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专访】北京老报迷拜访新闻史学家方汉奇

微@谈集报

<h1><font color="#010101">时间:2017年3月19日上午10点&nbsp;<br>地点:中国人民大学方先生寓所<br>人员:艾双新 刘浦泉 李铁光</font></h1><h1><font color="#010101"> 彭援军</font></h1> <h3><font color="#010101">【人物介绍】</font><font color="#ed2308">方汉奇,广东普宁人。1950年毕业于苏州国立社会教育学院新闻系。1951年起先后在圣约翰大学、北京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任教至今。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三届新闻传播学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新闻史学会会长。现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他是中国新闻史学界的泰斗。人们不称他教授,亦不称老师,而是尊称“方先生”。</font></h3> <h1>  “集报爱好者对中国新闻史有过贡献,值得赞扬。”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教授、新闻史学家、新闻界泰斗方先生十分肯定地说。<br>  3月19日上午10点,北京集报爱好者李铁光、彭援军、刘浦泉、艾双新驱车前往中国人民大学,拜访了集报界老前辈方先生。<br>  按照时间约定,我们准时来到方先生寓所。一见方先生,他给人的印象是:红光满面、满头白发、步伐稳健、思维敏捷、热情开朗。不仔细瞧,您丝毫看不出他已是91岁高龄的老人啦!“欢迎你们,我的老朋友!到我的书房落座。”我们四人一起来到书房,方先生忙着为我们倒水沏茶。环顾四周,书柜上装满了各种书籍,大约有8000多册。<br>  方先生说,经常有记者或学者到他家来访问,他们所写的文章大多都提到我的书房。报纸上曾有人这样描述:“汉韵唐风满寓庐,奇才更重读诗书。”</h1> <h3><font color="#ed2308">方先生书房</font></h3> <h1> 李铁光首先发言:“我和方老见过三次面,这是我第二次到您家来。那是1990年11月24日,我们陪同贵州石天柱到您家来。时间过得真快,一晃27年过去了。今天见到您,我心情无比激动!特别是看到您身体非常健康,我打心眼里高兴!我集报60年来,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我个人曾荣获过北京市总工会‘工人阶级心向党’征文比赛一等奖。在家里,我的妻子和女儿们支持我集报,一家人团团圆圆、和和睦睦,曾被评为‘全国五好文明家庭’。去年,我的家庭又被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评为‘全国书香之家’。这幅画是杨全胜为您绘画的《吉》,上面有集报爱好者的集体签字,由我转送给您。”<br>  “好啊!谢谢你们!谢谢杨全胜!”听完李铁光的发言,方先生接过画,高兴地和李铁光合影留念。</h1> <h1> “你是艾双新”,见到艾双新后,方先生马上认出他来。</h1><h1></h1><h1> “你出过集报方面的书,我对你印象很深。我曾经参加过你们协会的三次活动,还出席了你们协会的成立大会。”方先生回忆道。</h1><h1>  艾双新高兴地说:“方老,时隔25年,再次见到您,非常高兴,您的记忆力非常好!今天到您这来,看望曾经支持和帮助过我们的集报老前辈。我这个人重情重义,不能忘了老师和朋友。这是我去年一月份出的个人资料册,送给您。里面有我感谢人员的名单,包括您。”<br>  方先生接过资料册,点点头。“抽空我仔细一阅。”</h1> <h1> 在现代的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离不开交往,有来有往是朋友。在集报爱好者中,大家就是用报纸传递友情、传递真情。</h1><h1></h1><h1> 艾双新对方先生说:“在我个人集报中,您体现了亲情、友情、真情的精神,为此,我代表《征地拆迁法律服务网》并以我个人的名义向您颁发第100枚‘三情’人字奖章。该奖章只制作了100枚。”</h1><h1>  方先生双手接过奖章,打开红色锦盒,脸上露出了笑容。</h1><h1> 盒上印有字“方汉奇先生:荣获2016年亲情友情真情人字奖章”。艾双新亲自将奖章戴在方老的胸前。</h1><h1> “你们拿着我的手机,我和艾双新合影照张相。”刘浦泉自带的相机、彭援军的手机,对准方老和艾双新,美好的瞬间收入了镜头中,成为了永恒的纪念和历史的见证。</h1> <h1> 艾双新最后说:“2015年6月,我从《劳动午报》正式退休啦!亲自创办了‘征地拆迁法律服务网’,设有‘双新文集’‘集报天地’‘集报人物’栏目,还兼负责着‘中国法治’和‘企业顾问网’。”<br>  说实在的,在一般人眼里,刘浦泉是一名新华社的高级记者,其实他还是一名书法家,左右手均能挥毫泼墨。“方老,我给您写了一副字,上书‘集报泰斗’。这是我用反书写成的。”刘浦泉说。<br>  “好哇!咱们来合影照张相。”</h1> <h3><font color="#ed2308">从左到右:刘浦泉、方汉奇、艾双新、彭援军、李铁光</font></h3> <h1> 记者的职责一般爱提问,刘浦泉顺便向方汉奇先生提出了三个问题,方先生分别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h1> <h1> 1984年8月,浙江杭州楼时伟在《中国报刊》报上刊登了“征友换报”启事,拉开了现代中国集报活动的帷幕。最初由报友们互相交换报纸,后逐步发展成以“读报、订报、藏报、剪报、评报、展报、研报、用报”为主要内容的群众性集报活动。对此,方先生认为,我也集报过,也搞过新闻,后来从事报纸研究。要知道,集报的含金量很高的。他说他经常利用讲课时对学生们讲,集报是一项很好的活动。只有宣传集报活动,扩大在社会中的影响,促进新闻事业的发展。</h1> <h1> 在谈到集报爱好者对社会的贡献时,方先生认真地说:“集报界对新闻史学界有过贡献,个人收藏的报纸,对填补新闻史学研究的教学有帮助作用。一般来说,发现了稀少报纸,就是宝贵的资源。</h1> <h3><font color="#ed2308">彭援军向方老赠送集报书籍</font></h3> <h1> 那么,集报爱好者如何在集报活动中提高自己的知识才干和文化素养,方先生认为,集报爱好者各有千秋,各领风骚,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追求,通过集报提高自己。对准目标,努力向前,才能取得好成绩。</h1> <h3><font color="#ed2308">二十几年前在方先生家的合影</font></h3> <h1> 在个人的集报中,到底是要数量还是要质量,方先生告诉我们:“质量是在数量上产生的,没有数量就没有质量。一个人要在集报界有数量和质量,看你是否运用报纸写出好文章来,成为有用之才。我们常说,集报用报,立志成才。就是这个道理。”</h1> <h1> 彭援军最后一个发言:“方先生,这是我刚刚出版的新书《生肖报创刊号图集》和《鸡报》创刊号,送给您。我是属鸡的,今年60周岁,集报集刊40年来我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获得过很多荣誉。集报写稿发表过近5000篇文章。目前正在整理各种报刊资料,学以致用,编辑出版新书。”<br>  方先生望着大家:“感谢大家来看我!我送给你们每人一本《方汉奇传》,这本书的作者是南京财经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刘泱育,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br>  “好的,回去以后我们一定好好拜读。”彭援军认真地说。<br>  时间不早了,一晃40分钟过去了,我们大家分别和方先生合影留念。<br></h1> <h1> 再见!方先生,我们集报爱好者永远祝您身体健康!报中快乐!<br></h1><h1> 正是:花开宜园报中喜,</h1><h1> 一生传奇戏中戏;<br> 集报著书话心仪,<br> 健康长寿方汉奇。</h1> <h3><font color="#ed2308">图片拍摄者:方老之婿</font></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