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行思录第48集 塔城阿勒泰

阿沃亚斯

本集行程很长,2000公里(上图里面有很多折返路),走了五天。经过了乌苏(著名的啤酒“夺命大乌苏”的产地)、克拉玛依市、和布克赛尔县、布尔津、喀纳斯、禾木、福海县、北屯市、青河县。<div> 地形上走了天山、准噶尔盆地、塔尔巴哈台山地、额尔齐斯河流域、阿尔泰山、青河流域,行政上主要是在塔城和阿勒泰地区,民族主要是蒙古族、哈萨克族、回族。</div> 从赛里木湖出发,中途经过乌苏市,这里从乾隆年间开始,是东归的旧土尔扈特东路两旗的游牧地。<div> 范围包括今天的赛力克提牧场、塔布勒合特蒙古民族乡(2000人)、吉尔格勒特郭椤蒙古民族乡(5000人)、哈图布呼农场、尕雄布拉农场、古尔图牧场等地区。</div> 上图,乌苏市蒙古族庆祝祖拉节活动。<div> 祖拉节,也叫祖鲁节,每年10月25日。来源于藏传佛教的点灯节(燃灯节)。这个节日是纪念格鲁派宗喀巴大师于1419年10月25日圆寂。</div><div> 10月25日刚好又是蒙历的冬至(蒙历比农历晚一个月),蒙古语称冬至为太阳归来的日子,非常重视,很多地方把这一天看成是计算岁数的日子,也叫满岁节。</div> 过去,祖鲁节在漠西、漠南蒙古地区都有流行(漠北,也就是蒙古国是否有,我不清楚),漠南蒙古的察哈尔、巴林等部都有点灯节的习俗。<div> 1949年之后,内蒙古地区的祖鲁节就被取消了,文革时期,新疆的祖鲁节也被取消了。90年代以后,祖鲁节逐渐恢复,但是在内蒙古几乎没有这个节日了。祖鲁节成了新疆蒙古人的特有节日,而这些新疆的蒙古人,又是以土尔扈特人为主。<div> 土尔扈特人是虔诚的佛教徒,东归的土尔扈特人至今把宗喀巴的圆寂日作为重要节日,而留在欧洲的土尔扈特人(卡尔梅克共和国)至今信仰藏传佛教。他们在基督教、东正教、伊斯兰教的包围下,能够坚守自己的宗教信仰,实属不易。</div></div> 这里,再讲一下旧土尔扈特蒙古人。<div> 旧土尔扈特部即由 渥巴锡率领、从俄罗斯 伏尔加河流域迁徙至中国境内的土尔扈特部落。 乾隆三十六年( 1771年)归降清朝,被安置于天山一带。旧土尔扈特部分为南、北、东、西四路,称乌讷恩素珠克图盟(上图,土尔扈特妇女)。</div><div> 我们一直都说土尔扈特东归大清,是回归祖国的壮举,但是真实的情况是这这样吗????我们开始从头梳理一下:</div><div> 明末,土尔扈特汗 和鄂尔勒克与 准噶尔汗 巴图尔珲台吉交恶,率部西迁至俄罗斯额济勒河( 伏尔加河)下游一带,俄国人把他们认为是俄国属民 。</div><div> 和鄂尔勒克之叔父保兰阿噶勒琥、莽海等则率部随和硕特部的 顾实汗迁至 青海;另有一小部土尔扈特留在原地未徙 。顺治十二年( 1655年),土尔扈特首领书库尔岱青与清朝通贡。</div> <h3><font color="#010101"> 乾隆二十三年( 1758年),清军平定准噶尔。原依附于准噶尔的土尔扈特台吉舍棱先逃到俄国,后投奔伏尔加河的土尔扈特部。 舍棱说服土尔扈特汗渥巴锡,乘清军占领 伊犁未久,率部 东进抢占伊犁。</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乾隆三十五年冬(1771年初),渥巴锡率所属各部越过俄罗斯边界,俄国军队追之不及。不久,渥巴锡由 巴尔喀什湖进入中国境内的哈萨克地界。 伊犁将军伊勒图命令 哈萨克人不准渥巴锡通过其地。渥巴锡转道沙喇伯可,又遭到 布鲁特(柯尔克孜人)的进攻,不得已北上戈壁,“人皆取马牛之血而饮,瘟疫大作” 。</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此时渥巴锡得知清军已从各地抽调兵马严加防备,且己方人畜死亡过半, 无力攻占伊犁,于是在清军常设 卡伦以外徘徊。伊勒图遣使存问其来意,渥巴锡与众台吉、喇嘛商议数日后, 不得已率所部七万余人归降,称前来归附 ,并献上其祖所受明代 永乐八年汉文篆书敕封玉印。舍棱也被迫一同归顺。</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伊勒图报闻朝廷后, 乾隆皇帝命驻 乌什的 总理回疆事务参赞大臣去伊犁安抚土尔扈特。朝廷拨白银二十万两及粮草、牛羊、棉布等赈济土尔扈特部众。</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1771年,渥巴锡赴热河觐见乾隆皇帝,被封为“旧土尔扈特卓哩克图汗”。乾隆皇帝虽知土尔扈特 内附实为情非得已,仍称赞其“诚心归顺,甚属可嘉”,并“赐予封爵,以示渥泽” ;同时在御制诗中表明了处理土尔扈特问题的态度:“弗受将为盗,俾安皆我民” 。</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于是清廷分土尔扈特为新旧二部。渥巴锡所领土尔扈特为 旧土尔扈特部,赐盟号“乌讷恩素珠克图盟”,被安置于新疆喀喇沙尔、 库尔喀喇乌苏与 塔尔巴哈台一带,分别由喀喇沙尔办事大臣、 乌鲁木齐都统与塔尔巴哈台参赞大臣管辖,并统属于伊犁将军。</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1775年,分旧土尔扈特为南、北、东、西四路,共十旗,又称“乌讷恩素珠克图四路盟”。 </font></h3> ①南路乌讷恩素珠克图盟,即南路旧土尔扈特,又称珠勒都斯土尔扈特,游牧于今新疆 和静县北部一带。<div> ②北路乌讷恩素珠克图盟,即北路旧土尔扈特,又称霍博克萨里土尔扈特,游牧于今新疆 和布克赛尔县一带。</div><div> ③东路乌讷恩素珠克图盟,即东路旧土尔扈特,又称济尔哈朗土尔扈特,游牧于今新疆 乌苏市、 尼勒克县一带。</div><div> ④西路乌讷恩素珠克图盟,即西路旧土尔扈特,又称精土尔扈特、晶河土尔扈特,游牧于今新疆 精河县一带。 </div> <div> 下面是外国人写的土尔扈特人东归的故事,视角和内容与中国的不太一样,大家参考一下。</div> 离开伏尔加时,卡尔梅克人(土尔扈特人)“从阿斯特拉罕强行带走了许多俄罗斯人和土库曼人 ”当卡尔梅克人经过哈萨克 阿布赖汗的领地时,有320名土库曼人被哈萨克人抢去做了俘虏。这些土库曼人被分散在哈萨克兀鲁思做奴隶。到1791年才得以返回故乡。