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卫星发现在中国福建西部的山区,布满了大小不一、或圆或方的不明建筑物,而且规模庞大,数量惊人,看起来极像核反应堆,又像导弹发射井,引起当局的高度重视,派遣特工以游客身份前来探个究竟,结果却发现是一座座古民居建筑——土楼。最不可思议的是这些年代久远的土楼不仅具有极高的建筑艺术价值,而且在建筑功能和布局构思上堪称完美。</h3> <h3>海外的喧哗终于打破了土楼上千年的沉寂。1995年,建于清康熙48年(1709年)的承启楼(现号称"土楼王")的建筑模型与北京天坛作为中国南北圆形建筑代表参加了美国落杉矶世界建筑展览会,引起轰动,被誉为"东方建筑明珠"。2008年永定土楼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11年列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h3> <h3>在龙岩市永定区22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23000多座客家土楼散落在依山傍水的山间谷地,颇有小桥流水人家之意境。过去对客家人的印象除了勤劳,就是客居他乡,这次的土楼之行,让我对客家人有了全新的认识和敬意。</h3><h3></h3><h3></h3><h3>从西晋时期起,部分中原汉人为逃避战乱、洪荒先后五次大规模的南迁历史,孕育了一支汉民族中充满活力的民系——客家,其中一部分辗转到了福建,永定则成了纯客家县。</h3> <h3>据导游介绍,客家人最初是沿用中原古老的生土建筑技术,利用当地竹、木、泥、石等原料,从建造简便的木屋土屋发展到泥墙瓦顶的土楼。为聚族而居,又逐步建成系统成熟的大型多层生土建筑。清康熙、乾隆年间,永定广种烟草,被称为"烟魁"的条丝烟大发展,畅销大江南北、南洋各地,大批烟商大发其财,又因重视教育,培养人才,仕官辈出,使永定的豪门富翁和部分民众有了大兴土木、建造规模宏伟的土楼的政治地位和经济基础,永定客家土楼建筑出现了其他客家地区望尘莫及的鼎盛时期。这些高大土楼具有防震、防火、防御多种功能,通风和采光良好,冬暖夏凉,史料记载,一次震级测定为七级的地震使永定环极楼墙体震裂20厘米,然而它却能自行复合,足见土楼之坚韧,永定土楼堪称建筑史上的奇葩一点也不为过。</h3><h3></h3><h3>厚重的土楼,承载着厚重的客家传统文化。参观土楼最不能忽略的是那些发人深省的楹联匾额,无论是土楼布局还是每个建筑细节内涵,无不体现出历朝历代土楼人家"修身齐家"的理想和"止于至善"的追求。</h3> <h3>这是现存最古老的土楼——馥馨楼</h3><h3></h3><h3>位于湖雷镇下寨村,建于公元769年,至今已有一千二百多年历史。</h3> <h3>永定府第式土楼的杰出代表——福裕楼</h3><h3> 位于湖坑镇洪坑村,1880年开始兴建,耗资十多万光洋,经历三年时间才建成,占地面积7000余平方米。福裕楼外形像三座山,隐含楼主三兄弟"三山"(林仲山、林仁山、林德山)之意。</h3><h3>大门对联:福田心地,裕后光前。</h3><h3>两边副楼分别叫"常棣"、"华萼",常棣之华,莫如兄弟。</h3> <h3>土楼王子——振成楼</h3><h3> 位于湖坑镇洪坑村,1912年为福裕楼的后人所建,占地约5000平方米,费时5年建成,耗资8万银元。振成楼按《易经》"八卦图"布局建造,卦构之间设有防火墙,并设拱门,门闭自成院落,门开院落相通。楼内有二层环形楼台,还有引人注目的石雕木刻,琉璃瓦与铁质花格栏杆。内环当中为中心大厅,厅前设廊,以4根近7米长的大石柱支撑。楼内院落之间通道常以屏风相隔。该楼内环2层,用砖木仿西洋式装修,形成"外土内洋,中西合璧"的独特风格。楼内有众多名流名家楹联,主楼左右两侧分别建有学堂和其他附属建筑,使整体造型像"乌纱帽"。</h3><h3>大门对联:振纲立纪 成德达材。</h3><h3><br /></h3> <h3>对联:振作哪有闲时,少时壮时老年时,时时须努力;成名原非易事,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要关心。</h3> <h3>宫殿式结构方形大土楼——奎聚楼</h3><h3></h3><h3>位于湖坑镇洪坑村,建于1834年,用了近五年时间建成,占地6000余平方米,高约15米,远看颇有"布达拉宫"般的气势。从高处看,楼宇与背后的山脊连城一体,如猛虎下山,奎聚楼即是"虎头",楼前围墙上有两窗,似虎眼,建筑时便是根据虎形、地理特点而设计的。设计人是翰林学士巫宜福,与楼主林奎扬是结拜兄弟。</h3><h3></h3><h3>奎聚楼现住有24户,107人。一百多年里,楼里考取进士和官至七品以上的有4人,大学生有20多人,海外华侨有40多人。</h3><h3>大门对联:"奎星郎照文明盛,聚族于斯气象新"。</h3> <h3>福裕楼林氏三兄弟致富后不忘为家乡做公益,修桥、筑路、建凉亭、办学校,1923年,民国总统黎元洪赠匾"里党观型"。</h3><h3>振成楼对联:干国家事,读圣贤书</h3> <h3>日新学堂</h3><h3>1903年福裕楼楼主林仁山在洪坑村头兴建的一所古色古香、中西合璧式学校——日新学堂,当时汀州府府太爷张星炳为学堂题字——林氏蒙学堂。</h3><h3>学堂对联:训蒙心存爱国,为学志在新民。</h3><h3>现在的乡村小学教室就在该学堂对面。</h3> <h3>林氏宗祠</h3><h3>整个村子都姓林,客家人重视读书、立功名,林氏家庙所在地被认为是风水极好之地,这些功名柱都是林氏家族中取得较高成就的人,基本上都是科学家、学者和高级官员。</h3> <h3>整个村庄虽然已是旅游热点,但因为不是周末,感觉还是比较自在、舒服。村里近山种果树,远山种茶。在振成楼,有林家后裔(楼主之一)请喝茶,虽是去年秋茶,依然清香,便买了回家。也有请尝客家糯米酒的,感觉也不错,买了两大罐。只可惜中午吃的"客家土鸡"感觉不怎样,至少没有货真价实的感觉,也没有家乡的土鸡吃的那般过瘾,留下遗憾。</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