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我们用镢头在大地上写下了无数的诗行 ”摘自路遥中篇小说《人生》---题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东晋诗人、名士陶渊明《饮酒·其五》曾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样田园诗一般的句子。</p><p class="ql-block"> 《 桃花源记》中的田园生活,“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更是口齿留香,令人心慕之。</p><p class="ql-block"> 不说《捕蛇者说》、《卖炭翁》中苛捐杂税的记述;不说四野无闲田、农夫犹饿死的诗句,不说卖盐的喝淡汤、种田的吃米糠的俗谚。</p><p class="ql-block"> 一曰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二曰下乡去到广大人民群众中去。发出了,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要说服城里的干部和其他人,把自己初中、高中、大学毕业的子女,送到乡下去,来一个总动员。各地农村的同志应当欢迎他们去。据说,后来,女知青为了返城,不惜和掌握萝卜底的二王五陪睡,百分之N多(没有统计过),是含恨返城的。</p><p class="ql-block"> 可见农村是多么的可憎、惨烈和无情。</p><p class="ql-block"> 再曰,1959年,在全国群英会期间,接见了掏粪工人时传祥,勉励他说,我们都要好好地为人民服务,你当清洁工是人民的勤务员,我当主席也是人民的勤务员,这只是革命的分工不同,都是革命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当得知他没有文化时,还特意送给他一支钢笔,鼓励他好好学文化。时传祥高兴地表示,我要永远听党的话,当一辈子掏粪工。</p><p class="ql-block"> 都说掏粪好,却没人愿去干。</p><p class="ql-block"> 路遥中篇小说《人生》中,二能人说回村务农的高加林,“高中生顶个屁!还不是要戳驴屁股?”轻藐地一撇嘴,并且又加添说:“驴屁股都不会戳!”同时曰:“他有个什么出息?又不会劳动,又不会做生意,将来光景一烂包!” 原来,务农就是戳驴屁股,脸朝黄土背朝天和土地拧眉,一年里收获着那无望无助的草籽籽。 </p><p class="ql-block"> 会劳动,光景就展油活水的了?也未见得。用一村民的话说,那就是有吃的没花的。</p><p class="ql-block"> 其实,真实的田地生活是僵硬、劳碌、龌龊的,是充满了臭汗,眼泪,甚或鲜血的。</p><p class="ql-block"> “吾本布衣”,再见到农民,还是看到那满是老茧的大手,血红的裂子,尘士次入布眼的汗渍之衣,灰头士脸,只能是相对无言,一阵心酸和痛苦。</p><p class="ql-block"> 父亲生于43年2月,终年56岁。因为经常在农闲之时,偷鸡摸狗似的上山割条、背柴、刨药,或换吃的,以维持一家之温饱,久在积雪中辛劳,年纪轻轻的就有三次,腿痛的都不能下炕,更不要说站起来。也因修友宰南干渠一老晌劳动,不回家吃饭,或生产小队、冬天学大寨地里劳动,吃送饭,弄下了胃病,终其老发展发胃癌,食道癌。</p><p class="ql-block"> 二大爷因为少汗,导致手脚多裂子。脚后跟的裂子大的和小孩嘴相似,一寸多长,红牙牙的露出了生肉,经常用黑粗线认了针往住缝。手上经常裹着白胶布,手掌、手指的纹路里,是一道道的黑个淖。</p><p class="ql-block"> 父辈的**是个木匠,生性懒惰,一到锄地、或秋收,就到外地做木工去了。媳妇说,那可会计算的了,地锄完了,收完秋了,他营生也做完了就滚回来了。这不是做木工,这是躲锄地、躲秋收去了。</p><p class="ql-block"> 三年学个好手艺人,一辈子也当不了个好庄户人。上一年,大叔种旱地玉米得了,稍有收成,比谷黍强一点。当年,说实在话,母亲有点眼红,个产的就在0.9亩大的自留地上种了旱地玉米,结果,半年多久旱无雨,玉米杆没拔高,半人高高,仅努出了个苞子,挂了红缨子,却未能结籽。收秋时,仅收获了一小筐巴掌长的玉米个头、拉大眼。这还不其说,就挣下了第二年春起的刨茬子。</p><p class="ql-block"> 十年九旱,好年头还有雹灾光顾。旦打一条线,西瓜打得红瓤子遍地,玉米叶打成一缕缕的,谷黍倒伏,豆颗、穗子落一地。这就是农人,辛苦了一年,除去购买籽种、化肥、农药,旋地,上水,收秋等费用,所剩无已。如果有象叶圣陶所写的多收了三五斗那样的好年成,他们也是容易满足的。于我,看到那些把仗,想起这些农活,做着扛弯弯钩给地球挠痒的营生,还是一阵头皮发麻和心裂胆寒。</p><p class="ql-block">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人民,特别是占全国人口8成的农民,并不是历史的创造者,而是在底层的卑微者。人有三重恩,一报黄天厚土覆载之恩,二报父母养育之恩,三报师父艺业之恩。老爸曾说,种地上缴提留国税,古之已然,天经地义。随着国家经济发展、社会进步 ,2006年以来,不但对农民免征提留国税,之后,又对种地予以各种补贴,而且逐年增加。农民从灾荒之年的卖儿鬻女,饿殍遍野,到困难时期的吃糠咽菜,温饱无着,到农村承包到户责任制的温饱无忧,衣着光鲜,实现了从生存到生活的提质增效。</p><p class="ql-block"> 李绅《悯农》中写道,春种一粒粟,秋成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p><p class="ql-block"> 一粥一食当思来之不易,一丝一缕恒念物力维艰。</p><p class="ql-block"> 仍以此为结语,敬重我们的农民兄弟,珍惜我们的一粥一食。</p> <h3>磨地</h3> <h3>耙地</h3> <h3>送粪</h3> <h3>送粪</h3> <h3>碾场</h3> <h3>碾场</h3> <h3>扬场</h3> <p class="ql-block">扬场</p> <p class="ql-block">收获</p> <h3>收获</h3> <p class="ql-block"> 2021年10月29日晚,朋友圈,我妈每月领低保钱、老年钱,共总550多元。</p><p class="ql-block"> 老妈名字都不怎么会写,逢人就说,吃饱穿暖零花钱不短三大难关都过啦,现在的社会太好啦,老年人太幸福啦,到那寻这样的年代呢!我活是活人家国家呢,说人家习近平总书记的好呢。你们兄弟姊妹再给上几个,啥也不愁,不用你们多操心。</p><p class="ql-block"> 贫有所依,老有所养。学党史知党恩跟党走,真心实意地感谢祖国和党的恩情。</p><p class="ql-block"> 话说回来,就拿收入较高的玉米来说,亩纯收入五六百元。特别注意,人工除外。否则没帐算,这也是实际。 忙乱多半年,过了破五就刨冻粪,一天是两眼一睁,忙到熄灯。说年收入真不如外出打工俩月。</p><p class="ql-block"> 年轻人因为要挣钱成家,孩子念书等原因,农村留不住。种地大部分是留守农民。粮食行情虽然看涨,也很无奈,实在是聊胜于无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