<div> 追击卡尔梅克人的俄国军队得知,哈萨克诸汗、苏丹和巴图鲁(勇士们)与土尔扈 特人发生了多次会战,使行途中的土尔扈特人损失了一定的战斗力及大量的牲畜、财物 。<br></div><div> 俄国军队一直没有追上卡尔梅克人,俄国人与卡尔梅克人之间最短也相距6天的路程。对于疲惫不堪 、忍饥挨饿、病殃殃的俄国士兵来说,追上他们已力不从心了。俄罗斯的西伯利亚兵团也未成功。他们或者是未能在卡尔梅克人之前到达阿尔泰山,或者是在冲突中惨遭失败。</div><div><br></div> 1771年5月,卡尔梅克人在渥巴锡汗的率领下抵达了边界 并进入了伊犁河谷地。那里已不存在独立的蒙古国家了,统治准噶尔的是清政权。因此,卡尔梅克人不得不承认异国统治。<div> 清帝国政府 为迎接他们做了积极的准备。在伊犁边区集结了大部队。因此,当伏尔加卡尔梅克人进 入伊犁地区的时候,“中国卡伦的边防兵严厉地挡住了他们回归故乡的入口。卡尔梅克 人只能通过此口回到已丧失独立的故土。</div><div> 人民的极度疲劳使得渥巴锡与其他王公无条件 地归服于中国”。S.D.伯克曼写道,土尔扈特人并没有打算归顺清朝,他们渴望自由和在准噶尔独立地存在。可是,这一切都没有实现。(上图,和布克赛尔县东归广场)</div> (上图,和布克赛尔县东归广场)<div> 应该指出的是,中国对卡尔梅克人的到来最初持怀疑态度。怕这里面会有什么阴谋, 耽心卡尔梅克人与俄国秘密串通来反对清帝国。<div> 卡尔梅克人越过边界后,渥巴锡带着礼 物前往固尔扎城。从北京赶来的有皇帝的额驸色布腾巴尔珠尔以及其他一些来自首都的 高官。他们带着渥巴锡奔赴皇帝在北京城外的避署山庄热河。</div><div> 乾隆皇帝确立了渥巴 锡汗的地位。卡尔梅克人被宣布为清帝国的藩属。还给他们提供了帐篷、牲畜、米、茶叶、棉衣及 其他衣物,还给了3万两银元。</div><div> 皇帝颁布谕旨,在伊犁给伏尔加卡尔梅克人划出游牧地。卡尔梅克人被划分为16个领地。在军事方面,每个领地就是 一个“旗”。卡尔梅克所以如此被分散,是为防止他们跑回去。清廷完全不能容忍出现 他们再次逃跑的可能性。</div></div> Н.я•比丘林写道:“卡尔梅克人被中国卡伦和秘探所包围,彼此相距遥远的卡尔梅克人没有任何实现自己愿望的可能”。<div> 自卡尔梅克人踏上准噶尔的土地之后,清朝加强了边界防御、向边界和卡尔梅克人居 住地区派遣了增员部队,其中有喀尔喀人。</div><div> 有5千名喀尔喀蒙古人被动员入伍,还有来 自帝国其他地区、包括乌梁海的5千人。史料证明,某位大臣向博格多汗乾隆建议,从喀 尔喀和乌梁海招募2万士兵。博格多汗先是踌躇不定,但后来宣布这是行不通的。因为 ,喀尔喀不愿意派遣部队。</div><div> 这一事实证明,蒙古人曾想方设法抵制了政府的措施。</div><div> (上图,额尔齐斯河,事实上,喀尔喀和乌梁海人是否到新疆防守,存疑)</div> 因此,伏尔加卡尔梅克人迁居伊犁的主要目的——自由开发被清所灭的同部落游牧地 及过独立生活——没有达到。<div> 清政府以建立军事行政机构为支柱,强加给前来伊犁(新 疆)的卡尔梅克人许多律例,要求服首听命、不得反抗。</div><div> 为了根除建立反清联盟的可能性,清政府采取了分而治之的政策,把卡尔梅克人分散在各地使其不能彼此往来。(上图,和布克赛尔县东归广场)</div><div> (我们前面一集讲到,察哈尔、锡伯、索伦人从东北地区迁到新疆戍边,都以为是防守俄罗斯和哈萨克,但是外国人的观点是防守土尔扈特人,不让他们逃跑或造反,我认为后者更有道理,俄罗斯和哈萨克当时根本没有力量进攻新疆)</div> 总结东归:<div> 按照大清国的说法,土尔扈特是不堪忍受俄国人的欺压而东归故土,回到祖国怀抱;按照俄国等外媒的说法,土尔扈特是想趁仇家准噶尔部被大清消灭,大清在新疆立足不稳的时候,重夺新疆,建立独立自由的蒙古汗国。</div><div> 综合考虑,两方面因素肯定都有:土尔扈特人在伏尔加河的日子一开始不错,随着俄国的强大,他们确实生活的很难受(兵役和税收很重),想回故乡的念头肯定一直存在,关键是准噶尔汗国不让他们回去。</div><div> 大清灭准之后,土尔扈特确实认为这是回故乡的最好时机,他们内心肯定是想回去建立自己的蒙古国的,而不是回归大清国的怀抱。</div><div> 这一点从大清国对土尔扈特东归毫不知情就可以看出来,如果是回归大清国,肯定早就派人送信寻求接应了。而事实是直到土尔扈特到了大清边境,大清国才知道。所以,俄国人说的也没错,他们就是想回去建国,但是17万剩下6万,而且经历了长途跋涉作战,精疲力尽之下,面对大清国的边防士兵,实在是无力再战。加上后面有哈萨克和吉尔吉斯追兵,只能投降大清了。</div><div> (上图,准噶尔盆地的干旱草原)</div> <div> 乌苏有一个蒙古王爷、土尔扈特东部落正盟长、郡王帕勒塔(上图),近代小有事迹,一并简单介绍:</div> 1912年5月,北洋政府任命帕勒塔“由科布多办事大臣调充阿尔泰办事长官”。<div> 1912年10月,北洋政府大总统明令颁布嘉奖,全文如次: <div></div><div> 前奉大总统令,现在边事未靖,凡效忠民国实赞共和之蒙古各札萨克王公等均属有功大局,允宜各照原有封爵加进一位,汗亲王等无爵可进者,封其子孙一人,以昭荣典等因。</div><div> 兹准新疆都督电开土尔扈特东部落正盟长、郡王帕勒塔现任阿尔泰办事长官,副盟长贝子德恩沁阿抹什,均深明大义,赞助共和。(这是针对外蒙古独立而给内蒙古、新疆、青海的蒙古王公加官进爵,安抚稳定的政策)</div><div></div><div> </div></div> 帕勒塔(1882—1920),是旧土尔扈特乌纳东路盟巴木巴尔六世孙。1898年16岁袭爵为亲王。1906年东渡日本留学,在日本振武学堂学军事;<div> 1909年回到北京,就任清政府陆军贵胄学堂蒙旗监学,后又被清政府任命为科布多办事大臣,未到任即发生辛亥革命。</div><div> 起初不认共和,1912年又表示拥护共和,并以“自难免误会之端”中的“误会”一词,开脱自己原不认共和的立场。</div><div> 1912年5月17日,被民国政府任命为阿尔泰办事长官。1914年1月辞职。(上图,右二)</div> 帕勒塔主政阿尔泰公署后,在内政方面进行三项改革。<div>  一、健全公署。二、整饬军队。扩大到骑兵两个团,炮兵两个营,步兵1个营。三、筹措军饷。</div><div> 对沙俄的关系上,帕勒塔做了两件事。