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记忆】那些年前的小人书

北戴河旅拍摄影师F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秦皇岛新华书店公众号</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秦皇岛青青草原户外旅行团队公众号</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秦皇岛文化活动公众号</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秦皇岛惠生活公众号</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北戴河旅行文艺生活公众号</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再度联手同步推送发布</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排名不分先后顺序)</b></h3> <h3>曾经的小人书是属于那些年前的六零后和七零后们的一段共同记忆。或许这样的描述也不算准确,每一个时期都会有小人书出版发行的。</h3> <h3>虽说那时小人书的印刷并不算精美,但内容中的画面想来都是画家们辛辛苦苦一笔一笔画出来的,其中也不乏画面精致精美的。</h3> <h3>那时候的小孩子逛街只有一个去处,那就去新华书店。到了书店左顾右盼,看看到没到什么新的小人书。那种感觉真的不亚于现在追捧长篇连续泡沫剧的瘾劲儿。</h3> <h3>只不过从前的小人书从印刷的质量、纸质的选择等较之现在的出版物略显简单与粗糙。但这些并不会抹杀那个年代的孩子们对小人书的美好回忆与快乐记忆的。</h3> <h3>在我的童年的最初的记忆中,最早看过的小人书的名字就叫《东郭先生》。那时候,是奶奶一直带着我。反正印象中这就是我看过的第一本小人书。</h3> <h3>记不清是什么时候拥有的那本小人书了,反正每天午后睡觉前,都要央求奶奶拿着小人书给我讲东郭先生的故事。</h3> <h3>或许是听狼的故事听多了的缘故吧,小时候看到别人家养的狗时,总是躲得远远的,心里还直嘀咕,这户人家会不会养的是只小狼啊?</h3> <h3>在我幼小的心里面,总是想着,要是把小狼养大了,会不会像东郭先生故事里的狼一样,把养大它的主人一口吃掉呢?</h3> <h3>再之后,因为一本叫做《打击侵略者》的小人书,而为我留下了一个永久的印记,终生铭刻在我的脑门处的左前额。</h3> <h3>小时候照镜子,望着镜子里额头处的那个伤疤,觉得特别的显眼。没想到长大后,把缝针地方的皱褶给撑开了,不仔细看还真的看不出来了。</h3> <h3>那天是个上午,应该也是在春天,奶奶领着我去北戴河海滨的新华书店,去购买那本我盼了很久的一本打仗的小人书叫做《打击侵略者》。</h3> <h3>那天早上刚过上班时间,书店才刚刚开门营业。幼小记忆中的身后的阳光照耀得我的后背和心里都是暖暖的好舒服的感觉。</h3> <h3>在距离新华书店大门还有十几米的时候,我用力挣脱了奶奶拉着的我的手,兴奋的一下子就窜了出去,只扑向新华书店的大门。</h3> <h3>现在想来可能是当时心里面非常担心那本小人书被别人买了去。因为这本小人书是我磨了家长好几天才答应给我买的。</h3> <h3>长大后才明白,书店的各种书籍应有尽有,只要你想要,翻箱倒柜也得给你找出来,因为牵涉到奖金和营业额的。</h3> <h3>在北戴河海滨生活过很多年的人们都清楚,那时的新华书店坐落在北戴河中心交通岗亭的东面路北一侧,靠近路边第一间是海滨的理发馆,中间里面隔着一个糕点供应部,第二间就是新华书店。</h3> <h3>现在回想起来,实际上当时新华书店的规模和面积也不大,就是一间通透的大屋子。平时只开西面的大门,东面的门是锁着的。</h3> <h3>在书店的最西面墙上,是一面摆放着各种小人书的书架。书架前是一排玻璃制的长长柜台,把书和读者之间隔开来。</h3> <h3>而现在读者,可以零距离的接触到想看的任何的图书。想来,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这个时代的一个突出的进步。</h3> <h3>那时候,如果想要简单的翻看书架上的哪本小人书,得跟那个大眼睛的售货员阿姨商量着来。看着售货员阿姨脸上有笑模样,估计心情好,就可以多让她给换几本。<br></h3> <h3>如果看到售货员阿姨紧紧的绷着个脸,那顶多也就让她帮助换上一两次想要翻看的小人书,然后就得知趣的要么买本书要么就回家。</h3> <h3>而回家在当时来说,真的是真没啥意思的。要么帮助家里背个花篓拾柴禾,要么规规矩矩的做作业,要么跟小伙伴在野外或家门口玩玩扇烟壳或弹玻璃球啥的。</h3> <h3>回过头,再说小时候的那天上午,在往新华书店西面大门口奔跑时,刚跑到东门的台阶处,一不小心就摔倒了。现在有时回回神,仔细想想,当时怎么会就怎么会摔倒了呢?</h3> <h3>当时左前额头被台阶就给磕破了,鲜血直流。为了核实那年是哪年,刚刚跟父亲又聊起了这件事,父亲肯定的说是在我三四岁的时候发生的事情。</h3> <h3>父亲很确定的说,那时还没有小妹呢。话说当时奶奶看到我被台阶磕破了,小脑袋也不知道哪里摔破了,还出了那么多的血,各种担心加上各种害怕,一时间紧张得束手无策,不知如何应对。</h3> <h3>马路对面一个刻章部叫王维善师傅联系到我父亲,随后我被送到北戴河医院,当时外科的贺海山医生给我缝了针并止住了血。</h3> <h3>说起来,那些年前的小的时候,还真没有什么娱乐项目。看小人书应该说是小孩子们最喜欢做的事情了。</h3> <h3>那时家家户户还很少有电视,到了晚上很早就睡觉了。那时貌似还经常停电,还需要点蜡烛照明。真的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h3> <h3>如果把当时的停电放到现在试一试。孩子们都得疯了啊。停电了,就没法上网,就看不了电视,就什么都干不成。</h3> <h3>而现在的人们真的是离不开电了。可在当时还真没想那么多,只知道照明的灯泡是需要用电来点亮。