题、组题、刻题、印题绝大多数由我来完成,另一位老师只是把关定向看看有没有补充的问题,当时试题必须用铁笔、钢板、蜡纸、手工刻出,刻好后才能印题,仅高三一年我至少要刻出120多张蜡纸,不知刻平了多少块钢板,使秃了多少支铁笔,用了多少盒腊纸……现在想想都觉得自己工作非常卖力,现在的年轻教师几乎都没见过这些小说《红岩》中办“挺进报”的老物件!</p><p class="ql-block"> 每年市、区教研室都要组织高三老师让真学习听取专家的讲座,亦或到北京、沈阳等地听取高考信息,亲临课堂看名师如何安排高三最后阶段的备考复习,很是受益,虽然忙点累点,但也是乐在其中。最大的亏歉是没有照顾好孩子和先生,有点遗憾。高考在即,我紧张得失眠大半宿,耽心学生考不好,当然还有来自己内在的压力,怕万一……高考成绩公布,令人欣喜若狂。从此我便连续8年接任高三和补习班的高考辅导任务,开始了我的高考辅导季,随着教学经验的积累,紧张压力在一点点减轻,一如既往的忙碌是必不可少的,紧张有序的高考辅导仍在继续……</p><p class="ql-block"> 这张照片是1993年高三毕业班合影留念(照片仅以一年为例),前二排右一为美篇作者。</p> <p class="ql-block">  这是当年三、四班任课教师的合影留念。左二为美篇作者。</p> <p class="ql-block">  (三) 赤峰二中</p><p class="ql-block"> 1998年9月,因工作需要,我调到赤峰二中工作。二中对我来说既陌生又熟悉,熟悉是因为我先生在二中,我对二中已有一些表象的认识,说陌生是指我对表现二中深厚文化底蕴的实质性的东西并不了解,我惴惴不安的加入了二中人的队伍,是二中人的热情、关爱、帮助,使我较快的融入了这个温暖的大家庭。我时时珍惜身边的每一份同事情、朋友情,从来都不曾遗忘。</p><p class="ql-block"> 刚到二中时我教高一和初二两个年级的政治课,每周28节课,隔周还有业余党校的两节党课,每周还有两个晚自习,时不时还会讲校级公开课,学校的青蓝工程中我还有带本组青年教师的任务,青年教师随时进课堂听课,忙的不亦乐乎,虽然忙点累点但我觉得很充实,人生就该如此。每到高三或补习班高考辅导时,任务更重,组题、出题、大考、小考、评卷、讲题、分析评价忙个不停。</p><p class="ql-block"> 二中还有个不成文的规矩,每到高考前夕,各学科必须做一次综合“点拨”,就是如何让学生在高三最后的关键冲刺阶段,突出重点,有效复习,提高成绩,政治学科我来负责点拨,时间多在四月中下旬,我要提前准备好各模块的重点知识,再去查找收集时政材料及党和国家一年来的新政策,根据考试大纲的要求,从上一年高考文综政治试题的特点入手,分析今年高考文综题发展的趋势,再从应用政治各模块的重点知识去解读时政材料,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这些政策的颁布,对政治、经济、文化以及人民群众生活带来的重大影响、变化及意义,重在理论联系实际,最后还要科学指导,切中肯綮。</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在二中工作期间,带过5届高三、补习班。这是2010年高三、一班及高三全体任课教师合影。图片中上边照片前排右三、下边照片前排左六为美篇作者(仅以一年为例)。</span></p> <h3>  在此其间我也多次受到校级、局级及市政府级的表彰和奖励(仅以部分为例)。前排左一为美篇作者。</h3> <p class="ql-block">  在学术上,有多篇关于教学感悟的论文获自治区级、国家级一等奖,还有的刊登在大学校刊上和国家级刊物上,我也主编了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三套教辅用书《高考三人行》、《名师考案》、《高考解密》(政治分册)等。工作上可谓是兢兢业业,一丝不荀,默默无闻的工作在教学第一线,为教育事业贡献着白己的青春芳华……</p> <p class="ql-block">  (四) 北京外国语大学北外附校外国语学校</p><p class="ql-block"> 2011年3月,时光的脚步已踏入春天,北方的赤城远山近水已是春意浓浓,春阳暖暖的默默的把温热洒向大地,绿上柳梢,青草萌芽,春花绽放,白云悠悠,小鸟欢歌,漫天里满满都是春的味道。在这柔美的春光中,我乘坐L770如约来到京城,来到北外附校,试讲成功,应聘到北京外国语大学北外附属外国语学校,从此开始了人生的又一次遥遥远远的旅行。</p><p class="ql-block"> 京城的海淀区北外附校,人才济济,教育水平堪称一流,刚到北外附校时接任高二年级五个班的政治课,两个文科班,一个理科班还有两个国际班,每周13节课。当我开始上第一节课时,刚上讲台,不知何故,学生笑着掌声不断,还有的窃窃私语……第二节还是如此,弄得我一头雾水,心里不免有些紧张,课下我找课代表了解情况,原来学生在说我长的像香港歌星周慧敏,哈哈,原来如此!