</div><div>  一、额尔齐斯河航行权的谈判(上图,额尔齐斯河)。</div><div>  当时,俄国驻阿尔泰领事提出:“让阿尔泰办事长官通过谈判准许俄国在中国境内额尔齐斯河航行轮船要求”。帕勒塔在谈判桌上,鉴于当时中俄蒙战争形势严峻,竟然擅自允许俄国轮船行驶布尔津河口。</div><div> 俄国借此机会得寸进尺,在中国沿岸设邮局,建货栈,筑码头,并肆意抢劫我两岸人民,搞得局面难以收拾。(上图,额尔齐斯河、布尔津附近)</div>  二、主持签订阿科(阿尔泰、科布多)临时停战条约。<div>  1913年7月,中国军队在察罕通古打败俄国和库伦(外蒙古)联军之后,签订《中俄停战临时草案》:</div><div>  第一条,阿尔泰军队和新疆军队(辛亥革命时期,民国政府沿清政府旧制,分设新疆和阿尔泰两个公署)与喀尔喀军队,各守现驻地点,均不得前进、互相攻击。</div><div>  第二条,《中俄协约》未成立前,阿尔泰与科布多疆界以阿尔泰的最高分水界为界。</div><div>  第三条,乌梁海,哈萨克人民,自此条约签字后,满8个月内任其随便迁移,俟8个月期满后,其在阿尔泰分水界以北者,归科布多管辖。</div><div>  第四条,阿、科两属应开通商路,听商人自由贸易。</div><div>  第五条,阿尔泰军队,《中俄协约》未经成立以前,再不加兵,喀尔喀亦不得加增兵力。</div><div>  该草案上报民国政府审批,中国政府认为:作为停战条约,不应在停战条款之外涉及划界问题,不予批准。“虽俄国领事多次催促帕勒塔,帕勒塔未敢擅自订议。</div><div> (上图,布尔津县,本次战争其实已经意味着中华民国失去了对唐努乌梁海的控制主动权)</div>  帕勒塔出任边疆大吏,有功有过<div>  一、帕勒塔在任上困难重重,艰苦备尝中,却建立了一支强军。在1913年,俄蒙进攻科布多,帕勒塔军队配合援科部队出力最大。</div><div>  二、帕勒塔整顿公署,建立了战时高效政府,为保证察罕通古保卫战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div><div> 史学家曾问吾曾说:“假如阿尔泰失守,外蒙自治领土更为广大,即俄人侵略亦更上一层,则阿尔泰不属于新疆矣!此是新、阿当局竭力抵抗之功绩</div><div>  三、为保证阿尔泰防守军队和援助科布多军队的后勤供应,呕心沥血。为了保证后勤供应,他不仅拿出部落多年的积蓄,而且还拿出了自己全部的积蓄,使察罕通古战役取得了胜利,使阿尔泰得以保全,帕勒塔功不可没。 (上图,差点就不在中国版图内的额尔齐斯河)</div> 帕勒塔王爷也有两大过失:<div> 一、贸然谈判。<div>  帕勒塔自身只是一个贵胄武将,身边缺乏外交、历史、地理人才与俄国人进行谈判,上了俄国人的大当。</div><div> 当时只是想签订临时条款,8个月后中国会夺回科布多和乌里雅苏台(外蒙古),却不知中国封建官吏软弱性的劣根,等这位王爷看到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却不肯去收回国土,尤其沙皇俄国政府崩溃之时,中国又一次坐失良机,他气得炸肺吐血,昏厥3日不醒,年仅38岁气厥身亡。(上图,北疆公路)</div></div> <div> 二、越级超权。</div><div> 民国中央政府让帕勒塔谈判停战问题,而帕勒塔忘记了自身的权限,竟然谈起了边界问题;这本是外交家、史学家和地理学家的事。而帕勒塔只是凭着一腔爱国热情,缺乏应有的多维思考,随意越权,草拟大约,后俄国人依据这个临时条约,妄图长久地蚕食我国领土。虽然这个草约后被中央政府废除,没有造成更大的损失,但帕勒塔超级越权的作法,却是应该引以为戒的。</div><div>  有人说:“民国政府用‘以夷制夷’的方针,用土尔扈特帕勒塔亲王的名号守住了阿尔泰,帕勒塔1人能抵10万兵。”</div><div> 并非如此,而是阿尔泰守军和援助科布多军队多于沙俄和库伦的军队,打退了敌人3路进攻,取得了两次察罕通古保卫战的胜利,才保住了阿尔泰边关。</div><div>  总之,帕勒塔作为察罕通古保卫战的指挥者之一,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多谋善断,有勇有谋,取得了察罕通古保卫战的胜利是功不可没的。但在外交谈判中是有失策之处的。</div> <h3> 再次发个感慨,大部分中国人纳闷,大清国倒台后,中华民国怎么就失去了唐努乌梁海和科布多。其实是大家不了解情况,当时的中国军阀混战,除了内蒙古离北京太近了,北洋政府下了大力安抚镇压,其他遥远的地区实在是无力更无心控制。</h3><h3> 科布多和唐努乌梁海真的是太远了,没有哪个军阀有利益驱使派大军长期驻守,说白了就是丢了也没人管。我们应该庆幸蒙古王爷和中国军队守住了进攻阿勒泰的俄蒙军队,否则,阿勒泰现在就是俄罗斯的共和国了,我们去喀纳斯还要办签证呢。</h3> 离开乌苏北上,目的地是和布县,途经魔鬼城。<div> 乌尔禾风城又称魔鬼城,位于准噶尔盆地西北边缘的佳木河下游乌尔禾矿区,是一处独特的风蚀地貌,形状怪异、当地人蒙古人将此城称为“苏鲁木哈克”,哈萨克人称为“沙依坦克尔西”,意为魔鬼城。</div> 其实,这里是典型的雅丹地貌区域,“雅丹”是维吾尔语“陡壁的小丘”之意,雅丹地貌以新疆塔里木盆地罗布泊附近的雅丹地区最为典型而得名,是在干旱、大风环境下形成的一种风蚀地貌类型。<div> 这种地貌对于经常游走西北地区的朋友们,是常见的景观。甘肃、内蒙西部都有类似的地貌,我就不多介绍了。说实话,挺没意思的,排队坐着景区的车溜一圈,真的有点无聊,不是地貌无聊,而是旅游开发的很无聊。</div> <h3><font color="#010101"> 石油勘探在新疆随处可见(内蒙现在也出现很多了),大片磕头机有点像外星人的军队。石油这个话题有点敏感,我不便多说。含糊的讲一句:石油是个宝,采石油赚了大钱,分配如果不合理,肯定会有人有意见。这才是问题的核心(中东就是实例)。</font></h3> 我的目的地是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但从整体上讲,应该是说的整个塔城地区,也就是塔尔巴哈台。<div> 从地理上看,我前面讲过,新疆面积很大,但并不是传统的游牧民的世界。因为80%以上的新疆是戈壁沙漠和高山,适合游牧的草场主要就是两块:伊犁和塔尔巴哈台。