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我的记忆感恩(下)一一

阿生

<h3><br></h3><div><br></div><div>当年修建引丹大渠水利工程基本属于以工代赈,农民出工要自带口粮。三个月后的一天,司务长通知我们,转来的口粮吃完了,须回生产队领粮食交公社粮管所,然后由粮管所开出凭证转到工地购粮,否则我们就要断粮了。</div><div><br></div><div>于是,午后我们二人匆匆上路回生产队转粮。工地离生产队有一百多华里,赶早也得走一整天才能回队里。我们沿着喧嚣的大渠工地走了一段,然后进入叫竹林桥的地界,天就渐渐黑下来了。此时,我们已经饥肠碌碌,又渴又累,当天赶回生产队是不可能了。情急之下,我们学着小说里当年闹革命的红军向老伯姓借宿的办法,来到路边一个村庄。</div><div><br></div><div>村庄里几乎漆黑一片,看不见灯光,也不见人影,只有几只狗见来了陌生人“汪汪”不停。我俩怯生生地敲了敲一土坯房农户的大门,里面不见灯光。片刻,屋里灯亮了,门“吱呀”打开一条缝,只见一农妇头上裹着墨绿色围巾,探出头来张望着我们。我们说:“大婶,我俩是武汉知青,从大渠工地回张集生产队去,今晚已经赶不回去了,想在你家借宿?”。农妇似乎听懂了我们的意思,稍迟疑了会便点了点头说:“进来吧”。</div><div><br></div><div>屋里的灯光,是用旧墨水瓶灌上棉籽油点上的,同我们生产队的农家一样。大婶得知我俩还没吃晚饭,便卷起袖筒麻利地做起手擀面来,然后烧火煮水下面。此时,借着灶门的火光,我看清了农妇的面庞:脸上红扑扑的,眉清目秀,容貌端庄。我惊呆了:一个标准的鄂西北少妇,健康纯朴,美丽善良!我俩紧张极了,不知所措起来。好在面汤已煮好,里面放了芝麻叶,还摆上一小碟腌制蒜苔,又香又下饭,我俩埋头吃了两大碗,连锅里面汤也一起喝了。我们知道,上世纪70年代初期,全县吃国家“返销粮”,老百姓缺吃缺烧,一般农户仅用几只红薯煮苞谷糁打发晚餐,而这顿饭一般是用来招待客人的标准。</div><div><br></div><div>吃饭间,少妇告诉我们,现在正值农闲,村里的青壮年劳动力都派出上工地去了,一部分人去了洪山咀修水泥厂小铁路</div><div><br></div><div>,另一部分人上了大渠工地,村里只剩下老人和孩子。她刚结婚不久,男人也去了洪山咀,队里照顾她,让她留在了家里。</div><div><br></div><div>饭毕,少妇知道我们城里人爱洗了脚睡觉,在另一口锅里烧了热水,给我俩烫脚。在堂屋里,她在两长条凳上铺上玉米杆垫子,再铺上麦草,然后抱来新婚铺盖,招乎我俩睡下了。</div><div><br></div><div>第二天清晨我们起床了,少妇比我们起得还早,准备张罗着做早饭。我俩哪还敢麻烦人家呢,赶紧匆匆洗把脸,便告辞出门赶路。走到村口时我再回头看,她仍倚在门沿向我俩直招手。</div><div><br></div><div>回城几十年了,生活的经历也不少,虽己年过花甲,每每回忆起来,对这一段真情一直挥之不去,记忆太深刻了。无论是在家里,还是在外休闲,亦或是接待应酬,我最爱点也最爱听的一首歌是——《嫂子》,而且要求李娜的原唱版。因为我觉得这才是原汁原味,纯洁真实,能洗涤心灵,荡气回肠!</div><div><br></div><div><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