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火车站一出来,就看到去斜塔的路标。敢情人家也知道你为啥来,不是为着几千年的历史,也不是为着城里二十几个古教堂。</h3><h3><br /></h3><h3>顶着大太阳,步行二十分钟,远远的,见一塔,估计那就是了。</h3> <h3>说起来挺俗的,去比萨 Pisa 就是为了看斜塔Leaning Tower of Pisa。</h3><h3><br /></h3><h3>中学物理课,老师告诉我们,1589年,意大利物理学家伽俐略Galelio Galilei 从比萨斜塔顶部丢下两个铁球,两球重量迥异,但同时落地;以此,伽俐略证明了重力加速度在所有物体是等同的。同时反证了亚里士多德的理论,所谓在自由落体状态下,重物比轻物落速快。</h3><h3><br /></h3><h3>从此,比萨斜塔名闻世界。</h3> <h3>虽然塔的长相早已熟知,但是,真站在面前,这么漂亮的白色大理石,古典完美的罗马外形,还是被震到了。</h3> <h3><br /></h3><h3>另一个震撼是,还真斜啊!知道它倾斜,要不怎么叫这个名儿呢。可是,不管从哪个角度看,都斜得太厉害了。</h3><h3><br /></h3><h3>很担心会不会轰然倒塌。</h3> <h3>其实,我这是杞人忧天。</h3><h3><br /></h3><h3>破土动工于1173 年,建到第一层,就发现,坏了,塔是歪的。原因呢,一侧的地基太软,陷了;另外,整个地基只有三米,太浅,不够支撑56米高的大理石的重量。</h3><h3><br /></h3><h3>先天不足啊!</h3> <h3>建建停停,到1372 年,花了近二百年才完工。</h3><h3><br /></h3><h3>这期间,由于比萨的城邦的战事,有一百年的时间,工程完全搁置。有人说,这一百年,使地基有机会下沉稳固,是好事。要不,早塌了。</h3> <h3>接下来,1589年,伽俐略的塔顶实验。</h3><h3><br /></h3><h3>当然,有人说伽俐略并未真正从塔顶往下抛铁球,实验只在伽俐略脑子里进行过。</h3><h3><br /></h3><h3>不管怎么说,伽俐略的名字与比萨斜塔永远联在一起了。</h3> <h3>話說這塔建成六百多年,越斜越嚴重,到上世紀後期,已瀕臨倒塌。</h3><h3><br /></h3><h3>終於,1990,塔正式關閉,進行大規模修整,塔底水被抽乾,十五米的鋼筋水泥柱加固了地基,塔的一圈被鋼筋架住...十一年、四千萬美元之後,大見成效;斜度從5.4度減到3.99度;也就是說,現在,塔頂與塔基垂直錯開3.99米。</h3><h3><br /></h3><h3>整修的另一個效益是,塔自己在繼續修正,雖然每年只有幾釐米。據說,到2030年,塔會完全直立。那也是比萨人民不愿意看到的,因为那样,就失去了瑕疵的魅力。</h3> <h3>加把劲儿,推倒算了!</h3> <h3>废了半天劲,塔纹丝不动,连倾斜度都没增加。</h3><h3>推不倒,干脆进去看看吧。</h3><h3><br /></h3><h3>一次只让进15个人。进去,人家先给介绍一番塔的历史。意式英语,听得费劲。好在事先作了功课,我知道的比他讲得还多。</h3> <h3>塔内壁的白色大理石,光洁美丽。</h3> <h3>登塔台阶修葺完好, 一路照明...</h3> <h3>直到塔顶</h3> <h3>一口气上到七层,塔顶,绕行一圈,天啊,真真实实感觉地面是斜的,有一丝不安呢。</h3> <h3>从外面看到的一根根立柱, 是这样的</h3> <h3>细看柱顶,真是意大利风格啊,一点不留白</h3> <h3>比萨大教堂就在脚下。</h3><h3><br /></h3><h3>噢,对了,比萨斜塔是大教堂的一部分,是大教堂的钟楼;只不过,与大部分教堂不一样,这个钟楼是个独立建筑。</h3> <h3>远山近城,皆入眼底</h3> <h3>塔顶第七层,钟室,明显的哥特式建筑元素;整塔,是典型的罗马式建筑。但是二者那么和谐,视觉上的享受。</h3> <h3>钟室里,大小七个钟,发声为七个音符。</h3><h3><br /></h3><h3>想象一下,站在大教堂广场,望着至美的斜塔,聆听着七个钟奏出的美乐...</h3><h3><br /></h3><h3>网上有塔钟奏的苏珊娜,那是美国民歌;要是能奏意大利民歌,重归苏莲托什么的...想想都醉了!</h3> <h3>最大的钟是1655年放上去的。既是教堂所用,自然有其元素。</h3> <h3>其实,斜塔以外,比萨还有很多值得一看的。</h3><h3><br /></h3><h3>就说斜塔所在的奇迹广场 (Square of Miracle ),整个就是个教会的综合体。广场上除斜塔外,还有大教堂,洗礼堂...</h3> <h3>落成于1092年的比萨大教堂,透着浓浓的拜占庭建筑风格。