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1964年8月,为适应备战需要,空军某部在赣粤交界的一座高山上,建设起一座雷达站。</h3> <h3>远方的高山就是当年雷达站的所在地(下图)。</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雷达兵的心胸</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叶文巨</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一)</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乱云汹涌天穹低,</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飞急涧涛相应激。</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雷达高挚环广宇,</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卫我中华昴首立。</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二)</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姿矗轩辕气吞虹,</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眼收四海五洲云。</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看破浊浪横流卷,</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我自岿然运乾坤。</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三)</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日出东方霞滿天,</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风云舞动任变迁。</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一转三百六十度,</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天底风雷装心间。</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1975年2月草就</h3> <h3> 该站位于海拔1047米的高峰,山脚下是一座被誉为世界钨都,有着近百年开釆历史,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被列为国家156项重点工程之一,使用过“江西笫一钨矿”代号,其产量一直名列前矛的大型国有钨矿——大吉山钨矿。</h3><h3> 从此,在这里不断传颂着军民鱼水情的佳话。</h3> <h3> 建站初期,条件十分艰苦。山上周围,无老百姓居住。</h3><h3> 山腰海拔567米处,有矿山的一个坑口,汽车只能到此。</h3><h3> 从567米到1047米的高差内,只有新开的羊肠小道可以行走。部队的所有战备和生活物资,只能靠肩挑手提,搬运上山。因而,能爬山,能挑担,是每一个雷达战士的基本功。指战员们都说:“大吉山上三件宝,扁担绳子加柴刀。”</h3><h3> 一直到1978年,由国防经费拨款,矿山派出工程技术人员勘察地形,确定路线和走向,并负责实地测量,开通了567米地段至雷达站山顶的公路,才使战士摆脱了肩挑手提的辛劳。也就是说,有整整14年,指战员们是靠着一副铁肩,将所有作战和生活物资运输上山的。</h3><h3><br></h3><h3><br></h3> <h3> 雷达站位于南岭的九连山脉,高山之巅,山风凛冽,即使在夏季,深夜在室外站岗,也要套上大棉衣。到了冬季,山下矿区与往日无别,但雷达部队所处的高山之上,早已白雪皑皑。</h3><h3> 有诗为证。