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凉山的山那边—美姑

深圳tina

<h1>大凉山,彝族人世代繁衍生息的地方,寒冷的气候,恶劣的自然环境,落后的观念,疾病等等一系列问题交织在一起,于是贫穷、艾滋、吸毒、好吃懒做成了他们挥之不去的标签。</h1> <h1>2013年认识"风雨同舟志愿者联盟"公益群的盟主Sunny菲后,美姑、昭觉、布拖、尔拖这些陌生的字眼就开始进入我的视野,在心里扎下根来。在陆续参与了她组织的对这些村小的资助和物质捐赠活动后,根开始发芽,总想着有一天要来看看这块土地以及在这块土地上生活的彝人们。</h1><h1><br /></h1> <h1>终于遇上一个机会,由Sunny菲牵线,解放军63926部队对美姑的村小捐赠多媒体教学设备、篮球架、篮球、课外书等近10W的爱心物资,Sunny菲要带他们实地考察、安装,我也正好随之前往。</h1> <h1>去典补乡尔拖村小的路上,尘土飞杨,可这已是进山最好的路,很快我们的车就驶上了蜿蜒曲折、沆洼不平的山路。</h1> <h1>路过乡政府,一间小屋里,老师正在给幼儿园的孩子们上绘画课。有些孩子看起来已经很大了,一问老师,果真,有七八岁还在上幼儿园的。因为最近的村小还要走很远,家长们不放心,暂时放幼儿园长大些再去吧。</h1> <h1>这一双温柔含笑的眼睛直击心窝</h1> <h1>尔拖村小周围的环境。彝族人大多依山而居,房屋错落有致地散布在山凹里、山坡上,加上这个季节正盛放的桃花、梨花以及绿树、竹林的环绕,一副清新的田园风光乡村画卷</h1> <h1>虽然风景不错,但那些大面积裸露的黄土、红土依然昭示我们这片土地的贫瘠,加上寒冷的气候,人们从土壤中收获的农作物主要是土豆、玉米,其他蔬菜瓜果,经济作物一概阙如。以至于孩子们把土豆当成天底下最好的食物。</h1> <h1>路边一户人家正在田里耕作,右边两个孩子独自在一边儿玩,中间劳作的母亲还背着一个。彝族人家,生三个孩子是起步数,我们听到最多的是生了十二个。</h1> <h1>此次除了解放军63926部为尔拖村小捐赠的多媒体教学设备,我们公益群也为孩子们买去了生日蛋糕和饮料(以前已经买过书包、文具、衣服和鞋等物质了),孩子们开心地吃着喝着,有一些还拿着回家,为的是让家里的兄弟姐妹们也尝尝</h1> <h1>公益群里的广州何姑娘,捐了很多新衣服给孩子们,孩子们拿着新衣比划着,一脸的开心。</h1> <h1>其实大多数孩子如她一般,面对镜头,会害羞的不敢直视,垂下眼帘或转过头去</h1> <h1>但也有好些孩子敢于直面镜头。因为日照强烈,孩子们大多皮肤黝黑,可依然掩饰不了那清亮、透澈、明净的双眸,脸上也总是绽放着纯真、善良的笑容</h1> <h1>大多数村小都建在山腰里,方便山上、山下的孩子尽可能就近入学。我问一个女孩子:"你家离学校远吗?"孩子指着我背后的山,笑着说:"不远,就在那座山上。"一旁的老师听到了,过来补充说:"她每天要走两个小时的山路上学。"这是晴天计算出的时间,如果遇上下雨或下雪,时间延长不说,道路变得更加泥泞难行,也更危险。</h1> <h1>从山凹里的尔拖村小离开,在崎岖的山路上开车半个多小时到达位于山顶的尔哈村小。</h1> <h1>从山顶上俯瞰,一个静谧、安详、宁静的山谷,避世的好去处,只是太荒凉了。</h1> <h1>这座孤独的房子就是尔哈村小。只有一个三年级的班。如果要上别的年级只能去下面的尔拖村小。好在政府已经在附近重建,不久的将来,他们就要搬进新校舍了。</h1> <h1>勒勒约布老师,是附近村庄里唯一上过几年学的人,于是他成了尔哈村小的代课老师(因为学历,他不可能是正编老师,所以一直拿着代课老师的基础工资),四十几年了,他是唯一的老师,正是因为他才有了尔哈村小的存在。</h1> <h1>孩子们坐在这个拥挤的教室里学习,实际光线比图片中的暗淡。帘布后面就是支教老师的住处。一个山东汉子,来这儿已经两年多时间了,村民和孩子们竭力挽留他,不希望他走。</h1> <h1>教室外这一排桌子,就是支教老师的简易厨房。</h1> <h1>在尔哈村小看到的一个五官精致的小女孩</h1> <h1>下山来,去到一户人家,这是他们家的室内室外图,屋里的寒酸、简陋超出我们的想象。我们问父亲,为何不养羊,答曰:"没有钱买小羊呀!"</h1> <h1>在家的三个孩子,解放军叔叔送给女孩一个新书包,她开心极了。左边的男孩子还落落大方地给我们背了一首很长的诗,让我们看到了这家人的希望。</h1> <h1>布里莫村小,是我们这次去的最大的村小。