</div><div> 上图,下面的蓝色区域是伊犁河谷的草原,上面的就是塔尔巴哈台,历史上游牧民争夺激烈的地区。</div> 塔尔巴哈台得名于中国和哈萨克斯坦分界的塔尔巴哈台山,山的那边就是巴尔喀什湖的七河流域。塔尔巴哈台是蒙古语,意思是旱獭很多的地方。这里山势不高,有大片的草原,自古就是游牧民的天堂(上图)。<div> 乌孙、车师、鲜卑、柔然、突厥都在这里更替兴衰、你争我夺。大唐也曾短暂征服这里,回鹘、黠嘎斯、喀喇汗、西辽一代代雄起,直到最后,蒙古人征服了这里。</div> 蒙古的窝阔台汗国、察合台汗国相继统治这里,但是塔城地区、和布克赛尔最辉煌的还是明崇祯九年(1636),巴图尔浑台吉统一卫拉特各部,以这里为大本营(上图)建立准噶尔汗国,修建都城(现在叫道尔本厄鲁特古城遗址,道尔本就是蒙语4的意思,4厄鲁特,也就是4卫拉特联盟的意思)。<div> 1640年,以 巴图尔洪台吉和喀尔喀蒙古扎萨克图汗为首的东、西蒙古29位首领,在塔尔巴哈台 山阳会盟,制定了著名的《蒙古-卫拉特法典》</div> <h3><font color="#010101"> 乾隆三十六年(1771),从俄罗斯额济勒河(伏尔加河)南岸回归祖国的土尔扈特部进驻和布克赛尔。同年九月,乾隆封北部策伯克多尔济为和硕亲王,赐号布延图,称为北路乌讷恩素珠克图旧土尔扈特北路盟。(上图,和布县赛尔宾馆)</font></h3> 和布克是蒙语鹿的意思,和内蒙古的包头是一个意思,包头全称是包克图,包克、和布克,就是鹿的意思。图,是蒙语后缀,“有”的意思。这里有条河叫和布克河。<div> 赛尔是蒙语马背的意思,这里有座山叫赛尔山,形容山形像马背。</div><div>(上图,赛尔宾馆的蒙古风格建筑)</div> 和布县有3万平方公里土地,人口只有6万人,大部分土地都是东部的准噶尔盆地的戈壁沙漠,人烟稀少。虽然是蒙古族自治县,但蒙古族人口也只有1-2万人,整个塔城地区蒙古人也只有3万。<div> 上图,和布县的店招有三种文字,代表全体中国的汉字、代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维吾尔文字、代表蒙古族自治县的蒙文。</div> <h3><font color="#010101"> 上图,和布克赛尔县城内的王爷府,建于1927年,由旧土尔扈特北部落第七世亲王渥龙木加甫,聘请苏联建筑师和技术工花费了3000只羊为代价建成的。目前仅存此一栋房屋,为半地下室的建筑,大家注意一层,只有一半在地面。</font></h3> 敖包特庙,新疆塔城地区和布克赛尔县最大的喇嘛庙,又名“阿勒布屯都布楞”(蒙古语,坚固、昌盛之意),又称“王霍雄库热”、敖包特库热庙,明崇祯三十年(1640)由准噶尔汗国的大汗巴图尔浑台吉(噶尔丹的祖父)建于现今和布克赛尔镇王爷府后的土山上。<div> 清乾隆17年(1752)重建。第三次建于清嘉庆六年(1801),清廷理藩院赐匾“普恩寺”。</div> 第四次建于同治三年(1864),为第12夏律宛呼图克图活佛主持兴建,历代夏律宛呼图克图活佛居住之处。<div> 光绪14年(1888),当时名闻中外的拉萨三大寺之一的甘丹寺喇嘛江布克日甫,应和布克赛尔之邀来此,再次修建此庙,起初建在托格日克哈尔嘎,后于光绪19年(1893)搬迁至和布克赛尔。</div><div> 三区革命和“文革”时期受到严重损坏,目前的庙是2003年在原址上重建的。<div><br></div></div> 《江格尔》是蒙古族卫拉特部英雄史诗,被誉为中国少数民族三大史诗之一。迄今国内外已经有60多部,长达10万行左右,这部史诗是以英雄江格尔命名的。<div> 关于“江格尔”一词的来源,历来解释不一,波斯语释为“世界的征服者”;突厥语释为“战胜者”、“孤儿”;藏语释为“江格莱”的变体;蒙古语释为“能者”。(上图,和布县的江格尔汗雕像)</div> 江格尔产生于13-14世纪,是蒙古帝国最辉煌时期,发源地就是阿尔泰山一带。这部史诗在苏联的布里亚特自治共和国﹑图瓦自治共和国﹑阿尔泰地区﹐以及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都有一定的影响。随着土尔扈特人的迁移,现在的俄罗斯卡尔梅克共和国也流传着江格尔的故事。<div> 《江格尔》除蒙古文版本外﹐在国外还有德﹑日﹑俄﹑乌克兰﹑白俄罗斯﹑格鲁吉亚﹑阿塞拜疆﹑哈萨克﹑爱沙尼亚﹑图瓦等多种文字的部分译文。研究“江格尔”已形成为一门世界性的学科。(上图,和布县被称为江格尔的故乡)</div> 传说江格尔是奔巴地方的首领乌宗·阿拉达尔汗之子,两岁时,父母被魔鬼掳去杀害。藏在山洞里的小江格尔被善良的人发现收养长大。江格尔从小就具有超常的智慧,高尚的品德,惊人的体力和高强的武艺。从七岁开始,他就建功立业,兼并了邻近四十二个部落,被臣民推举为可汗。<div> 以江格尔为首领的勇士们用他们超人的智慧和非凡的才能不断战胜来自周围部落的入侵,击败以蟒古思为头目的邪恶势力的进攻,逐渐扩大自己的力量、财富和领地,继而建立了以奔巴为核心的美好家园。这里四季如春,人们过着丰衣足食,相亲相爱的和平生活。但是这引起了江格尔的仇敌的嫉恨,江格尔手下的能工巧匠、善马贤妻都成了被掠夺的目标。史诗围绕着抢婚、夺财、强占牧地展开了一幅幅惊心动魄的战争场面,从中我们可了解远古蒙古社会的经济文化、生活习俗、政治制度等诸多方面。(上图,和布县的江格尔广场)<br></div> 既然走到了准噶尔汗国的都城,我还是再把卫拉特和准噶尔汗国的历史梳理一下吧。<div> 瓦剌=厄鲁特=卫拉特,他们的故乡是现在的蒙古国中西部地区,叶尼塞河、色楞格河流域,在很多小部落中,又有四个大部落(万户)准噶尔、土尔扈特、土尔伯特、和托辉特。从祖先来说,这里面的部分部落有突厥、回鹘、铁勒成分,但是经过成吉思汗的统一,13-14世纪的融合,他们最终都形成了标准的蒙古人。</div> <div></div><div>  大元被朱元璋赶出北京后,东部蒙古的势力受到大明的冲击,逐步向西迁移牧场,而在蒙古中西部的卫拉特人就被挤压得另谋出路。他们只能往西走(北面太冷不能游牧),翻过阿尔泰山到北疆的草原。这时候北疆的察合台汗国也是分裂了,实力大损而且受到伊斯兰教的影响,更愿意往西边靠。于是,卫拉特人成为了漠西蒙古。</div><div> 明初,漠西的瓦剌和漠南的鞑靼激战数十年,到也先死后,卫拉特就非常沉寂了,他们在100多年里几乎没有力量和东蒙古抗衡,而是专心在西域开疆拓土,牢牢地控制了西域还有部分中亚地区。