</h3><h3><br></h3><h3><br></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九连山初雪</h3><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叶文巨</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窗外九连山,</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一夜头已斑。</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旭日耀雷达,</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雪晴映蓝天。</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黄未尽又绿,</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青山疑再现。</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我欲练彩笔,</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永留衣柚间。</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 雷达战士们就是以这样的乐观主义精神,为捍卫祖国的领空,在艰苦的环境里,坚守着,奋斗着。</div> <h3> 位于高山之巅的雷达站百米之内的一个小山窩里,有一口石壁小井,传说为仙人所挖,故名仙人井。</h3><h3> 仙人井,本来就流传着许多神奇的传说。如今,这山装上了“千里眼”、“顺风耳”,岂不更加传奇。</h3> <h3> </h3><h3> 雷达站最初建立的那几年里,生活用水主要靠这口井,同时也收集雨水。要不,就得到很远很远的山那边去挑水。部队用水特别紧张,也特别珍贵,一水多用,循环使用,绝不敢浪费。</h3><h3> 遇上久旱无雨或枯水季节则比较麻烦,为此,矿党委发出号召,矿团委组织青少年,也包括中小学生,利用假日给雷达部队送水。人们找来各种水桶、水壺、竹筒,不顾爬山越岭的辛劳,送上滴滴清泉。</h3><h3> 插入云霄的山脊上,游动着送水的长龙,其场景十分慼人。</h3><h3><br></h3><h3><br></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忆拥军</h3><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潘如一</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高山雷达耸入云,</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士兵坚守多艰辛。</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最怕久旱无甘雨,</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饮水比油贵三分。</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矿工情系雷达站,</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假日挑水到峰顶。</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山高路险无所惧,</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送上清泉表寸心。</div> <h3> 甘 露 情</h3><h3> . 朱广发</h3><h3> 昔日军民鱼水情,</h3><h3> 泪洒阵地冰雪溶。</h3><h3> 工友高峰送甘露,</h3><h3> 将士滿怀喜相迎。</h3> <h3> 1969年底,为了彻底解决部队的饮水困难,矿山派出技术工人,并提供必要的材料,从距离较近的南平窿坑口,通过悬崖峭壁,给部队舖设上了近千米的供水管道,在坑囗为部队安装了扬程可达500米的活塞式高压水泵。