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久美丽丰饶新兴的阿力玛里 (一)

木牛

<h3>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四师六十一团,古地名曰 "阿力玛里″(突厥语“苹果城”),地处天山北麓婆罗科努山以南,"塞外江南"伊犁河谷西北坡,海拔高度700—4300米,紧靠312国道,依邻我国最大的陆路口岸霍尔果斯市,与哈萨克斯坦共和国接壤,蜿蜒的边境线长85公里。土地面积158万亩,山区天然林面积69万亩,草原面积91万亩,耕地面积12.4万亩,果园面积5万亩,有丰富的水、矿藏、森林、草场及药材资源。属典型的逆温带大陆性气候,昼夜温差大,无霜期180天左右,土壤肥沃,适宜种植水果、玉米、小麦、甜菜、黄豆、打瓜等。现有人口1.51万人,有维、哈、回、蒙、锡伯族等13个少数民族3505人。是集农林、畜牧、酿酒、商铺、酒店、旅游、建筑等产业为一体的综合经济实体,2016年经济总产值达8.5亿元。团场自然资源丰富,产业富有特色,区位优势明显,交通通达便利,居于“21世纪丝绸之路经济带”要道上,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向西开发的桥头堡和重要窗口。</h3>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鸟瞰阿力玛里</font></h5> <h3>  地势北高南低,地形呈阶梯状,大致分三个地貌单位:天山山区、山前丘陵区、平原区。天山支脉科罗婆努山,海拔高度1500-4300米,呈东西走向,群山高峻峭拔,山顶终年积雪,山腰云雾缭绕,山间松柏苍翠,云杉高直,灌草丛生,湍流清急;山前丘陵地区,海拔960-1500米,地势平缓向南伸展,沟脊起伏,碧草绵延,牛羊满坡;山下冲积扇平原,海拔700-960米,平原广阔,田野平旷,作物旺盛,碧波如海,园林万顷,春花烂漫,夏叶葱茏,秋果馥郁,冬枝裹素。特有的逆温带气候,夏天凉爽宜人,冬日寒风不作。这里天蓝,云白,山青,水净,植被面大,空气清新,负氧离子含量高,常年无大风,几无沙尘天气,污染小,自然条件优越,人居环境理想。许多曾在此生活过已回内地的人,冬夏两季多来此消暑御寒。</h3> <h3>  六十一团地处亚洲腹地,陆路东西贯通,连接中亚各国,通达欧洲大陆,历史上为古“丝绸之路”北道要冲。因多产苹果而得名,公元8世纪,一粟特文书中已经提到“ 阿力麻里”。西辽时期,这里驼队西来东往,商旅活动频繁。公元1225年,成吉思汗西征占据中西亚地区,把西域大片土地分封给二儿子察合台,建察合台汗国,以“阿力麻里”为核心,城市经贸发展迅速,城郭恢宏浩大,各色人种杂居,民族习俗浸染,多元文化交汇,市井喧嚣繁忙,街衢车水马龙,商贾栖歇云集,成为当时中亚地区的政治、经济、宗教、文化中心,被誉为“中亚乐园”和“中央帝国都城”。1346年,年仅16岁的成吉思汗第七代孙子吐虎鲁克·帖木尔汗被拥立为汗王。他发动战争,再度统一分裂旳察合台汗国,阿力麻里的核心地位强化。十六世纪60年代,察合台后王退居南疆绿洲,城郭逐渐荒芜,几百年的辉煌最终被历史的尘埃所湮没。 </h3> <h3>  2015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局和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文物局与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联合对阿力玛里故城遗址进行科技勘探 ,确定了阿力玛里故城遗址区的具体位置与规模,根据地下遗迹已确认的核心故城遗址区面积在30平方公里左右,可分为山上和山下两座古城;在海拔约1000米左右的克干山上发现故城遗址一座,故城内发现有道路和多座方形夯土城墙遗址;在克干山以南的山下,以新疆建设兵团农四师61团2连为核心,在海拔800米左右发现了阿力玛里故城的里坊、街道和东西向成排的房屋建筑遗址,应为阿力玛里故城的核心遗址区;在故城核心遗址区的东部和北部发现多处葬墓区;在克干河两侧发现有多处不同性质的作坊遗址;在勘探过程中采集和发现金、银、铜、铁、铅、釉陶、陶、琉璃、石质、炉渣等各类文物标本280余件。</h3> <h3><br></h3><h3> 科学勘察可以看出,这里与内地文化的融合与交流非常广泛。处于中亚的阿力麻里深受中西方和草原文化的影响,是兼容并蓄、不断发展的一座具有丰富文化特色的大都市。 阿力麻里遗址是中西方文化交流和贸易的重要城市,也是研究丝绸之路与草原文化的重要基地。它的发现,让我们找到了丝绸之路重要的节点城市,也让我们更全面地认识与了解了丝绸之路的繁荣与包容。</h3><h3><br></h3> <h3>  如今,阿力玛里古城遗址早已被开辟为农田,唯有成吉思汗第七代世孙吐虎鲁克.铁木尔汗麻扎(陵墓)尚保存完好,屹立于六十一团农七连,坚守着逝去的历史,诉说着当年的辉煌。</h3> <h3>  阿力玛里素来盛产水果,有苹果、杏、桃、梨、李、枣、山楂等,年产鲜果9.3万吨,干果800吨。特有的逆温带气候,昼夜温差大,有利于水果的生长,造就了水果品质,所以这里的水果色形俱佳,鲜果肉质细腻,甘甜多汁,干果酸甜适口,香气宜人,深受人们的青睐。上乘的果品品质,引来了八方客商,他们把这里的各类果品销往全国各地,远销中亚各国。 </h3> <h3>  六十一团久负“苹果城”之盛名。至今境内山区生长有野苹果、野杏、野山楂、野酸梅等,它们都是几千年的野生树种。耶律楚材《西游记》记述曰:“附郭城邑八、九多葡萄、梨、果”。元代长春真人丘处机西游时曾住在阿力麻里城西果园。 </h3> <h3>  1962年,发生“伊塔事件”,边民外逃,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紧急抽调乌鲁木齐等地1700人到边地执行“三代“任务,我们的父辈到此,看到村落周边、房前屋后种有苹果、梨、杏、桃、枣、山楂、酸梅、李、葡萄等。 </h3><div> 1964-1966年,上海、武汉支边青年598人,武汉、成都、济南三军区转业军人及家属843人等,先后来到六十一团工作。果树见证了他们风餐露宿,不畏暑寒,屯垦戍边的革命豪情,果花给他们艰难苦涩的生活中添加了几多浪漫色彩。可惜,在那缺吃少穿的年代,需要开垦田地,种植粮食,许多果林被砍伐,大片的土地变成了农田,果林业几乎停滞发展, 1963-1975年,全团果园面积仅有134亩,苹果多为当地原有的蒙派斯、夏立蒙、秋立蒙、恰依阿里玛和引进的红玉、金冠、红元帅、国光、秦冠等品相不靓,口感较差的品种。</div><div> 1976年,团场开始转变经济战略,充分利用阿力玛里的自然优势,大力发展果林业,逐年扩大果园种植面积,不断选育和引进红国光、61团1号-3号、富士、新红星、早捷、恩派、阿斯等几十个品种。目前,苹果种植达1.8万亩。</div><div> 近年来,团场全力实施以“果品生产标准化、产业化和国际化战略”为主要内容的 “优果工程”,果品整体上有质的提升,国际国内市场上,阿力玛里果品质量的认知度不断提高。</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