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在黄山市休宁县溪口镇近千米高的苦竹尖群山间,有一座云端上的袖珍山村一一木梨硔(音红)。村庄所处山头三面悬空,地势突兀,犹如海中半岛。50多间房屋顺势而建,互为依靠,高低错落,实为巧夺天工之作。</h3> <h3 style="text-align: left;">据老村民介绍,他们的祖先詹仕通在400多年前来到木梨硔,择了一块平地,建了一间平屋,种了一棵苦槠树。由于地势险峻,交通不便,外来户稀少,因此几百年下来这里的小辈几乎都姓詹,还大都沾亲带故。</h3> <h3>"硔"是个生僻字,字典释义为大谷深沟,而村民从老一辈那里得到的解释,则是指从山上向山下运送木材的斜坡滑沟。由此推断詹氏祖先开始从事的是砍竹伐木的营生,这与土木工程多少沾点边,以至于后辈中出了个名人:詹天佑。</h3> <h3>木梨硔离最近的县城有30多公里,进山的4公里盘山道一般只能单向通行小车,且尚有三分之一的路段是泥石路。汽车停在半山腰的詹家山村口,到山顶还有近千米陡峭台阶要爬,进出十分不便。</h3> <h3>给我讲述典故的人,他叫詹德贵,属马,虚龄64岁,由于族谱已毁,他自已也说不清是世祖詹仕通的第几代孙了。不过有一点十分明确,他是这村里第一间祖宅的正宗传人。</h3> <h3>400多年的老苦槠树,如今依旧枝繁叶茂。</h3><h3>而400多年的老宅却年久失修,摇摇欲坠。</h3> <h3>斑驳陆离的墙体,磨损严重的青石台阶,残缺不全的砖饰黛瓦,都在向人们展示着凄美的"原生态"。</h3> <h3>屋内早已物是人非,唯一有些改变的,是多了几根木棍,吃力地支撑着己经开裂的大梁。</h3> <h3>老宅即使没有被定为县级保护建筑,也早已不能住人,而目前最让老詹担心的,是他亲手支起的木棍倒底能坚持到什么时候。</h3> <h3>老詹指着门旁写着徽州古建筑保护工程的木牌,脸上却没有兴奋的表情。虽说上上下下都很重视这座象征木梨硔村历史的建筑,可毕竟保护修缮需要的是真金白银。前些日子,村里搞集资修路,花了九牛二虎之力,才集到四千多元,其中近半数还是通过微信群由爱心人士捐赠的。这就是目前山村的现实状况。</h3><h3>自己已到人生养老的阶段,在城里工作的子女也决不可能再回山村居住,如此下去只能眼看着老祖产自生自灭了,想到这里,老詹心里总不是个滋味。</h3> <h3>在如今旅游、休闲、寻访等热潮的背景下,木梨硔村也得到了一些户外运动或摄影爱好者的关注,这里的云海作为卖点,开始声名鹊起。村里也有人家将多余的房间腾出,搞起了农家乐。不过,这里毕竟地处偏僻,路途艰辛,吸引不来更多的普通游客,就算在当地旅行社,也找不到这一条游览线路;再说挂了保护的牌子,就意味着房子不能再作为开发对象来派其它的用途,因此老詹想靠旅游促保护的路子看来也走不通。</h3> <h3>偶尔有城里人在老屋门前取景留影,借此表现一种新与旧,古朴与时尚的对比意境。但作为匆匆过客没有人会去了解这老屋的前世今生,更没有人能体会到此时此刻老詹的心情。</h3> <h3>每逢三、四月份,木梨硔总是雨水不断,在老屋经受风雨侵蚀考验的同时,老詹的心情也像这天气一样,阴郁沉重。</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