</h3><h3> 有水泵还得有蓄水池。在驻地修建与高压水泵配套的蓄水池的时候,为了抢工期,矿号召机关干部、正在轮休的职工与矿中、矿小师生,开展义务苈动,从海拔567米的工业场地,将河砂、红砖、做模板的松木板等,通过肩挑手提,运送至海拔千米的雷达站。参加这项义务劳动的多达数千人次。</h3><h3> 由于人多力量大,只用了一周时间,修建好容量达30立方米的蓄水池。</h3><h3> 高压水泵每周开动一次,每次开动5~6个小时,完全解决了雷达部队所需的工作和生活用水。从此,战士们再也不用挑水上山了。</h3><h3> 抽水机和供水管路遇上什么问题,只要部队需要,坑口立即派出技术工人帮助处理,因此,坑口的管道工唐师傅和部队的许多战士都很熟悉,这种友谊一直保持至今。</h3> <h3> 雷达部队终年生活在山顶,条件十分艰苦,矿区人民十分关心,以各种形式支持和帮助他们:</h3><h3> 连队的司务长每天都要下山釆购,再由战士挑运上山。</h3><h3> 当时,矿山有生活服务站,他们会派出车辆,到广州等地釆购蔬菜、水果。每次运来新鮮菜蔬,服务站都要给他们留出足够的品种和数量。雷达站需要的副食品,也会通过电话与矿服务站联系。当时在矿服务站工作的唐会计也因此认识了部队的一些官兵,以至40多年后,退伍老兵来大吉山故地重游时,还记着这位大姐的名字,并如愿以偿地找到了她,让曾经中断过的军民情谊得以延续,使之升华。</h3> <h3>|</h3> <h3> 雷达部队1964年建站,使用中型柴油机发电,发电所需柴油,全靠战士挑运,十分辛苦。</h3><h3> 1969年初,矿山为部队在崇山峻岭间架设了5公里长的一万伏高压线,安装了小型变压器,解决了日常工作和生活用电。但雷达开动仍需依靠柴油机发电,柴油还得由战士们到下西窿处挑运。</h3><h3> 1976年,为了最大限度地滿足雷达部队的用电需要,大吉山钨矿派出20名外线电工,和雷达部队的指战员共同努力,经过两个多月的艰苦奋战,在崇山峻岭间完成了新的供电线路架设工程和新的变压器的安装,把高压电从矿区船底窝变电所送到了雷达站,滿足了战备和官兵日常生话所需的全部用电。‘</h3> <h3> 拥军爱民是建设強大国防的法宝。</h3><h3> 部队虽然战斗生活在高山上,但和矿区人民群众始终保持着紧密联系,矿山有重大纪念和庆祝活动,雷达部队官兵整齐着装,以威武和训练有素的英姿出现在矿区群众面前,人们总是报以热烈的掌声。</h3><h3> 矿小学热情邀请部队官兵做少先队辅导员,引导孩子健康成长。</h3><h3> 矿山以拥军为宗旨,除了帮助部队解决实际困难,还以各种方式对部队开展慰问活动,矿文工团和各单位文艺宣传队,排练短小精悍节日,不顾山高路险,带着乐器道具,为常年坚守在山顶上的部队官兵演出,丰富了部队的文化生活。</h3><h3> </h3> <h3> 下面照片中的小伙子和小姑娘,当年就是矿文艺宣传队的骨干,他们以“文艺轻骑兵”的方式,多次到山上雷达部队演出。</h3> <h3> 1975年,大吉山钨矿组建起自己的勘探队,努力寻找新的矿源。其间,有相当长时间,在野外高山上进行勘探。</h3><h3> 当勘探地点靠近雷达站时,部队同志为他们供应开水和午餐,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在着手地质编录的紧张时刻,他们让出床位,供地质技术人员夜晚工作,使他们顺利完成了地表探查任务。</h3><h3> </h3> <h3>勘探队员们在雷达站附近留影。</h3> <h3>1978年“五一劳动节“,勘探队员、技校学生与部队战士在雷达站附近举行联欢活动。</h3> <h3> 山上雷达部队因地处高山,从1976年开始,就可以接收到韶关电视差转台的信号,进而看到广东电视台的节目。</h3><h3> 受此启发,在矿广播站工作的电工小卢,向矿党政提出在雷达部队设立电视差转台,进而向山下矿区转播电视节目的建议,得到矿领导的大力支持。机动科主管全矿电气工程的邹高工率领有关技术人员,在矿区内许多个山头,开展了接收信号的试验,最后认定以放在雷达站附近为最佳。此方案得到雷达部队的支持和许可,并尽力提供各种方便。 </h3><h3> 矿从北京购来差转设备,经过紧张的施工、安装和调试,于1979年10月,大吉山钨矿卫星地面接收站胜利建成,成为整个赣州地区最早能看到电视的矿山,并从单位组织集体收看,逐步普及到千家万户。