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font color="#ed2308"><b> 如果兜里没带一分钱,你敢出门吗?这个问题三年前提出来,绝大部分人都会坚决说“不”。但是今天,随着扫码支付、银联闪付、网上支付等方式的兴起和银行卡的全面普及,很多中国人都可以毫不犹豫地说“敢”。</b></font></h1> <h1><font color="#ed2308"><b><br></b><b><br></b><b><br></b><b>两会, 提案, 现金, 社会<br></b><b> <br></b><b>随着社会的进步,"出门不带现金"已经成为一种"时尚",以往出门先检查钱包到现在的"一机在手,天下我有",无现金社会离我们越来越近。<br></b><b> <br></b><b>如果有一天,我们告别了现金,世界会怎样? 这样令人脑洞大开的话题,在今年两会期间成为代表委员们关注的热点。</b></font></h1> <h1><b> 事实上,支付宝、微信等移动支付的流行和推广,让我们越来越很少使用现金,远离现金。</b><b><br></b><b> 财政部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应用经济学博士后盘和林表示,从国际上来说,无现金社会这个词语出现了25年多了,但到目前为止尚无真正公认的无现金社会的国家。无可否认的是,中国无现金社会正在加速发展,这是一场自下而上的货币“支付方式的革命”。随着我国移动互联网、第三方支付行业的迅速发展与社会治理水平的提升,连边远小县城、小商贩都基于便捷性而加入到无现金支付的潮流当中了。不仅仅是年轻人,甚至越来越多的中老年人也开始接受和习惯“扫一扫”这种“掏手机”消费方式。<br></b><b></b><b><br></b><b> 全球各国的无现金社会都在加速发展。在互联网诞生的20多年里,全球印钞厂的印钞数量已经在快速下降。数据显示,在2008年至2012年间,全球现金交易数额为11.6万亿美元,增幅仅有1.75%;而同期的非传统支付方式交易数额增加近14%,其中包括在线、移动支付,以及所有现代无纸币交易方式。</b><b><br></b><b> “中国实现无现金社会的路径一定会与欧美发达国家不一样。”孟添指出,国外几乎人手几张信用卡,他们的无现金社会更多依靠POS机刷银行卡,而中国消费者显然更倚重于手机支付。中国由于互联网普及率高、网民众多,移动支付已经渗透到民众生活的每一天,这是我们的土壤与基础。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第三方支付机构的迅猛壮大,银行等也加紧互联化的步伐,同时我们本身金融体系发展还不够成熟与完善。因此相比西方发达国家,中国在移动支付领域具有更广大的市场空间与普惠需求。</b><b><br></b><b> “手机作为支付媒介带来前所未有的巨大便利性,也催生了广泛的市场空间和需求。中国在相关产品的创新方面是走在其他国家之前的,因此移动支付在中国消费者中的推广和接受度相对较高。”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副教授高洁也有同样的观点。</b><b><br></b><b> 我们正处于蓬勃成长阶段,启蒙期已过。特别是基于互联网的支付,由于中国网民众多,7亿多了。基于互联网的支付已经成为大部分网民的消费习惯。如果以无现金方式作为主流支付方式为目标,我相信并不需要很长时间,5年或者10年是有可能的。但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政府进一步加强引导,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做到创新与规范的平衡,构建行业健康发展的生态圈,形成有序竞争的行业格局。市场的力量是巨大的,但在金融领域更要注重有序。”</b><b><br></b><b> 盘和林认为,无现金社会目前尚无严格意义上的定义,因此很难说出我国距离无现金社会还有多少发展的距离,或是什么阶段。多少年进入无现金社会,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地缘广阔、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包括城市与城市、城市与农村)、人口年龄结构和消费习惯差异悬殊的发展中国家,不亚于“哥德巴赫猜想”。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我国无现金社会今后是加速度的,我国进入无现金社会的速度取决于政府“自上而下”的政策引力与支付企业“自下而上”的市场推力,能否形成合力。</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