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着太阳到会理

妩媚的看我

<h3> 行走会理是盲目的,我没有抱多大的期望,也没有设想会有什么样的际遇。对于一个曾经游过大理丽江,行过康定理塘的人来说,还有哪里的高原风光会让人心生悸动呢。 </h3><h3>上车后,阴沉的天气让人有些郁闷。特别是雅安的崇山峻岭,云遮雾绕,一切都湿漉漉的,好象刚从水里打捞起来一样,把一车的闲人,尽催归了梦里。</h3><div>车行一半,穿过一个长长的隧道。我被透过车窗的阳光啄醒,无意向窗外一看,突然地,心就这样被狠狠地刺了一下,深深地吸口气。再看,和刚才的阴郁相比,这里阳光灿烂、蓝天流云、澄澈万里,真是隔山两重天啊!这时的太阳是温暖的、柔和的,它正随着我们的车子快速行进,时而躲进云中,时而探出身子。</div><div>会理的山是奇绝的,像是仙人的指尖,突兀地出现在你的眼前,让人在防不胜防中感受震憾。此时的太阳就在这样的山中隐现,奇妙地仿如大师变着的令人咋舌的魔术。没想到,深秋也有这么好的阳光,对于习惯了“巴山夜雨涨秋池”的川东人来说,实在是难得一见。</div><div> 满车的惊奇,一路的欣喜。填塞左右的,是崎峻的高山和斑斓的红叶,满目的绿草地,与在强烈的日光里反射着黑白二色的彝家小院。有独木的小桥,有缀满枝头的石榴,有肥硕的羊群,还有在山坳里来来去去的山民。这些点缀,分明在告诉我,是在会理的山野里旅行。彝家的小院没有炫目的高脊飞檐,也没有精细的雕琢刻画,白墙黑瓦,配上满墙的金灿灿的玉米,如不施粉黛的彝家姑娘默然伫立,但眉宇之间自有一种让人着迷的韵味。近看,每座楼都是简单的土石楼,可从山坡上往下望,除了震惊还是震惊。那是一种紧密相依、唇齿相连的感觉;是一种在简单中蕴含繁杂的感觉;是一种看似千篇一律,实则物物个性的感觉;是一种不事声张实则壮丽的感觉。也许在不经意间流露的美才更让人想要细细琢磨,想要摸透她的骨、她的魂。</div><div>会理是上天眷顾的幸运儿。阳光、蓝天和白云,一样都不少,被毫不吝啬地大把洒向这儿。盆地的秋冬,永远是干燥的、阴冷的。这里则不然,阳光永远是那么不愠不火,它能普照到任何一个角落,无论心头有多少阴霾,看看这爽朗的太阳,心里哪里留得下一丝阴郁呢?这里也不象巴山,要么阴云密布,要么淡如轻烟。会理的云既轻盈又厚重,一朵一朵的悬浮在蓝天中,不多也不少,不急也不躁,轻飘飘地、慢悠悠地徘徊着、移动着,像一对对初识的恋人,不远不近、不离不舍……</div><div> 来到会理前,我从没想过,“倾慕”这个词能够和一个地名发生联系。可是,来到会理后,有一种感觉一直从我心中流过,暖暖的、幸福的、快乐的,这就是一见倾心的感觉。我一直认为这样一件事,不管你走过许多地方的路,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无法象爱过一个正当年轮的人那样,爱上一座城,当是一种遗憾。</div><div>在会理的这两天,我只能借用琼瑶阿姨最擅用的“我喜欢”来表达。我喜欢,走在小巷青石板路上那种蜿蜒的神秘;我喜欢,远离喧嚣仍然保持着原生态的市井生活;我喜欢,聆听从远处高楼传来缈茫的暮鼓晨钟;我喜欢凝视爬满青藤苔藓的古城墙;我喜欢,坐在灌缨桥头冥想千百年来的过往行人;我喜欢,随心走进一家并不知名的小店品味鸡火丝、油酥包、炒石榴花等会理美食……</div><div>当然,踱进科甲巷,探寻进士府、壮元第、胡家大院那些满屋沉香和历史气息的古屋,是我最喜欢的。不经意间顾盼回眸,总会在某一扇门后瞥见人间的烟火,飘浮石缸的浮莲、簇拥墙上的三角梅、随意摆放的锅碗瓢盆、晾晒在屋檐下的衣物……一缕阳光从屋顶斜挤进来,历史的沧桑、现实的市井、人间的温馨,都在这一刻完美融合、相得益彰。</div><div>夕阳西下,我们又相逢在拱极楼。会理的夕阳是那么的美,绝不会让人有他乡日暮的伤感。因为,从骨子里,我已深深的喜欢上了她,宁静、闲适而从容不迫的她。 </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