</h3><h3> 电视差转能顺利进行,应当感谢雷达部队的大力支持和帮助。是他们腾出住房安放设备和工作人员住宿。工作人员的一日三餐也在部队食堂,所以许多人说:“如果不是雷达部队大力支持,大吉山矿区民众就不可能这么早看到电视。”</h3><h3><br></h3> <h3> 从1977年筹备建设差转台开始,到差转台正常运行,矿山的工作人员和雷达部队官兵结下了深厚的感情和友谊。</h3><h3> 1985 年10月雷达站撤销,部队官兵调离后,电视差转台还在这里继续运转了半年多。因部队走了以后,山顶上工作生活均有诸多不便。1986年4月,电视差转台从山顶迁至海拔较低、离矿区距离更近的另一座山峰——黄峰岌。</h3><h3> 以下照片为迁址后位于炸药厂后面山峰上的电视差转台。</h3><h3><br></h3> <h3> 1985年10月,雷达站撤离了,矿区老百姓不知道,因而也没有象电影里面那样热烈欢送解放军的场面。</h3><h3> 据说,撤离当天,二坑口的大坪上,停了好多军车,全部用严严实实的蓬布遮盖着。</h3><h3> 夜深人静的时候,这些军车悄无声息地出发了……</h3><h3> 过了很久以后,也许细心的矿区群众才可以发现,原来朝南东方向那个最高峰顶上的隐约可现的弧形天线不见了……</h3><h3> 人们对雷达战士,留下的是一片思念。</h3><h3>.</h3> <h3> 雷达站从1964年建立,到1985年10月撤离。这21年里,雷达站官兵与矿区人民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他们忠于祖国、忠于职守、不怕艰苦、纪律严明的崇高品德,一直激励着矿区群众,成为他们学习的榜样。</h3><h3> 雷达站撤离了,但解放军战士留在矿区人民心目中的美好印象一直被人们传颂。</h3><h3> 雷达站撤离了,但原在这里服役过的战士,仍十分怀念这片战斗过的土地,许多年后,断断续续有老战士们来这里故地重游。</h3><h3> 早些年,人们在百度里输入“大吉山”几个字,就可以看到雷达老兵怀念大吉山兵营生活的文章。</h3><h3> 2015年10月23日,雷达老兵8人,再加4位军嫂,一共12人,租了一辆中巴,专程从广州、佛山地区来到大吉山,寻找过去战斗的足迹。</h3><h3><br></h3> <h3> 上图为 如今生活在广州、佛山地区的原大吉山雷达部队退伍老兵。</h3> <h3> 2015年10月24日,回大吉山探访的12人中,有4个老兵,带上军嫂4人,一共8人,不畏山高路险,决意前往千米高山上的当年雷达站营地,寻访当年的足迹,回忆战斗的青春岁月。</h3><div> 军嫂们说:“你们老说当兵时很艰苦,我们今天就要去亲自看看,体验一下。”</div> <h3> 他们上午9点出发,中午时分就到了山顶。</h3><h3> 看到当年战斗过的山岭,心潮澎湃,无比激动。虽然过去的机房和营房巳不复存在,道路也被深草掩埋,但仍能找回40年前的记忆,在山尖,在赣粵两省分水岭的界碑前,他们留下了珍贵的合影。</h3> <h3> 下午1时多,他们开始往山下走。</h3><div> 上山时,走的一条羊肠山道,坡陡难爬。下山时,他们选择过去曾通汽车的山路。他们记得,这条沿着山脊曲折而行的坡道,虽然远些,但比较平坦,当兵时曾无数次地行走过。现在虽然时隔40年,他们自信,大致路线还是记得清楚的。</div><div> 但是,事与愿违,这条道路由于30多年未有人行走,密密麻麻长滿了各种树木,大的有水桶那么粗,灌木、荊棘丛生,茅草比一人还高。原来的路基被山洪冲毁,茫茫一片,竟不知路在何方。</div><div> 走着走着,他们还在半山腰打转。茂密的树木挡在前方,也不知该往哪里下脚,更不知哪里有沟,哪里有坑,不敢贸然前进,…………而此时天色已近黄昏,不免有些焦急。</div><div> 这时,正好待在招待所没有上山的4位比较年长的老兵,打电话上来询问情况,在山上迷路的人很果断地说:“天快黑了,我们迷路了,无法下山,你们赶快打110报警吧!”</div> <h3> 听到这一消息,当时正和雷达老兵在一起交谈的矿山退休职工老潘说:“不要打110了,矿区有派出所,我认识他们。”然后拨通了五里亭派出所警官左凯旋的电话。 </h3><h3> 那天是星期天,正在吃饭的小左,立即放下饭碗,来到派出所,叫了另外3个干警,带上开山辟路的柴刀和充电式探照灯,骑上摩托车即往山上进发。