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前些日子看到一位老师发的微信,照片拍了块有趣的土地,一边是绿油油的菜地,另一边却是盘虬卧龙的钢筋从土里穿插而出,配文:“大地的情怀就是如此博大,不仅可以滋生柔软的绿叶,也能让坚硬的钢铁生长!</h3> <h3>一幅这么平常的画面,也能引申出耐人寻味的哲理,我不禁颇有感触,就在评论处玩笑道:“不读书的人只会说,哇靠,土里有钢筋!”因为这时,我想起了电视上一篇《教育的意义》的演讲里举的例子:读书还有啥用?当看到天边的飞鸟,你能吟诵:“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而不是说:“卧槽,好多鸟!”当看到茫茫戈壁,你会在心中默念:“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而不是喊:“妈呀,全都是沙子!”虽然这话有些调侃的味道,但却一针见血地,道出了不同文化水平所产生的认知差异。</h3> <h3>其实仔细想想,导致这种差异的,不仅仅是文化水平的高低,还在于人的思想修养与审美情趣的不同。有修养和情趣的人,我暂且称之为有意趣的人,这样的人总能独辟蹊径,发现这个世界异样的光彩。他们闲时采菊东篱下,嗅草木灵性,感时把酒问青天,品人生五味;有的能从琴瑟声中听出高山流水、平沙落雁,有的会在淡淡的墨香里欣赏柳骨颜筋、落纸烟云;有时,因为看见枯后复荣的紫藤花瀑布而心生希望,有时,为了沙漠里捡到的一块骆驼骨头而欣喜若狂。于是,有意趣之人,往往有着隽雅、丰润的艺术才能,即便没有隽雅、丰润的艺术才能,起码能把生活过得很隽雅、很丰润。</h3><div><br></div> <h3>说到这儿,我想起民国时有位优雅的贵族女子——郭婉滢女士。集美丽与才情于一身的她,前半生锦衣玉食,后半生却一落千丈、贫困交加,且在文革期间饱受折磨。然而屈辱和磨难都没有打垮她,即便是洗马桶、扫猪圈,她也坚持穿着整洁的旗袍,保持她一贯的优雅、从容。她说正是这些磨难,让她知道了自己的心有多大,让她拥有了丰富而有意味的一生。就是这样一位坚韧、乐观的女子,在苦难中依旧隽雅,在挫折中逐渐丰润,把坎坷苦楚的生活开成了一朵美丽的意趣之花。</h3> <h3>所以说,意趣就像不经意的野花,可以开在生活的每个角落,它既是高雅的,也是通俗的,琴棋书画里有它的光影,柴米油盐里也有它的身形。它可以是品一盏清茶,读一篇美文,或聚几位老友,叙几杯旧情;可以是爬山打球,轻歌曼舞,自己养几盆小花、做几道小菜、拍几张美照;可以是把婴儿粉嫩的拳头放在爸爸宽厚粗糙的手掌里,或把十年前后的全家福摆在一起对比;赠人玫瑰、手有余香是种意趣,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是种意趣,风雨过后又见彩虹更是一种意趣。</h3><div><br></div> <h3>现在很多人都爱好旅游,我常听人抱怨:这儿一点也不好玩,就几座破墙旧亭,那儿也没意思,净是爬山!对于这样的评论,我很是无语。如今的旅游市场确实存在某些乱象和弊端,现实和想象也总是有差距的,但是,旅游的目的是开阔眼界、愉悦心情,总不能因为一片乌云就让整个旅程变得阴云密布吧,如果不懂得调整心境,一味用挑剔的眼光去看待事物,那么,再美的风景在你眼中也会黯然无色。有意趣的人,哪怕只在郊外踏青,也能觅得桃源美景,无意趣的人,即使走遍天涯海角,也只是到此一游!</h3> <h3>人生总是不完美的,叔本华曾说过: “生命是一团欲望。欲望不满足就痛苦,满足便无聊。人生就是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摇摆。” 我觉得,意趣恰似这摇摆中的一瓣桃红,一缕幽香,把平淡无聊的生活缀得落英缤纷,给痛苦折磨的生活添了怡神的芬芳和希望的春光,也将人的心性,修冶得更加睿智与强大。<br></h3><div>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我则说:心有意趣花自开!你的一亩心田,可有意趣花开?</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