拨动乡愁的弦一一下浩老街

邓jw

<h3>拨动乡愁的弦一一下浩老街</h3><h3> 今年的春若隐若现,本该春光明媚的三月,却总被霪雨笼罩。这样的天气,常会触动心中那股浓浓的乡愁,使人感伤,使人怀旧,不由自主地去追缅那些逝去的岁月,去寻找那些属于自己生活轨迹的点点滴滴。</h3><h3> 一个久雨初晴的下午。微微的阳光从对面高楼折射过来,照在窗外爬满红砖墙的蔓藤上,照在窗外风化斑驳的青石台阶上,我出神地望着,懒懒地,耳边却柔柔升起了一个声音,"去看看下浩老街吧,那是又一个即将消失而成为历史的老重庆符号。"对,去下浩,去老街!</h3><h3> 从东水门南桥头一条不起眼的小路拐进去,就是下浩老街了。</h3><h3> 老街由正街、董家桥和觉林寺三条街互通而相连着。一条缓缓蜿蜒的石板路向前悠悠地延伸着,路面星星点点散落着树叶,不同年代的房屋顺势而建,鳞次栉比,自然而古朴。有三、四十年代的吊脚楼,六、七十年代的青砖楼、红砖楼,八十年代的砖混楼,所有的建筑,无一例外的都斑驳陆离,风化的墙,基角厚厚的青苔,屋檐上积满灰尘如蜘蛛网般的线缆,都在倾述着岁月对老街的侵蚀,和老街光阴的流淌。房屋间的空坝,随处可见参天的黄桷树,冠大枝茂,如同撑开的一把把天然巨伞,遮天蔽日。偶尔,树边会摆几把凉椅,静静地躺着,默默等待过客的到来。这样的景象,很容易使人联想到"黄叶覆溪桥,荒村惟古木"的古句。</h3><h3> 然而,下浩老街却有她独特的韵味和魅力,和别的古镇、"老街"嘈杂喧嚣不同,她很安静,静得街上只有稀落的行人,静得街上只有很少的住户,静得只有桌椅安静的几个小饭馆和茶社,无论行人还是居民都从容恬淡,慢条斯理,就连挑担摊贩也不叫卖,只默默地走街串巷,似乎都怕惊扰这老街的宁静。 </h3><h3> 正是因为老街的静,才让脚步可以慢下来,才让时间可以停下来,给你穿越的机会,去寻找你儿时生活的影子,成长的痕迹。朦胧中,你会看见街边趴在地上拍烟盒,打弹珠的你;你会看见满街乱跑藏猫猫的少时玩伴,和可爱的邻家女孩;你会看见盛夏夜晚街坊邻居门前整齐排列的躺椅,和手摇蒲扇东拉西扯聊天的大人们;甚至,你咂吧着嘴,你还会看见邻居阿姨端过来一小碗泛着油亮的红烧肉。这一幅幅旧时的生活场景,是我这样的老重庆踏在下浩这样的老街上油然而生的感觉,是我无法割舍的情节,,是拨动我乡愁的弦。</h3><h3> 诚然,老街现在落寞了,但她毕竟融入了太多老重庆人的生活元素,拥有太多的故事,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生的重庆人,总能在这里找到自己曾经生活的点点滴滴,宣泄自己的情怀,排解自己的乡愁。遗憾的是,满街可见的"拆",深深戳痛了人心。从当地居民口中的得知,他们许多都签了拆迁协议,就等着搬迁通知。或许,不久的将来,这里会出现一座新的"老街",却又抹去一个老重庆的符号,就像毗邻的弹子石老街一样,最终变成了市民的休闲娱乐场所,而仅仅留下了老街的名字,而这样的老街,已注定无力拨动你乡愁的弦。</h3><h3> 下浩老街,你不拆,我还来。</h3><h3> </h3> <h3>下浩正街一一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h3> <h3>专注的"同行&quot;</h3> <h3>桥边野草花,巷口夕阳斜</h3> <h3>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h3> <h3>黄叶覆溪桥,荒村惟古木。</h3> <h3>旧时王谢堂前燕 飞入寻常百姓家一一昔日豪宅熊家大院</h3> <h3>贩卖小吃一一凉粉、凉面、豆腐脑</h3> <h3>董家桥街</h3> <h3>又见炊烟袅袅时</h3> <h3>觉林寺街</h3> <h3>用传统工艺做木桌的居民</h3> <h3>小憩的学生</h3> <h3>下浩正街组图</h3> <h3>远芳侵古道, 晴翠接荒城。</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