课代表做为学生和老师沟通的桥梁,我能及时了解学生的诉求,及时解决问题,拉近了我和同学的关系,学生把你当朋友,还有什么问题不能解决的呢?学生来自全国各地,生活、学习自然会有差异,我既教书又育人,学习上积极引导,因材施教,使他们的学习成绩争取在原有基础上有较大的进步和提高,生活上热心帮助,让他们感觉到离开父母,学校也有家的温暖。</p><p class="ql-block"> 高二的下学期正面临北京市普通高中政治学科会考,会考成绩全合格才能拿到高中毕业证。海淀区、学校及学生都很重视会考成绩,说真的我压力也挺大,在这短短的一个学期里,要讲完一个新模块,再复习另外三个模块,时间紧任务重,我在备好新课讲好新课的同时,按照海淀区普通高中毕业会考考试说明的要求,把各模块的必会必背重要知识点列成大纲,再配套单元综合练习题,周六周日都放弃休息,小长假也不舍得回家,加班加点的整理知识点和配套练习,好在师生一齐努力,此次会考,成绩理想,达到了预期,得到学校家长一致好评。</p> <p class="ql-block">  北京外国语大学北外附属外国语学校高二办公室,环境整洁优雅,条件一流。美篇作者工作时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  北外附校工作时,高二年级团队。(中间者为美篇作者)</p> <p class="ql-block">  2011年9月24日,北京外国语大学70年校庆时,观看晚上的专场文艺演出,由湖南卫视的著名主持人何炅主持(北外毕业),有著名艺术家张振富、耿莲凤的经典二重唱,有青年歌手潭维维的高水平的演唱。观看演出前的拍照留念。</p> <p class="ql-block">  这是2013年7月13日,我在北外附校高二、四班上课时学生偷拍的照片,那时学生就会使用拼立得软件拼好后传给我的,我的学生厉害吧!</p> <p class="ql-block"> 升入高三,更是忙碌不已,复习练习讲题,周而复始,周考月考海淀区的统考模似考步步紧随,然后评卷、讲卷、分析、制定下一步计划……每周一下午还要到海淀区教师进修校(教研室)进修学习,听取海淀区各名校精英讲解他们如何进行高三备考复习,或听考试院的专家学者讲专题,还时常安排去清华附中、北大附中、人大附中等名校听名师现场示范课,真是受益颇多,开阔了视野,也见证了京城教育的高端大气,高三这一年全组师生共同努力,文综三位老师精诚合作,在2012年的全国高考中,北外附校的文综成绩平均分比海淀区的文综平均分高出两分,真是可喜可贺,当年我们年级还获得了学校特别贡献奖提名奖,荣誉真的来之不易。</p><p class="ql-block"> 新学期我又接任了高一年级八个班的政治课,有普通文理班,也有国际班,每周20节课,平均每天4节课,还要看3个晚自习,真是够忙的。如果概括地说我当时的状态,就是时间不够用,特别忙,做梦都在梦到讲课,或者梦到上课迟到了,然后突然惊醒,有时紧张的连时间都搞乱了。记得有一次早上五点醒来,以为是下午5点,我想这下完了,误了课了,咋没人给我打电话呢,慌乱中准备出行,经同事提醒,才发现这是早晨5点,虚惊一场。</p><p class="ql-block"> 学校在教学方面抓的非常紧,每学期各学科都要安排公开课、示范课和观摩课,还有海淀区教师进修校每学期都要到各学校检查,随堂听课。有一次来检查,正好赶上我那天有课,为了这一节课,教研组里反复的磨课,不断修改补充完善,终于圆满完成任务(这是我讲课时的照片)。主管教学的副校长去进修校开总结会,拿回教研员对我们学校老师讲课的评价结果,校长非常满意。</p> <p class="ql-block">  学校的其他活动也是丰富多彩,每年的元旦教师联欢会和高三的成人礼、毕业典礼是最大的亮点,这是其中的照片。</p><p class="ql-block"> 图片中上边照片中间绿毛衣、中间照片左五、下边照片左三为美篇作者。</p> <h3>  北京市北外附属外国语学校2012届高三毕业典礼的会场,面场热烈、温馨、隆重。 图片中上边照片为会场抢拍,下边照片前高三全体师生合影,二排右二为本人一一美篇作者。<br></h3> <p class="ql-block">  北京市北外附属外国语学校2012届高三一班、高三二班的毕业合影。</p><p class="ql-block"> 图中上边照片前排右三、下边照片前排右四为本人一一美篇作者。</p> <p class="ql-block">  这是高中部读书会在共同学习,分享杨老师读书感悟,全体会员合影留念。</p><p class="ql-block"> 下边照片后排左三为美篇作者。</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每周一的升仪式也是必不可少的,我曾被选中在国旗下讲话。