</h3><h3> 这边,老潘又接通了鎢业公司保卫部主任的电话。主任闻信,立即通知山上护矿队的刘祥麟队长带4人参与救助。</h3><h3> 雷达老兵回矿自费用餐的所在酒楼——鸿福酒楼的女老板小王,听说老战士们被困山上,也十分焦急。她与护矿队领导也很熟悉,立即打电话请他帮忙。</h3><h3> 这时,天巳完全黑下。深秋的高山竣岭上,已略带寒气,而从广东来的老兵和军嫂,一袭夏装上山,如不及时下来,真担心他们会着凉冻坏。</h3> <h3> 晚上9点左右,救援人员回话,已经知道被救人员方位,可以看到他们手机上的手电灯光。再过一会,又说可以听到他们说话的声音。但山上坑洼密布,救援人员只能用柴刀砍断挡路的树枝,拨开茅草丛,一步一步向向他们靠拢。</h3><h3> 在开路的过程中,救援人员的手臂被荆棘划伤,衣裤被散乱的树枝撕破,他们全然不顾。</h3><h3> 救援人员不断向山下报告情况,直到凌晨一时多,才把所有人员接至海拔500多米的船底窝地段,乘上等候在那里的中巴,安全回到了矿部所在地——五里亭。这时,时针已指向凌晨二时。<br></h3><h3> 山下鸿福酒楼的女老板小王,一直守候在店。当老兵带着惊喜落座时,酒楼老板为他们送上了香喷喷的饭莱。</h3> <h3> 10月25日上午9时,退伍老兵们按原日程安排,恋恋不舍离开了大吉山。</h3><h3> 临行前,与此次相遇的几个大吉山老朋友,在吉山宾馆留下合影,并相约以后再会、重逢。</h3> <h3> 雷达老兵回到广州后,回想起这次有惊无险的经历,更觉大吉山矿区人民,乐于助人精神之可贵与可亲,真实地重温了当年军民一家亲的魚水之情。他们给老潘来电,请他找人在赣州做两面锦旗,并请老潘代表他们送给全南县公安局大吉山五里亭派出所和江西大吉山钨业公司保卫部。</h3><h3> 鲜艳的锦旗上写着:</h3><h3> “军民情谊万代传,红区精神谱新篇。”</h3> <h3> 2016年1月22日,在广州的大吉人举行近20年来例行的联谊聚会活动。当他们得知广州、佛山地区有十来位雷达老兵在大吉山地区服过役,而且前不久又重访大吉山时,大家盛情邀请老战士参加。</h3><h3> 那天,在珠水南岸的一所酒楼,当年江西大吉山地区的军民共30人,在美丽的花城举行了笫一次见面会,并留下珍贵合影。</h3> <h3> 2016年3月5日,原雷达部队广州佛山藉战士,也包括前不久上过雷达站的4位军嫂,盛情邀请现居广州的大吉山人到佛山市南海区黄岐作客,</h3><h3> 那天,到会者有30余人,大家围成一个圆台,深情思忆军民情谊,畅叙现在美好生活,互祝末来幸福安康。</h3><h3> 在聚会中,大家互报了联系方式,有好几位当场互相加了微信,自此,以大吉山命名的几个微信群,又多了几位新的退伍老兵群友:文巨、永雄、志坚、德科、粵滨、建平……。老战士们的身影、话语、文字在群中一出现,立刻受到吉山群友的热烈欢迎和深情点赞,因为,在这些群友中,有的曾以童年的目光,仰望解放军叔叔的高大身影;有的曾揹着一个小竹筒,给山顶上的雷达战士送过水;有的曾上山慰问演出过;有的曾在部队扩建营房时挑过沙,运过砖;有的曾上山为部队架过高压线……。想不到经历了三四十年后,天各一方的我们,还能使这种友谊得以延续。</h3> <h3> 原矿党委汪副书记与原雷达部队邝副连长,在这新型的联谊会上,交谈甚欢。</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军民鱼水情</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退伍雷达战士 叶文巨</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h3 style="text-align: left;"> 七十年代初,余戌守江西省全南县大吉山巅。某日周末,吾与河北兵卫生员张金保下山买菜,午后挑菜上山,累,小憇。</h3><h3> 山下上来小老俵姐弟,带刀、绳去砍柴。近前,其姐非要抢我扁担挑一程。弟小力不逮,抢卫生员一南瓜迳前。至小半山腰伐薪地,姑将担、瓜还我们。</h3><h3> 此事慼触甚深,刻骨铭心,如影相隨,没齿难忘。</h3><h3> 红色苏区人民拥军境界,自觉自愿,不为名利。人,不分长幼;地,隨时隨地;事,无论大小;因,不讲理由。</h3><h3> 吾生有此经历,幸运;吾生有此际遇,福也。此事贯穿我一生,此事影响我一生。