</div> 翻过阿尔泰山的卫拉特人主要有三大部:准噶尔、土尔扈特、杜尔伯特,和托辉特部大部分留在了蒙古高原西部老家,成为连接东西蒙古的纽带,后来发挥了很多作用。<div> 而也先进攻东蒙古俘获的一个部落也加入到卫拉特人中 ,他们就是和硕特。所以,著名的四卫拉特联盟成了:准噶尔、和硕特、土尔扈特、杜尔伯特。</div><div> 到了明末,实力恢复的卫拉特人开始了统一的步伐,准噶尔部联合他们最亲戚的杜尔伯特部,成为了汗国的主宰。1640年,巴图尔浑台吉建立了准噶尔汗国,建都和布克赛尔。(上图,清代新疆小孩)</div> 有的书上写卫拉特四部里面有绰罗斯,这是不对的,绰罗斯是准噶尔部的姓氏,比如噶尔丹就是全名叫绰罗斯噶尔丹。<div> 卫拉特四部中,准噶尔和杜尔伯特亲如一家,基本上算是合并了。另外两部实力不弱,也不是吃素的,他们不甘寄人篱下,自谋生路了。和硕特人南下青藏,建立了和硕特汗国,土尔扈特人西迁,抢占了伏尔加河,建立了卡尔梅克汗国。</div><div> 后面的发展:准噶尔和喀尔喀蒙古、大清、哈萨克激战100多年,最后终于被乾隆灭国。土尔扈特东归一部、留在伏尔加河一部。和硕特被雍正灭国。(留在蒙古高原西部的和托辉特部,在土尔扈特西迁后,也到了新疆,也有到青海的,但是最后还是被大清击败,内附成了喀尔喀蒙古的一部)</div> 准噶尔汗国发生的故事非常多,我回头编辑一下再讲。总结一下卫拉特:<div> 他们虽然和喀尔喀蒙古(现在的蒙古国)、漠南蒙古(内蒙古)打了很多仗,但是这些就像是兄弟闹别扭,小孩打架一样,在现在的蒙古人心中,已经没有什么仇恨可言了。<div> 反而是因为卫拉特人和大清、哈萨克激战百年,为了独立的蒙古汗国牺牲了大部分族人,受到了现在的蒙古国民众的认可和赞扬、崇敬。大部分卫拉特可汗、大将在蒙古国民心中都是英雄待遇。而内蒙古的蒙古人和卫拉特人后来几百年来交流很少,反而是互相不了解。</div></div> 每集都很多历史,大家会晕吧。我们继续旅行,从和布克赛尔往北,进入阿勒泰地区的布尔津县(上图)。<div> 布尔津县因布尔津河而得名。“布尔津”,蒙古语。在蒙古语,把三岁公骆驼称为“布尔”,“津”则为放牧者之意。当地哈萨克语还称此地为“奎干”(为汇合处之意),因布尔津河在这里汇入额尔齐斯河。</div> 布尔津常住人口10万左右,汉族30%;哈萨克族60%,回族7%。蒙古族2%,维族1%。蒙古族总共1000多人,其实都是图瓦人。上图,布尔津河。<div> 这里的旅游资源非常丰富,主要就是喀纳斯和禾木,还有一些冰川、冰峰、雅丹地貌等。</div> 从布尔津往北,前往喀纳斯,我们在一个叫冲乎尔的小镇休整一天。上图,小镇上有很多骑行的人休息。<div> 这里的人大部分是回族和汉族,有些回族也被称为东干人,东干人是清末陕甘回民起义后迁来的。在境外的哈萨克和俄罗斯等国,还有10多万东干人呢。</div> 这就是我们回族(东干族)朋友阿布的家,他们世代是农民,这些年开始全民参与喀纳斯旅游行业,当导游、向导、司机等等。他们夫妻还在镇上开了一家餐厅。<div> 他有个很特色的旅游项目,骑马长途旅行,从他这个小镇往阿尔泰山里面骑,大概5-6天时间,都是露营,身体好的朋友可以去体验一下,这是在中国非常难得的项目。</div> <h3><font color="#010101"> 我们住在冲乎尔镇上帐篷酒店,外形是帐篷,里面是准四星级的标间,位置不错,就在河边上。</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这就是内部,非常不错了。这里现在大力开发旅游,汉族人也很多了。我们在镇上和一些汉人聊,他们都是河南人(人口大省啊),来这里都十几二十年了,有些人当初也不是冲着旅游行业来的,就是在镇上打工、开百货店。想想看真是啊,河南地方那么小,怎么养活1亿多的人口呢?连这么遥远的北疆都来,可见其生存空间何等不足。</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夕阳下,泡一壶好茶,感受北疆的气息,想象一下即将前往的阿尔泰山:那座古称金山的著名山脉,发生了太多战争、迁徙,多少次改变了民族和历史的进程。</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好好休息一天,小镇很安静,很舒适。比起后面几天我们在喀纳斯、禾木游人如织的喧嚣,我还是更喜欢这里。</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与骑行者相伴,前往喀纳斯。沿途限速、区间测速非常严格,自驾的朋友一定要小心。</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在西北旅行,青海和新疆是最多骑行者的地方。青海更多的是环湖、高原骑行;而新疆则是翻越达坂,也就是高山的垭口,作为一种锻炼和挑战。</font></h3> 开始进入阿尔泰山了,哈萨克人在这里的高山草场放牧,相比之下,蒙古人非常不 习惯这样的高山牧场,蒙古人更喜欢平坦的辽阔草原。<div> 与新疆中南部相比,这里的天空更加晴朗,湛蓝的天非常漂亮。</div> 阿尔泰山呈西北—东南走向,斜跨中国、哈萨克斯坦、俄罗斯、蒙古国境,绵延2000余公里;中国境内的阿尔泰山属中段南坡,山体长达500余公里,海拔1000—3000米。主要山脊高度在3000米以上,北部的最高峰为友谊峰,海拔4374米。<div> 山地植被垂直分布明显。1100米以下为山麓草原带;1100~2300米为森林带,生长西伯利亚松、冷杉、云杉等;2300米以上为山地草甸带与亚高山草甸带,为良好的夏季牧场。低处山间盆地有少量农业。山地富藏有色金属(包括金矿)</div> 阿尔泰山,蒙语的意思是“金山”。阿尔泰山矿产丰富,产黄金、宝石、有色金属等。有谚语称道“阿尔泰山七十二条沟,沟沟有黄金”。阿尔泰山黄金储藏量之高古已有名,清代就有“金夫逾万,产金逾万,列厂十区,矿工数万”的记载。<div> 除黄金外,阿尔泰山地还是中国重要的有色金属和稀有金属分布区,总储量占中国相当大的比重。位于阿尔泰山地的可可托海矿区是世界著名的三号矿脉,蕴藏着铍、锂、铌、铷,铯等70多种矿产,被誉为世界少有的“稀有金属天然博物馆”;另一个柯鲁木特矿区,是新疆第二个稀有金属生产基地,铌精选矿始终在中国同类矿山中居第一位</div> 这就是著名的喀纳斯,阿尔泰山间的一个小湖,以湖水清澈、色彩夺目和传说中的湖怪著称。<div> "喀纳斯"蒙古语,意为"峡谷中的湖"。