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陶处,是我的一个与我在一个办公室里桌对桌,面对面,脚踢脚五六年的同事和好友。陶处,陶处,固名思义当然姓陶了,但你若因此而想当然地认为他的名字就叫处的话,那就大错特错了。陶处的名字不叫处,处(长)是他的外号。我最先叫他或者说知道他有这么个外号,是因为他前几年兼任分局处非办(处置非法集资办公室)主任,就玩笑地叫他"陶处(长)"。不过听他自己说,是因为他单瘦单瘦,长得很像《渡江侦察记》里的情报处长,于是还是在人行的时候,同事们就"陶处(长)""陶处(长)"的叫开来了。不管哪种原因吧,都包含着同事们的善意和祝愿。</h3> <h3>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工作日的早晨,只要不出差,陶处就会早早的从河西他的住所赶到河东,赶到单位食堂,围上围裙捣鼓起来。他捣鼓的东西主要有三样:一样是姜,一样是辣椒,还有一样是大蒜。先是把这些东西洗净,然后一样一样的拍烂,再一样一样的捣碎,最后将三样东西混在一起拌匀。如果不是特别讲究的话,这样就算大功告成了。但于陶处,这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三步,最后一道工序是万万不能少的,那就是添加调味料。将三样东西混在一起后,还要添加点食盐、醋或者生抽之类的东西。当然,这也是有讲究的。多了,太咸,吃不下;少了,不咸不淡,吃起来味道就会少好多。所以,别小看了添调味料这道工序。我看陶处每回都是小心翼翼的。一点一点地加,加一点,尝一下,直到适可而止。正因为如此,陶处做出来的这道"菜"深受欢迎,大家都吃得津津有味,一大碗不一会就没啦,稍微来迟点吃不上是最正常不过的事情。这里要特别说明的是,姜、辣椒、大蒜这些东西都是陶处自己掏钱买的,没有贪公家的便宜。</h3> <h3> 为什么想起要搞这样一样东西呢?陶处说,有回他喝醉了,第二天起来很不舒服,于是就吃了些姜和辣椒,逼出一身汗,感觉舒服多了。于是乎,每次喝醉酒后,他都会做来吃。后来,没有喝醉也吃,感觉湿气没有那么重了,也不怕冷了,酒量也增加了。从此便上瘾了,天天做来吃。后在一位高人指点下,又增加了一样东西一一大蒜。于是,便有了今天的"陶氏辣三样"。</h3> <h3> "陶氏辣三样"刚吃的时候,又辛又辣,味很重,吃一口下去,胃似在烧,浑身发热,直冒汗。一般人,也就是说,那种"革命性"不强的同志,是不敢多吃的;像我们这种辣不怕、不怕辣的"革命性"非常强的人,便多多益善了。</h3> <h3> 姜、辣椒、大蒜三样东西一起吃,是否解酒,我没有明显的感觉,因为酒量还是那个酒量。不怕冷,却是非常的明显。一句话,体质增强了,这是这几年吃"陶氏辣三样"的好处。硬要说有什么坏处的话,那就是我们都患上了依赖症。有时陶处出差了,没得"陶氏辣三样"吃,我们就会念叨念叨"陶处什么时候回来?"</h3><h3> 看来,陶处得"长"啊!</h3> <h3>盘东才,湖南永州新田人。中国金融书法家协会会员,湖南省金融书法家协会理事,湖南省金融作家协会会员。</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