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末行朝在林浦(四)

天马

<h1 align="center"><font color="#ed2308">第四篇&nbsp; 千古流芳</font></h1> <h1 align="center"><font color="#ff8a00">开春行乡祭英灵</font></h1> <h1>&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每年元宵节过后,林浦都要举行南宋君臣“行乡”活动,把南宋的君臣请出宫殿,让乡民供奉,以纪念宋末最后一场以林浦为起点的保家卫国,反抗侵略的民族战争,场面热闹,动人心弦。这一活动始于明朝,已延续了五、六百年。元宵节当天晚上,林浦各姓,各房代表齐集泰山宫大殿,举行“问杯”仪式,以确定“行乡”日期。“行乡”期间,林浦到处悬灯结彩,喜气洋洋,沉浸在节日气氛中。“行乡”活动第一天,家家户户都摆出供桌,桌上摆着各式供品。入夜,举行“出宫”仪式。泰山宫广场上人山人海,四里八乡来观看的人潮把广场挤的水泄不通。吉时一到,平山顶一声炮响,南宋君臣从各自的宫殿同时起驾。等到陈宜中的辇轿从东辕门(广场西)冲向出辕门(广场东),再从西辕门折回,经过大王殿大门后,张世杰、文天祥、陆秀夫的辇轿迅速跟出,四位大臣在宫前一字摆开,赵构的辇轿早已等在门亭的高台上。顿时摆在宫前广场上的火树银花一起点燃,只见人潮涌动,呐喊声、花炮声震天骇地,震耳欲聋,响彻云霄出宫仪式进入高潮。随后,在林浦安南伬乐队的引导下,开始“行乡”。过去,南宋君臣出宫后,沿街挨家挨户接受村民供奉,俗称“吃宴”。最后到“大祠堂”观看戏剧演出后,回宫。现在已简化,出宫后,直接到“大祠堂”接受村民集中供奉。<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作为最后一场抗元斗争起点的林浦,以“行乡”的方式来祭奠英灵,成为人们用各种方式,寄托无限哀思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林浦“行乡”绝对不同于其他地方的“游神”,它以福州“游神”活动的传统形式为载体,寄托着一个民族不屈不挠,抗击野蛮入侵的深刻历史文化内涵。它是对一页用鲜红热血染成的历史篇章的重温;是对一段无数仁人志士用生命谱写的可歌可泣,悲壮历史的凭吊;是一曲用贞烈忠魂谱就的爱国主义英雄赞歌的回揍;是一项我们祖先留下的不多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增强民族凝聚力,反抗侵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具有深刻的历史和现实意义。<br></h1> <h1 align="center"><font color="#ff8a00">为赶班难为轿夫</font></h1> <h1>&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出宫”仪式要求四位大臣必须同时起驾,同时达到泰山宫前排班就位,与等在泰山宫门亭上的赵构一起观看村民演出和焰火。原来四位大臣同供在大王殿,同起,同到毫无困难。自从陈宜中移供太尉殿后,路程相差二里多,同起,同到就成为问题。于是出宫就增加了“酿轿”与“跑太尉”两个环节,颇为奇特,动人,给出宫增添不少趣味。时刻一到,平山顶一声炮响,四位大臣同时起轿。大王殿的三位大臣起轿后,轿前,轿后由多人簇拥着,作前拥后挡,使得轿夫无法前行,只好在原地做进退踏步,前后晃动,大伙齐声呐喊,声势极为壮观,称为“酿轿”。在此同时,远在二里之遥的陈宜中,要与大王殿的三位大臣同时出宫,又要按时到达,就只有“跑”了。于是便出现了独一无二的景象,四名身强力壮的小伙子单臂高举陈宜中的神像,在村中路窄弯多的小路上飞快奔跑,不能停留或减速,旁边还有另外四个小伙护着,随时准备替下气力不济者,前面两人举着火把开路。这一习俗称为“跑太尉”,一直延续的上世纪四十年代末。据说,曾经有人因为“跑太尉"用力过度而吐血的。由于难度太大,现在已改单臂高举为肩抬,快跑也变成快走。据说陈宜中神像过泰山宫时,人们会用一把“凉伞”把神像遮住。这样做的原因有一种说法是因为担心陈宜中因臣节有亏羞于见赵构与赵昰、赵呙。</h1> <h1 align="center"><font color="#ff8a00">尚书祖孙吟诗章</font></h1> <h1>&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宋末行朝从林浦到崖山,一路点燃抗元护国的熊熊烈火。爱国将领们,行己有耻,不甘屈膝受辱;士民工商们,挣扎求存,不愿任人宰割、奴役。为了自由的信念,为了民族的尊严,他们结成一体,誓死抵抗蒙元军队的野蛮入侵,用自己的生命与热血书写了一页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丽历史篇章。