喀纳斯湖湖面海拔1374米,南北长24公里,平均宽约1.9公里,湖水最深 188.5米,面积45.73平方公里。</div> 相传,成吉思汗西征,途径喀纳斯湖,见到这样一个美丽的地方,决定在这里暂住时日,休整人马。成吉思汗喝了湖水,深得特别解渴,就问手下将领这是什么水。有一位聪明的将领答道:“这是喀纳乌斯(蒙古语是可汗之水的意思)。”众将士便齐声答道:“这是可汗之水。”成吉思汗说:“那就把这个湖叫做喀纳乌斯。”<div> 于是在图瓦人的传说里,他们是成吉思汗的后代。成吉思汗驾崩之后,遗体就沉在喀纳斯湖中,图瓦人作为当年成吉思汗的亲兵,就留在喀纳斯湖中,世代守卫王陵。“湖怪”就是保卫成吉思汗亡灵不受侵犯的“湖圣”。</div> 喀纳斯是一个非常大的景区,自己的车不能开进去,都要停在外面,坐景区大巴将近一个小时才能到里面。然后你要再换乘各种交通工具:景区大巴、私人汽车、摩托车、马车等等,价格都挺贵。<div> 景区开发的中等偏下,比较混乱。最主要的就是开发公司和当地人的问题没有妥善解决,利益导致乱象。</div> 喀纳斯和禾木,本身就是两个很小的图瓦人的村庄,图瓦人也就千百人。现在来这里,根本看不到图瓦人,大部分经营旅游、住宿、租车、饭店的都是周边和乌鲁木齐等地的新疆人。还是因为有商机吧,大家都来找机会赚钱。<div> </div> 上图,喀纳斯,图瓦人的小村庄。这个村子其实已经不是图瓦人的原来的房屋和村庄摸样了,而是图瓦新村,由政府统一规划建筑,分给图瓦人,让他们当包租公,出租房屋由给外地人来开旅店、饭馆、商店。<div> 这都是当今流行的模式和套路,我们不谈了,还是聊聊图瓦人吧,非常神秘的图瓦。</div> 图瓦人(Tuvas)或译作土瓦人,自称“特瓦人”(Tyiva),是一个渐渐被人们遗忘的民族。中国史籍称之为“都播人”、“萨彦乌梁海人”、“唐努乌梁海人”等。俄国旧称“索约特人”、“唐努图瓦人”等。<div> 中国的图瓦人因为喀纳斯而著名,俄国的图瓦人因为呼麦而著名,他们究竟是来自何方?上图,喀纳斯 图瓦新村</div> <h3><font color="#010101"> 图瓦人的历史据说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世纪,这方面肯定是有考古的发现可以证明,因为缺乏文字记录,没有任何痕迹,我们就不深究了。图瓦人现在被认为是都播人的后裔,这个说法虽然不敢确凿,但是也八九不离十。</font></h3> 都播,是隋唐时期开始出现明确记录的一个部落,从大类上,肯定是突厥语系的,黄色蒙古人种,游牧为主的牧民。<div> 从地域上,几千年来他们几乎没有离开故土,一直在中俄蒙交接的阿尔泰山东北部,叶尼塞河的上游生活(上图黄色区域)。</div><div> 距离他们最近的就是古称坚昆、黠嘎斯的吉尔吉斯人。但是相比吉尔吉斯人,都播人口很少,估计最多的时候达不到一个万户规模,所以不曾有任何记录。</div> 都播人由于规模很小,人口太少,所以没有什么战斗力,面对任何大的部族的侵袭,都是投降归附。从大部族的分类上看,他们算是九姓铁勒人的别部,也就是说,属于最接近铁勒人的一个小部落。<div> 后来,突厥系开始从南北朝末期崛起,都播人先后受到了突厥、回鹘、吉利吉思人的统治,由于语言和习俗本身就相近,所以并没有太大的改变。(上图,图瓦民宿)</div> 图瓦人真正形成现在的相貌、习俗是成吉思汗时期的蒙古征服,蒙古人征服了蒙古高原上的所有部落,很多突厥人的部落如汪古、克列、乃蛮都彻底蒙古化了,完全成为了蒙古人,现在已经不分彼此了。但是图瓦人的蒙古化只能说是完成了大部分,服装、饮食、生活习惯基本都是蒙古化了(本来差别也不大),但是语言还是保留了突厥语系。<div> 因为图瓦人口太少,没有加入蒙古大军四处征战的洪流中,从而保持了语言。同时,也因为他们自身对成吉思汗的敬仰,他们愿意从服饰等方面跟从蒙古人的风格。</div> 上图是俄罗斯图瓦共和国国宝级的乐队——恒哈图,他们的服饰是典型的蒙古服装,乐器也是一样的蒙古风格。从长相上看,完全是蒙古和古代突厥人的外貌。<div> 右下那位鼓手,至今还留着辫子,那是100多年大清国统治的痕迹,图瓦人是最晚还保留满洲人留辫子发型的民族,20世纪还有很多图瓦人留辫子。</div><div> 但是图瓦人毕竟有500多年是在蒙古人统治,或者说和蒙古人一起生活,所以,他们现在的一切都是蒙古化的。</div> 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清军击溃准噶尔部蒙古后,图瓦归属满清统治,称“唐努乌梁海”,设四十八佐领。<div> 同治三年(1864年),《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沙俄割去唐努乌梁海西北部十佐领之地。</div><div> 1914年,乌梁海成为沙俄的“保护国”。俄国十月革命后,俄国国内战争波及图瓦,中国军队趁机收复乌梁海中东部三十六佐领,但很快被苏联红军击败,之后乌梁海东部九佐领决定归附外蒙古,中部则在1921年宣布成立“唐努-图瓦人民共和国”,受苏联保护。</div><div> 1944年结束独立,加入苏联。苏联解体后,图瓦于1992年成为俄罗斯联邦的一个共和国。</div><div> </div> 离开喀纳斯,我们去另外一个图瓦村——禾木(人口较多,是个乡镇级单位),继续聊图瓦。<div> 如同我前面说的,图瓦人口太少,面对强大的邻居,只能选择依附。从柔然、突厥开始,到现在的中(大清)、俄、蒙。</div><div> 近代的图瓦被分成了三部分,这是他们内部分裂成亲中(清)、亲蒙、亲俄三股势力的结果。</div> 上图,禾木<div> 中国的图瓦人只有4000人左右,蒙古国的图瓦人有3万多人,俄罗斯有20多万。</div><div> 大清国之后,图瓦的经历和外蒙古几乎是一样——独立、被俄罗斯胁迫——苏联革命——苏联控制——独立——民国不认共和国认。</div><div> 1948年5月,中华民国驻苏联大使傅秉常照会苏联外交部,声明“唐努乌梁海是永远属于中国的神圣的领土”。</div><div> 1994年9月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俄罗斯联邦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联邦关于中俄国界西段的协定》,法律上明确承认唐努乌梁海为俄罗斯领土。