校长范韦军,用几年的时间,把只有14个学生三间平房的村小变成了今天有三层教学楼有教室团队有280人左右学生的超级村小,可即使这样,还是因为师资力量不足,学校没有成为完小,只有幼儿园、小学一至三年级和六年级。</h1> <h1>本次凉山行计划走访的四个学校中,唯独布里莫村小是想吃肉而非蛋糕!我们来到时,看到整个学校为了迎接我们,为了那顿肉餐,一片欢腾的场景。高年级学生在操场边支起炉灶,生火烧水煮肉。</h1> <h1>低年级的孩子在操场上玩,有的孩子用饮料瓶盖子玩着游戏,有的拿着纸板在水泥桌面上打乒乓球。玩得不亦乐乎</h1> <h1>这个孩子追随着我们的行踪,可又害羞地不与我们说话,让人心生怜爱</h1> <h1>幼儿园的小朋友们呆在教室里,为我们唱了许多首中文歌,这都是支教老师慧琦的功劳。</h1> <h1>召集了六年级一个班的孩子回到教室,听解放军叔叔讲课,利用多媒体,讲我们国家的航天技术,以期激发孩子们的理想。</h1> <h1>去的最后一个偏远的村小,依果觉乡的四季吉村小。那天本来预计下午四点过去到学校,结果遇上堵车,后来在山路上又遇上小事端,我们的车完全无法通过,焦急等待中,急中生智从村里调来一辆小面包,我们拎上蛋糕、衣服换车后继续前行。</h1> <h1>翻过几座山,领略了沿途的风光,到达名副其实"云端上的小学"—四季吉村小。</h1> <h1>已是下午五点过了,孩子们正三三两两往家回,看到我们的车,又满山遍野撒着欢朝学校跑去。我们的心也都跟着欢腾起来。</h1> <h1>我们把蛋糕盒掀开,孩子们立即发出惊喜的"哇哇"声,一问,他们好多都没吃过蛋糕,也不认识蛋糕上嵌着的好些水果。看着孩子们香甜地吃着,那一刻我们真心感到无比的欣慰,历经磨折来到这里,一切都是那么值得。</h1> <h1>四季吉村小两位特岗教师,非常阳光的彝族小伙子。第一位,吉尔以者老师,因为山上没信号,他骑了摩托车下到乡上来接我们。他告诉我们,如果遇上下雨或下雪,他的交通工具摩托车是没法用的,因为很危险。我问他,如果必须要下山怎么办?他说只有走路,差不多要走四个多小时才能到山下</h1> <h1>此次行程,最感动我的还是他们,为了彝族孩子的教育,放弃了舒适的生活条件,来到大凉山,在生命的一段历程中选择了与这些孩子们融合在一起。</h1> <h1>全老师,来自广州的大三学生,家境优渥,他说本来只想支教半年,现在决定呆一年。那天他本意是坐着我们的车一起去到尔哈村小,车刚开出没多久,他看到路边他的学生正走在回家的路上,他执意下车陪他们一起走。后来他走了一个多小时的山路才来到山顶和我们汇合。</h1> <h1>周老师,来自湖南,支教完后他会去丽江继续他的音乐、舞蹈梦。</h1> <h1>陈老师,来自东北的大三学生,2015年已经来过,因为对孩子们不舍,今年又来了。她每天都会收到孩子们釆摘的野花和带来的土豆。</h1> <h1>图片中右边的是吴老师,她来自江苏,已经有了自己的公司,还是决定来这儿支教半年。她跟我聊了很多,她会教孩子们洗脸,给孩子们剪发,还要家访,在支教完成前她要家访完她班上40多个学生。因为气候、饮食的不适应,她的皮肤起了湿疹,于是她每隔一天,走40多分钟的山路到山下,再搭小面包车去到县城釆购蔬菜水果。她笑着说着这一切时,我的眼角不由自主泛起了泪花</h1> <h1>图片来自伙伴所拍。图中文弱女子是黄老师,堪培拉大学设计专业学生,她也是因为不舍第二次来到这里支教。她手绘了彝族风土民俗文化,还有毕摩仪式,支教结束后她会把手绘本留给学校,让彝族文化更广泛的传承下去。</h1> <h1>慧琦,甘肃兰州女子,一个曾经清秀白净的姑娘,如今脸上已泛起了高原红。那天的午餐活动中,只见她里里外外,,风一样忙碌的女子。</h1> <h1><span style="font-size: 20px;">短短的行程后,我呈上这篇纪实性的图文,在这里,我不想去评说凉山现状客观和主观的原因。我还是相信知识能改变大山里孩子的命运,当看到大凉山有了这些可亲可敬可爱的老师后,我相信它的未来不再渺茫。</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0px;">自此,尔拖、尔哈、布里莫、四季吉于我,不再是一个个冷漠的名号,它们让我生出了一份有牵挂、有思念、有回忆也有酸楚的感觉。</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0px;"><br /></span></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