最终,英雄之身与海浮沉,长埋深底;中华神州四海动荡,风起云涌,英雄辈出。许多怀才不遇,茕茕孑立的士人、报国无门,郁郁寡欢的武人、沉沦世俗、默默无闻的凡人,在纷纭的乱世中粉墨登场,或以忠义、或以气节、或以行事、或以诗章,尽情展示着独特的人格魅力。豪杰之事感天动地,史册留芳。抗元历史,豪杰事迹以故事、诗歌形式世代流传。林浦作为这场斗争的起点,也有许多故事和诗歌。林翰祖孙所作的《平山怀古》及《和平山怀古》深深表达了对那场斗争的怀念。<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林瀚,成化二年(1466年)进士。弘治十三年(1500年)拜南京吏部尚书,同林俊、章懋、张敷华等人被誉称为“留都四君子”。正德元年(1506年)改任南京兵部尚书。他反对专制,因此得罪朝中奸佞权贵,被列入“黑名单”,惨受迫害,直到刘瑾被诛,才复官。但这时林瀚已年老,退休返乡,受福州地方官抚慰,“岁时存问”,称“天下第一厚德者”。他精通文学,曾改编《隋唐两朝志传》,并有《文安公集》传世。林瀚在致仕回乡期间,常散步于泰山宫前濂江边,对宋末发生在林浦的那段历史深感怀念,曾谱《平山怀古》一诗,诗中感怀道:</h1><h1>《平山怀古》<br>翠辇金舆载恨游,岂缘南越觅丹邱。<br>钟声落日孤村寺,海色西风万里舟。<br>王气销沉天地老,胡尘溟漠古今愁。<br>伤心最是濂江水,还绕行宫山下流。</h1><h1>&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林炫,林翰孙,正德九年(1514年)进士,历官礼部主事、员外、郎中、南京通政使司参议等。读祖父《平山怀古》诗后,也深有感触,和诗一首:</h1><h1>《和平山怀古》:<br>聚景湖山作意游,谁知闽海有平邱。<br>百年庙社三春梦,万里风涛一叶舟。<br>落日鼓鼙寒不起,中原草木惨多愁。<br>至今遗恨江心水,石激潮声夜夜流。<br></h1> <h1 align="center"><font color="#ff8a00">宫廷音乐世代传</font></h1> <h1>&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在林浦村附近,流传着一首民谣:“安南鼓,响叮当,金玉满堂谷满仓……”,形象地描述了安南伬作为当地民众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形式,参加当地庆丰收、迎佳宾,欢度节日以及各类祭祀活动。安南伬,旧称安南鼓,是以战鼓(高音鼓)为指挥的快节奏的音乐。相传大唐盛世时,古越南国(古时称为安南国)使者到长安进贡礼品,总是一路吹打着这种音乐,后来便为宫廷乐师所收纳。宋末行朝在林浦期间,宫廷乐师把这种“吹吹打打”的异国音乐传授给了林浦的民间艺人。民间艺人代代相传,并不断吸收许多当地戏剧音乐,增强管弦乐部分的演奏效果,演变为现在的“安南伬”。<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安南伬乐队常用的乐器分三大类,打击乐部分有:战鼓、高音鼓、大钹、小钹、桐铃、木鱼、清鼓、檀板以及大锣、小锣、云锣等;管乐部分有“笛子、拱箫、高低音唢呐、低音逗管及拗拗(巴乌)笙等;弦乐部分有:大胡(低音胡)、中胡、二胡、椰胡、板胡、梅快(高音胡)等;弹拨乐有双清、月琴、三弦等乐器。演奏分坐台演奏和行进演奏两种。演奏时由掌鼓作为乐队指挥,一阵高亢嘹亮的锣鼓序曲之后,再由高低唢呐吹奏,配以三弦、椰胡、梅快、逗管等乐器吹奏烘托,并先后加入其他管弦乐器,时而分部,时而齐奏,有分有合,自慢转快形成独特悦耳的旋律,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安南伬以节奏欢快、轻松自如为群众所喜爱。1990年,安南伬列入《福州市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分卷》,成为历史悠久的民间器乐曲的一部分。现在安南伬已列入福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永久流传。每当这种音乐在林浦上空回荡,人们就会回想起大宋最后王朝在林浦那段难忘的历史,激起深厚的爱国情怀,成为永久的怀念。<br></h1> <h3><p>(全篇结束)</p><p><br></p></h3> <h3><p align="right">作者&nbsp;&nbsp;林长川&nbsp;&nbsp;于上海阳城花园</p></h3><h3 align="right">丁酉&nbsp;&nbsp;春分</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