</div> 在中国的图瓦人划分民族,被认定成了蒙古族。俄罗斯当然不会把他们归到蒙古族,但是蒙古人认为,图瓦人也是蒙古人。那么图瓦人自己呢?究竟是认为自己就是图瓦人?还是认为是蒙古人?这个还需要去图瓦共和国了解了。<div> 不过,图瓦人除了保留一点萨满教外,绝大部分是虔诚的藏传佛教徒。<br><div> </div></div> <h3><font color="#010101"> 禾木的小餐厅,饭菜味道不错,都是外地人来开店经营,价格偏贵,这也是常情了。</font></h3> 图瓦人的地方,没有禁止饮酒的规定。新疆北部大部分的地方,即使是回族或者哈萨克人开的餐厅,客人也是可以饮酒的(烈性酒),只是他们餐厅本身不卖酒,你要自带。<div> 但是在维吾尔族的餐厅就不行了,只能喝点啤酒,烈性酒是绝对禁止的。</div> 图瓦人的房屋大部分风格都是木头房子,游牧的图瓦人也是住蒙古包的。在这里住宿,条件比较一般,夏天旺季的时候,一个400-500的房间,就是一个10平民的小木屋,好在还有独立卫生间,可以洗澡。<div> </div> <h3><font color="#010101"> 禾木村的禾木河,非常清澈,因为是从山上流下来的,流速很快,虽然不宽,但是很有气势。</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这里最普遍的项目就是骑马过河上山溜达一个小时,马都很温顺,机械化的每天上班下班。</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这里的马都很擅长走山路,不光是这样的土路小道,还有很多石头路。怪不得蒙古高原上的游牧民都不爱在这些高山草原放牧,山路还是很难适应啊。</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哈萨克族的小孩子,放假来打工,抱小羊照相、带客人骑马、卖东西。哈萨克人在中亚地区融合了几百年,粟特人经商的基因都遗传下来了。相比蒙古人简单的生活方式,他们更能适应不同的环境生存,所以,哈萨克、维吾尔的人口增长特别快。</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离开图瓦人,从北往南返回布尔津,顺便看了看五彩滩。它是悬崖式的雅丹地貌,山势起伏、颜色多变,其是由激猛的流河侵蚀切割以及狂风侵蚀作用而共同形成 。这里的岩石颜色多变,且在落日时分的阳光照射下,岩石的色彩以红色为主,间以绿、黄、白、黑及过渡色彩,色彩斑斓、娇艳妩媚,因此被称作“五彩滩”并号称是“新疆最美的雅丹地貌”。</font></h3> 外地游客一般都是规规矩矩的从景区大门进去,一顿乱看,拍照留念走人。本地人就潇洒多了,可以开车到额尔齐斯河对岸,树荫下烧烤露营野炊,那是相当休闲惬意啊。<div> 新疆真是个好地方。</div> 阿勒泰地区面积比福建小一点,人口只有80万,其中45%汉族50%哈萨克。<div> 这里是新疆水资源非常丰富的地区,河流湖泊众多,与天山一北一南,中间形成了干旱的准噶尔盆地。</div> <h3><font color="#010101"> 额尔齐斯河是唯一进入北冰洋的水系,宽窄不一,清澈无比。</font></h3> 我们先后走了伊犁、塔城和阿勒泰,这三个地方原来有个名词叫三区,民国时期指伊犁、塔城、阿山(阿勒泰)。我们还是简单了解一下三区革命吧。<div> 1884年,新疆建省,这个时候,新疆才从旧称西域改成了新疆。民国时期,新疆经历了杨增新、金树仁、盛世才三个军阀统治,1944年之前,偶尔有些小规模反抗,基本局势稳定。</div> 1931年,哈密的维族人和加尼牙孜在哈密暴动,攻占南疆,最后在1933年,在喀什成立了东突厥伊斯兰共和国,担任总统。<div> 这个共和国很快就被盛世才剿灭了,总统也被诱骗到乌鲁木齐担任新疆省副主席,最后还是被杀了。但是这个东突厥的苗头就一直都有了。</div><div> 1944年,盛世才命令新疆人献马一万匹支援抗战,新疆人以此为由头,抵制、抗击、最后发展成为军事行动。</div> 上图,额尔齐斯河边,有人在挖掘,不知道是搞建设还是采矿。<div> 1944年,盛世才被蒋介石调离新疆,新疆失控。同年,维族和哈萨克族为主的伊宁解放组织成立,三区运动开始(后来称三区革命),最初的口号是杀汉灭回。</div><div> 1944年,在伊犁,东突厥斯坦人民共和国(也叫东土耳其斯坦人民共和国)成立。</div> 上图, 清朝的新疆人。<div> 蒋介石派军队和大员去新疆,但是由于军力有限,无法镇压只能采取和谈。此时,苏联人大肆介入,在其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因为当时世界反法西斯联盟中国也是一个主要力量,苏联人还是比较尊重国民征服,最后,1946年和谈成功,东土耳其共和国界解散,以国民政府为主导,大家一起组建新疆联合政府。</div> 1947年形势就变了,我人民解放事业已经开始进行了,苏联也放弃了当初的保证,开始支持伟大的中国社会主义革命了。新疆的联合政府破裂,原来的三区代表离开乌鲁木齐回到伊犁。<div> 后面的三区运动继续,不过,性质变了,成了三区革命了。最后的结果就是,新疆人民推翻了国民党的统治,加入了社会主义祖国大家庭。(上图,新疆北部草原)</div> 乌伦古湖,又名布伦托海、大海子(相邻的吉力湖则称小海子)、福海,位于中国新疆阿勒泰地区福海县境内,北纬47度02分~47度25分、东经87度02分~87度35分。乌伦古湖以产五道黑、红鱼、鲤鱼、贝加尔雅罗鱼、河鲈、斜齿鳊、东方真鳊等著称。湖滨地带是水草丰茂的牧场。(上图,乌伦古湖游泳的人很多) 按说这里的人口不多,但是来乌伦古湖游泳吃饭的人特别多。到处都是汽车、餐厅、烧烤,非常混乱,不敢停留,看看走人。 沿着额尔齐斯河(上图)向东,往北屯、青河方向进发。 北屯市位于阿尔泰山和萨吾尔山间谷地,是阿勒泰地区的地理中心和交通枢纽,更是额尔齐斯河流域阿勒泰段近400平方公里河谷大走廊的咽喉要道,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军事要塞。兵团十师和北屯市实行一个党委领导,部门一套机构两块牌子的体制。 兵团十师现有8个农牧团场,16个国有或国有控股工交建商企业,35个行政事业单位。北屯市辖区由北屯建成区(含北屯镇)和3个农牧团场组成 北屯曾是一片苇湖荒滩,没有称谓,无人定居。