讲话的题目是《聚焦两会 关注时事》,讲稿多次修改,定稿后我反复练习诵读,圆满的完成了任务。我也曾代表各会考学科教师在会考前动员大会上讲话,激励学生考出好成绩,为他们加油鼓劲儿。炎热的盛夏,六月下旬,会考如期举行,成绩优异,实践再次证明: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在北外附校,我是幸运的,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好同事、好朋友,特别是还有来自第二故乡赤峰的同事朋友,是真挚的同事情、朋友情伴我一路同行,我悟出了好同事是业务上的精诚合作,同舟共济;好朋友,是相逢纯洁一笑的开心,是彼此扶持相帮的依靠,是剪烛畅谈的惬意与悠闲,是从未忘记的那份牵挂,更是内心深处的缱绻依恋。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学期结束,我也结束了在京城漂泊四年的生活,回到了我可爱的赤峰,回到了我日夜想念的家,一切是那么的熟悉、那么美好、那么温馨!回家的感觉真好。</span></p> <h3>  <font color="#b04fbb">四、倚柴门而旷观 弃俗务以怡心 ( 现状 )</font></h3><div> </div><div> 在渐行渐远的时光里,每个人都是匆忙的赶路人,无论多少经历,多少美好,最终都会被岁月涤荡,只剩下一些浓浓淡淡的回忆,青葱不在,芳华远离,不要感叹岁月无情,我们能做的就是尽情沐浴享受生命里的每一缕阳光,与时光结伴而行,随心而喜,随遇而安。其实每个人的人生都不可能完美,总会留有缺憾,于我而言不在于领略看透世间千万风景和俗世凡尘,而在于心中美好常伴和明月清风相随,静观花开花落,闲看云卷云舒。 </div><div> 退休了,工作暂时结束了,但是,人生之旅还要继续,经过一段时间的修整,思绪理顺了,我要重新安排自己的生活: 聚仁体物,乐水乐山,特立独行,怡养身心。</div><h3> 这期间也曾忙着为儿子筹办婚礼,一天天忙的不亦乐乎。本想马放南山,藏剑匣中,可是又有一私立学校聘我上课,我是天生就闲不住的人,所以欣然前往,课不多,没压力,薪酬多少,我不在意,有事可做这就足矣!我也曾在社会上的培训机构辅导报考司法干部的考生,这一做就是三年。今年才彻底放下,回归本真,开始真正体验还算悠闲的退休生活,上上微网,亲戚朋友同学常联系,增近亲情,加深友谊;看看新闻,知晓天下大事,仍然心系家国,不甘落伍;健步行走,强身健体,养养花草,陶冶情操,写写大字,美丽心情;偶有闲暇,也会帮儿子公司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休闲娱乐,奇文异曲,幸福快乐尽在其中……</h3><h3> 我的这些工作人生经历,就像颗颗明亮璀璨的珍珠,镶嵌在我人生的旅途中,熠熠生辉,照亮我前行之路,使我人生的每一步都走得稳健踏实,每一段过去都是我现在最美好的陶醉。或浓或淡,或香或甜,我要用心慢慢的去品尝……</h3>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时不可兮再得 聊逍遥以容与( 结束语 )</span></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有人说,人生就像一次不知哪儿是终点的旅行,只能向着远方一路前行,只要心有朝阳,旅途中就不会孤独与寂寞,因为你我他随时都能体会到亲情、爱情、友情、同学情、同事情的倾心相伴,风雨同行,何必谁惋惜过客匆匆,你我他便是各自最靓丽的风景,或许擦肩而过,从此陌生;或许驿站驻足,成其永恒。有人说人生要重视过程,像潮涨潮落,日落日升,各长所用。春雨、夏荷、秋实、冬雪,四季轮回,苦辣酸甜,五味杂陈。只要喜欢,就能拥有,只要虔诚,就可朝圣。路要自己走,事要自己做,努力付出直到永远;是苦是甜,要自己细品,香茗美酒,心态最重要,粗茶淡饭,醅酒自乐,怡养天年,百岁可期。</p><p class="ql-block"> 人与人总会存在差异,每个人所享受的生活质量,每个人所释放的生命能量,亦不尽相同。生命有长短,价值有大小,地位无尊卑。心存善念,慈航普渡,在有限的生命征程中,拓展无限的人生空间,从而活出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p><p class="ql-block"> 青春何靓丽,芳华永香馨,桑榆莫悲晚,霞飞艳阳天。</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2018年5月25日晚11点40分初稿</p><p class="ql-block">□</p><h5>□ </h5><h5>□</h5><h5>□ 部分照片来自网络</h5><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