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r></p><p>许堡村,位于山西省大同市大同县许堡乡西南部是许堡乡政府驻地。京大高速公路、109国道、大秦铁路横穿境内。全村558户,1506人,其中乡村从业人员341人。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7778亩,以绿豆、小杂粮为主。</p><p> </p><p><br></p><p> </p><p> </p><p> </p><p>古堡 听语音</p><p>古堡的正面南门设有瓮城,其主要功能是为了加强防务。瓮城是古代城池中依附于城门,与城墙连为一体的附属建筑,当敌人攻入瓮城时,如将主城门和瓮城门关闭,守军即可对敌形成"瓮中捉鳖"之势。瓮城多是半圆形,而许堡的瓮城却是不常见的长方形。瓮城开有东西两门,东门城头石铭"迎恩",西门城头石铭"息警"。距东门东面150米、西门西面150米处分别建有东西土关门,构成东西关街,既有居民区,又是防务圈。东西土关门顶上分别建有三官庙和观音庙。东土关城门上方石铭"保障",西土关城门上方石铭"团圆"。东西城门与东西土关门的石铭文字合起来的意思为"上迎皇恩,下息兵警,保障人民安居乐业"。</p><p><br></p><p>历史事件</p><p> 许堡村,原名称为"许家庄堡"。但是,如今村内却没有一户人家姓许。传说:在明代,许堡村多为许姓,顺治六年 (公元1649年),清兵入关,占据大同,取道许堡入北京,驻守许堡的大将郭二冯誓不归降,力阻清兵入京。已经打到居庸关的顺治得知后,返攻回来。许堡的许姓家族拥戴郭二冯的义举,自愿组织起来与官兵一同守城。大同虽失,但十万清兵却于许堡无奈。顺治大怒,又增调十万兵勇强攻。许姓家族烧房屋,断后路,决心与清军决一死战,妇女老人为避受辱,纷纷跳进烈火中自焚。城外清兵尸体堆积如山,城内官民越战越勇。但一月后,终因寡不敌众,弹尽粮绝,许堡城失陷,顺治一怒,传令将百姓杀光斩尽,方圆百里之姓许的也遭株连。从此,许堡变成一座空城,直到康熙年间,才陆续有移民落户许堡。村北街西南部,这里的地面较周围低了许多,据说就是明末驻守许堡大将郭二冯的住址。地面较低是因为城破被擒后灭门,挖地三尺所致。现在,许堡的居民主要以张、戴、郭、牛、刘姓为多,另有其他姓氏,但唯独没有许姓。</p><p><br></p><p><br></p><p><br></p><p><br></p><p><br></p><p><br></p><p><br></p> <p> 位于大同县东部的许堡村,距大同市区40公里,是一座古堡。这座古堡作为明长城的配套工程,是明朝防御体系的一部分。许堡村从明代建堡以后就成为大同以东地区军事、政治、文化重镇。2016年12月,许堡村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p> <p> 古堡的城郭是明朝后期修筑的,明朝屡当时遭北寇骚扰,统治者便在许堡等地设兵戍守。直到明嘉靖三十年 (公元1551年)改建为民堡,万历二十七年(公元1599年)至万历二十九年 (公元1601年)城墙修建完毕。</p> <p> 民国时期,城郭、庙宇、殿阁等保存尚好。但到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庙宇被拆除,城墙被拆开许多壑口,城墙外砌的石条、古砖皆被扒去它用,只剩裸露的墙体,断壁残垣使古堡城墙面目全非。唯独城堡大门保存相对完好,拱门上方的砖雕依稀可见</p> <p> 城墙周长1500米,南北长于东西,呈长方形。古堡向南开有正门,城头石铭"许家庄堡"。当时,城墙高12米,夯土墙体外层包以砖石。城墙底层四层条石,堡门底层六层条石。城墙上面铺以方砖,其宽度可并行两辆古代花轱辘车。城墙外沿建有50厘米宽、212厘米高的女儿墙,女儿墙上设有垛口,每个垛口上嵌有外大内小的箭眼孔,可置箭或抢射杀来犯之敌。城墙外轮廓凸凹相间,排列有序,凸出部分为城墙墩子,每边计3个,外加角墩4个,共16个。</p> <p>古堡简介</p><p>许堡村古堡以文昌阁为中心,分作上街和下街,从南街照壁到北街龙王庙乐楼,一条马路直穿南北,马路两边为对称的8条居民巷。上街、下街、东西关、小堡和官道是古堡的五个居民区。北城墙中轴线顶上,东城墙与南城墙交接处的顶上分别建有祯王庙和奎星阁,原古堡内外共建有庙宇20余座。</p> <p> 古堡的城郭是明朝后期修筑的,明朝屡当时遭北寇骚扰,统治者便在许堡等地设兵戍守。直到明嘉靖三十年 (公元1551年)改建为民堡,万历二十七年(公元1599年)至万历二十九年 (公元1601年)城墙修建完毕。。</p> <h3>摄影:天之骄子</h3><h3>地点:大同县许堡村</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