直到明代,这里才因地平如毡,被游牧于此的蒙古人称作“多尔布尔津”。<div> 在新疆,我去的城市不多,既然到了北屯这个纯粹的兵团城市,顺便学习一下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知识吧。</div>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又称中国新建集团公司,是中国现存的最后一个生产建设兵团,为中国最大的兼具戍边屯垦、实行“军、政、企合一”的特殊社会组织。<div> 兵团属于国务院计划单列的省(部)级单位,行政业务受国务院和自治区人民政府的双重领导。兵团部驻乌鲁木齐市;分支机构遍及克孜勒苏以外的新疆全境,主要靠近“两周一线”〔即“两大沙漠”和一个边境线),管理多个县级市。(上图,有点著名的北屯技校)</div>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成立于1954年10月7日,由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第一兵团第二军和第六军的大部、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十二兵团的全部、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五军的大部组编而成。<div> 新中国新疆军垦事业的拓荒者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兵团司令员王震将军和第二十二兵团司令员陶峙岳。1954年起,兵团先后从山东、河南、河北、甘肃、江苏、上海、天津等地招收大批知识青年、支边青壮年以及接收大批转业复员军人参加边疆建设,至1960年末,总人口已达72.41万人,为1954年兵团成立时的4.l倍(上图,北屯市内公交车站)</div> 文革时期,新疆兵团受到影响,亏损极大,1975年兵团被撤销,改为农垦总局,1981年恢复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到2013年底,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下辖14个师,176个团,辖区面积7.06万平方公里,耕地1244.77千公顷,总人口270.14万,占新疆总人口的11.9%。<div> 上图,新疆很多地名、店名都是数字,这些都是部队番号,像这个73鱼馆,就是以73团所在地出产的鱼而得名。</div> 上图,新疆名鱼——五道黑。<div> 说到兵团恢复还有个插曲,1980年胡耀邦和万里在西藏改革民族工作,要大肆人用当地民族干部,把大部分汉族干部调回内地。这个文件一发,西藏和新疆影响特别大,新疆很多汉族干部呆不住了,而维族干部和群众跃跃欲试,民族情绪高涨,各地纷纷发生大规模事件。</div><div> 不久,邓小平就纠正了胡耀邦的错误,胡耀邦也承认了错误。1981年,王震陪邓小平视察新疆,考虑到稳定大局的作用,决定恢复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如果当时按照胡耀邦的思路搞民族工作,把汉人都调走,新疆和西藏现在是谁的,真是不好说)</div> 离开北屯,到了本集最后一站青河县,这里有两个有名的地方,一个是布尔津河狸保护区,一个是传说是贵由的墓。可惜啊,试探着开车进阿尔泰山,因为路况难行,单车不敢冒险,没有去到这两个地方,只能在县城附近转悠了。<div> 上图,青河的山里面还有19块鹿石,鹿石时间跨度几千年,类似草原岩画、阴山贺兰山岩画,都是游牧民(突厥蒙古人)出于自然崇拜而雕刻图案的石头。全世界发现600块,绝大部分在蒙古国,中国有几十块,都在阿勒泰地区。</div> 青河县,因为当地青格里河简称为青河,故称青河县。青格里,蒙古语的意思是条美丽清澈的河流。青河除了河狸保护区外,上图这个三道海子石堆墓特别神秘。<div> 三道海子,就是三个小湖,在阿尔泰山下。这片区域分布这几十个青铜时期的墓葬,都是古代塞人的(也就是我常说的新疆的白种人祖先)。还有一个大石堆,上图,考古说是和图瓦国那边一个游牧古国接近,是祭祀用的。也有人说是蒙古第三代大汗贵由的墓葬。</div> 按照史书记载,贵由确实是死在西征的路上,而地点,根据专家考证,就是布尔根河、青河、阿尔泰山这里,也即是三道海子附近。从地形、风水上看,这里确实有山有水很有灵气,这点可以从青铜墓葬和鹿石得到证明。<div> 但是,从考古科学上讲,这个大石头堆不是墓葬而是祭祀用的。从蒙古人的习俗上讲,贵由虽然是大汗,但是蒙古人没有厚葬的习俗,不可能弄一个这么明显的石头堆。历史上,从来没有发掘过蒙古人的墓葬,达官贵人和老百姓的都没有,甚至是成吉思汗的陵墓,我认为也只是一个传说,根本不存在。</div> 在结束本集之前,我再唠叨一下阿尔泰地区。上图,这是清朝的乌力雅苏台(行政区),分三大部分:<div> 上图绿线分开是喀尔喀蒙古四部,也就是现在的蒙古国大部分地区,,从东到西以此是:车臣汗部、土谢图汗部、三音诺颜汗部、扎萨克图汗部,他们绝大部分都是喀尔喀蒙古人,少量有辉特和厄鲁特。</div><div> 上图蓝线区域,是唐努乌梁海,也即是现在的俄罗斯图瓦共和国,这里是蒙古化的图瓦人。上图红色区域叫科布多,现在被三分了。东边一半是归了蒙古国,黄色区域是现在的新疆阿勒泰地区,北部一片是俄罗斯的阿尔泰共和国(都是蒙古人)。</div><div> 前面说过的,蒙古王爷帕勒塔在1914年和中国军队在阿尔泰和俄国蒙古军队干了一仗,胜了,所以,才保住了阿尔泰山西部的这片黄色区域,否则,现在也是被俄国和蒙古国分了。</div> 科布多的蒙古人特别杂,上图,有和硕特、新土尔扈特、阿勒坦乌梁海、杜尔伯特、明阿特、扎哈沁、厄鲁特、阿勒坦淖尔乌梁海一共八部,几十个旗。<div> 大清倒台后,这里的被三国瓜分,蒙古人也选择了三个国家。一部分人留在了俄罗斯的阿尔泰共和国,一部分人选择了蒙古国,少量人选择了中国。</div><div> 新土尔扈特两旗的一部分迁到了昌吉州的吉木萨尔,扎哈沁旗的一部分迁到了乌苏,阿勒坦乌梁海七旗中,两个迁到蒙古国,留在原地的五个旗就是现在新疆阿勒泰地区的蒙古人,其中三旗是图瓦人,就是禾木、喀纳斯、白哈巴这里的。另外在青河和阿勒泰市各有两旗。</div><div> 本集结束,谢谢大家。</div>