</h3><h3> 今放此文于群中,以飨大家,亦作引玉之砖也。</h3> <h3> 三月阳春,五羊城下,和风恂心。</h3><h3> 2017年3月23日,现居广州的大吉山人,与曾为大吉山駐军的广州人、佛山人,相约在珠水之滨、英雄广场、海珠桥头、木棉树下,举行笫三次聚会。</h3> <h3> 他们畅叙深厚绵长的军民情,回忆隽永久远的双拥事。</h3> <h3> 正如一位雷达老兵所说:“这样的聚会,在服役期间,可谓常事,且为政府行为。但,像我们这样自发的、民间的、久远的,不是绝无仅有,也是凤毛麟角。”</h3> <h3> 2017年10月27日,原广州空军雷达部队大吉山驻军战友与矿山工友聚会联谊活动,在江西省全南县宾馆举行。</h3><h3> 参加这次活动的有老战士55人,军人家属25人,大吉山钨矿工友23人。</h3><h3> 战友们分别多年后,今天重聚在一起,感到无比的激动与幸福。</h3> <h3> 10月28日早晨,参加聚会的一百余名战友工友,分乘大小车辆5台,前往全南县境内的大吉山。</h3><div> 今天,他们要登上海拔1047米的大吉山峰,看看32年前设在那里的雷达站遗址,寻访当年的战斗足迹,重温战斗历程,并从中汲取继续前进的力量。</div><div> 战友们在由矿山工友组成的先遣徂的带领下,在当地人民警察的支持和保护下,历尽艰辛,经过约两个半小时的奋力攀登,参加登山的61人,全部平安顺利到达海拔1047米的大吉山峰,让“情系大吉山,再续鱼水情”的红旗,高高飘扬在大吉山峰顶!</div> <h3> 云中战士如山鹰兮,</h3><h3> 又何惧山路的岖崎。</h3><div> 钢铁意志不可摧兮,</div><div> 像巍巍挺立的山嵴。</div><div> 矿山人支援奉献兮,</div><div> 如滿山的杜鹃秋菊。</div><div> ——赵维城</div> <h3> 清平乐-大吉山</h3><h3> 季 良</h3><h3>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老兵工友重见。</h3><h3> 昔日军民团结。佳话不断涌现。今朝遥望大地,祖国江山红遍。</h3> <h3> 清平乐-忆重游</h3><h3> 高剑立</h3><h3> 秋爽菊黄。重登吉峰岗。兵哥军嫂挽矿兄。牵手互帮神往。</h3><h3> 山脚歌声一片,峰顶红旗飘扬。双拥新篇续写,长城固若金汤。</h3> <h3> 登顶抒怀</h3><h3> 叶文巨</h3><h3> 山高我为峰,</h3><h3> 伸手可触天。</h3><h3> 仰蓝天,云卷云舒;</h3><h3> 俯大地,山低山小。</h3><h3> 温室聚会平常事,</h3><h3> 登顶抒怀世少见。</h3><h3> . 此刻豪情滿怀,</h3><div> 今日人生之巅!</div> <h3> 大吉山钨矿的职工和家属,有着光荣的拥军传统。他们十分想念曾经景仰和有过共同战斗和生活经历的雷达部队指战员。看到离别了三十多年的最可爱的人从天南海北来到大吉山,矿区群众以朴实的感惰,表达了对他们最诚挚的欢迎。</h3><h3> 以退休职工为主体组成的大吉山矿区唱享快乐合唱团,特地排演出新的拥军节目,还有幼儿园的小朋友参加,一起举行了一场热烈而温馨的文艺联欢晚会,把“情系大吉山,再续鱼水情”的联谊活动,推向了新的高潮。</h3> <h3> “情系大吉山,再续鱼水情”的联谊活动于2017年10月29日胜利落幕。正如许多战友工友所说:</h3><h3> 不羡五岳名气重,</h3><h3> 今生只对吉山亲。</h3><h3> 两友难分兄和弟,</h3><h3> 钨都永续雷达情。</h3> <h3>全文完。</h3><h3>感谢阅读、欣赏,敬请批评、指导。</h3><h3><br></h3><h3>本文作者:潘如一</h3><h3>本文写作时间:2017年3~4月</h3><h3>第二次重要补充:2017年11月</h3><h3>修改、补充、调整:一直不断</h3><h3>有关资料来源:《大吉钨矿志》</h3><h3>资料提供:叶文巨、卢卫东、金德保、王华民、张本桐</h3><h3>照片提供:潘如一、卢卫东、叶文巨、陈林标、陈邦龙、陈润平、王华民、李珍如、曾良才、吉晓燕、陈永雄、乔粤滨、谭祖桂、刘建平、大吉山五里亭派出所</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