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b> </b></h3><h3><b> 每一个城市,都是一本永远写不完的小说。每一本小说,都弥漫着一个城市特有的风味 。 </b></h3><h3><b><br></b></h3><h3><b> 本辑中这些精心挑选的老照片,作为一种特殊载体,真实地记录了七八十年代青岛的社会发展历程、百姓生活变迁、城乡风貌更新,是历史的缩影和见证。</b></h3><h3><br></h3> <h3>80年代的即墨路小商品市场,国家领导人胡耀邦、杨尚昆、习仲勋、谷牧、万里等均来视察过。</h3><h3><br></h3> <h3>82年即墨路小商品市场一片繁荣</h3> <h3>即墨路市场的“洋倒爷”。</h3> <h3>81年的栈桥</h3> <h3>1983年,站在天桥上看青岛站机务段。</h3> <h3>1983年青岛食品店</h3> <h3>八十年代中期,青岛第一家超市——疗供</h3> <h3>1989年,山东头到麦岛一带还是一片田地,零零散散的几处住户。</h3> <h3>青岛华联商厦89年开业,当时在青岛创了几个第一:第一个万米商厦;第一个有自动扶梯的商厦;第一个具有娱乐功能的商厦。俞正声剪彩。</h3> <h3>90年的青岛火车站外景,我当时住在湖北路最西端,家中的窗户之一正对着火车站的站台和行李房。</h3> <h3>老火车站的照片</h3> <h3>八十年代的火车站</h3> <h3>泰安路出租车点</h3> <h3>第一海水浴场</h3> <h3>中山公园夏季灯会</h3> <h3>儿童乐园</h3> <h3>83年中山路</h3> <h3>学雷锋纪念日</h3> <h3>台东,二路总站。</h3> <h3>仲家洼</h3> <h3>李村大集</h3> <h3>中山路湖北路口的邮电局</h3> <h3>辽宁路德平路口的邮电局,</h3> <h3>胶州路上的交通局大楼</h3> <h3>1985年的利群</h3> <h3>80年代正在拓宽的台东一路</h3> <h3>现在的人民路,80年代的小阳路,虽然当时它是一条雨天泥泞旱天飞尘的沙土路,但却贯穿四方区的南北干线。</h3> <h3>台柳路是一条百年老路,曾是进出青岛的大动脉。<br></h3> <h3>位于胶东路的这条波螺油子路,是极具青岛风情的老街,也是一个永不磨灭的青岛符号。她不仅蕴含着青岛老街的美与诗意,还代表了青岛原汁原味的市井风情。</h3> <h3>天主教堂</h3> <h3>胶州路上的中山路车站调度室</h3> <h3>公交车售票员</h3> <h3>“马路神”</h3> <h3>2路电车</h3> <h3>5路电车</h3> <h3>“车门漏电了”!还记得下雨天电车门酥酥麻麻触电的感觉吗?</h3> <h3>大通道</h3> <h3>“大通道”,遇到刹车或路面颠簸,坐在后面的人能从座位上给颠起来。车辆拐弯时,大转盘就会吱扭吱扭地向左转或向右转,站在转盘附近的人经常会挤到一块儿。</h3> <h3>天气好,晒被子。</h3> <h3>2路小公共</h3> <h3>大小公共抢客</h3> <h3>八十年代,工厂一下班满大街都是自行车。</h3> <h3>里院,门里油盐酱醋,门外卖菜卖布,长久以来,青岛老城区的门里门外都不乏生活的气息。</h3> <h3>在院子里支起帐篷办婚宴</h3> <h3>那个年代,婚宴吃肉吃饱是首要标准。</h3> <h3>过年过节要凭票才能买到的刀鱼</h3> <h3>猪头,当时的绝对硬货。逢年过节,最缺的也是“猪肉票</h3> <h3>家庭聚会中,鸡绝对是一道主菜。</h3> <p class="ql-block">青岛饭店</p> <h3>那个年代一桌高档酒席,茅台酒8块钱。</h3> <h3>栈桥白干是青岛人饭桌上最常见的白酒,</h3> <h3>罐头,那个年代的重量级礼品。</h3> <h3>冰棒,孩子的最爱。</h3> <h3>大金鹿,自行车中的悍马。</h3> <h3>金锚手表,“中华老字号”,青岛市的第一块手表的品牌。</h3> <h3>“鹰轮”牌缝纫机,青岛的名牌。</h3> <h3>青岛牌电视机</h3> <h3>南有蛤蜊油,北有马牌油。</h3> <h3>青岛火柴,二分钱一盒。</h3> <h3>青岛方言中的“胰子”(肥皂)。</h3> <h3>月份牌,久违了。</h3> <h3>呵呵,搓板!</h3> <h3>要想坐飞机,得有介绍信,还得有非同一般的关系才能买到票。</h3><div><br></div><div><br></div> <h3>七八十年代,电影票绝对是紧俏资源。</h3><div><br></div><div>中国电影院</div> <p class="ql-block">红星电影院</p> <h3>金城影院</h3> <h3>青岛剧院</h3> <h3>大光明电影院</h3> <h3>台东电影院</h3> <h3>永安大剧院</h3> <h3>还有东风电影院,胜利电影院,海员剧场,工人剧场,金星电影院等等,都已经逐渐的消失在人们的记忆中。</h3> <h3>1995年1月6日宁夏路、延安三路海信立交桥工程开工。</h3> <h3>2001年,波螺油子拆除。</h3> <h3>波萝油子原址建起高架桥。</h3> <h3>2009年4月23日,“小鲍岛”最后的一块历史街坊,位于辽宁路、乐陵路之间的老房子开始拆迁了。做为一个有着近百年历史的老街区,“小鲍岛”将再也没有老建筑,再也没有老街坊。</h3><h3><br></h3> <h3>2009年6月尖顶左侧这一老建筑拆除,至此辽宁路上的老建筑已几乎全部拆除。</h3> <h3><b><br></b></h3><h3><b>对每个生活在这座城市的青岛人而言,总有一些珍贵的历史资料具有特殊意义。人们在这座城市生活的时间久了,这些承载着人们回忆的历史资料,便成为永不磨灭的记忆。</b></h3> <h3><b>我们怀念过去,是因为过去的时光里,包容了很多我们已经失去的东西,而有些东西一旦遗失,就再也无从寻找。</b></h3> <h3><b>对我们这些出生在50年代初的人来说,逝去的七八十年代,是我们一生中最重要也是最美好的时期。</b></h3><div><br></div><h3><b>一张照片,一段历史。那些再也回不去的日子,却是最难忘的时光,都将成为每个青岛人心中最永远的记忆 。。。</b><br></h3> <h3> 润考<br></h3><div> 2017.03.22</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