你说当时的孩子们傻不傻啊。</h3> <h3>看小人书,是不分年龄大小的。年岁小,没关系。其实不认识那么多的字也没啥关系。可以看图猜字嘛。</h3> <h3>只要大概的能理解得差不多小人书中的意思就行了。反正看小人书也不是老师布置的作业,更没有人去提问你看了的这本小人书的体会啥的。</h3> <h3>这些小人书,可以说让那个年代的孩子们开阔了视野,学到了很多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也培养了孩子们广泛的读书兴趣和爱好。</h3> <h3>好多课本上没有涉及到的知识,孩子们通过阅读和翻看小人书,潜移默化的掌握了。哪怕是过了多少年后,甚至还能回忆起那些看过的小人书的大概意思。</h3> <h3>那时上学就是学习课本上的知识,放学后完成好课本后面的练习题。貌似那个年代的课业负担也没那么重,下学后不一会儿工夫就能把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全部完成。之后就可以闲下心来翻看小人书了。</h3> <h3>那时家里的小人书,有新的就看新的,没新的就反复的看旧的。翻了许多遍后,小人书也就被翻得卷了边了。</h3> <h3>最喜欢看的小人书中的内容,有时都可以倒背如流了。其实说来也没什么窍门,多读多看,专心致志,心无旁骛,记忆起来就很容易。</h3> <h3>由于小人书的更新速度受到当时家长收入和家长心情好坏等诸多的影响,好多时候都是借着别人的看。麻溜儿的看完,好借好还,再借不难。</h3> <h3>也有我看着别人小人书特别喜欢的,也有我的小人书别人看着特别喜欢的。于是就出现了各种各样借了书却拒不还书的理由和借口。</h3> <h3>只要有理由和借口,心疼归心疼,一般时候大家彼此也就稀里糊涂的过去了,没有谁会在表面上计较的。</h3> <h3>记得当时学校里有一或两堂课,是安排在周末的下午,叫做阅读课。每位同学随便带本课外书,在课堂上自行交换阅读。</h3> <h3>印象中,只有那堂阅读课,学生们最自觉。大家都在低着头,认真而快速的看着书,根本不用老师的督促。</h3> <h3>还有一件事情,现在终于敢承认了。寒暑假作业,记得不?写作文或写日记的时候,我都是拿着小人书,翻到前面的简介,照抄照搬,硬生生的把那些作业都这么的就写完了。</h3> <h3>学习的方法千千万,就看你会不会想办法了。如今,小人书的样式也有了新的变化了,更精细更漂亮了。而我们这些爱看小人书的人们也长大了。可还是依然愿意将小人书推荐给自己的孩子,希望孩子能够在小人书的世界里得到认知和成长。</h3> <h3>是啊,小人书承载了那个年代人们的一段艰难的成长经历。当时的新华书店是人们心目中神圣的盛满知识的殿堂。如今,新华书店成为了人们心目中的一个记忆的符号。那些忙碌的人们,能问一问你吗,你有多久没去新华书店逛一逛了呢?</h3> <h3>后记:曾经也有那么一大木头盒子的各种各类爱看的收藏起来的小人书。但是,在爸妈家从北戴河保六路的平房搬到育花路的楼房过程中(因笔者当时正在部队服役),因嫌那些破书破本的累赘,被亲娘给当成破烂卖了。同时被收破烂收走的还有一套限量版的铜版纸精印的《周恩来》(上中下)三册等。啥也别说了,亲娘就是亲娘啊!</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欢迎关注</b></h3><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秦皇岛新华书店</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公众号</b></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欢迎关注</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秦皇岛文化活动</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公众号</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欢迎关注</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秦皇岛惠生活</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公众号</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欢迎关注</b></h3><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秦皇岛青青草原户外旅行团队</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公众号</b></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欢迎关注</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北戴河旅行文艺生活</b></h3><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公众号</b></div> <h5><i>重要声明:本美篇所发表的文字为原创作品,版权归原创者思扬所拥有。转发或转载请联系原创作者,否则视为侵权。我们将保留依法维权的权利。本美篇配图“基度山恩仇记和魂断蓝桥”、“征方腊损兵折将”为姚红同学提供,北戴河莲蓬山林荫图片为微风习习摄影作品,北戴河海滨夜景图片为思扬摄影作品。其余未标注图片均为网摘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br></i><i>法律顾问:丁楠<br></i><i>文案编撰:思扬。系中国摄影家全集入集摄影家,河北省摄影家协会、秦皇岛市摄影家协会、北戴河摄影家协会会员,秦皇岛市作家协会会员,北戴河散文学会副秘书长。曾任北戴河某摄影棚首席摄影师。</i></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