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佳人才子</span></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林</span>薄暮兮蝉声远,</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徽</span>音想望倚高台。</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因</span>礼山僧宿化城,</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我</span>来真作捕鱼翁。</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爱</span>子临风吹玉笛,</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你</span>可知我心独痴。</h1><h1 style="color: rgb(237, 35, 8); 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br /></span></h1><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h1 style="text-align: center;">(徐志摩写给林徽因的藏头情诗)</h1></span> <h1> <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笑(林徽因)</span></h1><h1><br />笑的是她的眼睛,口唇,<br />和唇边浑圆的漩涡。<br />艳丽如同露珠,<br />朵朵的笑向,<br />贝齿的闪光里躲。<br />那是笑神的笑,美的笑;<br />水的映影,风的轻歌。<br />笑的是她惺忪的卷发,<br />散乱的挨着她的耳朵。<br />亲软如同花影,<br />痒痒的甜蜜,<br />涌进了你的心窝。<br />那是笑诗的笑,画的笑,<br />云的留痕,浪的柔波。</h1><h1><br /></h1><h1><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选自《林徽因诗集》)</span></h1><h1><br /></h1> <h1><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诗人扫描</span></h1><h1><br /></h1><h1> 林徽因,福建闽县(今福建福州)人,生于浙江杭州,出身于官宦世家。1920年4月,她随父游历欧洲,在伦敦受到房东女建筑师影响,立下了攻读建筑学的志向。在此期间,她还结识了诗人徐志摩,对新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23年,徐志摩、胡适等人在北京成立新月社,林徽因常常参加新月社举办的文艺活动,曾登台演出印度诗人泰戈尔的诗剧《齐德拉》。1931年4月,她的第一首诗《谁爱这不息的变幻》以"薇音"为笔名,发表于《诗刊》第二期。此后几年中,她又在《诗刊》《新月》《北斗》《大公报》《文学杂志》等,先后发表了几十篇作品,大部分都是诗歌。她的诗多数以个人情绪的起伏为主题,探索生活与爱的哲理。她的诗句委婉柔丽,韵律自然,受到文学界和广大读者的赞赏。<br /></h1> <h1><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鉴赏空间</span></h1><h1><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br /></span></h1><h1> 本诗是林徽因早期的经典之作,也是新月诗派的佳作,其诗写得清新唯美,其"笑"显得聊人心魄。新月诗派特点之一就是通过象征性形象和意境来暗示诗人心灵世界的某种感受。本诗是写诗人对"笑"的瞬间感受,写得十分细腻,这种细腻让瞬间的美成为了永恒!<br /> 诗人写得十分细腻,"笑"表现在眉眼上、唇齿间、酒窝上,也表现在卷发上。眼睛、口唇和唇边浑圆的漩涡的笑,有露珠般的艳丽,贝齿的闪光里躲着那花一般的朵朵的笑,如同"水的映影,风的轻歌"。诗人这样的描绘深得浪漫派的神韵,那些夸张而幻想的譬喻,如"艳丽如同露珠",那种起伏的流动感,那种明朗鲜丽的色彩组合,无疑是理想主义的产物。女诗人擅长以层层叠叠的描绘衬托出一个神幻的世界。<br /> 诗人着意描绘的笑,是动态的笑,这样的笑为什么要在"贝齿的闪光里躲"呢?说明女子笑得羞怯,中国的女子讲究"笑不露齿",美的笑也是含蓄的笑。这种笑,是神的笑,美的笑。<br /> 而那惺忪的卷发的笑,有着花影般的轻软,给人的感觉是痒痒的、甜蜜的,并涌进人的身心,又如同"云的留痕,浪的柔波"。这样的描绘更是唯美主义的。在诗人心目中,她对这个女子的美夹带着想象的审美把握与她对理想化的人生的浪漫离奇的感悟,以及对纯粹的艺术境界的全身心膜拜,都足以构成她笔下的充满唯美精神的诗境。<br /> 甚至可以这样认为,这是一种超功利、超世俗的唯美精神,描写的是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女子。<br /> 诗人着意描写的笑,作为一种状态,仿佛被孤立为一件艺术品。诗人以唯美的字句描绘了笑的波浪般起伏,笑的艳丽迷人,笑的柔美,笑的富有神韵,笑的如诗如画。<br /> 第一小节从人称上来说,是写"她"的笑,第二小节在人称上有一个变化,除了"她"之外,还有一个"你",也就是"你的心窝"。写作的角度发生了变化。脸部的笑,作者在第一节中已经写尽,如何继续写下节呢?第二节就写"你"动心了,动情了。她的美让你动心,那紧挨着耳根的惺忪的卷发仿佛都以其聊人心魄的力量感染者每一个身边的人,确实是"诗的笑,画的笑"!这个"你"应该是指看到过这个"笑"的任何人。<br /> 林徽因早期的诗作都有一定的格律可循,但写得富有流动感,绝不生涩。 <br /> 结构上,《笑》的格式很工整。两个诗节的字句之间大致对应,也有一定的尾韵可循,形成了一种轻松自如的节奏感。<br /> 在这首诗中,形式和内容一样都是唯美的。全诗散发着女性独有的情感魅力,深深吸引和打动着读者。美丽中不乏含蓄,清新中深藏缠绵,明快中显露出爱怜。正如诗人自己曾言:"写诗,或可说是要抓紧一时闪动的力量,一面跟着潜意识浮沉,摸索自己内心所萦回、所着重的情感——喜悦、哀思、忧怨的感情,或深或浅,或缠绵,或热烈……"一代才女,用行动实践着自己的这一创作理念,借"笑"这一载体,诠释了纯真美好的情感,也展示了纯美高洁的自己。</h1><h3><br /></h3> <h1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这里长眠着林徽因。她是诗人、建筑师和母亲。</span></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