</h3> <h3>大理石的门廊柱是这样的</h3> <h3>门上的青铜雕塑是这样的</h3> <h3>主堂是这样的</h3> <h3>壁画艺术是这样的</h3> <h3>穹顶是这样的</h3> <h3>祭坛是这样的。</h3><h3><br /></h3><h3>注意哦,那个玻璃盒子里是圣者的遗骸,上千年了。我拿着望远镜研究了半天,证实那确实是人的遗骨。不过,是谁的骨头,就不敢妄评了。要做DNA鉴定才能下结论。</h3> <h3>比邻大教堂的大理石洗礼堂(Baptistery),花了211年,于1363年完工。是典型的由罗马式向哥特式过度的建筑。</h3><h3><br /></h3><h3>呵呵,注意到了,驰名世界的建筑,意大利人都是精工细作,数十代人才完成。好像他们不考虑当朝的政绩哦。</h3> <h3>一进入洗礼堂,就感觉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定定神,才反应过来,洗礼堂内部,一反常态地简素,几乎没有任何装饰。</h3> <h3>朴素的地面</h3> <h3>堂内难得一见的雕塑,那么不起眼</h3> <h3>奇迹广场的另一侧,一长条建筑,名人墓园 ( Camposanto Monumentale)</h3> <h3>开放式的</h3> <h3>沿墙一溜石棺,个个都装饰着满满的雕塑</h3> <h3>在廊下走了一会儿,低头一看,脚下踩着的,原来是一个个墓。</h3> <h3>这个墓里住的,是个德高望重的修女</h3> <h3><br /></h3><h3>这位,逝于1987年,很近代哟</h3> <h3>很多廊地的墓誌上,都装饰有骷髅。看来,他们并不认为这是负面形象。<br /></h3> <h3>与名人墓园相对应,隔着广场,一溜不起眼的房子,不知是什么去处。看了一下联票,上面有这个房子的标志,那就去一下吧。</h3><h3><br /></h3><h3>趋前一看,是个博物馆。1257 年完成的建筑,原是教会医院,后改为博物馆。</h3> <h3>馆内空荡荡的,墙上是清一色的素描式的画像。</h3> <h3>看了大半,明白了。</h3><h3><br /></h3><h3>这些都是从墓园墙上搬过来的壁画底稿。古人作壁画,先在墙上打底稿,再照着底稿,在湿墙上作画,干了,就是壁画。</h3><h3><br /></h3><h3>1944年,盟军轰炸,毁了大部分壁画,露出了本该永不见天日的底稿。</h3><h3><br /></h3><h3>开放式的墓园,日积月累,这些底稿画快速毁损。为了抢救,把它们连墙铲下来,搬到这个控光控温控湿的环境里。</h3><h3><br /></h3><h3>恍然大悟,为什么墓园的墙上空白一片。</h3> <h3>这些壁画底稿的独到之处,在于它们全是用一种叫Sinopie的粘土颜料而作。</h3><h3><br /></h3><h3>这种粘土,产于土耳其的Synope,地名干脆就变成颜料名。</h3> <h3>离奇迹广场不远,是千年古城墙</h3> <h3>守城的狮子,威风依旧,责任迥异</h3><h3><br /></h3> <h3>如今的城里城外,其功能,只是给游人增加看点</h3> <h3>古城中心以外,比萨还有很多看点。</h3><h3><br /></h3><h3>不用找,去火车站的路上,河边,这么小巧玲珑的哥特式教堂,一下子就把我吸引住了,简直就是米兰大教堂的微版嘛。</h3> <h3>始建于1230年的圣母玛利亚堂,十五世纪时失修毁损。十八世纪时,干脆推倒重建至今。</h3><h3><br /></h3> <h3>外部装饰非常繁复,满满的站立雕像</h3> <h3>内里却非常简约,没有壁画。只有一尊圣母玛利亚哺婴像,接地气的作品。</h3> <h3>今天,这里被一个年轻的画家租了开画展。</h3> <h3>这样的画作,在这样的大理石教堂里,怎么感觉有点不搭调呢。</h3><h3><br /></h3><h3>唉,这么个艺术国度,年轻的艺术家不能永远徘徊在中世纪吧。</h3><h3><br /></h3><h3>古国如意大利,也要迈入二十一世纪不是吗?</h3> <h3>出来,还在戚戚这个教堂太袖珍。</h3><h3><br /></h3><h3>把自己放后墙上一量,乖乖,没有我以为的那么袖珍嘛!</h3> <h3>火车站的廊柱上,被人涂鸦作画。太多的人想做艺术家,一条艰难的路呵</h3> <h3>再见了,比萨!你的斜塔满足了我多年的好奇。</h3><h3><br /></h3><h3>若是再来,我会访1343年成立的比萨大学。在这所大学,伽俐略入的是医学院,却成了现代天文物理之父;Andrea Bocelli 在此拿到法律学位,却成了享誉世界的歌唱家;当然了,还有你培育出来的两位教皇;还有...还有...</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